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從《幻想是最大的不自由》到《把時間...
07-05
前後讀李松蔚老師的《幻想是最大的不自由》和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有種殊途同歸的恍惚感。他們都在試圖尋找一種方式,來將生活從莫須有的桎梏中釋放出來。相對而言,李松蔚老師的言辭未免溫柔。但生活往往更殘酷一些。過分信任自己、鼓吹活在當下,是會摔跟頭的。畢竟人的本性天然地具有享樂、懶惰和短視的特點,還很容易遭受外界的影響。若不加以識別和控制,就容易沉淪其中。凡事有度。幻想與現實、計劃與非計劃、管理時間與時間不可管理、成功學與反成功學……其實不必水火不容,更不可為了反對而反對。拋開個體差異來談這些是耍流氓的。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所謂幻想,李松蔚老師將其定義為「一個人在背單詞的時候他想的是——我離谷大老師的境界還差多遠,至少聽上去我要先把辭彙關過了,辭彙關過了我要再過聽力,聽力過了再過俚語聽力,然後還要了解美國歷史文化、宗教背景……」,而後又在微博中評論道;「一萬小時理論就是理性工具主義的典型代表,付出一萬個小時的人,可能成了專家,這個現象逐漸演變成「要想成為專家,就要付出一萬小時」的幻想壓迫」。而李笑來老師在書中的第二章「現實」中列出了5種類型的幻想——期望速成、一味想著要什麼而不管有什麼、追求完美、害怕未知和馬上擺脫現狀。對於李松蔚老師的第一個舉例,我以為並不準確,因為它還可以是一種理想。一個目標,是幻想還是理想,其間的差別在於對這個目標的正確認識——基於概率的認知。很多所謂的理想,都是「萬一」呢,所以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還有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性。幻想主義者往往忽略了那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可能性,而將其看作一個簡單的事件,比如,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這裡且不管成功的定義是什麼)。而事實上,成功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它涉及出身、天賦、運氣、努力爾爾,哪一個因素都不可能是唯一的要素。最可怕的是,還有的幻想主義者將其看作非此即彼的必然事件——如果我成不了谷大老師,那麼我就是一個loser。如果我不能成功,那麼我就是一個loser。對於幻想的定義,我傾向於解釋為心理學家艾里斯所說的「不合理信念」。其特點有三。一是絕對化,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比如我一定要成功。二是以偏概全,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比如做不好某件事就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三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比如我如果不能成功,一切都完了。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些幻想是站不住腳的,會被現實一次次無情地打擊,然後幻想主義者就不免失望焦慮,繼而自我懷疑、惶恐不前、以至於最後鬱郁不得終或者乾脆放棄。人的心理和時間資源都是有限的,而情緒是最消耗這些資源的東西。況且焦慮最無用,它非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驅使你因為恐懼而做出不正確的決策,進入死循環之中。其實不自由不必在「幻想」(僅指過高的期待和李松蔚老師所說的「明天」),而在沒有時間的焦慮和恐懼。我們的現狀不盡人意,所以我們心存「幻想」、企圖改變。但是改變需要時間——越難以實現的「幻想」越需要時間。偏偏很多人都等不及——因為需要在這個時間裡一直面對自己的現狀——而現狀使他們焦慮。繼而引發了更深層次的焦慮——習得性無助。但是,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你就是得等,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你願意將等待的時間拖長到五年、十年甚至更長,就可以大大地減輕焦慮而變得心平氣和。你也不必愛此刻的你,但是你應該明白正如此刻的你是過去的你的果,今日的你就是未來的你的因。在《把時間當作朋友》的一開頭,李笑來老師就形象地描述了拖延症患者的日常。拖延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對於「沒有時間了」的恐懼。在這種恐懼之下,很多人都會慌亂,並且殊途同歸——要麼以犧牲正常生活為前提超乎尋常地勤奮,這種打雞血的狀態當然無法持續,因為你是一個正常人;要麼尋找捷徑,美其名曰提高效率,但是捷徑本身就是個無止境的偽命題,你可能沉淪於尋找之中,但卻沒有任何行動。這兩種行為的心理動力莫不是企圖追回浪費的時間,但是往往只會浪費更多的時間。要想走出困境,並不像「你與水的信任」那麼溫柔,當然,這足以教會你與自己和世界握手言和。但是,有時候有的人總是企圖做得更多,這就需要解放自己的心智,認清並接受現實,就要有足夠的耐心、深信積累的力量,和時間做朋友。李笑來老師在書的開始就說明了這不是一本心靈雞湯的書籍,所以他確實慷慨地給了我們勺子。他在書中列舉了多種現實的情況,並建議最好時常把自己的一些念頭記錄下來,然後與這幾條現實對照,看看它們是否與這些現實相符。通過時不時的記錄、思考與反省,你將越來越善於甄別那些不現實的念頭,進而擺脫他們的影響。他還說這不是時間管理的書籍,但是很遺憾「任務管理」這一章就是「時間管理」理論換湯不換藥的論述。但他的中心思想——時間不可管理,能管理的只是我們自身卻與這些理論毫不違和。也只有意識到這點,我們才能心平氣和地管理自我,而不是一旦出現差錯就將責任推到「沒有時間了」身上。解放心智不僅僅是列舉表現、管理任務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要去痛苦地掙扎著從猿猴進化成真正意義上的人,意味著你要去和你的本性作鬥爭、要去突破你思維的局限、要有足夠的耐心忍受不滿意的現狀和長久的等待。但千萬不要對此過度幻想以至於又成了另一種幻想壓迫。當然,你可以拒絕進化成真正的人類。個人選擇罷了。人各有志。況且正如羅胖子所說:「這個世界上什麼都會變,但有一樣東西不會變,那就是成功的人,自己對自己滿意的人和不成功的loser和一生對自己不滿意的人,這個結構比例它不會變。如果你真的克服不了,那也沒什麼奇怪的。你只不過和無數代我們的祖先、所有已經死掉的人類一樣,你就是個loser而已,這沒什麼奇怪的。」附「現實」和「任務管理」兩章的筆記。【】內為實操,[]內為個人總結,其他為摘錄。《現實》1、速成絕不可能【出路肯定是有的,但,在此之前,接受現實是唯一的起點。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就這樣。】大多數人看法驚人地類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穫的話,那最好要馬上有收穫;如果沒有收穫的話,那最好要馬上有結果。每個人都有這種慾望,只不過或者程度不同,或者在不同的方面表現得各不相同而已。另外一個期望速成的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 是不懂得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 因而才那麼不現實地希望有個什麼方法能夠迅速達成目標、完成任務,獲得解脫。可問題在於無 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耗費時間,而且更可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誰都沒辦法今天懷孕、 明天生產 。從卵子受精到胎兒出生,大約需要十個月。這個時間、這個階段沒辦法跨越。聰明也好,力氣大也罷,一位母親從懷上到生出孩子來就那麼長時間。大多數人從15歲左右開始,滿意程度開始持續下降。大抵上應該是不再無知無畏造成的。慢慢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足輕重微不足道;終日在所謂的理想和扭曲的現實中痛苦。直到 45歲左右的時候,曲線才開始上揚。漫長的30年。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智,觀察、感受、理解、思索、實踐、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誤入歧途需要三十年。2、交換才是硬道理【拿出一張紙將其劃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邊標題是「我有的 」,右邊標題是「我要的」。逐一羅列。而後盡量客觀地判斷,「我要的」那些有哪些是用「我有的」無法換取的—劃掉。再仔細判斷剩下的能用 「我有的」 換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究竟哪些是必須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加上重點標記,比如星號。偶爾,會有一些「我要的」用目前「我有的」 是換不來的,卻又是必須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那就要認真考慮一下要用怎樣的手段再積累一些「我有的」 以便有足夠的資本換取那些「我極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奮,或投機、取巧,儘管後者成功的概率實際上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高,甚至,後者看起來成功概率有多高那它的失敗概率就有多大。另外一個輔助手段就是在想到 「我要什麼」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要花上三倍的時間去想想「我有什麼」。後者會在轉瞬間就讓你「腳踏實地」。】「我要……」 的慾望從不會消減,只會不斷增加。大多數人之所以浮躁,是因為他們一無積累(或者說積累太少,幾乎無法換取任何東西),二無方法和經驗,所以求而不得。與此同時「我要」 的慾望恰恰又因為無法獲得而燃燒得更加猛烈;再進一步,那慾望甚至可能燒掉了所有時間和精力, 以至佔用了原本可以用來努力也好投機也罷的行動時間,掉入死循環,無法掙脫。積累多的人之所以穩健,是因為他的「我要」 的慾望可以用 「我有」 的東西換取。有時即便用 「我有」 的去換還暫時不夠,然而,已經擁有足夠積累的他肯定已經有足夠的努力勤奮、抑或投機取巧的方法和經驗, 假以時日 ,定能如願以償。如願以償之後, 「我有」 的就更多了, 「我要」 的就更容易獲得了,如此良性循環。3、完美永不存在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既非常不現實又極其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他們不現實,是因為他們不懂。做諮詢工作的人都有深刻的體驗:越是沒有常識的傢伙要求越高 —因為他不懂,所以可以隨便提要求。同樣,沒有做好過事情的人,正因他他們從未做好過,對所謂的「做好」 全憑想像,沒有任何事實依據。於是,所有的癥狀都出現了:好高騖遠、異想天開、白日做夢、紙上談兵……因為他們不懂,所以他們不現實,而因為他們不現實,所以他們脆弱。他們很容易受傷,因為他們的要求太高,也因此總也做不到。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我們至多能做到接近完美,或更接近完美。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需要時時刻刻忍受各種各樣的不完美,否則任務根本無法完成。就算最終完成,結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缺憾必然存在。4、未知永遠存在【一個相對有效的解決策略是:有問題解決不了時,暫時先把它記下來,而後繼續前行。注意,一定要記下來。很多人沒有記錄的良好習慣, 以至曾經有過思考(有疑問,就是思考的起點)不過後來卻僅因為 「忘了 」 而失去獲得答案的機會。繼續前行,並不意味著忽略這些問題和疑問,因為它們被記在本子上;而又因為它們被記錄了下來,所以可以經常被拿出來重新審視,不一定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因為什麼由頭,它們之中 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清楚的解決方案。當然,更可能的原因只有一個: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積累,你一直在成長;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當初無能為力的你。你已經再次重生。】焦慮是導致時間浪費、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處於焦慮的時候,甚至可能出現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況。而另一方面,焦慮的情緒會使人覺得「必須做點什麼 」 —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下做出的任何決定和行為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結果。5、現狀無法馬上擺脫【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做好,用什麼都用好。不要常常覺得苦(那樣的話就會忍不住顧鏡自憐,浪費精力與時間),而是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這些年我遇到的幾乎所有優秀的年輕人都有個特徵,他們最少對現狀的不滿(可能是他們的優秀使得他們更加難以不滿吧?),他們熱愛自己的生活,他們相對更不在意外界的影響,他們更專註做事而心無旁騖,他們身處良性循環之中,他們當然也因此每時每刻都更為優秀。】越是不滿現狀,擺脫現狀的慾望就越強烈,而這種慾望會讓一個人最終迷失方向。因為無論是誰本質上來看都無法做到 「擺脫現狀」 ,因為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過去某一或者某些時刻的結果,而每一時刻的現狀都是未來任一時刻的原因 —沒有人能夠逃脫現實的束縛。某種意義上, 「逆境造就成功、磨難令人成熟」 之類的話純屬胡說八道—事實上順境顯然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難根本沒有必要—那更可是失敗者對一生都未曾有機會體會的成功以及對成功者的「意淫」 式的猜想而已。失敗者永遠不會有機會了解成功的真相,因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經驗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點點成功經驗的人更無從擺脫自身局限。《任務管理》1、估算時間{ 做計劃估算時間時,要先分清任務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並且要意識到即使是熟悉的任務也有陌生的部分。而對於陌生的任務,在執行時會出現很多你事前計劃時沒有預料到的意外,所以「完成任何一個任務,往往都需要三倍於計劃的時間——即便,從一開始就考慮到這個因素。}這就是人們在做事的時候所遇到的真實境遇:一旦開始,就發現「意外」 接踵而至;原本做的準備根本不管用,因為 「已經準備過的就不再是問題」 ,而真正遇到的問題個個都是之前不曾想像抑或之前無法想像的;每個問題的解決往往伴隨著新問題的產生……因此,所謂的「漸入佳境」 最終只能是少數人的感受,大多數人在此之前早已經潰敗。2、及時行動{ 不要害怕做錯、不要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遠離那些做出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的人,因為你們註定不會是一個世界的人。更不要因為這些內在和外在的原因而不敢行動或者止步不前。即便是在「晚了」的情況下,此刻,也是你能改變的最早時刻。}來自內部的恐懼在於:只要開始做事,一個人就要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然而,最終患上「拖拉症」 的人犯了一個簡單的「認知性錯誤」 :他們錯以為那些能夠做對、能夠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對,直接做好的。如果在做事的過程中,竟然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那肯定不是在做事,那是在做夢。而來自外部的恐懼在於: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人是很有趣的動物,在自己做對、做好之前,通常已經了解做對、做好是什麼樣子。於是,無論自己是否能夠做對,無論自己是否能夠做好,都覺得自己有能力判斷別人是否做對,是否做好。所以,儘管自己不怎麼樣,卻可以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嘲笑別人做得對不對好不好。所以,一旦你開始認真做事,你被嘲弄、被恥笑的幾率要遠遠高於你被誇獎、被鼓勵的幾率—這幾乎是肯定的。所以,沒必要在意來自他人的非建設性負面評價。沒有人從一開始就能做對,沒有人從一開始就能做好。所有做對、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絆絆走過來的。這就是生活常態。而對你做事給出非建設性負面評價的人,終將遠離你的生活,他們不是正經做事的人,必然最終和那些正經做事的人身處不一樣的世界,這也是生活常態。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一年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人生的20%;而對一個50歲的人來講,未來的一年只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從感覺上來看,隨著年齡的增加,時間好像越來越快。只要有必須完成的任務,你會有真切的緊迫感,因為你知道那時間必然是越來越快的,並且你現在已經明白:那最後期限不是固定在將來的某一點,而是朝著你加速度撲面而來。也許有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晚了。可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唯一的策略依然是「現在就開始」 ,否則更待何時?在起步晚了的情況下,問題不是「到時候能不能做好? 」而是「到時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總好過什麼都不做吧? 」 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任務,永遠都不要再問 「什麼時候開始才好呢? 」 因為答案就在那裡,而且只有一個:「現在就開始!3、直面困難{ 控制逃避困難的傾向,簡單的部分迅速做完,而後把節約出來的時間用於困難的部分。只做簡單的部分不過是浪費時間、製造虛假的自我滿足和虛榮,是很難進步的。}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迴避困難。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這樣的:簡單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後把節約出來的時間投放在處理困難的部分上。然而,很多人會在潛意識中迴避困難,於是乎他們的時間安排是這樣的:幾乎全部時間都被用來處理簡單的部分,至於困難的部分,乾脆「掩耳盜鈴」 一般地視而不見,暗地裡希望困難會自動消失……人們做事的動機往往來自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獎勵與懲罰。誰都喜歡被獎勵而討厭被懲罰。在最初的層面上來看,做能夠獲得獎勵的事情顯然是划算的,迴避做可能招致懲罰的事情顯然是出自合理的基於安全的考慮。其實,受到獎勵之後,原本有兩個選擇: 1) 再次來過; 2)見好就收。好玩的是,絕大多數人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這就是為什麼 「龐茲騙局」 32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懲罰之後,同樣有兩個選項: 1) 從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 2) 掙扎著找一個出路。同樣好玩的是,這次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自動忽視第二個選項。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傾向,那麼再多再巧的時間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本質上來看,任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為重要而困難,也因為困難而重要)永遠完成不了。所謂效率需要任務完成才能夠衡量,這樣看來,對於逃避困難的人來講,無論他們最終花費了多長時間,但因為任務沒有完整完成,所以,根本談不上效率(相當於分子等於零)。所有真正踏實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中,絕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無趣的內容,所謂的有創意的部分,可能只佔1%都不到。4、關注步驟{ 像項目管理一樣拆分任務,並確認每個子任務是可完成的。}做任何事情,學會思考方式最為重要。要學會像一個項目管理者34一樣思考—他們更多地關注HOW,他們花費比別人更多(多出許多倍)的時間去落實每一個步驟,在確認無誤之後,他們才能夠有效地分配任務,乃至團隊可以切實可靠地完成任務。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關注HOW而反覆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不可或缺的功課。這樣的習慣,會使一個人變得現實,變得踏實。5、並行串列{ 主動將複雜而又有機的任務與簡單而又機械的任務搭配起來一起做。}無論學到什麼東西,都可以接著問自己「那……這個道理還可運用在什麼地方? 」 反覆問自己這樣簡單的問題,能夠鍛煉自己「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的能力。養成一個習慣,把自己要做的事情用紙筆羅列出來。看著紙上羅列出的任務,就可以分辨哪些任務簡單而又機械的,而另外哪些任務是相對複雜而又有機的(對我個人來講,需要思考的就是「非機械」的)。然後,嘗試著把一個複雜而又有機的任務與一個簡單而又機械的任務搭配起來一起做。比如,對我來說,跑步是簡單而又機械的,聽Audiobook是複雜而又有機的。6、感知時間{ 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誌」:見《奇特的一生》}既然「管理時間 」 是不可能的,那麼解決方法就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時間、精確地感知時間;而後再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與時間「合拍」 ,就是我的說法—「與時間做朋友」 。7、記錄開銷{ 搞清楚自己的時間都用來幹什麼。每天記錄你的時間開銷。}第一組練習 這組練習只需要你用一個下午就夠了。一、認真回憶一下並記錄昨天你都做了什麼。逐條記錄下來,前面寫上標號,後面標註出做那件事情所花費的時間。比如:1. 上午去健身房。 8點30分從家出 發, 10點15分離開。花費時間: 105分鐘。二、認真回憶一下並記錄前天你都做了什麼。同樣逐條記錄下來。三、認真回憶一下並記錄大前天你都做了什麼。同樣逐條記錄下來。第二組練習 這組練習只需要你用一個下午就夠了。一、認真回憶一下並記錄上一周你都做了什麼。二、認真回憶一下並記錄上一個月你都做了什麼。三、認真回憶一下並記錄上一個季度你都做了什麼。四、認真回憶一下並記錄過去的一年裡你都做了什麼。第三組練習 一、用一個星期時間,每天晚上回憶一下並記錄當天你都做了什麼。二、用一個星期時間,每天隨時記錄你剛剛做完的事情花費了多少時間。8、製作預算{ 在開始一天的活動之前,花費15至30分鐘仔細製作你當天的時間預算。在列表上羅列任務,腦中估算或寫下可能花費時間,分清真的/顯得重要/不重要。而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重要」 ,其實只需要一個標準:就是看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對你的目標達成確實有益。然後強迫自己理智一些,無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應該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無趣,你都應該做。}9、計劃{ 1、計劃成功的前提:目標現實可行。證明方法1)已經有人做到了;2)我與那人沒有太大的差距。「已經有人做到了 」 ,並不一定就能說明我也能做到。我還要想他在多長時間做到的?通過什麼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區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哪些是我確實根本無法超越的?我的相對優勢在哪裡?我有沒有可能通過一些方式彌補我的相對缺陷?也許還要問更多的問題,才能夠確定我的目標確實是現實並且可行的。2、制定計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變化。以自身的情況,究竟適合制定多久的計劃呢?換言之,每個計劃的期限究竟應該設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順利實施呢?}如果我們不開始行動,根本就無從判斷目標是不是確實可行,或者反過來,目標是不是確實不可行。於是,往往只有開始行動了之後,才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行動過程中,發現既定的目標確實是不現實的、不可行的,那麼,半途而廢不僅並不意味著失敗,還意味著該決策者是無比理智的。計劃是必需的,目標當然應該是確定的。一般來講,越是短期的目標,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標越容易實現。理想固然應該是有的,但是,理想這東西往往太過遙遠,以至我們總是看不清楚。不過還好,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夠踏實。至於千里之外的終點,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時間去想了,想了也沒用。用各種方法保持樂觀就好—樂觀是靠努力和掙扎才可以獲得的經驗。做長期計劃顯然是正確的並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製作長期計劃的。這是一種能力,也幾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這需要掙扎,需要努力,需要從一點一滴開始。不要一上來就開始制定過分長期的計劃。哪怕制定一個一星期的計劃,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要無知無畏。然而也沒必要心存惶恐,這是一個只要努力就必然可以獲得的能力 —放心,沒有人是天生的,都是後天習得的。行動是改變自己的眾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時候,只要你開始行動,哪怕事先並無計劃,也往往會有收穫。但是反過來,缺乏行動的計劃是肯定沒有任何意義的。很多的時候,沒必要做計劃的原因有兩個,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大多數計劃其實非常簡單」 之外,另外一個是「初始狀態下,我們往往實際上並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 」 。因為做任何事情,我們都可能要經歷相同的過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敗失敗再失敗,認真反思,捲土重來,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連基本的認知都沒有的時候,制定出來的計劃十有八九隻不過是空談。10、列表{ 1)製作一個列表,往往會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條,並保證自己不會沒必要地浪費時間。最好的工具是紙筆;沒必要工整,只要能看懂就好;一定要隨手可及。2)最重要的任務永遠只有一個。3)製作專門的下一階段任務列表:把你的新主意記錄在那裡,然後馬上回到當前的這個任務列表,專註在當前應該完成的任務上。如果突然又出現了什麼新主意,依然如法炮製。4)給你的每個任務制定一個核對列表。5)列表一旦開始執行就一定要執行到底。}除非迫不得已,整理自己的列表、重新謄寫自己的列表,或者給自己的列表分門別類,幾乎都是徹頭徹尾地浪費時間。每個人都有整潔的習慣,只不過是表現的方式不同。比如,我可以忍受房間里稍微亂一點,也常常拖上好一段時間才去理髮,但絕對不能忍受書架上的哪怕一點點的不規則,或者自己的windows桌面上有任何除了垃圾桶之外的圖標。所以,你很有可能跟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著迷於把各種列表做得工工整整—那你就要小心了,因為這是「強迫症」 患者的典型癥狀之一。所以,我建議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要去做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那是在浪費時間。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對你的目標(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實現有益。然而判斷一項任務是否真的緊急的標準卻沒那麼容易,因為你總是覺得每一件都很緊急。不過,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緊急的事兒少之又少,十萬火急幾乎只是出現在故事裡。除非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在整個任務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項目。一旦你這麼做了,那麼你就會發現你「有必要」不停地更改這個任務列表中的某個或多個項目,最終甚至會導致整個任務永遠無法完成。一事無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放棄。放棄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換一個更好的方向」 。如果確實是一個更好的方向倒也罷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 其實並不存在,因為,如此下去,你會不停地發現「更好的方向」 。千萬不要誤以為能夠不停地找到 「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個。我總覺得一個人最終成功,並不是因為他曾經精確地計劃自己的成功,而是關鍵在於他的堅持。走向成功的過程大抵上就像你的起點是南極,而成功路徑的終點在北極。那麼,無論你往那個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變方向,最終會到達北極。但是,如果你中途改變了方向,甚至經常改變方向,你就無法到達北極,甚至可能返回出發點。所以,先判斷你的這個列表所代表的那個任務是不是現實的,如果你真的覺得你能夠、也應該完成這個任務,那就開始去做;並且一定要做到底。11、流程{ 遇到重複性任務在做過一次之後,馬上總結整理,將其流程梳理清楚,並且在梳理流程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個中的細節,得以完善。}有心的人撥打工作電話是有流程的:· 確定對方最可能方便接電話的時間(不確定的時候先發一個簡訊過去詢問 )。· 在撥打電話之前(甚至發簡訊詢問是否方便之前)準備好一切所需溝通內容,製作好檢查列表放在手邊,確保溝通過程中不會遺漏要點。· 通話之前已經把重要信息整理成電子文本,在通話中做必要的更新,電話結束之後,馬上給對方通過郵件發送備忘。· 若對方沒有接電話,那麼給對方發署名簡訊告知其詳細事由。並為自己做好記錄,以防遺忘此次溝通任務。· ……· 電話丟失是常見的事情。一個電話的價格倒無所謂了,要命的是電話簿。今天,大多數人的手機里都存有幾百個電話號碼,有些人甚至連家裡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電話簿的丟失或者損壞不僅損失難以估量,並且是特別尷尬的事情,要不停地這樣回簡訊: 「對不起,我的電話簿壞了,請問你是……? 」 要養成定期備份電話簿的習慣。挑選一款能夠與電腦方便地連接的手機很重要,不要選用那種必須使用特殊連接線才行的手機。如果你使用的電腦是 Windows 操作系統,建議你選擇 ppc 智能手機,比如 dopod;如果你使用的電腦是 Mac,那麼可以選擇 iPhone—當然這只是建議,每個人的偏好不同。然而使用能夠與電腦很方便地同步的手機的巨大好處在於你的電話簿中可以很方便地保存更多除了電話號碼之外的附加信息。12、預演{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嘗試著把將要做的事情的整個過程在腦子裡預演一遍甚至很多遍。也就是提前充分準備。}13、驗收{ 做事之前,拿出紙筆記錄下每一個預定的驗收標準。當任務(或者子任務)完成之時,拿出之前的記錄對照核實一下,會讓你注意到更多的細節,刺激你更多的思考,令你不由自主地更為專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