從楚王失弓說開去(大地漫筆)
07-05
楊新元《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7日 08 版)《呂氏春秋》里記載著一則楚王失弓的故事,講的是楚王去雲夢澤打獵,不小心把自己心愛的弓丟了,侍從們要循原路尋找,楚王說,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別處的。侍從們都很佩服楚王的豁達與胸懷。孔子聽聞此事後說,這句話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說「人失之,人得之。」老子聽說了孔子的評論後,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再去掉「人」字會更好。那樣就是「失之,得之」,這樣才符合天道。楚王、孔子和老子,對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看法,可見他們的差異。楚王丟失了心愛的弓,當然很心痛。但他想,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在自己的國土上丟了東西,不過是讓自己的子民得了去,不會跑到其他國家去。所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肥水不流外人田」,失與得之間,沒有什麼不同,不找也罷。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和痛苦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在別人眼裡,丟失了自己心愛的弓,肯定是一件難過的事。可楚王想到的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所以,他沒有因丟失了心愛的弓而沮喪,保持了一個君王應有的洒脫和風度。孔子是一個思想家,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他認為如果把楚字去掉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就顯得胸懷更大。言外之意,就是楚王只想到楚人失之、楚人得之,雖然洒脫,但畢竟還囿於「楚」地,視野還不夠寬闊。而在老子看來,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無所謂得失。孔子說「人失之,人得之」,雖然比楚王視野廣大,但依然停留在人的範疇里,算不上天道。他看問題的眼光,顯然又寬廣了一籌。從故紙堆里翻出這則故事,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掉書袋,而是覺得這件事對我們現代人有啟迪。拉羅什夫科說:「各種人與事都有自己的觀察點,有的需要抵近去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有的則只有從遠處看了才能判斷得最好。」我們當然難與聖人相比,但是,他們在一件事情來臨時,不但能從自己所處的位置來對事物作出相應的判斷,更能從寬而廣之的層面去領悟與面對,這是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的人生態度。當今社會,金錢崇拜,物慾橫流,許多人都生活在焦慮之中。有的人為得而欣喜,有的人為失而苦惱。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無數次重複著失與得。金錢、地位、榮譽、名氣上的得得失失,其實與我們的生活質量好壞並沒有太必然的關係,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豁達,多一份心靈的自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雪落在大地上
※大地生態精神文明的基本規律
※全域城市化的畫卷在威海大地全面展開
※八閩大地游
※特寫:關於汶川特大地震的記憶
TAG: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