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二字興中國
中國要如何才能強大?有人說靠國民的努力。要怎麼努力?有人說靠不斷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並不缺少學習的意識和精神,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學派就說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類的等等。這都說明了中國人的確是崇尚學習精神的。但是,儒家所倡導的學習傳統真的有給近代中國帶來富強嗎?我國自明朝中葉以來便開始逐漸落後於西方,有人覺得這是因為「閉關鎖國」政策的結果,即進學習與國家內部而不向外國的先進文明學習。這聽似有些道理,但真是這樣嗎?加入不」閉關鎖國「中國就不會被西方超過?晚清時期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不也是失敗了嗎?我認為,一味的「學習」未必是件好事。為什麼呢?首先先來分析一下「學習」一次的本質含義:學習是一種謙虛上進的態度,但「學習」也有它的局限性。學習沒有超越、突破和創新的意思,它給人的潛意識裡埋下了一個不好的因子——它讓人永遠踏著與前人一樣的腳步,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走。中華文明向來以繼承和學習為特徵,而西方文明則是以思維和創新為特徵。因而導致了中國文化的師承關係是一代不如一代。如中國的孔子是聖人,孟子是亞聖,荀子和列子就更等而下之。而西方文化的師承關係則是一代勝過一代。如蘇格拉底是不識字的智者,而他的學生柏拉圖則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先哲。並且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更是遠勝於他的老師,成為了西方几乎所有古典學術科目的鼻祖。中國人沒有足夠的思維創新能力,只是按照前人的路子學習,所以中國也就只有「醬缸」一般的文化和那積貧積弱的近代歷史。中國人的思想在創新上普遍具有兩個巨大的通病。一是不能獨立思考,二是拒絕反思,這兩點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創新之路。就以西漢的「罷黜百家,獨獨尊儒術」為例。此舉不僅壓制了儒家以外各派的自由發展,更使中國人逐漸喪失了人性本能中的獨立意識,慢慢走向麻木和順從。一直到了20世紀初,受西方自由思潮的影響和衝擊,「大一統」的鐵幕才略有鬆動,但在此之前已歷時了2000餘年,早已是「積重難返」。且中華民族習慣自我陶醉於「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而對歷史中的荒謬,文化中的糟粕總是輕描淡寫地略過,也就更談不上深刻的反思了。如幾十年前九州大地上演繹的那場文化浩劫,在當代中國人眼中,那不過是政治上的一次「失誤」而已,並不肯認真地從中國傳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的脈絡去探尋真正的病根所在。一個民族能夠改頭換面,奔向美好的未來是沒錯的,但如果一個民族拒絕反思,不分析自己所犯的錯誤,不尋根求方,僅僅竭力把目光聚焦於「美好燦爛的明天」,實際上等於拋棄了自己的底蘊和靈魂。而一個民族一但失去了底蘊和靈魂,不管它有多麼龐大,走起路來也一定會步覆蹣跚。學習固然重要,但創新遠比學習更重要,當然對為重要的則是將學習與創新合二為一。目前,中國比不缺少學習精神,而緊缺的就是創新精神!創新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前提;創新是中華民族富強的資本;創新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寶典!唯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唯有創新精神可以興中國;唯有中華民族擁有強大的創新精神時,中國才能繁榮昌盛,才能超過美國、日本成為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強國!
推薦閱讀:
※江蘇蘇南創新示範區成國家戰略
※科技發明與創新之文化差異
※基於技術創新的知識管理流程研究
※上世紀的「飯盒」,一個賣600多,國外居然搶瘋了
※波音與新材料創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