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有市才能有城(新論)
易 鵬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06日 05 版)
最近,一些地方大造新城、濫建新區的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新型城鎮化方興未艾的背景下,「造城」之風提醒我們:城市新區再也不能走粗放型的發展老路,迫切需要走出一條可持續、集約型的發展新路。
近年冒出的不少新區,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新區建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首先是不顧自身條件遍地開花建新區,過多過濫、貪大求快,出現了土地城鎮化遠大於人口城鎮化的局面。其次,新區建設標準過高,既沒有給低收入農民工進入城市降低門檻,也提高了地方政府的隱性負債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患。第三,人為造新區背離了「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推動一些地方的城市發展陷入過度依賴投資、房地產化、產業空心化等困境,最終導致「空城」、「鬼城」的頻頻出現。
城市發展必須走健康可持續的新路。老的問題,需要我們更新觀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破解。
有「人」才有城。更新觀念,最關鍵的一點是構築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區建設路徑。城市新區歸根到底是要讓居民的生活更美好。這就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加快建設和完善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展低碳、綠色、智慧城市建設,讓更多人享有人生出彩機會。
有「市」才有城。新型城鎮化必須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不能單兵突進。產業聚集了,企業興旺了,才有大量就業崗位,城市新區才會有人氣。所謂「產城融合」,產業是基礎和支點。
接下來要想辦法突出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事實證明,市場主體富有經濟理性,能夠主動規避風險,盡量避免不顧投資回報率而盲目建設等問題。濫建新區常常是因為長官意志、行政推動的作用。因此,要減少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預,多讓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作用。政府應當好「裁判員」、「服務員」,而不是「運動員」。
還要深化對城鎮化建設規律的認知。我國未來更多的人口和產業將從農村和小城鎮向以特大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聚焦。為此,新區建設也要重視「二八定律」,減少過度建設帶來的巨大浪費。不少空間寬裕、盤子過大的中小城市,不能再攤大餅了,而應著力盤活、用好現有資源,提升城市發展質量與水平。
最後就是用深化改革的辦法破解新區發展難題。一方面要切實改變簡單以GDP論英雄的幹部考核導向,遏制「造城熱」背後的政績衝動;另一方面,應深化財稅、土地等方面的改革,減輕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症,倒逼管理方式的轉型,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
推薦閱讀:
※器為茶之父,選好器才能泡好茶
※註冊公司怎樣才能為公司省錢?
※雞年哪月出生的寶寶,聰明機靈有才能
※後面的車對你閃遠光,怎樣做才能既有效又解氣?
※季羨林:學會這四個道理,才能過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