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評介:德國《竊聽風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4:51 新浪娛樂《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出品:德國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劇本: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克主演:烏爾利希·穆厄、塞巴斯蒂安·寇治、瑪蒂娜·傑蒂克發行:索尼經典
簡介:影片又譯《別樣人生》、《別人的生活》,舉重若輕地將民主德國情報局令人髮指而不為人知的大規模竊聽行徑對無辜人士的迫害公佈於眾。但作品讓深不可測的黑暗迎來一縷人性的曙光,顛覆了蓋世太保、克格勃橫行的「冷血特務濫殺無辜」俗套--不經意間愛上竊聽對象的男主人公,在明白自己截獲的所謂情報不過是一段真摯愛情時,開始反思該行為是否正義,並最終參與到這對無辜鴛鴦的生活中,為保護他們而不吝冒險。本片與三年前的《再見列寧》有諸多相似之處:都在披露東德末期的社會實態;都在多研究問題的同時,巧妙地談了「主義」。小金人就喜歡這樣的靈獸,識時務!並未搖旗吶喊「資本主義好」,卻又淡淡流露出對「資式人文關懷」的欣賞,但始終壓制著政治的議題,盡心竭力地講好故事、拍好片子。這種擦邊不沾邊的謹慎做法,可謂王道。《竊聽風暴》橫掃今年的德國電影獎,一舉囊括最佳影片、導演、製作、男主角、男配角、劇本、攝影七項大獎,當仁不讓地代表日耳曼人挂帥出征。加上溫哥華電影節的觀眾選擇獎、多倫多電影節的如潮盛讚,本作進入學院視野已不容置疑。另外,德國電影13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僅《鐵皮鼓》(1980年)、《無處為家》(2003年)兩次中的,想必無數張同情票早已準備就緒。畢成功(blog)/文奧斯卡指數: 最佳外語片 7
《竊聽風暴》:人性的救贖、人格的完型點擊數: 66 【字體:小大】 【收藏】 【列印文章】 【查看評論】這部電影,講了一個故事,裡面有幾個飽滿的人物,甚至於那個令人噁心的文化部長,都是如此飽滿的令人噁心。這正是我很想學習的,塑造的人有性格,那性格就得叫人拍案。這不僅僅是一部從政治意義上取得突破的電影,如果僅僅如此,那導演不如拍一部紀錄片了。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很幸運,第一部片子就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我說他成功是因為我覺得他所表達的人性的救贖,人格的完型是成功。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三大互相重疊的類別:意動需要(conation needs)、認知需要(cognitive needs)和審美需要(Aesthetic needs)。其中,他特別重視意動需要的探索,將其分為五個不同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烏爾里希·穆埃先生扮演的這位監聽者一直處在陰暗處,一直是一個窺視者,開始時他有一份為國家效力的工作,但是很可惜,它沒有一個完整的人格,在人類所必須的需求中,他出現了斷層,絲毫沒有愛與歸屬的需要,對於一個有著社會地位,貌似一個教授貌似一個為國家貢獻了自己,好像是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實現了自我,其實這個需求的得不到滿足,是他人格中最缺乏的一點,片中我們不止一次的看到他在渴求著愛與歸屬,比如,他努力使被監聽者夫婦結合在一起,好像是對自己無法慰藉的心靈找一個慰藉之所。一個窺視者的眼睛充滿了仁慈和愛,這讓我很動容。還有一個細節,他對於妓女的態度令我很吃驚,導演是想告訴我們監聽者對於愛的渴求外化在妓女身上便成了對於妓女低三下四的乞求。還好,隨著監聽工作的展開,他的良知喚醒了在他心中的人道主義以及是非觀念。我覺得他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內心的滿足。更重要的是他完成對自己人性的救贖。看片子的開頭和結尾,開頭他在盡忠職守,甚至手段高超的在審犯人,十分陰暗,而片尾雖然在室內,可是他的臉上灑滿了陽光,他的眼神很澄澈,買了被監聽者的一本書,送給自己,他得到了愛與歸屬,救贖徹底完成。我覺得在片子里柏林牆只是一個象徵(德國電影就愛搞這些象徵,呵呵)柏林牆在片尾時倒塌,不光解放了作為政治概念的民主德國,還成功的解放了民主德國人民的內心,主人公的自我救贖象徵了民主德國的自我救贖!《竊聽風暴》:人性的救贖、人格的完型 作者:moive《竊聽風暴》——被遺忘的角落點擊數: 19 【字體:小大】 【收藏】 【列印文章】 【查看評論】對於不同立場的人或觀念,我們或許一般會不置可否敬而遠之。但假如讓我們有了抓住他們把柄並可以置於死地的機會(而且這個機會也含著名利的誘因),會不會從頭到尾站穩立場,認真的把這一件『損人利已』的事情做好?在記錄里,特工的心理素質幾乎可以說是所有人中最高的一個群體,各類形形色色的秘密活動註定了特工在行動中不能把自己的情感代入行動里,往往與敵方對持時以細微的心理動作影響對方的判斷。而這部電影卻是以一個特工在心理上受被監控方影響的過程,講一個別開生面的故事。電影里因政治原因而被秘密監控竅聽的東德劇作家在被竅聽之前並沒有什麼對民主東德不利的言論,但因其巨大的影響力,安全局在他一部優秀的戲劇上演時,特別安排了一名最為優秀的特工來竅聽他生活里的所有細節,一旦抓住把柄則可直接指控這個作家。而本來在學校里向特工學生傳授竅聽知識的特工,其人冷靜內斂,處事不帶任何個人色彩,而且對犯人逼供的心理戰術也是在國家安全局裡無人能及的。當這個代號為HGW XX/7的特工在深入到這個作家的生活里去,作家與他那做為戲劇演員的夫人、在生活里的悲喜點滴也一樣成為特工生活的全部,在竅聽過程中,他把自己的情感慢慢的代入這個家庭之中。而自己所堅信的觀念與立場,在作家與朋友們的掙扎反抗里被漸漸瓦解。不帶情感的來否定一個觀念或立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當自己細緻的了解到提出這個觀念或立場的人所有生活點滴,並引起共鳴時,在可以的情況下,難免會帶著憐憫的心態伸出『援助』之手去插入他們的生活當中。幾乎所有的旁觀者在被其旁觀之事感動時,難免會或多或少的想由自己去影響事態的變化。『同情』這個天性的反應,不論這是弱點還是優點,但卻是誰也難以避免的。這部電影令人稱道之處不止故事的精練與演員到位的表演,抽離了電影中有關政治的描述,電影所著力之處並不只是限於作家家庭的變化及特工心理受影響的過程。若把自己看做這個故事裡受了諸多援助而不自知的作家,想想在自己的生活里,是不是有一些歸功於自己的事情,往往在自己覺得這些是自己理所當然做到的時,忽視了一些重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恰恰是那些最為了解自己的人在默默中插手做好的。如同那個一直以為自己沒有被竅聽的作家那般,在柏林牆倒下了之後才知曉自己一直來居然是被監控的重點對象。在安全局資料館裡查看關於自己的竅聽報告時,發現自己現在能好好活著並對歷史做出重大影響,完全是托竅聽自己的特工,伸出的『援助』之手。在柏林牆倒下之後,前民德文化部長在戲劇院外用不帶著任何情緒的口氣向作家說道:『現在你們還有什麼可寫的了?人們沒有熱愛、沒有信仰,人人自由。這就是一個聯邦國家。』有壓仰才有從夾縫中迸發的吶喊,當無形的壓力在某一時刻彌消為最低直至為零時,得到這種『自由』明顯會令人無所適從且生活變得毫無目的。這種發生在人身上的情緒變化總會令人覺得啼笑皆非,只能在群體生活鏈里才能存活繁殖下去的人,對體制與個人的喜惡取捨就宛如錢鍾書那個關於兩隻刺蝟的取暖比喻:靠得近了則剌疼對方,離得遠了又取不到暖。只能是這樣子反反覆復的變化著。而電影能讓人感到親切不生分,也是因其在對觀眾做出了這些細微的心理動作。電影由始至終都保持貫穿全劇的壓仰氣氛,在作家的演員妻子衝出街上迎車自殺時達到高潮,而這一個悲劇式的處理手法反而達到一個釋放情緒的效果,全劇在這一個轉折點之後把結尾設置成輕喜劇也變得順理成章了。當特工拿起作家那本寫給自己的書時,給特工與觀眾一個合情合理的驚喜。這個應該被遺忘的人,當事人給他留了個存在的角落。《竅聽風暴》——被遺忘的角落 作者:火雀 (轉載)怎樣成為一個好人——《竊聽風暴》點擊數: 24 【字體:小大】 【收藏】 【列印文章】 【查看評論】這是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冷靜的敘事手法和內斂的表演形成了影片獨特的風格。這大概也和德國人特有的性格有關吧,無論怎樣,就是這樣一個冷得幾乎令人窒息的電影,不知賺取了多少觀影人的眼淚。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竊聽的故事,涉及國家制度、夫妻關係、官場鬥爭以及對理想的追求等內容。片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本樂譜的名字——「一個好人的奏鳴曲」,主人公維斯勒算得上一個好人嗎?他因為做了什麼而被稱為好人?趁著對影片還存有零碎記憶,不妨尋覓維斯勒在整個事件中心理及行動的變化軌跡,或許,我們能從中悟出所謂「好人」的真諦。窺探
從主人公維斯勒的出場來看,絕對算不上是個好人,甚至可以說是個冷酷無情的反動軍官。他連續40小時審問嫌疑人,沒有一絲憐憫和同情;面對提出不同意見的學生,他毫不留情地在記錄上畫上一個叉。他又是理性而權威的,能夠有理有力地回答學生的提問,難怪這是一位以「刨根問底」為飯碗的教授級專家。安全局局長突然來訪,帶著維斯勒去看演出,維斯勒在包廂里透過望遠鏡窺視著台下人們的一舉一動,他對劇作家和女主角的關係產生了興趣,對文化部長的態度感到不解,安全局長的獻殷勤正好成就了他將這一切搞清楚的窺探慾望。於是,維斯勒開始行動。在短時間的門口盯梢之後,他帶著竊聽隊伍潛入作家雷德曼的家,以極高的效率將高科技網路遍布家中的每一個角落。對於那個暗地裡看到一切的老婦,維斯勒冷酷的警告足以解除他的後顧之憂,那一刻,他依舊像個惡魔。從此,維斯勒每天到這個簡陋的房間展開他的竊聽工作,透過那些電線和耳機,他開始認識這對令人艷羨的夫婦。有意思的是,夫婦二人之間也有著隱情,丈夫借鄰居幫忙裝作會系領帶,妻子常常趁丈夫不在而偷服藥物——而相比後來看到的,這隻能算作小小的欺騙。開始時,「竊聽」對於維斯勒來說,只是一項工作,他會抱怨同事來得晚,影響了他的下班。但當他從安全局長那裡了解到文化部長與雷德曼的夫人瑪利亞的特殊關係時,意識到自己的工作並非那麼單純,安全局長嚇唬講政治笑話的小青年舉動,更讓維斯勒意識到「政治」只不過是領導們口中的完美借口。感染全程監聽一對恩愛夫妻的生活絕對是個美差,單身一人的維斯勒從中得到了感染,面對來到家中的妓女,他希望她再多呆一會兒。此刻的維斯勒是可憐的,原來他的生活中只有竊聽,也難怪他會對工作如此著迷。終於,維斯勒禁受不住誘惑,充分利用職業技能潛入作家雷德曼的家中,看到了曾在耳機里聽到的沙拉叉子、鋼筆,撫摸了他們曾在上面相互愛撫的床墊。有意思的是,當雷德曼抱怨找不到自己的詩集時,鏡頭馬上切到了維斯勒閱讀詩集時的可愛表情,那一刻,一直都是板著面孔的他流露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無限嚮往。而當雷德曼因導演艾斯卡的自殺悲憤地彈奏起《一個好人的奏鳴曲》時,他哪裡知道,除了站在身後的妻子,他還有一位戴著耳機的知音。這時,「竊聽」對於維斯勒來說,已不只是工作那樣簡單,他已經陶醉其中,以至於同事的突然來臨嚇了他一跳,即便是極力遮掩也沒有逃過同事的眼睛。此刻的維斯勒似乎開始發生改變,在電梯里,他職業病似的盤問起說安全局壞話的小男孩,可欲言又止,改為詢問皮球的名字,這顆堅硬的心終於軟了下來。影響凡事陷入得太深就容易偏離原先計劃的軌道。維斯勒在得知文化部長的醜惡行徑後竟然通過電鈴告知了雷德曼,作為一名旁觀者,他竟然開始影響「劇中人」的生活了。在後來遇到瑪麗亞時,他竟然挺身而出,以一名普通觀眾的身份表達出自己對事件的看法,這股勇氣足以震憾銀幕前的每一位觀者。維斯勒對瑪麗亞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在我看來算不上愛情,對維斯勒這樣一個極為理性冷靜的人來說,愛上這樣一個並不現實的女子實在是有些不著邊際。我寧願將這種感情視為對美好事物的傾慕,他仰慕的是夫妻二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您很真實」,「您就是您自己」,「您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幾句看來非常客觀的評價起到了丈夫雷德曼苦苦相勸也起不到的作用,她哪裡知道,維斯勒的話句句飽含著深意。看著同事寫出的詳細竊聽報告,維斯勒第一次不吝惜自己讚揚之辭,除了他,又有誰能知道這讚美之辭也有他給自己的一份呢?他挽救了他的「劇中人」的婚姻,他在無形中幫助了他所敬仰的人,可惜這份成就感只能由他獨自享受。不料雷德曼並不「領情」,艾斯卡的死使得這位作家萌生了改變現狀的願望。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朋友設計試探監聽者,險些暴露的維斯勒被激怒,他手拿報告幾乎是沖入了安全局長的辦公室,他這次要用無情的「影響」來報復對方的輕蔑,而竊聽任務也本該以這種方式結束。改變安全局長的話再一次從根本上影響了維斯勒對事件的看法,雷德曼是「第四類人」,這種人一旦被抓到把柄,不管他們是否犯了不赦之罪,為了不讓安全局領導的反面形象流傳開來,下場只有一個——死亡。已經對雷德曼夫婦產生了感情的維斯勒顯然不願讓這種極端的結果產生,他將舉報材料塞進袖口,還提出了單獨竊聽的要求,從此,他將走上改變夫妻二人命運的道路。關於民德自殺調查的文章在《明鏡》周刊登了出來,各方證據直指雷德曼。瑪麗亞被審訊,實在太輕易地就說出了雷德曼正是那篇文章的作者。安全局的人到家中調查未果,這讓線路那端的維斯勒長舒了一口氣,但這時安全局長已經開始懷疑維斯勒了,一句「還記得你是哪一邊的嗎」讓觀者一下子為主人公收緊了心。瑪麗亞被帶進審訊室,維斯勒不敢和她面對面,但二人終究要碰面。瑪麗亞並沒有對眼前這個人表示出異樣的神情,原來,她只是軟弱,並不愚蠢。接下來,維斯勒做出了恐怕是他這輩子最冒險的事情——偷走印表機,雖然沒能挽救瑪麗亞的生命,卻換來了雷德曼的安全。退出隨著竊聽任務的無果而終,維斯勒退出了雷德曼夫婦的生活。安全局長對維斯勒說:「你以後將負責會把每一封信拆開,這就是你未來20年的工作,那可是個漫長的時間。」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僅過了四年,我們聽到了「柏林牆倒塌」的消息。一個偶然的機會,雷德曼從那位前文化部長口中得知,原來自己的家中也被嚴密布置了竊聽設備,回到家後將隱藏在牆體中的電線一條一條地拔了出來……是解脫,也是諷刺。雷德曼在紀念館查到了當年對他家的所有竊聽資料,翻閱著那一頁頁冰冷的文字,彷彿回到了過去的生活。原來,每日相濡以沫的妻子背叛了自己,而保護自己的是一個代號為HGW XX/7的陌生人。雷德曼看到了挨家挨戶送信的維斯勒,但他沒有走上前去感謝他,而是採取了更具藝術家氣質的致謝方式——兩年以後,維斯勒在圖書館見到了那本《一個好人的奏鳴曲》,他驕傲地對收銀員說:「這是送給我的。」如果說首次觀看本片時還在感嘆壓抑的社會制度,被緊張的情節所吸引的話,相信當你重溫這部影片時會忽略那些外殼。畢竟從文化部長、安全局長的語言和行動中,足可以見得「政治」不過是個借口,一切欺騙、背叛、打壓無非是在政治的修飾下極端地擴大和清晰起來。留下的,只有「一個好人」的成長足跡:好奇窺探 ——受到感染——善意影響——刻意改變,當我們真正了解美好事物並被其感染的時候,或許也能做一個像維斯勒那樣的——好人。字幕選編1984年,東柏林全面對鎖 人民受到「斯塔西」嚴密監控也就是東德秘密警察 這是一個由10萬專職人員20萬線民所組成的情報機構 他們確保了「無產階級專政」其開宗明義的目標就是 「無所不知」(波茨坦秘密警察學校) 記著,我們的敵人相當難纏 要有耐心,等上40小時…犯人如果無罪,會越來越憤怒 由於受到不公平對待他會咆哮、甚至暴怒 如果有罪,不是越來越鎮定、沈默就是痛哭流涕 他知道自己為何會來這確認有罪或無罪的最佳方法 就是不間斷的重覆訊問從他供詞中,你們發現什麼?和原來的一模一樣 完全相同,一字不差 說實話的人會重組事件他們的確是如此 撒謊的人卻早就準備好了說詞 一旦承受壓力,就會重複這些由此可知,227號在撒謊 這時可持續對他施壓…「作家是靈魂的工程師」 那是史達林說過的話我就像德瑞曼,知道黨需要藝術家但藝術家更仰賴黨 你該記得入黨宣誓 「我們是黨的強盾與利劍」沒有黨員,哪來的黨? 讓黨員有權有勢,豈不更好我剛聽到一個新笑話:何內克走進辦公室 打開窗,看見太陽後說:「早安,親愛的太陽」 太陽回答「早安,親愛的何內克」中午,何內克到窗邊說:「午安,親愛的太陽」 太陽回答「午安,親愛的何內克」晚上,何內克又說:「晚安,親愛的太陽」太陽沒理他 「晚安,親愛的太陽…」「怎麼了?」他問 太陽回答「去你的,我在西德啦」何內克和電話有何不同? 沒不同,都得等掛了再打!列寧聽完貝多芬「激情奏鳴曲」後說 「如果我一直聽這首曲子,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在漢斯拜姆勒街上的統計局」「什麼都會算,什麼都知道」「我平均一年買幾雙鞋?2.3雙」「我平均一年看幾本書?3.2本」「每年多少畢業生成績拿A?」「6347個」「但有一件事他們卻不算」「也許連最官僚的人都會覺得不忍」「那就是自殺人數」「如果你打到統計局去問」「易北河與奧得河之間」「波羅的海與礦石山之間」「有多少人因絕望而尋短?」「這個數字殿堂卻緘默不語」「然後你的名字會被紀錄」「呈報給國家安全局…」「讓那些人…來確保我們的安全」「還有快樂…」「1977年,我國停止計算自殺人數」「大家稱呼他們是『自我謀殺者』」「但這與謀殺無關」「沒有熱血,沒有激情」「只剩死寂,萬念俱灰」「當我們停止計算時」「歐洲只有匈牙利這個國家」「讓更多人送死」「真正實行社會主義的我們緊接在後」「其中一位不列入計算的人」「是偉大的導演,雅斯卡」不要忘了在你一生中 祖國如何栽培你 現在是你回報祖國的時候 國家也會感謝你(戈巴契夫當選蘇聯共產黨主席) (4年又7個月後) 圍牆倒了! 真的!圍牆倒了! 邊境守衛將門打開了 空氣中洋溢著一股興奮之情 數千位民眾涌了出來 這場面真讓人不敢置信!親愛的聽眾,1989年的11月9日將被寫入歷史儘管太陽高高在上他高貴的身軀,仍為七道陰影籠罩命運的巨輪無情碾過,我看到了雖然我百般不願但為何那些影像不放過我?怎樣成為一個好人——《竊聽風暴》作者: 我就是我 (轉載)昨天買了幾張盜版碟,其中有部《竊聽風暴》,老熊堅持要買的。偶以為是類似《國家公敵》的片子,便去上網了。但是老熊看了不到五分鐘便喊道,這個片子你不看,就別在貓眼混了。 故事講述的是東德時期,一百萬秘密警察,兩百萬告密者,窺視著,竊聽著,每個公民。 主角是一位秘密警察,他奉命去監視一個思想激進的作家。設置監聽設備的過程很直接,趁作家家裡沒人,打開房門就OK了,他們的鑰匙能夠打開任何一個家庭的房門。每個角落都沒有放過,布置好監聽設備,離開時,隔壁的鄰居看到了他們。男主角告訴鄰居,透露半個字,就再也見不到家人,直到柏林牆倒塌後,鄰居也沒有向作家吐露這一幕。 監聽開始了,秘密警察通過視頻觀看發生在作家家裡的一舉一動,通過竊聽了解他們的一言一行,對於敏感的,「不正確」的言論,記錄下來,報告上級,這是他的職責,為了國家的安全。 秘密警察隸屬的國家安全部門,有個年輕的小夥子,在餐廳里想對同事講述一個關於總書記的笑話,同事暗示他,上司在旁邊。在上司的一番鼓勵和慫恿下,小夥子將笑話講了出來,遭遇上司嚴厲的訓斥,這是不利於國家安全的言論,不利於總書記的國家安全。儘管上司以示安慰地也講了一個不利於國家安全的,關於總書記的笑話,但是小夥子從此坐了冷板凳——拆檢信件。把公民的信件,通過儀器拆開,檢閱,再封上,天衣無縫。 秘密警察的助手,一個胖乎乎的小夥子,在監聽的過程中,最感興趣的,似乎是作家和作家妻子的性生活。影片最後,當文化部長告訴作家這件事時,作家並沒有表現出詫異和憤慨,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政權下,哪個人又不是在光天化日下裸奔呢?包括為高權重的文化部長,他送作家的妻子回家,特殊的加長版轎車,盡收於監視作家的秘密警察之眼。 作家的妻子是一位優秀的演員,卻不得不屈從於文化部長的淫威。作家的朋友,一位著名的導演,因為思想的激進而被禁止導演影片和舞台劇長達五年,對於一個熱愛藝術的人來說,這樣的禁錮,無疑於牢獄。作家的妻子,同樣是一個視藝術為生命的演員,她不能失去舞台,也不願看到自己的丈夫和那位導演一樣,遭遇禁錮。 秘密警察對作家的妻子,是尊敬的,當他聽到作家和作家妻子的爭吵,當他明白作家妻子遭受的屈辱,做出的犧牲,他無法忍受了,他來到酒吧,等待作家妻子的出現。他告訴作家的妻子,她是優秀的演員,她擁有觀眾的熱愛,不管她是否站在舞台上,她都是偉大的藝術家。被禁錮的導演選擇了自殺,他被扣押簽證,國家不允許他出席在西德舉行的藝術界的研討會。他無法忍受死一般的窒息,不如去死。活著已經看不到希望,已經享受不到快樂,甚至連痛苦都不能擁有,在這樣的國家,每個人都必須做一個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為了他們的總書記,他的國家的安全。 作家因為導演的自殺,關注起東德每年的自殺人數,儘管東德在77年以後不再對外公布自殺人數,但是這個國家每年的死亡人數,在歐洲,僅次於當時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匈牙利。失去了快樂的人,沒有了自由的人,甚至連思想都被閹割,思考是一種痛苦,無法拒絕思考的人,在一百萬秘密警察,兩百萬告密者組成的銅牆鐵壁中,除了自殺,別無選擇。 作家和他的朋友,聯繫到西德明鏡周刊的編輯,作家要在東德建國四十周年紀念之前,在西德的雜誌上,發表一篇關於東德自殺者的文章。 負責監聽作家的秘密警察,已經明顯感覺到作家的舉動,他寫好了報告,準備交給上司。面對得意的上司,滔滔不絕講述他是如何抓捕那些激進人士,如何在他們即將做出舉動時,以任何理由抓捕他們。 秘密警察把報告慢慢捲成一條紙卷,放入了口袋。他向上司請求,是否能讓他獨自監聽作家,他說他對搭檔不太放心。上司同意了,秘密警察開始為作家寫稿這段日子,編寫報告,他寫道,作家在為建國四十周年編寫劇本,和他的朋友討論該如何歌頌偉大的祖國和總書記。 作家的文章在西德的雜誌發表了,作家的妻子被毫無理由的秘密警察抓捕,作家的家被毫無理由的秘密警察搜查。 面對上司的懷疑,秘密警察不得不去審訊作家的妻子,他告訴作家的妻子,無論那篇文章是否出自作家之手,他都要被捕。作家的妻子,告訴秘密警察,西德的雜誌編輯贈送的打字機,藏在地板下。 秘密警察再度搜查了作家的家,還是沒有理由,但是他們一無所獲。負責監聽作家的人,已經將打字機拿走了,而此時,作家的妻子衝出大樓,幢向迎面而來的卡車。 看著作家抱起妻子的屍體,負責監聽作家的那位秘密警察,平靜地接受著上司的報復,他將被調往檢查郵件的部門,將在那個死氣沉沉的部門呆二十年。 秘密警察和那個因為講了總書記的笑話,而被發配到檢查郵件部門的小夥子一起,每天重複著拆開信封,檢閱信件,然後再封好的程序。直到某一天,小夥子打開收音機,柏林牆被推到。秘密警察沒有像小夥子那樣興奮,他平靜地放下手上的工作,平靜地走出辦公室,他再也不用回到這個陰沉,醜陋的地方了。 作家終於知道了秘密警察為他所做的一切,在這個剛剛獲得解放,剛剛擁有自由的時候,作家沒有去絮叨他所遭受的迫害,沒有去標榜他所做出的抗爭,他寫了一本數,一本關於那位沒有姓名,只有編號的秘密警察的故事。 當淪為收垃圾的秘密警察,偶爾經過書店,看到作家新近出版的書時,他買下了,是送給自己的。作家用一本書來表達感激,秘密警察用這本書,做為良知的獎勵。
推薦閱讀:
※馮小剛的電影有哪些?
※驚艷了2017、溫暖了寒冬的劇情片還有這樣的影市變化
※類似《蘋果》電影還有哪些?
※你們問了董子健為什麼要穿內褲,但沒想到他真的會回答吧!
※《百鳥朝鳳》是誰導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