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化濕治發熱
07-05
濕熱證是指濕與熱合,蘊遏熏蒸侵害人體的證候。以長夏為多見。在初夏久而雨之後,氣候轉暖,人感濕久而化熱,或熱邪外受,濕熱相搏於體內。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濕熱之邪而發,故名。 濕為陰邪,始遏其陽而惡寒;後則濕郁為熱,故但熱而不惡寒。熱在濕中蒸騰則為汗,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盛則舌白,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濕熱病邪,蒙蔽清陽則耳聾、頭重;擾及肝與脾胃,則干嘔而痙厥;若濕熱下迫腸道,濕性粘滯故便溏不爽;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皆為濕熱內盛之象。此乃濕熱病的主要病機。濕熱證初起的診斷,依據其臨床主要癥狀,即可確立。在整個病程中,其證候隨其病機轉變而異。治法:清熱化濕。方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湯。
推薦閱讀:
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其形如豆,在體腔內,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難經·四十二難》說:腎有二枚,重一斤一兩。此與現代醫學解剖是一致的,但
喝離渺腎的生理功能方面,中西醫論腎,則大相徑庭。中醫腎的內涵頗深,它既概括了實質臟器--腎臟及其功能,也代表部分其他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最重要的臟器,它主宰人的生命全過程,其主要功能為藏精與主水。前賢關於內腎與外腎的學說,在研究中醫古籍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解剖生理,確認腎有內腎與外腎之區分。 內腎即腰者腎之府,其解剖部位在腰脊兩旁,外腎即睪丸(女子為卵巢),睪丸亦有兩枚,其形圓,位於陰囊,在體腔外,可以觸及,從而確認內腎是主水的,外腎是藏精的,內腎與外腎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指明在討論生理、病理以及辨證論治上,均應內外並提,才能使腎學具有獨特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如此亦可與現代醫學腎與睪丸之生理功能基本吻合,不悖於古,而詳於今。 腎主水從五行配五臟來說,水屬腎,從五臟生理來看,腎為水臟,腎主五液,腎者主水(《素問·上古天真論》),腎屬少陰,水為陰物,二者同類相求。腎開竅於二陰,腎合膀胱,前陰與膀胱是排尿通路,充分說明腎與人體水液代謝密切相關,與現代醫學認為腎是生成尿液、排泄尿液的器官基本一致。從病理而言,腎為水之下源,腎氣虛則水液泛濫,水能傷陽,水腫必致腎陽虛弱,從論治出發,腎陽虛虧,應溫腎陽才能利水,此與現代醫學闡明的腎功能受到損害,排泄功能障礙,必能導致尿瀦留,少尿或無尿之生理病理機制相吻合,因而腎者主水,古今相同,其為內腎,毫無疑義。 腎藏精這一重要理論,始自《內經》,如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關鍵問題是腎何以藏精,精藏何處?現代醫學無法理解,千百年來,歷代中醫學家也人云亦云,未有定論。章氏認為:腎藏精是前人臨證實踐經驗之結晶,是人身固有,無可懷疑的,並分析精藏之處應在外腎(即睪丸處)。歷代醫家根據睪丸功能定名為外腎,如《中國醫學大辭典》記載:外腎即睪丸也。 《證治準繩》記載:腎與膀胱,一臟一腑,其氣通於外腎,小腸繫於睪丸系會故也。《理瀹駢文》記載:睪即腎丸也。且世人皆知睪丸為腎子,陰囊為腎囊,睪丸主要功能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著在睪丸上緣之副睪則具有儲存精子與輸送精子之功能(女性之卵巢與附件功能相同)。有如上述,睪丸即外腎,且為藏精之處也。由此可見,現代醫學腎與睪丸之綜合功能與中醫學腎之功能完全一致。同時通過臨床實踐證明,許多腎虛腰痛者,往往伴有睪丸墜痛,特別是在性生活後,腰部空痛與睪丸空痛同時存在,治療睪丸病證,也需要補腎方法,足以說明在病狀上,外腎與內腎發生聯系,內外相通。而在功能上,腎的藏精功能,實際上是睪丸之功能,腎睪相連,共同完成主水、藏精之重要生理功能。朱丹溪二論對章氏的啟發 朱丹溪系元代著名醫學家,他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等書,丹溪學說的基本觀點及其中心思想是:陽有餘陰不足論以及相火論。 朱丹溪倡陽有餘陰不足學說,實系《內經》陰陽學說的一大發展,他所指的陰陽,首先是指氣血而言,論中指出人受天地之氣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格致余論》)。並以宇宙的日月星辰變化為憑,天包乎地,月稟於日。而天地間,日為陽而常全不缺,月為陰而常缺,根據天人合一學說,說明在人體也往往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以《內經》有關人體生長發育的普遍規律為依據指出: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哺乳,水谷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可見陰氣之難於成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格致余論》)。 陰氣難成,而人之情慾無涯,心之君火感物而動,引動相火則耗陰精,所以陰氣不獨難成,而且易虧,因此造成陽有餘陰不足狀態,故丹溪謂: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以此昭示後人。所謂陽常有餘實指情慾容易妄動,導致邪火熾盛而發生病變,非指人體真陽而言,而所謂陰常不足,則是邪火傷陰,導致精血虧損之病理變化。 丹溪之陽有餘陰不足是從相火立論而言,抑制相火,保護陰精才是陽有餘陰不足論的實質所在。故而丹溪創制滋陰降火法則作為處理陰精與相火二者之間,實質是水與火之間矛盾的主要治療手段,因為火旺則水竭,水足則制火,通過滋陰能降火,運用降火可以達到保陰,從而使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與臨床治療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臨證中逐步成為滋陰派的倡導者,為滋陰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有如上述,丹溪的相火論應為丹溪學說中主旨性論文,其論相火有二種含義,一是指正常的陽氣之動。所謂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皆相火之為也,即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菲此火,不能有生。這種相火在於人乃言其常,含有生氣之原的意思,是臟腑之本,經絡之本,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另一是指五志妄動,成為邪火,即思想為物慾所感,五志化火,這種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使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此言其變,為陰虛火旺的邪火。所以,丹溪言相火,具有兩重性,相火雖一,常變迥異,相火動得其正,有助於生生不息,動失其常,則為元氣之賊。 此外,丹溪認為人身相火,內陰而外陽,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相火以肝腎精血為其物質基礎,而尤以腎為主,因水能生木也。並指出,相火之動正常與否,與五臟功能活動情況密切相關,五火之動中節,是相火正常之重要保證,因為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相火易起,五臟厥陽之火相煽則妄動矣。引起相火妄動之原因,有情志過極、色慾無度、飲食厚味等多方面原因,如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然後煽動相火,相火妄動,必然消耗陰精,煎熬真陰。 對於如何處理相火(邪火),丹溪提出二種治法,一種是要求人們從思想上下功夫,以理智克服慾念,修心養性,使五志(火)不妄動。彼五火之動皆中節,相火惟有稗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何賊之有?又謂:蓋相火藏於肝腎陰分,君火不妄動,相火惟有稟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炎,飛走之狂勢也哉。另一種是用藥物治療相火,推廣河間、子和、東垣諸氏之法,別邪火之虛實,或補水瀉火,或瀉火存陰,並創制大補陰丸、濟陰丸、補腎丸、補虛丸等,力薦滋明降火之法則。 稟承丹溪二論之旨,運用於臨床,深化並擴展了丹溪學說內容,將其精闢的理論論述與醫療實踐緊密結合,撰寫了專著《滋陰論》面世。在《滋陰論》中,以丹溪二論為指導,進一步闡明了陰的生理,實質是指陰精或陰液的生理,它代表人體五臟所藏的精華。五臟各有陰精,如心主血,汗為心液,肝藏血,脾統一身之血,化生精液,肺主氣,敷布津液,腎主水,藏精,主生髓,五臟各藏精。津、血、液、髓,這些物質,統屬陰精,但主要物質來源全屬於腎。 全身之精(陰)都由腎陰來供給、化生,而人體在漫長的生活中,操勞傷腎,房室損精,諸臟之傷,窮必及腎,故腎元虛虧,在所難免,且在病理情況下,機體受各種病因的作用,則可出現許多傷陰現象。如熱邪囂張,燔灼津液之邪盛陰傷,稟賦不足,陰氣虛弱等;染病之後,邪去正傷,首先傷及陰分,出現陰虛發熱之證;用腦過度可耗傷陰液,勞動出汗過多,也可致陰虛;久病傷陰,譬如慢性出血病人,以及骨蒸勞熱、潮熱盜汗者,更能使陰液暗耗,此外溫病熱之所過,其陰必傷;外傷流血過多而傷陰;喜食炙烤煎炒之物耗傷胃陰;治療失當之誤汗、誤下、誤吐而發生亡津液之變證的誤治傷陰等等。 總之,陰不足來自各種因素,皆因陽盛耗陰,陰陽失調,或陰液耗損過多,或陰液來源不足,使機體由陰液缺乏,而造成陰虛,非獨邪火(相火過旺)傷陰之一途也。對於臨床上一些患者由於工作勞累,飲食不節,色慾所傷,均易引動邪火,耗精傷陰,其結果必然陰虛,陰虛則陽必旺,腎陰不足則陰虛陽浮,陽亢於上則虛火上冒等等一系列徵象和轉歸,認識到丹溪之陽有餘陰不足論、相火論確實是對中醫病理生理學的一大貢獻。 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出臨床陰虛患者有它的一定規律,而且陰虛常多於陽虛,符合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規律。由於地區、年齡、性別、職業等不同,陰陽虛實亦有差別。從地區看,南方人多陰虛,因氣候炎熱,汗多傷津;從年齡看,中老年陰虛多於青少年,因長年生活和工作勞累易耗陰精;從性別看,女性陰虛常多於男性,因女性經期、生育,易於耗血傷陰;從職業看,腦力勞動陰虛常多於體力勞動者,因腦力勞動耗髓傷精,不易修復,而體力勞動汗多易予修復;從病程久暫看,久病多傷陰,病久必耗精傷液;從臟腑辨證看,心肝腎多陰虛,兩臟同病則以肝腎多陰虛,心腎多陰虛,肺腎多氣陰兩虛,從而在內推薦閱讀:
※孩子發熱:家長先搞清6件事
※胡希恕老先生講傷寒 40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乾嘔發熱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不明原因發熱患者如何經驗性合理使用抗菌葯(下)
※81個特效穴_感受助人的幸福_新浪博客 2014年11月22日 - 1.發熱特效穴——曲池穴81個特效穴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81個特效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81個特效穴 4... blog
※疑難病例分析第40例:臨床表現發熱、胸悶、氣短
TAG: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