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精神
文/蜜蜂精神上帝是不會用人類聽得懂的語言告知我們的,你如何去做才會更好。上帝更多的是用無聲的語言傳達出他的種種信息。當您走進「蜜蜂王國」後就會驚奇地發現,蜜蜂的許多行為值得人類學習。蜜蜂雖然弱小,但是它們有著可貴的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各盡其能、分工協作、無私奉獻、維護群體、高度民主、勇敢頑強、文明禮讓等等。一、各盡其能蜜蜂屬孤雌性生殖,三種型態(雌性———蜂王、亞雌性———工蜂、雄性———雄蜂) 的蜜蜂共同維繫著「蜂國」大局,群策群力,眾志成城。「蜂國」中的各種事務千頭萬緒,采蜜、育蟲、清潔、防衛等諸多事項均有條不紊,數萬隻成員相互依靠地生存在同一天地中,一切活動為了群體繁衍,各自努力,盡獻著自己的力量,勤奮、主動、認真、負責。蜂王:蜂王,亦稱母蜂,是蜂群中倍受尊崇的「母親」,擔負著穩定眾工峰情緒、繁衍後代的重任,發揮著獨特而又顯要的作用。然而,蜂王並沒有發號施令的「王」權,也絕不養尊處優頤養天年,而是一切行動置身於蜂眾之中,認真履行自己神聖的職責,整日巡視巢房,天天產卵,終生忙碌在巢脾之上。繁殖旺季,蜂王每晝夜產卵1500 多粒,總重量相當於自己的體重,這在自然界中是不多見的。它平均每30 秒鐘就產一粒卵,此間必須完成尋覓房孔、檢查測量、分析判斷、伸腹入房、產下卵等多道工序。蜂王產卵是有一定條件要求的,它必須對每一個巢房進行認真地察看,待驗收合格後再根據蜂群需要及房孔類別,確定產下相應的卵。這是一項細緻的工作,蜂王總是兢兢業業、埋頭實幹,盡職盡責。值得稱道的是,如果蜂王自身欠佳,自感不能勝任時,竟能自覺地「退位讓賢」,來個和平交替,它會主動配合工蜂行動,向準備好的王台中產下授精卵,待這隻卵子發育成功並有能力行使蜂王之職時,老蜂王便自行默默地爬出巢外,溘然長逝於大自然之中。工蜂:被泛稱為蜜蜂,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蜂國」中的主要工作均由它們來完成,無論治安保衛、清潔衛生等日常事務,還是「第一產業」———採收花蜜、樹脂、花粉、水等;「第二產業」———築造蜂巢、釀造蜂蜜、加工花粉、製作蜂膠等;「第三產業」———服侍蜂王、保溫、哺育幼蟲等,都得由工蜂來具體操作。工蜂是「蜂國」中的主力軍,承擔著產卵以外的全部工作,它們有分工,也有合作,把個蜜蜂王國「治理」得井然有序。自羽化出房的第一天起,幼蜂就開始從事保溫等力所能及的巢內工作。之後,隨著日齡的不斷增大並根據群體的需要不斷調換工種,每當體能達到某一工種需要時,便主動投身到相適應的工作之中,沒有指派和命令,完全是自覺、主動、本能的舉動。勤奮是蜜蜂的一大特性,採收季節,它們白晝出巢採集收穫原料。夜晚在巢內加工釀造,緊緊張張忙忙碌碌,一刻也不休閑。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曾這樣評價:蜜蜂終日繁忙,辛勤地來往在蜂巢與蜜粉源之間,是從不浪費點滴時間的勞動者,是可靠的嚮導。雄蜂:即雄性蜜蜂,具有雄健的體魄和發達的雄性生殖器官,是「蜂國」中的「男子漢」,其唯一職能是與處女王交尾。正因如此,人們常稱它為「花花公子」,認為它整日里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事實上,雄蜂也相當忠實地恪守職責,儘力去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雄蜂羽化出房後15 日性發育成熟,此後半月內的青春旺盛期。此間,只要外界氣溫適宜,便頻頻出巢尋找待交尾的處女王。由於處女王數量太少,雄蜂往往乘興而出掃興而歸,可它們從不氣餒,表現得非常執著,無論希望渺茫與否,總是主動出勤,積極爭取,絕不放棄一絲希望。儘管每當交尾成功,就意味著生命完結,可它們從不畏懼後退,為了群體和種的繁衍生息接種換代奉獻出自己的情愛與生命。二、無私奉獻蜜蜂王國中奉行「收穫歸公,按需所取」的原則,所有成員的勞動收穫全部無償交歸群體所有,自己需要時再「按需」隨時取用。在這個王國中,沒有你的我的他的之分,沒有階層權貴低賤之別,沒有爾詐我虞盤剝之憂,雖有分工的不同,卻無享受的不公,都在積極勞動,合理消費,無私奉獻,為了群體的生存、繁衍而忘我奮鬥著。現實社會中「公」與「私」的矛盾無所不在,激烈又複雜,但在蜜蜂王國中卻被徹底同化了。君不見,發生饑荒時,無論低級小動物還是高級大動物均有搶食占利之舉,為了免除飢餓之災,有的甚至發生殊死搏鬥以命相拼;在蜜蜂王國中卻不會發生這樣的事。無論發生多大災荒,蜜蜂們都不會首先顧及自身安危,也絕不會發生內訌、內耗事件,而是時時刻刻以群體大局為重,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群體。每當巢內飼料缺少、巢外蜜粉源中斷時,蜜蜂們便主動採取節食限食行動,它們靜靜爬伏在巢脾上,極力減少活動量,以便降低體力及飼料消耗。同時,採取果斷措施將雄蜂剔除驅逐出巢;饑荒嚴重時,不得不斷絕幼蟲的飼料,節省下點滴飼料以保證重要崗位上(蜂王、侍從蜂、偵察蜂等) 成員的供應。飼料中斷時,最先餓死的是外勤蜂,繼而是內勤蜂,它們以自身性命為代價力圖保存下蜂王和少量侍從蜂,也好使群體有個重振雄風東山再起的機會。即便在極端飢困之際,偵察蜂外出奔波偶爾僥倖帶回少量飼料,總是逐一分發給眾蜂,分發到的泰然領受,分發不到的也不搶奪,自覺把生的希望留給夥伴,自己則忍飢挨餓默默死去。蜜蜂勞動積極創收甚豐,自身享用則很少。採收季節單只蜜蜂採收一天的收穫可使一生食用不盡,但它並不因此放鬆操勞,只要外界有花開放,總是一如繼往、再接再勵、千方百計地為群體創造更多的財富,無論蜂巢內積蓄有再多的飼料也不滿足,依然是採集不止。記得某年三月曾在湖北紅安縣七里萍鄉一牆洞中發現一群中蜂,當時蜂數只有5000 來只(兩框) ,卻有完好蜜脾9 張,割下稱重約35 公斤,這麼多的蜂蜜足夠該群享用一年,可蜜蜂們仍然早出晚歸採集不輟。當日清晨7 時將整個蜂群連巢運走,十分鐘後發現原址就結集了約二百多隻採集蜂,可見它們在7 時前就外出採集了。樂於奉獻精神在老齡蜂身上可窺見一斑。按說,進入耄耋之年本當頤養天年,安於享受,可蜜蜂卻不是這樣。彷彿它已意識到有生之日已不長,為群體做貢獻全在這幾日似的,儘管其體質有所衰弱,行動已有點獃滯,其勞動熱情卻依然高漲,絲毫不減當年。養蜂人都清楚,蜂群中負荷重、難度大、風險高的活計都由老齡蜂包攬了。負荷重,可由採集量來衡定,老齡蜂每次的采蜜量較青壯齡蜂還要高。研究資料證實,在同一採集期,10~15 日齡的青年蜂每次採回花蜜平均為3015 毫克;20~25 日齡的中年蜂每次採回花蜜平均為4818 毫克;40~45 日齡老年蜂每次採回花蜜平均為5113 毫克,分別比青、中年蜂高出4018 %和5 %。蜜蜂以實際行動做到了老有所為,奮鬥終生,它們活到老、干到老、奉獻到老,自出生當天起就開始從事力所能及的保溫等項活計,直到操勞辛苦到死,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蜜蜂的壽命本可以較長一些,休閑季節能活到80~100 天,冬眠期可長達半年以上,而採集季節則只能活45~60 天。之所以壽命縮短,英年早逝,其主要原因就是勞動強度過大,體質衰老加快所致,為了群體的興旺發達,它們過早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蜜蜂的死非常壯烈又十分可敬。每當勞累多日自感身衰力竭再無能力為群體做點什麼時,便隻身爬出蜂巢,懷著無限眷戀惜別之情,慢慢地爬向田野,悄無聲息地辭世而去,怡然地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維護群體群體,是蜜蜂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與保障,每一隻蜜蜂均以群體為核心,以群體利益為最高宗旨,一切行動服從群體需要,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把個「蜜蜂王國」治理的井然有序,生機勃勃。為了群體的利益及興旺發展,蜜蜂們辛勤勞作,艱苦奮鬥,總是力所能及地為群體積累「財富」;當群體遭到危害或攻擊時,蜜蜂們同仇敵愾,頑強勇敢地向著敵害奮起反擊,縱然即刻喪命於敵手,也毫不畏懼;出巢的蜜蜂,在一定的範圍內,總能準確地返回本群,如果本群被搬走,那些無家可歸者便相邀結集在原址,痴心地期盼著回歸自己的群體,寧可凍餓而死,也不另謀生路。科技工作者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夜間關閉巢門不讓蜜蜂外出,清晨打開巢門3 分鐘,用攝象機記錄下該段時間的出巢為387 只,馬上關好巢門將蜂群運往遠處,著重觀測出巢蜂歸來的情況。結果是:出巢蜂歸來找不到本群時,表現出極大的不安和煩燥,它們縈繞原址狂飛亂舞一通後,便駐足在原址,並發出低沉地哀鳴,半個小時後慢慢由激昂變得無奈,情緒逐漸穩定下來,相邀集合在一起,默默守護著原址。晚間溫度甚低風雨交加蜜蜂凍僵,逐一清點發現共有375 只,只有12 只下落不明。證明絕大多數無巢可歸者牢固依戀著本群,不忘故土。依戀群體、熱愛群體、維護群體是蜜蜂的一大特性,它們緊密團結在群體這一旗幟下,親密無間相依為靠,縱然遇到再大風險也不分離。發生災難時,蜜蜂們患難與共,生死相顧,忠實地聚集在一起,維繫著群體的生機,實在必要時可以舉群遷徙,單只蜜蜂只有在極端無可奈何情況下才會有另謀高就自投它群。有一次運蜂途中發生事故,一群意蜂和一群喀蜂同時摔倒溝底,意蜂是繼箱大群被摔得蜂箱解體巢脾零亂一片狼藉,而喀蜂是新箱小群則摞在意群箱上落入箱底,只是巢門剮開蜜蜂受驚卻基本完好無損。兩群相距近在咫尺。摔散的意蜂損傷嚴重驚恐萬狀,從爛箱底下鑽出狂飛一陣後,紛紛湧向蜂王所在的一隅,馬上投入到清理現場保溫育蟲等再建家園工作中,原以為混亂之際遭難的意蜂一定會部分偏入完好的喀蜂群內,可開箱檢查發現,灰黑色的喀蜂群中並沒有金黃色意蜂,說明危難時沒有發生逃避、「棄國求榮」現象,它們時時處處以群體大業為重任,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蜂群,由一隻只蜜蜂個體組成,脫離開群體的蜜蜂就象魚兒離開水是難以維繼的。追花奪蜜季節,蜂群中轉地車站碼頭貨場上,來來往往蜂群遺留下數以千萬計的散蜜蜂,從數量上看是相當可觀的,但它們卻無法存活下去。這些散蜜蜂一旦尋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群體,便一反常態,就象失去了精神支柱,沒有了靈魂,懶懶散散,無精打彩,再沒有往日的勤奮和朝氣。即使旁邊鮮花盛開,也不去採集,只是在艱難地尋找、苦苦地期待,最終各自凄涼地死去。然而如果有人為之備好蜂箱、巢脾和蜂王使之聚合成群,其熱情、幹勁及群體優勢馬上就會顯示出來,由散蜜蜂組成的新蜂群其產蜜量是同等普通蜂群的2~3 倍,造脾、育仔速度也快得多,充分體現了對群體的依戀之情及團結起來力量之強大。眾所周知,單只蜜蜂是地地道道的變溫動物,其體溫幾乎接近自然溫度,攝氏10 ℃以下就有被凍僵的可能;但是,由眾多個體組成的蜂群則是實實在在的恆溫體。試驗證明,由50 只蜜蜂組成的小組,在周圍氣溫9 ℃時可使蜂組中心溫度提高3 ℃;由500 只蜜蜂組成的小蜂球其恆溫能力越發明顯,當外界氣溫0 ℃時,蜂球內部溫度可提高到20~21 ℃,外界氣溫上升到33 ℃時,它們有能力將盛裝蜂球的紙盒子內溫下降1 ℃,由5000 只蜜蜂組成的小蜂球,可使蜂巢內溫度調節呈直線上升或下降,在0~40 ℃的外界氣溫條件下,可以比較穩定的保持群內溫度為3415 ℃,這是蜂群繁殖最為適宜的溫度條件。從這一點我們足以看出,單只個體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而群體的力量則無比強大,由「精神」高尚、行動協調、幹勁旺盛的個體組成的群體,更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但可以為自身生存發展創造所適應的條件,甚至有能力改變小環境、影響大自然,使之長久立於不敗之地。四、勇敢頑強說到蜜蜂,有的人難免有點餘悸,走近蜂場總是躲躲閃閃,唯恐挨螫。其實,蜜蜂並不隨意螫人,不到萬不得已時,它是不會輕易地動用螫針螫人的。更何況蜜蜂螫人後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是要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蜜蜂有「博愛寬厚」的習性,對待夥伴,總是情真意切,以誠相待,倍加愛護;同時,也有「嫉惡如仇」的特性,遇到敵害,往往群起攻之,前仆後繼,奮力相拼,愛憎分明是蜜蜂精神精髓之一。蜂群管理實踐中,養蜂人認為有必要收穫蜂蜜時,便採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將蜂群辛辛苦苦採集加工而成的蜂蜜搖取出來,養蜂人的這近乎「掠奪」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引起蜜蜂的「抗爭」;但有時人走進蜂場在箱前一站卻會遭到蜜蜂的攻擊,個別的甚至遠離蜂箱幾十米也會遭到襲擊,這些顯明反差的事實是有其「愛憎」根源的。這是因為,前者之所以「掠」其產品還能讓它俯首聽命,主要是養蜂人深諳蜜蜂的生物學特性,沒有、也不會對之造成根本的傷害,只要外界氣候適宜,蜜粉源旺盛,隨即可以採集到新的蜜粉;後者之所以挨螫,必是有其根由,首先站在箱門前就意味著阻擋了蜜蜂的飛行通道,干擾了蜂群的正常活動,再是挨螫者身上很可能有蜜蜂接受不了的異味刺激了蜜蜂,引起了它們的反感。養蜂人有時也會遭到攻擊,例如,氣溫偏低檢查時間過長影響了蜜蜂的正常生活,或者檢查時不慎壓死了蜜蜂,均會引起蜜蜂的敵意而招致被螫,這些時刻關注群利益的「義士」,一旦發現群體生存受到威脅,夥伴無辜遭到傷害,必定「拔」刀相助,縱然力不從心,也要捨身與「敵」抗爭,拼個我死,你也活不好。警衛蜂在巢門口執勤時,每當看到本群夥伴採集歸來,便熱情相迎,讓路放行,如果發現異己分子(他群蜜蜂) 企圖矇混過關進入巢內,可就不一樣,必定遇到堅決阻截或合力圍殲,這些異己分子非但進不了蜂巢,很有可能被咬得肢折翅殘,甚至當場喪命。在生與死的路口,蜜有種倔脾氣:它們不畏強暴,寧為玉碎,決不苟且偷生。無論對手多麼兇悍強大,只要對群體造成傷害或惹得性起,它們是從不客氣、絕不容忍的,尤其對那些膽敢挑釁者,縱然是龐然大物,也必定會遭到迎頭痛擊。養蜂人均有同感,如果走進蜂場遇到蜜蜂繞您飛翔,絕不可驚慌扑打,縱然挨了一針或幾針蜂螫,也不可亂跑亂撲,否則,即會遭到越發猛烈的攻擊和螫刺,您扑打得越凶跑得越狂,挨得螫也就越多。五、高度民主民主,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政治術語,其實質是民眾當家作主,有權對國政大事發表見解並參與管理。在奉行民主的國度里,人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同的,公眾的意願和利益高於一切,沒有特權,人人平等,講究公正,是理想的大眾天下。那麼,在昆蟲世界的「蜜蜂王國」中,是否也講民主? 既然是「王國」,難道「民眾」也有當家主事的權力? 蜂王容許這樣做嗎? 事實肯定了這一點。原來,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健全的雌性蜂,承擔著繁衍後代、穩定蜂群情緒的使命,是所有蜜蜂的母親,鑒於其獨特的作用及輩份,贏得了蜂眾的尊崇和愛戴,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照,使其享受特殊的「待遇」,故此,人們亦就愛稱它為———蜂王。其實,蜂王只是擔負特種任務的普通勞動者,並沒有發號施令的權力,蜂國中的重大活動都由蜜蜂大眾(包括蜂王) 來共同決定、實施,蜂王與其它蜜蜂之間,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它們的一切行動服從於群體需要,它們的「政治地位」沒有任何區別,從治理「王國」的角度看,蜂眾是主宰者,蜂王只是參與或執行者之一。從某些現象上看,蜂王的活動有時還受到蜂眾的制約,甚至完全聽從蜂眾的安排,即便有點不情願,也得顧全大局委曲求全,很少感情用事與蜂眾對著干。以分蜂為例,蜂群發展到一定程度,眾蜜蜂便萌發分蜂另居的念頭,等待條件成熟後便很快付諸實施。首先修築或清理好一些雄蜂房,提前培育雄蜂,不久又在巢脾的一隅築造起數個王台基,讓蜂王產入受精卵,並精心哺育起幼王來。正常情況,幼王出房前部分蜜蜂便夥同老蜂王離巢出走,另擇居所;若老蜂王素質欠佳或年事已高,幼王交尾成功後,原蜂王的壽命也就到頭了。無論離家出走還是亡命歸西,原蜂王都能以按部就班完成分蜂中各項任務,完全是一種順乎民意、奉獻群體的壯舉。在分蜂的整個過程,蜂王與其它蜜蜂,觀念一致,配合默契,共同維繫著「蜜蜂種族」的繁衍大計。也有極少數的蜂王並不那麼順從,視向王台中產卵為自己的窮途末路,拒不向王台里產卵,任憑工蜂一再催請,我行我素。怎麼辦? 在這種情況下,眾侍從蜂變成了脅迫者,它們在蜂王身邊組合成兩道密密實實的蜂牆,脅迫蜂王就範,最終到備好的王台中產下必須產的卵。分蜂離巢出走,對個別老蜂王來說也是不那麼情願的,要知道,自從交尾成功登基為「王」以來,一直固守在這溫馨祥和的蜂巢中,享受太平的日子,從沒輕易邁出巢門半步,如今舉家外遷豈能不留戀? 蜜蜂提前為蜂王出走做準備,首先降低其王漿供應量,使其腹部縮小,減輕體重,同時不斷驅使蜂王走步,以便鍛煉身體、輕裝上路。分蜂出走時,更是前呼後擁你催我趕,任你再不情願也架不住這狂熱的駕護,只有順乎「民意」,鼓起勇氣,隨同「兒女們」奔向新的征途。在確定新居這個問題上,眾蜜蜂充分發揮了民主、協商的作用,它們事先派出偵察兵外出尋找,遍尋飛行範圍內任何一處可以選擇的居住點,擇優擬址後,便各自回到分蜂團中向蜂眾具體「彙報」情況,「彙報」主要是通過舞蹈方式進行,每隻偵察蜂的發現不盡相同,其彙報舞蹈的方式、頻率也就各異,它們分別表演,競相遊說,蜂眾從中分辨好差,評選優劣。最後統一意見,選中一處,並選派出數只核查者前往實地複查。如果兩隻偵察蜂尋找到的新寓所條件相當,一時難以達成共識且分蜂時間已到時,怎麼辦呢? 國際蜂業名著《蜜蜂與蜂箱》是這樣描述的:假若雙方條件相當,一時難以統一意見時,蜂團分化為兩部分進行起飛;經過一段簡短飛翔後,又彙集到一起尋找一臨時落足點暫住,雙方再度對新居問題進行「磋商」,如能達成共識便舉群遷徙,若反覆協商無果也就只好來個就地改造,建築起蜂巢權且過起日子來。儘管蜂王的主要任務是產卵,但其什麼時間產?產多少卵? 產哪種卵等一系問題,也得尊重蜂眾的旨意,絕不能為所欲為。眾蜜蜂通過調整巢內溫、濕度和飼餵蜂王漿多少來限定其何時產卵,必要時,蜂眾便將巢溫恆定在34-5 ℃的適宜溫度,並哺以蜂王適量的王漿促使其卵巢發育體力恢復方可產卵。至於產什麼卵、產向何處、這就看群體的需要了,蜜蜂根據生存、生活及外界氣候花源情況靈活安排繁殖計劃,需要什麼蜂它們就築造或清理什麼巢房,築造清理好的巢房在什麼地方,蜂王就會到哪裡產卵,這些必須的條件全靠蜂眾來創造安排,蜂王總是積極配合和遵從,並行使必需的檢查監督權。對每一個可供產卵的巢房,蜂王必定進行認真檢查,如發現不合格會讓蜜蜂重新加築或清理,從不將就使用。蜜蜂的行為與表現證實:「蜜蜂王國」是蜜蜂大眾的天下,蜂眾是「王國」的真正主人。在這個「王國」里,每一成員均以群體利益為重,大家目標一致,共同努力,彼此配合又相互制約,把「蜜蜂王國」治理得井然有序,生機勃勃。六、文明禮讓團結、奮進、禮貌、衛生,均為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評價一個人或一個單位的文明程度,首先看其言行是否優美,再是工作成就及儀錶、環境是否衛生,這些條件是必不可少的。在 「蜜蜂王國」中,你會驚奇地發現,蜜蜂的某些行為與人類竟是那樣地相似。蜜蜂過的是群體生活,在這個群體中儘管成員眾多,事務繁雜,可它們均能和睦相處,團結奮進,絕無「窩裡斗」現象,更沒有「互相拆台」之事。鼎盛時期,一個蜂群中擁有五六萬隻甚至更多的成員,大家密密麻麻地生活在蜂箱這個狹小天地里,無論盛夏,還是嚴冬,都能以誠相待,相安而居,它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視群體利益為最高利益,一切行動圍繞著群體需要這一中心,緊張而又有序地運作,群體需要什麼就幹什麼,群體需要怎麼干就怎麼干,只只識大體,顧全局,重實幹,講奉獻,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也無爾虞我詐之憂,大家目標一致,行動協調,配合默契,把整個「蜜蜂王國」治理得有條不紊,蒸蒸日上,稱得上是團結奮進的榜樣,算得上是集體主義的典範。禮貌兼讓是蜜蜂的一大特性。這裡所說的禮貌謙讓並非蜜蜂的言語多麼動人好聽,而是行為舉止之表現,工蜂間非常講究禮儀,懂得「禮讓三先」。外出採集的蜜蜂風塵僕僕返回蜂巢時,巢門口的警衛蜂馬上會主動迎上前例行檢查公務,當被確認是本群的姐妹後,便立即讓出通道優先放行。有時巢門口偏小,進出的蜜蜂較多,一時發生擁擠。每當此時,蜜蜂並不一轟而上,爭先恐後,而是從禮讓和群體需要出發,先是讓爭著出巢執行任務的「戰友」一個緊接一個地結伴而出,再是攜載歸來的採集蜂連接成排魚貫而入,最後是公務不太緊的成員依次進巢。任憑進出巢者再多,巢門口隨時保持暢通無阻,且進出有序,急緩有別,絕少發生自行衝撞擠死撞傷之現象。採集蜂回到巢內,往往得到熱情的迎接和規範的禮遇,每當攜帶著新採的花蜜、樹脂等重載歸來,會有一隻或幾隻內勤蜂(也有資料稱其為接迎蜂) 熱情地迎上前來,以觸角輕輕撫摩對方的頭部、背部和腹部,似有撫慰之情,也有親昵之意;對那些有飢餓感的返巢者,接迎蜂則主動將自己的吻伸到對方的口器中,慷慨地把自己蜜囊中的蜜汁輸給對方,使歸巢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營養上的補充,爾後再幫助它們卸下花粉籃中的樹脂團或蜜囊中的花蜜。要知道,繁忙季節採集蜂在巢內只能停留約數分鐘,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得要完成進食,卸載及傳播、接收信息等一整套程序,按說時間是夠緊張的,這些舉止沒有內勤蜂的鼎力協助是完不成的。所以,有人讚譽「蜜蜂王國」為禮儀之邦,看來也並非不無道理。蜂群中的清潔衛生搞得非常好,這是養蜂人有目共睹的。隨便打開蜂群的箱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活躍在巢脾上的蜜蜂,它們一個個整潔乾淨;既便是繁忙季節攜載進巢的採集蜂,也只有極個別的絨毛間粘有少量花粉粒,絕沒有拖泥帶污的邋遢相。縱然在野外採集時遭到風沙襲擊,歸巢前也要經過一番認真清理,將沾身的塵埃統統清除乾淨。再看箱內,無論箱底還是四壁、框梁以及各個角落,凡能清掃到之地,均一塵不染,偶爾割除雄蜂或取蜜時散落箱內一些蠟屑蟲屍,幾分鐘之內便會被清運出巢外。令人稱奇的是,蜜蜂從來不在巢內屙便。漫長的冬季長達5~6 個月,冬眠中的蜜蜂腹內積滿了糞便,尤其越冬後期更是「大腹便便」,難以忍受,可它們卻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不隨地大便,直到來春天暖,方飛出巢外進行排泄。為了保持衛生,老年蜜蜂甚至提前對自己的後事做好安排,一旦感到體不可支、生命不久時,便自覺地爬出巢門遠離蜂巢,默默地爬到鮮花野草叢中,葬身於大自然的懷抱,絕不死於巢內。這樣,既免除了夥伴為之拖屍之苦,又避免了屍體對蜂巢的污染,蜂國文明由此足以窺見一斑。它是勤勞的代名詞,它有不懼犧牲的勇氣。每當你經過花園時,你總會看見它們,它們穿梭在花園的每個角落,一點一點地收集著花粉。很少看到一隻蜜蜂休閑地在那裡
推薦閱讀:
※用延安整風精神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的群眾路線理論)
※癲癇性精神障礙
※廣東省傳達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大會召開
※中華武術《太祖長拳》,弘揚中華武術,傳承武術精神!
※畫好五官,作品人物瞬間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