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商朝人哪來的,考古學跟歷史學打架了,到現在為止無解 | 一席·萬象 洛陽鏟下的商王朝 04
唐際根,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原殷墟考古隊隊長。
第四課 商朝人的種系和族源
商王朝存在了500多年,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還有甲骨文。但是,商朝人長什麼樣子,大家想不想知道?考古學家也想知道。
01 商朝人長什麼樣?
最早安陽出土的甲骨帶到學術界的時候,很多人想問:這些甲骨是什麼樣的人刻出來的?當考古隊到了安陽,把人骨頭挖出來,大家想,喔,甲骨搞不好是他們刻的。
但是這些人骨頭不帶皮肉,就是一堆骷髏,你也不知道那些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種,所以就要研究。
這張圖片反映了早期的學者想像中的商朝人的模樣。
這是商朝的開國之王商湯,商湯的形象是戴一個這樣的皇帝的帽子。但是這是後人的想像,有點可笑。真正的商朝人的長相,需要靠考古發掘。
還是回到中國考古學的起點——商王朝的最後一個都城——河南安陽。這個地方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的人骨頭,一部分就是王陵區,這裡頭有王陵。如果我們有幸挖出一座王陵,然後把王陵裡頭的人骨頭挖出來進行分析、進行測量,就能知道商朝國王的樣子,那是最好不過的。
▲ 河南安陽
可是倒霉的是,這些王陵全都被盜了,一座都沒有倖免。
▲ 安陽殷墟王陵區墓葬分布圖
剩下的這些祭祀坑做出來,又不是商朝人的,它是羌族的,或者是其他族的。商朝人長什麼樣還是不知道啊。
怎麼辦呢?商朝人的家族墓地。
在安陽有很多這樣的墓地,像我們在安陽發掘一片玉米地,把玉米拔掉,挑開30公分、40公分,一鏟開,地下就是一個個長方形的痕迹,那些痕迹都是商人的墓葬。這些墓地有一個特點,它是一組一組地分布,是商朝人的家族埋到這個地方了,這些人就代表著真正的商朝人。
比如說這座,雖然挖開以後,人骨頭腐爛不堪,但是經常性的它的一部分骨頭是保存好的。你可以看到他的頭部,有些東西壓住它,還保存著,他的腿骨還在。
這一件上次課講過,是一個商代士兵的頭顱,他也代表商代的人。所有這些人骨頭,如果我們對它進行測量、進行復原,我們大概能知道商朝人長什麼樣。
但是,最直觀的關於商朝人長相的東西,我認為反倒還真不是骨頭,是商朝人做的一些器物——反映商朝人長相的一些陶器或者玉器等等。
▲ 婦好墓出土人物雕刻
比如說這一件。
2003年我們在安陽發掘的時候,在一個地層裡頭就挖了這麼一個小疙瘩,就核桃那麼大小。清洗了一看,一個完整的人的頭像,這個就不是骷髏了。像這樣的頭像,它應該是商朝人對自己很熟悉的人的刻畫,或者叫對自己很熟悉的一種人種的刻畫。
我在考古發掘的時候,經常碰到別人跟我說,過去的人是不是很高啊?我看你們挖出來那些骨頭都那麼高大一個。其實這是一個錯覺,因為我們挖出來的骨頭是沒有皮肉的,腳丫子是撐開的,所以你視覺上看到這個人高度是從頭顱頂部一直到腳丫子,但實際上真正的高度應該是從腳後跟量。
我曾經量過很多商墓的腳後跟,而且是分性別量的,結果發現那時候的身高有意思。
像這個圖,紅色代表男性,綠色代表女性。峰值在哪兒,大家看,人口最多的是在中間160cm左右,也就是說男女都是在160cm左右呈現出最高比例。
可是女的也就是綠線所代表的那一部分,160cm以下的比例明顯就高於男的,160cm以上遠遠地低於男的。這個X軸的最大值,在這個表裡頭是172cm,也就是說商代的人超過170cm的男的也不是特別多,女的到170cm那已經是鳳毛麟角了。這個表反映出商代人的身高比今天要低。
除了身高之外,商朝人實際上死亡年齡也早,活得不長。我們做過很多統計,男性、女性大概平均死亡年齡也就是35歲左右。這個統計裡頭不包括小孩,因為有的小孩很小就被殺掉了,只統計正常死的成人的平均年齡值,也就是35歲左右。
02 商朝人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對商朝的人有了個了解:身高多在160cm左右,女的比男的矮,死亡年齡很早,35歲左右。這批人創造了甲骨文,鑄造了很好看的青銅器。那在中國這個大地上,他們最初從哪裡起源的呢?這也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商朝人對自己的起源其實有一個描述,《詩經》裡頭有一句話,叫「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商人是玄鳥所賜身的,有了玄鳥,才有商人,這是《詩經》裡頭說的。
過去我們都認為《詩經》裡頭這個話是後人附會的,因為《詩經》是從西周到春秋這幾百年之間積累起來的東西,有些篇章是西周的,有些篇章是春秋時候的,最早是西周時候的。我們就可以推測,是不是西周的人認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其實這是個誤解。「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個概念是在商朝人腦子裡的。大家看這幾個字,這都是從商朝文字裡頭輯出來的。
第一個字的下面個部分和第二個、第三個字的這個部分是類似的,這是「亥」字,一旦出現這個「亥」字,上面就出現一個「鳥」。這四個字都是這樣。
甲骨文告訴我們,「亥」是商王朝的祖先,商王朝的祖先一出現就有一個鳥。最右邊那四個字,左邊是「亥」字上面一個鳥,右邊三個字是「高祖王」,合起來就是「高祖王亥」。
這些字都是商朝人的文字,商朝人認為王亥一出來,上面就需要一隻鳥,所以搞不好「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個概念並不是西周以後附會出來的,而是商朝人自己腦子裡就有的。這是商朝人對自己起源的這麼一個推想。
但是對於我們今天來講,它不反映問題,它只是一個傳說。到底商朝人哪來的,我們現在說不清,玄鳥到處飛,不知道它在哪個地域。
商朝人從哪裡來呢?其實考古學家對這個做了很多年的研究。
考古學有一個理論是這樣的,發掘出來的東西除了人骨頭之外,還有很多文物,這些文物組合在一起,我們把它叫文化。文化的來源跟人的來源其實是相關的。比如說我挖出來一堆東西,肯定是某個群體的,這些東西它代表著某個群體。
所以在考古研究中,這是研究商族起源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沒有人骨頭的情況下,或者人骨頭不足的情況下,我們是通過文化的來源來推人的來源,或者推族的來源。
實際上在用這個方法研究商族人起源之前,過去沒有考古學的時候,也不是說不做這個工作,比方說歷史學家就用查文獻的辦法來查商人的起源,我們把它叫文獻法。
文獻法能不能告訴我們商朝人從哪裡起源的?其實是有線索的。
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就提到過商族在哪裡,它的來源大部分是出自《左傳》,比如說《左傳·昭公元年》提到「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閼伯:商人的遠祖)。地名出現了:商丘。
《左傳·襄公九年傳》裡頭也提到「閼伯居商丘」。《昭公十七年傳》也提到「宋之國都確為昭明、相土故地」。
杜預說得更清楚——杜預是西晉時候的一個學者,他說「以商丘為梁國睢陽,又雲宋、商、商丘三名一地」。
這些文獻都指向了商丘。如果按照文獻法,商族起源肯定在河南東部,商丘地區,所以王國維就說「宋之稱商丘,猶洹水南之稱殷虛,是商在宋地」。
他的意思就是說宋——這裡需要一個歷史背景,宋國是怎麼來的?西周滅了商以後曾經進行分封,分封的時候曾經把商朝的子民遷到河南的東部封為宋。王國維就講了,如果根據文獻記載,宋國就在商丘,為什麼遷到商丘,因為這是他的故土。
這樣一來文獻上就考獻比較清楚,商丘地區那是商朝人的故鄉。在這兒,紅點這個位置。
可是後來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商人起源於商丘這個觀點,文獻上似乎說得很清楚的觀點,考古學不支持,因為考古學用的是所謂的文化法。
文化法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安陽殷墟不是商朝的最後一個都城嗎,所有出自於殷墟的文物就是商朝文化的代表。在這個基礎上往前推,推到比它更早的商朝——商朝遷到安陽殷墟之前,它還在另一個地方,比方說在鄭州,那殷墟文化就繼承了鄭州的商文化。
這個時候,把這套文化歸納出來再去追溯的時候,居然沒把這套文化追到商丘,而是追到了河北的南部。好了,這就跟文獻矛盾了。
河北南部有個地方叫磁縣,磁縣有個遺址叫下七垣,那個地方挖了一堆文物,所以後來就出現了一個概念:下七垣文化。它跟商文化是接著的,這些東西可能是商人的東西,或者叫商人祖先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商朝建國以後的考古學文化叫商文化,建國之前的文化就可以叫先商文化。也就是說,下七垣文化代表的是先商文化,先商文化不在商丘,而在河北南部,這就矛盾了。
所以商朝人的故居在哪裡,商族人的起源在哪裡?到現在為止無解,考古學跟歷史學打架了。
考古學從考古學材料出發,安陽殷墟的材料、鄭州偃師商城的考古學材料——鄭州是殷墟的前一個階段,它是商朝的早期,他們築了城。
我們從陶器排隊編年,最後提出來早於鄭州的商文化或者叫先商文化是在河北南部。
我們知道商人長什麼樣、多高、死亡年齡多少,但是不知道商族起源在哪裡,這就是考古研究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有沒有希望呢?我覺得還是有希望的。將來的方法應該是文獻、考古學文化的辦法一塊做,其實還有一個,人骨頭要重視,人骨頭是有機會的。我講一個故事。
03 豫東計劃與宋國都城的發現
為了把文獻的方法和考古的方法結合起來,張光直組建了一個考古隊。張光直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考古學家,他在台灣出生,後來在美國哈佛大學執教。
張光直認為文獻上說的商朝人的族源在商丘一帶是對的,他有這個信念,他要做的就是找出考古學的證據來。如果在商丘地區能找出文物來,能證明商丘文化跟安陽和鄭州接起來,那他就成功了。
所以,張光直在90年代初組建了一個考古隊,我們俗稱商丘考古隊,實際上是為了尋找商族的族源。這是考古隊的基本成員,中間是張光直先生,那時候我像個傻子似的站邊上。
我們的考古隊從9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後期,每年都在河南東部商丘一帶做工作,就為了找商族的族源。我年輕的時候,孩子在北京,這都顧不上,天天在野外跑。
我們主要的工作範圍在哪?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柘城、虞城那一帶。這個地方工作很難做,你想找商族的起源哪那麼容易,而且這個地方恰恰是個黃泛區。
我有一個朋友做了一本博士論文,他是研究整個商丘地區的地貌變化。這張圖片是他做的。
他的研究是這樣的,你看這張圖,這個地方是魯中山區,山東半島,這個地方是太行山。黃河從西部流出來,一到鄭州以後,不斷地發生河道改變。從歷史上看,商朝的時候黃河是往北流的,經過今天的安陽東邊一點,往北流入渤海。
後來就不斷地改道就給商丘地區帶來了大量的淤積,這塊地下整個就被淤下去了,宋朝的開封就被淤下去了。宋朝以後歷年大水,包括北宋末年,包括明代都有非常非常大的水,整個把豫東地區淹下去。所以豫東地區你找那個時候早期的陶器不好找啊。
張光直那個時候已經得了帕金森氏綜合征了,顫顫巍巍地到北京來,然後到商丘去。嚴格地說,他已經做不了田野考古工作了,在野外拿一把手鏟,顫顫巍巍地刮刮地層——過一下癮而已啊老先生。
這個豫東計劃做了十年,其中考古發掘就做了三個季度,我都參加了。經過考古發掘,我們拉出了一個豫東地區的文化序列,就是用我們自己的材料建立的序列。
仰韶文化(馬庄遺址)
龍山文化(李庄遺址)
岳石文化(延續至早商時期)
中、晚商文化
最早是仰韶文化,我們挖了個遺址,叫馬庄遺址。仰韶文化消失後,接下來的是龍山文化,那個地方也有很厚的龍山文化堆積,我們挖了一個遺址,叫李庄遺址。
再往下,我們期盼著是相當於夏文化時期的文化堆積——假定張光直認為商丘是商族祖先的起源地的話,它應該出現相當於夏代時期的先商文化,應該是這樣吧?沒有。
龍山文化之後接下來叫岳石文化。岳石文化跟剛才我們從安陽開始到鄭州商城所總結出來的那個文化是完全不同的,陶器什麼的都不一樣,所以說沒有證明這套文化來源於商丘。
那麼是不是這個項目完全失敗了呢?其實也不是。因為這個項目有一個完全沒有意想到的成果。
我讀大學的時候,學東周時候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古,我看那些春秋戰國大國的都城都發現了,鄭國的故城在新鄭,易縣是燕國的燕下都,趙國的都城在邯鄲,齊國的的都城在臨淄,魯國的故城在曲阜,唯獨有個大國的都城沒發現——宋國。
宋國跟商是有關的。文獻上說周人把商朝打下來以後,實際是把商朝人的後裔封到了宋,所謂的「續商祀」,就是留火種的意思。也就是說把商朝的人放到豫東地區去留火種,因為那是它的祖源地。
續商祀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麼就有可能找到宋國的遺迹。宋國是個國家,它是有城的。結果就沒想到我們這個豫東計劃居然把宋國的故都找到了。
宋國很厲害的,按照其中一種說法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打仗很有一套,所謂的「不擒二毛,不重傷」。什麼意思?我打仗要講仁義,敵人渡河過來了,沒排好隊,我不跟你打,沒擺好陣勢我不跟你打,打了我不仗義,雖然最後打敗了,但是他是仁義之師。
宋襄公當年就應該在商丘一帶。那麼這個城在哪裡呢?這個城是不是真的是周初分封時候的呢?這個很關鍵。
商丘地區被淤了,不好找。淤到什麼程度?你看這張圖,3000年前的地面是在地底下。左邊是一條長長的剖面,從上到下多少米呢,一般情況下十米。也就是說,十米的堆積,這以上全是後來的。我們在十米的地方還能挖得到明代跟清代的瓷片,真正商朝的東西是埋在十米以下的。
十米以下你是找不到的,一個這麼大的城在十米以下,你怎麼找?
但是大家注意一下,實際上城是一個很大的面,比方說多少平方公里。但是城牆是一個很大的物體,幾十米寬十幾米高,那就有可能城在地底下埋著,城牆如果不倒的話,就杵到今天地面了。
這就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一個機會,我們有可能先發現城牆,然後十幾米以下的城裡頭的東西我們再說,所以城牆有可能找得到。
但是找城牆也不那麼容易,在野外,茫茫一片,怎麼去找呢?
後來還真找到了。這就是那個城牆的平面圖,這有幾個方塊,你要看準了,是那個平行四邊形的那個,那個是宋的都城,很可能就是微子封宋的那個都城,就是西周初年把商朝的後人微子封到這個地方(微子:商紂王的長兄)。
這個城怎麼找到的呢?其實很偶然。我剛才講了,當這個城牆比較高大且不倒的時候,它有可能杵在今天地面,但是人類又在地面上反覆地耕作,把地面搞成一個平原,你其實很難去找。
我們用了很多辦法,最早用磁力儀、電阻儀,滿世界跑,結果由於各種干擾,根本不行。後來又專門從加拿大買了一個設備,那個時候中國不像今天科技發達。我們花了60萬人民幣,買了一台加拿大的雷達,叫透地雷達,結果做了一個季度也不行。
最後怎麼找到的呢?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考古隊員,就是我剛才說的做商丘地貌的那個考古學家,他叫荊志淳。荊志淳有地質學的背景,後來改學考古。
他知道古人在地面上營建城牆的時候,是挖的當年的土,就是10米以下的土,挖完以後把它築起城牆來,後來只是說水把淤泥從上游帶下來,把它給掩蓋了。
但是你注意到沒有,水流帶的土壤是分層的,它要麼就是沙,要麼就是泥,而原來人工挖出來築起來的那個城牆它的結構是不一樣的,那個土裡頭可能會有特殊的東西,特別是在華北地區,它經常會包含一種叫料礓石的東西。料礓石就是土壤裡頭的一種鈣,通過凝力作用積攢到某一個地方,形成一個硬疙瘩。
所以荊志淳就跟他帶的幾個助手說,我們找別的可能不行了,只有一個希望,就是找老土,老的土有一個特點,很可能會有料礓石,你們找到料礓石立馬告訴我。他的考古隊員就記住了這句話。
有一天他們正在工作著,跟這個圖一樣,在麥子地或者樹林里。有一個技工說不行,我肚子不舒服,我得上個廁所去。附近沒有茅房,他就跑到一個麥子地里上廁所。
結果一看,沒帶紙。那個時候農民的習慣,隨便拿個土疙瘩就可以擦屁股,一摸以後,擦,土疙瘩,再一擦,怎麼這麼硌,一看,一塊料礓石。他立馬把褲子一穿,一吼:荊博士,荊博士,找到料礓石了。
你知道,這是很重要的現象,找到了料礓石,就意味著找到了古土壤,找到了古土壤就意味著有機會找到那個時候重要的考古現象。
果不其然,就在他上廁所的那個地方打鑽。「啪」打下去,土鏟一提上來,老土,再打再打,跟邊上的土完全不一樣,結果後來證實,這是一堵城牆。
其實城牆是有規律的,跟著這個起始點一鑽探,就把整個城牆鑽探出來了。這是當年城牆發掘出來的一個剖面圖。
這個就是城牆的夯土塊。手拿著的是一個砸得很密實的老土,很硬,完全不像水流沖刷的地層堆積,這樣就把這個城發現了。
那麼這個城是什麼時代的呢?經過發掘證實,這個城是經過幾次修整的,東周時候修整過,漢代還修整過,但是最底下那一層還真是西周時候的,也就是說搞不好就是宋國的。
大家想一想,如果這個城是宋國的,再跟文獻上一對,有希望了吧?商丘是商朝人的族源地就有可能成立了。
但是呢,乖乖,陶器對不上啊——你這裡出的是岳石文化的,那邊才是先商文化那套東西。對不上怎麼辦?於是只能做一個解釋,這是張光直的解釋:
他說商朝的人有兩批人,一批是貴族,所謂的征服者,這一些人可能是岳石文化的人。而那些陶器,罈罈罐罐那一些,那是被統治的人的,他們可能是從河北南部過去的,所以這是兩批人。所以整個商族起源的問題,經過這麼考古發掘以後,得了這麼一個結論。
這是我們今年剛剛出版的一個豫東考古的報告,主要是我跟荊志淳寫出來的,其實出版也就是兩個多月之前,所以今天講這個,可以說是剛剛新鮮出爐的科研成果。
04 人骨頭這個事情還真是露出了曙光
但實際上我覺得在這個基礎上,其實還要做一些工作,還是要把人骨頭考慮起來。我們既然知道安陽殷墟有商朝人的骨頭,知道鄭州偃師商城是商代的早期,也有骨頭。其實同一個人種,它總有一些特性是相像的,比如說我們可以用DNA的辦法,我們可以用古病理的辦法來追溯這些人骨頭的各種痕迹。
也就是說,通過這個方法,把人骨頭的、文獻的,還有考古學文化的方法全都結合起來,搞不好就有希望。
除了人骨頭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陶器法。因為我們剛才講到的文化法,說陶器的樣子像不像,但實際上器物的形態像其實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比方說某個地方的人,他可以學那個地方的人的樣子來造一個器物,不見得說你這個文化就是那來的。
所以還要結合一些別的方法,比如陶器切片法,就是把陶器從形態上分完類之後,還要看它裡頭的結構,還要看它器物裡頭那個土是不是本地的。假定說它的土也不是本地的,是別的地方來的,它可能真是那個地方的人帶來的了。因為古代不像現在有高鐵,他要挪動一下是很難的,他是帶著罈罈罐罐的,陶器得跟著他走,所以陶器是有可能帶過來的。
如果用這樣的方法,把鄭州商城所能見到的陶器也好,其他文物也好,以及人骨頭,包括安陽的人骨頭、鄭州的人骨頭,全都結合起來,做一個綜合的研究,打一個包,搞不好有希望。
這是鄭州商城城牆早年的一個照片,這段城牆現在在地面上還在。
而其中有意思的是,人骨頭這個事情還真是露出了曙光。因為在河南的鶴壁,由於南水北調,要把丹江口的水調到北京來讓咱們喝,這個渠道經過鶴壁的時候流經一片麥子地,這個麥子地里發現了一批墓葬。
▲ 鶴壁劉庄墓所在位置示意圖
這片墓葬出土了這麼一件鬲(左),這就是典型的商文化的東西。然後又出土了這麼一件鉞,這是一件石鉞,剛好是相當於我們說的二里頭文化、也就是夏文化這個階段的東西。這就證明這些東西的年代跟夏王朝的年代差不多,也就是說剛好它的年代比商王朝要早。
所以從考古學文化上講,這一批材料,這一批陶器、石器是剛好相當於先商那個階段,而且跟商文化是接起來的。
而且它又有人骨頭,出土了一個墓葬,墓葬裡頭是有人的,這些骨頭都取回家了。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組織一個課題,做一個科研攻關,搞不好就會知道商朝人是哪裡來的,最終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這個工作還沒做,還要繼續,所以我今天講的這是一個進行了很多年——幾乎進行了一個多世紀或者幾個世紀的這麼一個課題,今天還沒有真相。
推薦閱讀:
※浮躁之世下史學該何去何從
※大風暴後的壯景:新文化史的興起
※歷史學案: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托克維爾,一個曾被遺忘的先驅者
※裝逼的歷史學
TAG:歷史 | 考古 | 歷史學 | 洛陽 | 商朝 | 王朝 | 一席 | 史學 | 考古學 | 現在 | 無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