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千里紀行(一):絲路漫漫話滄桑
還是在中學時代,因為「謇」和「騫」字形相近且韻首、韻腹、韻尾完全相同的兩個字,我記住了同為張姓的兩位歷史名人,一個叫「張騫」,一個叫「張謇」。張騫,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兩次受命經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完成了絲綢之路的「鑿空之旅」;張謇,江蘇南通人,清光緒年間狀元,倡行「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並終生為其奮鬥的民族資本家。
了解了張謇,我更加熱愛我的故鄉——江蘇省南通市,因為張謇苦心經營南通的輝煌業績,使南通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知道了張騫,我更加嚮往西北邊陲的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因為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他那史詩般的功業和帶有傳奇色彩的經歷,使河西走廊和古絲綢之路兩千年的歷史充滿著神秘和誘惑。
也許是命運的使然,八年後,大學畢業的我,離開故土,走過中原,穿越八百里秦川,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甘肅,在河西走廊東端烏鞘嶺下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一個當時中國最大的銅硫聯合企業,參加了工作。數年後,這家企業又在河西走廊西端玉門關外的戈壁深處,開發建設了一座「小銅城」。我因此有機會在兩個礦山之間穿梭來往,與河西走廊結下了不解之緣。
翻開中國地圖,你可以看到,黃河流出青藏高原後,從甘肅蘭州到內蒙古臨河間的一段是自南向北流的,所以在甘肅境內就有了「河西」、「河東」之說。出蘭州沿312國道西行約50公里,在一個叫河口的地方,過了黃河,就算是進入「河西」了。然後繼續西行至烏鞘嶺,一座海拔3500米的大山,成了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處,翻過烏鞘嶺,就進入了「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一個形同長廊的狹長地帶。它在祁連山脈和內蒙古高原之間橫貫東西,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約100—200公里,海拔1500米左右,總面積8.9萬平方公里。它南依青海,北銜內蒙古,西接新疆。從地理位置上看,河西走廊地處黃河上游,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結合部上,是連接東亞和中亞的要衝地帶,歷來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長廊漫漫數千里,數千年的滄桑巨變,留下了數以千百計的關隘遺址、故城古堡、長城烽燧、石窟寺廟、古葬墓群和文化珍品,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厚重的地區之一。
公元前121年,是河西走廊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這一年,這裡爆發了一場影響中國版圖的著名歷史戰役——河西戰役。
赫赫有名的漢武帝劉徹,起用已經在征伐匈奴戰爭中屢建戰功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發動了河西戰役。此戰霍去病大破匈奴,攻佔了匈奴最後的一塊膏腴之地——河西走廊,實現了漢武帝「斷匈奴右臂」的戰略,一舉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門戶。
征服匈奴、收復河西後,漢武帝於公元前119年,再遣張騫第二次踏上「鑿空之旅」,經河西走廊出使西域,抵達烏孫。而在此之前的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旨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出了漢朝疆域後便被匈奴捕獲。匈奴單于讓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流放於漠北草訽度過了十幾年,並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漢朝使者的使命,最後逃了出來,踏上歸途,途中又被匈奴捉住,直到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出發13年後,終於返回了長安,雖然目的沒有達到,卻帶回了有關西域的很多情報。這次西行,張騫不辱使命,完成了中國有史記載以來的第一次中外交流。
自此,漢王朝開始經營河西走廊和西域。先後在河西地區「列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據兩關(玉門關、陽關)」;同時將邊塞、亭燧、長城等防禦體系構築至玉門關外的鹽澤(今羅布泊)以西;組織了數次大規模的移民,使得河西人口達到了40萬人左右;在西域置都護府,設官施治,統領西域諸國,使西域(新疆)正式列入了漢朝的版圖。可以說。漢武帝對中國版圖所做出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自此,河西走廊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一條東起我國古都長安,經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和陽關,進入西域,直達古羅馬帝國首都(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的陸路交通要道、由中國人開闢的古絲綢之路,便暢通無阻,以絲綢為主的東西方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並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述,班超任西域都護時,「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形象地說明了絲綢之路上商旅行人絡繹不絕的盛況。
進入唐王朝,中央政府先後在新疆、青海、河西地區與西突厥、吐蕃進行了多次激戰,最終徹底控制了新疆、青海、河西,在河西走廊分別設立了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等五州,在新疆天山南北設置了安西、北庭都護府。為加強軍事防衛,又在河西走廊設立河西十軍,以確保絲綢之路全線暢通。
這條全長約7000公里、橫跨歐亞大陸的經濟文化大動脈,河西走廊是它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當時,絲綢古道在它的東段有北道、中道、南道三條路線。然而,無論是那條道,都必須從武威或者張掖進入河西走廊,過酒泉,經敦煌,出陽關或玉門關,再向西延伸。作為漢唐以來歷代中原王朝的「國道」,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一直是連接東西方交通、文化和經濟繁榮的重要通道。
明王朝初期,為掃除元殘部,朱元璋派宋國公馮勝平定河西獲勝後,重修了肅州城,設置了關西七衛,後又在敦煌設沙州衛,加強了對西域和河西走廊的防衛和保護。從而,對西域與內地的經濟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促進了兩地間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但因「土魯番復據哈密,逼處關外。諸衛遷徙之眾又環列甘肅肘腋,獷悍難馴。於是河西外防大寇,內防諸番,兵事日亟」。隨著嘉峪關及明長城的修築,到嘉靖三年(1524年),朝廷下令閉鎖嘉峪關,放棄了西域、河西部分地區,沙州和瓜州被遺棄在關外。至此,陽關大道上空飄蕩著的《陽關曲》曲終人散,玉門關上閃光的玉石黯然失色,喧鬧了近1700多年的絲綢之路不見了往日的生機。
直到兩百多年後的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在敦煌建立了沙州衛,後又升為敦煌縣,移民墾荒,發展生產,重新開始經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曾幾何時,商賈、使節、僧侶、遊客,以及屯田戍邊的官兵將士,不絕於道,他們把我們的古文明傳到了西域各國,又將西域各國的古文明帶到了中國,為中國和各國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和交流融合做出了貢獻。如今,兩千多年前長達7000公里的古絲綢之路,已演變成為全長10800公里的新亞歐大陸橋。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咽喉要衝的河西走廊,如今又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
漫漫的河西走廊里,一座座古郡老城依然流光溢彩、燦爛輝煌,一片片戈壁綠越發鬱鬱蔥蔥洲、生機勃勃。昔日《陽關曲》必將奏響新時代更加壯麗的樂章,玉門關上的玉石必將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推薦閱讀:
※空中玻璃走廊已經out啦!300米高的玻璃懸空滑梯你敢試么?
※印度最脆弱的地方——西里古里走廊
※走廊盡頭的牆上掛什麼樣的裝飾畫合適?
※55款家庭走廊裝修效果圖 走廊設計要點看到就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