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考古能證明確有五帝時代
(2010-09-06 10:31:5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848220100klz6.html
轉載
標籤: 紅山文化 五帝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郭大順 中國 牛河梁 文化 |
5000多年前紅山人塑造的女神像。
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龍。
牛河梁女神廟全景。
核心提示
「五帝」到底是傳說還是曾經的存在,這個關涉中華民族歷史起源的命題,歷來為人們所追索。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開篇之作便是《五帝本紀》,文中對中華民族起源和祖先的記述與介紹,在學術界卻一直存在著廣泛的爭論。
我省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剛剛出版了專著《追尋五帝》,對「五帝」話題進行新的探索與考證。作者有幾十年的考古實踐經驗,特別是曾親身參與了我省西部山區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工作,他從中搜尋證據,並結合以往考古發現、前輩考古學家的學說觀點以及史籍材料,從時空框架和時代特點,對五帝時代的歷史圖景進行了復原,勾勒出了中華民族祖先的行蹤履跡與精神譜系,力圖證明:中國歷史上確有五帝時代,它正是中華文明史的開篇。
考古學上反映出的黃帝文化
24年前的一個炎熱夏天,新華社發布了一則關於考古發現的新聞:在遼寧西部山區的牛河梁,發現了紅山文化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其規模之宏大,組合之齊全,結構之嚴謹,出土的女神像和玉雕龍等玉器之精美及含義之深邃,皆為同時期史前文化所罕見。
這則報道不僅將地處僻遠的牛河梁推向了學術界的焦點,也將中華文明起源命題的探求引向了高潮。
當年發現、主持與組織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的郭大順先生,如此評價說:「那是史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一次難得的再現。」
他特別提到了在女神廟中發現的那尊較為完整的女神頭像,「如真人般大,寫實又神化,雙目斜立,張口,似微笑欲語……在眼窩內深嵌玉片為睛,使炯炯有光的眼神一下子迸發出來,真是神來之筆……」
如今郭大順先生雖已年過古稀,但他對紅山文化的研究,依然如當年那樣滿懷激情。 6月8日下午,接受記者採訪時,老先生剛從牛河梁考古工作站回來,由他領銜編寫的關於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的第一份權威報告將在明年完成。
幾十年來對牛河梁遺址的守望與研究,成為了郭大順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他還在努力找尋中華民族更老的「家」。
他介紹說,紅山文化是以一座大墓為中心的積石冢或積石冢群,聳立於山岡之巔,又高高疊起,並配以彩陶筒形器群,紅白相間,充分顯示出中心大墓墓主人「一人獨尊」的王者身份與地位,無論規模與氣勢,都有如後世的帝王陵墓。
牛河梁地區有許多積石群分布,具備了紅山文化古國「陵區」的規格。在考古發現的同時期諸文化中,社會分化已達到出現凌駕於一切之上的王者之類人物。紅山文化積石冢是較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更為明確的一例,這也是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先走一步的主要實證。記載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超越氏族社會首領的帝王一類人物出現是從5000年前的黃帝開始的,看來確非只是一種傳說。
郭大順說,紅山文化對仰韶文化先進因素的吸收以及兩者的成功結合,是遼西地區率先跨入文明時代的重要原動力。紅山文化用以通神的玉器以野豬、虎、熊、龜、魚等動物形玉為主,尤其是以熊龍為動物神崇拜的主神,以及紅山文化在玉器、遺址群布局上所表現出的與大自然和諧的思想觀念,更是紅山人「漁獵文化」特性的本質反映。以漁獵文化為本,並實現了漁獵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成功結合,從而使燕山南北地區在中華文明史上先走一步,這就是從考古學上反映出的黃帝文化。
五帝時代不只是傳說
郭大順說,「隨著史前考古發現和研究的進展,特別是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進展,考古與古史傳說中五帝時代記載之間,有越來越接近的趨勢。可以這樣說,近20多年來,中國史前考古發現和研究的一項主要成果,就是證實了中國歷史上確有一個五帝時代。」
但「五帝」絕非只是幾個顯赫的人物,它代表的是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部族林立,英雄人物競相稱霸,此消彼長,五帝只是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
郭大順在剛剛出版的簡體漢字專著《追尋五帝》的開頭,這樣寫道:「司馬遷撰《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於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就有了從」五帝「說起的通例……目前雖然還不能對五帝時代諸代表人物都作具體確指,然而那正在一頁頁揭開的 『無字地書』,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出五帝時代的壯麗畫卷,十分令人鼓舞。」
在這本探尋中華民族起源的書籍中,他從時空框架和時代特點,用考古資料對五帝時代的歷史圖景進行了復原:
諸代表人物有多個活動地域,每個地域又有不止一種考古文化以及它們所代表的部落集團,「華山一個根」(中原地區,主要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泰山一個根」(東南沿海地區,泛指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北方一個根」(以遼西為主的燕山南北地區,主要指紅山文化)。
這幾個「根」考古文化的年代,有的大致同步,有的略有先後。以距今5000年為界,從距今5500年到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後期),相當於五帝時代前期;從距今5000年到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 (主要為龍山文化早中期),相當於五帝時代後期。
各區域的文化呈現出交匯趨勢:在仰韶文化前期,即「前五帝時代」,是以中原向周圍的擴散為主。但是到了仰韶文化的後期,也就是五帝時代前期,交流的方向發生了逆轉,東方大汶口文化由於社會變革較快等原因,加大了對仰韶文化的影響,使靠近東方的豫西仰韶文化率先改變面貌,作為仰韶文化主要特徵的彩陶簡化,小口尖底瓶減少,而來自東方的「鼎豆壺」佔據了主要位置並逐漸取而代之。北方的紅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後紅山文化),也越過燕山,到達華北平原中部,並影響到中原。也就是說,從五帝時代後期起,諸區域考古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以四周向中原匯聚為主導趨勢的。
用考古實據為古史傳說作證
《追尋五帝》一書的要旨為:揭幕中國歷史紀元的開篇。該書援引的材料來自於考古發現和史家撰著,涉及遺址達十幾處,用實據推導出了中華民族始祖出現的時空範圍。
郭大順說,《追尋五帝》將考古理論施之於傳說的研究,依據了考古界諸多前輩的觀察,他尤其提到了自己的老師蘇秉琦先生的中國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這一理論實現了考古方法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走出了長期困擾歷史考古界的兩個「怪圈」:根深蒂固的中華大一統觀和社會發展史代替全部歷史這兩種傾向。正是這一新理論,為中華民族探尋歷史起源打開了出口。
郭大順說,史前考古成果與古史傳說如何實現彼此接近,涉及到方法論問題。在這方面,1994年蘇秉琦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曾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從史前考古的成果看五帝時代的時空框架和時代特點。
多年前,《追尋五帝》的繁體版就已經在香港出版,在當地引起廣泛反響。此次遼寧人民出版社將其列為歷史科普類圖書首次出版簡體字版,出版方說:「作為『牛河梁』的所在地,遼寧有義務也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宣傳紅山文化,追尋歷史,探索未知,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與尋根意識。」
郭大順闡述說,五帝時代最為緊要的歷史脈搏,是跨進文明時代、走向文化一統與中華傳統的出現。分布於中華大地廣袤地域的不同經濟類型和不同文化傳統的諸文化之間,在充分發展各自個性的同時,總的趨勢不是各自獨立發展而分道揚鑣,而是因文化交匯和不斷的組合與重組而匯聚一體,向著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大跨步邁進,這既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先後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連綿不斷的根源所在。(2010.6.24遼寧日報□記者/徐曉敬)
推薦閱讀:
※中國對外強硬了:從近期採取的強硬手段可以證明!
※三個舉動證明12星座動真情
※吃喝與長壽關係新證明
※認識;發現和證明生命體的存在是徹底揭開生命奧秘的唯一途徑
※上帝是否存在的科學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