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居然被誤解了幾千年

聖人之言,流傳甚廣,故誤讀尤多。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言不順則事不成,有必要清一清濁流,為中國文化正名。

國館君特別選取10句常被誤讀的《論語》名言,既有大眾無心的誤讀,也有學界爭議的焦點,不求絕對正確,只求杜絕人云亦云的解讀,還原親自閱讀的思考與啟迪。

——國館君按

1.言必信,行必果

現常被後人當作美德來肯定、讚揚,可最早的意思卻不怎麼樣。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認為——

第一等人才「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則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當然比起被孔子鄙薄為「斗宵之人」(器量淺薄的廢物)的「今之從政者」,那還是強很多的。

2.三思而後行

我們常常用這句話勸別人或自己凡事要仔細斟酌

其實孔子恰好是不贊成這樣做的。《論語·公冶長》中,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孔子說:再,斯可矣。就是說,考慮兩次就行了,不必太謹慎。

3.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乍聽確實符合仁者愛人的思想,但事實上呢?

原文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應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人格,正確面對有過失的和行為不端的人。而不是姑息養奸,縱容犯罪。

4.愚不可及

現多為愚蠢之意,但原意卻是裝傻充愣的意思。

語出《論語·公冶長第五》:「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在政治開明時則發揮才智,君主昏庸時則裝傻充愣等待時機。孔子是稱讚寧武子處世有方,這種「愚智」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

5.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這句話讓孔子背上了歧視女性的罵名,事實上,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衛國國君邀請孔子去衛國,而孔子發現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的目的卻是以此抬高身望,公開炫耀,便憤而離去。

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議論,也是針對衛靈公和南子而發,而非泛指女性和體力勞動者。

6.父母在,不遠遊

原文為「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若斷章取義,則又誤解聖賢。遊必有方,指的是必須要有理由,去何處,為何去,何時歸,均要告知父母,並且安排好他們的供養。

7.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人批評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但剝奪百姓受教育的權利,和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是有明顯矛盾的。

後來有學者指出,這是句讀不明的誤讀。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尚無定論,但傳達的大意卻是,百姓只能去引導,不能以暴力去強迫、壓服。

8.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論語·子路》篇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爭議非常之大。

有人因此批評孔子以親情為上,置國法於不顧。但這裡的「隱」,很可能是木字旁的那個「檃」,意為糾正。所以,不是說父親包庇兒子、兒子包庇父親,而是說父親要能糾正做兒子的錯誤,兒子也要能糾正父親的錯誤。

9.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季氏》篇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大家往往把「畏」解釋為畏懼。「畏」其實是「敬」的意思,不是說君子害怕聖人之言,而是君子敬重聖人之言,敬重天命。孔子講「後生可畏」,也是因為後生表現突出,所以他敬重他們、看重他們。

10.朝聞道,夕死可也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了也無所謂」,這也與孔子的思想不符。

相對於「道問學」,孔子更重視「尊德性」。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去求「道」、知「道」,而是去推廣他的道,實現他的道。

《論語·顏淵》篇里孔子跟子張討論,子張認為「聞」跟「達」是一個意思,但孔子認為「聞」跟「達」不同。孔子這種講法在當時有特別的用意,所以其實是「朝達道,夕死可也」。是說,如果達到、實現了理想,晚上就可以死了。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魯迅文獻資料收藏其樂無窮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收藏家。他的收藏涉獵很廣,造詣頗深,主要收藏舊書、拓本、銅鏡、箋譜、篆刻、木刻、碑帖、造像、畫磚等,在中國收藏史上
康熙皇帝的盛名離不開她的教導,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
為孩子而活的母親不偉大
TPP不足以制衡中國 不管它被說得多麼偉大不朽(圖)
一部超越《追風箏的人》的偉大作品,虐哭無數讀者

TAG:歷史 | 偉大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