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老的維吾爾族「且格曼」布

古老的維吾爾族「且格曼」布http://www.texindex.com.cn/ 2007年8月15日11:17 新疆都市報

  http://www.texindex.com.cn/Articles/2007-8-15/103118_1.html

維吾爾族老人買提尼亞孜坐在織機前為我們演示織且格曼布。

  開欄語: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各兄弟民族同胞創造出了燦爛的民俗文化,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就是其中的瑰寶。當你漫步在新疆的巴紮上,常常會為那些手工藝品著迷,可你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嗎?本期,我們就向您介紹新疆民間手工藝中很少被人們所了解的——維吾爾族「且格曼」布。

  不久前,我們得知在喀什地區的葉城縣,維吾爾族老鄉還在使用一種古老的紡織機紡織駝絨且格曼布。這個消息令人很興奮,沒想到在今天這個時代,還有人用古老的工藝織成駝絨且格曼布,這真是一個奇蹟,也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駝絨紡織的布

  我們坐飛機來到了喀什,又坐汽車走了260多公里路來到了葉城縣。第二天又坐汽車到了離縣城有80公里的烏夏巴什鎮托扎克齊艾熱克村。

  這個村位於縣城南面,屬於偏僻的山村,居住著清一色的維吾爾人。當地人告訴我們,這裡的一些中老年人還穿著用古老的且格曼布做的袷袢。

  這種布為天然的駝色,是新疆少數民族最早的一種用牲畜毛紡織的布。布紋較粗,但手感較好,當地維吾爾人把這種布叫「且格曼」。「且格曼」維吾爾語意是「駝絨(毛)、羊毛紡織的布。」

  且格曼布歷史悠久,十一世紀維吾爾族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語大詞典》中,就描述了「喀熱斯」即用駱駝毛、羊毛制且格曼衣服的記載。

  據老人們回憶,他們的祖輩已開始用駝毛紡織且格曼布。織布的原料駱駝毛、羊毛家家都有,工匠也較多。

  曾出現過駝毛且格曼布發展的鼎盛時期,這與葉城縣柯克亞、西合休、棋盤、烏夏巴什等山區鄉鎮駱駝養殖業較早,有著密切的關係。

  據專家考證,在新疆哈密五堡鄉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墓葬出土的服飾中就有且格曼布,由此也佐證了且格曼布的悠久歷史。

  且格曼大師

  我們在村頭的一個小院子里,見到了今年已76歲高齡的維吾爾族老人買提尼亞孜。

  他就是全縣僅能織且格曼布的幾位老人之一,實屬縣上的寶貝。2006年5月,縣裡授予他「且格曼大師」的稱號。

  他有兩間不足40平方米的小屋,裡間是卧室,外間是客廳也是他的「織布車間」。房子矮小,沒有窗戶,只有一個天窗,白天還得亮一個20幾瓦的燈泡。

  進門的右側是他安裝腳踏紡織機的地方,由於房子矮小,在房內挖了個60厘米深的坑,紡織機就安裝在坑裡。

  我們仔細觀察了他的紡織機。這種紡織機的形狀和原理與我國元朝黃道婆改革的紡織機是一樣的,不知何時何人把這種紡織機傳到了這裡。

  老人告訴我們,這台紡織機是祖輩們留下來的。18歲時他一邊放羊,一邊跟舅舅買買提·烏布里艾山學紡織。他母親也是紡織能手,也經常教他。

  那時穿駝絨且格曼布是一種時尚,一般人還穿不起。

  到了1956年,天天都得到地里勞動,沒時間紡線織布了,於是他把紡織機放在了房頂上,準備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1985年政策寬鬆了,買提尼亞孜把珍藏了20多年的紡織機又從房頂上搬下來,對損壞的部件進行了修理。

  寂靜了20多年的小屋裡,又傳出「咔吱、咔吱」織布聲。

  老人的表演

  2005年縣上開始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縣文體廣播電視局的同志找到了買提尼亞孜老人,鼓勵他把這項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現在他已把這項工藝傳給了他20歲的孫子吐拉買提·買提尼亞孜。同時,又帶了一個22歲的徒弟圖地玉素甫·買買提。

  76歲的老人還能織布嗎?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時,老人只是笑了笑,然後轉身過去坐到了紡織機上,為我們進行了表演。

  76歲的老人坐到了紡織機上,一下子變得年輕多了。只見老人手腳配合十分默契,兩隻手靈巧地把梭子來回傳遞,布就一寸一寸地織出來了。

  突然,一根緯線斷了,老人不戴眼鏡,準確無誤地找出了那根斷線,然後麻利地接上斷頭……

  從織布的動作上看,使人很難相信他有76歲的高齡。眼不花,手腳利索,腰板也不彎,幾乎和年輕人沒有區別。

  老人告訴我們,葉城縣維吾爾族且格曼布分兩大類:一是駝絨且格曼布,二是羊毛且格曼布。其中用駝絨織布較多。

  從布料的顏色上劃分,有黑、白色且格曼布(主要是羊毛紡織)和駝色且格曼布(主要是用駝絨紡織)。

  製作不簡單

  接著,老人又告訴我們且格曼布的製作工藝。每年的4-5月是剪駝毛的季節,每峰駱駝的剪毛量大約在5-10公斤。

  牧民將剪好的駝毛、羊毛出售給織且格曼布的民間織布人。

  織布人將羊毛、駝毛進行分色、洗毛,將毛中的泥土、雜質洗凈,把駝毛中的絨和毛分開,並將其攤晒乾透。

  等毛干透後,用手把駝毛撕開,把駝絨和駝毛分離開,用駝絨紡線。這種紡線車大部分為自製,和過去紡棉花的紡織機差不多。

  動力靠手工搖,紡線時右手搖動紡線機,左手慢慢放絨,把絨線都纏繞在錠上。絨毛線比一般的棉紗線要粗2-3倍。

  接著是加捻和卷繞。隨著紗條抽長拉細,纖維變得更加伸直平行。

  紗條強力下降,容易斷裂併產生意外伸長,因此需要加上適當捻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強力。為了便於織布的需要,必須將各半制品和成紗卷繞成一定的卷裝形式。

  說到這,老人在院子里親自為我們演示卷繞的過程。在離院牆3米多遠的地方,支了一個架子,分上下兩層,上下各擺了4錠纏繞好的駝絨線,然後把這8根駝絨線頭捏在一起,纏繞在牆上的木樁上。

  老人來回走動,把錠上的線全部纏繞完為止。老人告訴我們,這些纏繞的線恰好夠織13米長的布,也是一件袷袢的布料。

  最後是織布。傳統木製腳踩織布機的動力主要靠雙腳和雙手,經線主要靠雙手來回傳遞梭子,雙腳主要控制三個提綜開口裝置的上下運動。

  經過來回反覆動作,駝絨布便一寸一寸地織出來了。

  古老工藝的傳承

  聽了老人的介紹,覺得織出一塊駝絨布真是不容易啊!從剪毛到織布,要經過許多工序,每道工序都得認真,否則織出的布就是廢品。

  我們看了看老人織的布,厚薄均勻,瑕疵少,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行家之手。

  織出的且格曼布,不用再進行任何加工,也不染色,即可剪裁做衣。布色多為駝毛的天然色,多為中老年人所用。

  駝絨織出的且格曼布,由於毛線較粗,因而布較厚,保暖性較好。又因其柔軟、輕盈,受到人們的歡迎。

  駝色既是人們較為喜歡的一種色彩,同時還具有樸素、莊重和耐髒的特點。

  老人露出自豪的表情告訴我們,從1985年以來,他已織出1000多件袷袢駝絨且格曼布料,他還要讓更多的人能穿上他織的且格曼布。

  羊毛織的且格曼布,主要用來做男人的腰巾。顏色主要是黑、白天然色,圖案多為幾何形圖案和豎條直線組成。

  這種腰巾是配絨毛且格曼袷袢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顯得男子有陽剛之氣。

  羊毛且格曼布的製作工藝和駝絨且格曼布的製作工藝大體相同,所用的紡織機也是一樣的。

  延續了幾千年的駝絨且格曼布又重現在葉城偏遠的山區,這種古老的工藝能夠保留至今,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如今保護和傳承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重任,因為這對於研究新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等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據調查,現在全縣能織且格曼駝絨布的人僅有4位,他們的年事已高,紡織機也已經破舊不堪,這種工藝已處在瀕危的狀況。

  令人欣慰的是,縣裡已決定將維吾爾族的駝絨且格曼布製作工藝列為重點保護項目,自治區已列入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轉載本網專稿請註明出處「中華紡織網」
推薦閱讀:

「雷鳥百科」堂匠—維吾爾飯館前廳的靈魂人物!
維吾爾族的天文曆法
烏古斯可汗傳
"維吾爾"封建領主傳奇

TAG:維吾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