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第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篇目】[作品介紹][注釋][譯文][賞析一]~~[賞析五】【古風泊客一席談】明月何皎皎[昭明文選·東漢·五言詩】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作品介紹]《明月何皎皎》是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此詩通過皎皎明月抒發主人公的愁思。其主題有兩種解讀:一說塑造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遊子形象;一說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全詩充分運用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主人公豐富複雜的情感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以及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
[注釋]⑴皎:本義是潔白明亮。此處用引申義,為光照耀的意思。⑵羅床幃:指用羅製成的床帳。⑶寐:入睡。⑷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⑸客:這裡指詩人自己。⑹旋歸;回歸,歸家。旋,轉。⑺彷徨:徘徊的意思。⑻告:把話說給別人聽。⑼引領:伸著脖子遠望。⑽裳(cháng)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
[譯文]明月為何這般皎潔光亮,照亮了我羅制的床幃。夜裡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內徘徊。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賞析壹壹/整體賞析對這首詩的主題主要有兩種解讀:一說此詩刻畫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遊子形象。一說此詩塑造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按第一種說法,此詩為遊子思鄉之作。遊子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庄《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於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讚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不是過於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而是「憂愁不能寐」。他怎麼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遊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詩寫到這裡,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接著寫「憂愁」的原因。「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餘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為何又說「不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作客,何樂而言。正如漢樂府相如歌辭《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而異鄉遊子欲歸不歸的情狀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繫著的。即如此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退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划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後,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於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遊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雲樹引領而望,可是又不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遊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緻地刻畫了遊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按第二種說法,此詩抒發女子閨中望夫之慨。閨中女子的愁思由明月引起。這裡的「羅床幃」指閨房。夜深人靜,孤寂難耐的時候,月光皎潔照耀著床帳。原本「憂愁不能寐」,月光的照臨更勾起若許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於閨室。開頭兩聯,就形象生動地把一個輾轉徘徊的孤閨女子亮相於明月清輝之中。「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是女子心頭對「客行」在外遊子的勸說,有抱怨,也有期許。這一聯是對全詩主題的揭示。但說歸說,怨歸怨,在此時此刻他不能聽見,也不能回來。這滿腹的愁思無人可以告訴。無可奈何,只好孤獨地到院子里去流連彷徨,去對月傾訴。但月亮照我影,卻難慰我情,抬頭仰望愈久,而「憂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裡去,止不住的淚水打濕了衣裳。這裡詩人以淚寫愁,以淚寫苦,以淚寫思念,「淚下沾裳衣」不但說淚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後兩聯如泣如訴,感人至深。名家點評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清代張庚《古詩十九首解》:「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迴百折之勢,百讀不厭。」清代朱筠《古詩十九首說》:「神情在『徘徊』二字。」「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雲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佚名
賞析貳貳/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題解】:關於這首詩歷來也是頗有爭議的。一說這是一首思婦懷人之詩;一說這是一首描寫遊子離愁的詩。筆者認為把它解讀為是一首描寫遊子離愁的詩為好。詩中刻划了一個久客異鄉、因皎皎明月而引發其思鄉之愁思,以致於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遊子形象。【賞析】:全詩共十句,從內容上可分作三層。首起四句為第一層。寫遊子月夜憂愁失眠,在房中獨步徘徊。「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羅床幃」:羅,絲織品中的一種;絲質輕薄透光。幃,音揮,帳子。詩篇一開始,詩人便以憂怨的語氣詰問天上的明月,你為何是這樣的明亮?竟然透過窗戶照進我的羅幃帳中!「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攬衣」:即拿起衣服披上之意。「徘徊」:來回不停地走。詩人為什麼會以憂怨的語氣詰問天上的明月呢?原來是那皎潔的月光,撩發了詩人心中的憂愁,以致於夜不能寐,只好披衣起床,在房間里獨步徘徊。起首四句,詩人只是對其因「看月」而「憂愁」、「失眠」、以致於又「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動作進行了客觀的描寫,來表明了其憂愁之深之切。但詩人為什麼會如此憂愁?詩人又憂愁的是什麼呢?在這四句詩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對詩人這樣的描寫,自然會引起讀者探究的興趣,這箇中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中間兩句是第二層。寫詩人的內心獨白,抒發心中思鄉懷人的感慨,點明其憂愁的原因。「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這兩句是寫詩人的內心獨白,點出詩人之所以在明月皎潔的夜晚,憂愁無眠,以至於攬衣起床獨步徘徊的原因。原來詩人心中憂愁的是思念故鄉,懷念親人,心盼早日返歸故土!月明夜靜之際是最易引發遠客他鄉遊子思鄉懷人的心緒。因此,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思鄉懷人之作常常是以月夜為背景,這首詩也不例外。為什麼詩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呢?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鄉土、家庭的觀念。因此,人們都期盼一種花好月圓,闔家團聚的生活;不希望過一種長期離鄉背井,親人分離,顛沛流離的生活。但由於社會環境所迫,作為家中的男子又不得不外出或營求功名,或經營買賣。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在外奔波之艱辛這是人人都能體味得到的。當然遠客他鄉,在繁華世界各種聲色之娛也時時誘惑著出門在外的遊子。但這些客中之樂,也只能消磨一時之寂寞,這正如本想「以酒澆愁愁更愁」一樣,是不可能化解遊子心中濃濃的鄉愁的。正如唐代詩人李白在其《蜀道難》中也說過的,還是「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作為本詩的作者,一位東漢未年的無名文人,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常常因仕途阻滯,心愿難成。欲歸,所追求的功名又尚無著落;不歸,其思鄉之情又切,真是進退兩難,必然地會產生一種想歸而又不得歸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清代陳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詩選》中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因此,我們對詩人這種想歸而又不得歸的無奈的心情,應該說是不難體會的。最後四句為第三層.通過對主人公出戶庭中一系例的動作描寫,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彷徨」:義同「徘徊」。戶內用「徘徊」,戶外用「彷徨」,是為了避免用詞重複。詩人因思鄉之愁思太濃,在室內「攬衣起徘徊」,也無法排遣,因此只好走出室外,來到庭院之中,獨自在明月之下慢步彷徨。但是來到戶外也無法排遣心中的愁思,因所詩人情不自禁地發出「愁思當告誰」的慨嘆!「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引領」:伸著脖子遠望。形容遠望情狀之殷切。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這只不過是人們自我寬慰的一種說辭,是不能當真的。因此,在空寂的庭院中,詩人因心中的滿腹愁思無人可以傾訴,於是伸伸脖子四下望望,於無奈中還是返回房中去吧。但是此時詩人思鄉的淚水已經沾濕了身上的衣裳!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緻地刻畫了遊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在其《古詩解》中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迴百折之勢,百讀不厭。」這首短小的抒情詩,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如此有機地揉合在一起,通過對人物的自我意識而誘發的行動的描寫,來細緻地表現人物豐富複雜的心理活動,可以說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佚名
賞析叄叄/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說家們醉心探討的問題。其實,這對詩人也至關重要。我國古代抒情詩中,就有很細緻很精採的心理描寫,《古詩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一篇,就突出地表現出這種藝術特點。這首詩是寫遊子離愁的,詩中刻划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遊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庄《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於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讚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是過於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麼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 「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詩十九首說》)的確,遊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詩寫到這裡,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麼「憂愁」呢?「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餘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為何又說「不如早旋歸」呢?實際上他鄉作客,何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遊子為什麼欲歸不歸呢?這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繫著的。即如本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划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雲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後,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於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遊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雲樹引領而望,可是又怎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呢?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遊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 「淚下沾裳衣」了!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緻地刻畫了遊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 』,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迴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緻地表現如此豐富複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於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我們讀的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種藝術經驗是值得注意的。佚名
賞析肆肆/遊子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意境同於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的清輝透過輕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輾轉反側的人,只因月光勾起他思鄉的憂秋,既已無法成眠,只有「攬衣起徘徊」。接下來的「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是全詩的關鍵語,用以點明主題,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異鄉遊子的處境其實並無何「樂」可言,那為什麼欲歸不歸呢?原來詩人為營求功名而旅居異地,卻又仕途阻滯,進退兩難。詩人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後,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攬衣起徘徊」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於是他走出戶外。然而獨自在月下徬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孤獨與徬徨的具體感受。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引領而望,但極目遠望仍見不到故土,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他又回到室內去。這一出一入,把遊子心中翻騰的鄉愁推向頂點,終至「淚下沾裳衣」!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緻地刻畫了遊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復低徊,手法是很高明的。佚名
賞析伍伍/這首詩是寫遊子離愁的,詩中刻划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遊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讚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是過於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嗎?不,是「憂愁不能寐」。他怎麼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遊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佚名
《明月何皎皎》 [昭明文選·東漢五言詩]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羅床幃:羅帳。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寐:入睡。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旋歸;回歸,歸家。旋,轉。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引領:伸頸,「抬頭遠望」的意思。裳衣:一作「衣裳」。《明月何皎皎》,這首詩歷來是頗有爭議的。有兩種說法:一說這是一首思婦懷人之詩;一說這是一首描寫遊子離愁的詩。泊客深讀此詩,還是以為,這首《明月何皎皎》跟前幾首一樣,是閨怨詩。「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床幃,特指閨房之內,夫妻之間。「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可以肯定地說,是主人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愛人」。暫且,泊客這裡用「愛人」,而不是「夫君「或者「賢妻「。不過,泊客還是以為,這裡的「愛人」當是「夫君」。否則,孤陋寡聞的泊客,倒是第一次看見會是士子在詩作里引用「床幃」來思念妻子的。「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當然,是夫君或是賢妻,都可以「攬衣起徘徊」的。「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這是判定《明月何皎皎》是遊子離愁詩還是閨怨詩的關鍵。如果是遊子,則該句為其自嘆:唉,我居在外雖然有趣,但還是不如早日回家。但是,如果說是思婦,同樣有道理:唉,夫君居在外雖然有樂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客行雖雲樂」是思婦委婉地想勸說自己遊宦在外的夫君,而「不如早旋歸」才是思婦想對夫君說的主要的話,一句話,這句詩文,就是因為思婦看見皎潔的月光,睡不著而後攬衣起床思念丈夫,想念丈夫的真心反映。這樣的解釋,是不是更適合詩意詩旨呢?「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這首詩句同樣的更上一句一樣,也可遊子或者思婦的口吻。遊子的白話翻譯可以為: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如果是思婦的話可以這樣理解:一個人憂愁彷徨在門外(剛才不是見月睡不著,已經攬衣起床了嗎?),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泊客還是以為,思婦的口吻更貼切詩意。「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重點是這句。「引領還入房」思婦也只能在門口才能伸頸遠望(自己夫君遊宦的方向),但還是只能回到房間,只是......眼淚沾濕了衣裳。詩文當中思念自己愛人的哀婉、相思、情深,是不是思婦來的更為貼近詩旨呢?答案,是肯定的。《明月何皎皎》是一首閨怨懷人詩。刻划了一個因皎皎明月而引發其相思,以致於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思婦形象,深情抒發了思婦對於丈夫深深的愛戀和相思。
推薦閱讀:
※風水七言古詩五首
※30首古詩
※古詩詞《山行》賞析_作者:杜牧
※少兒必背古詩100首
※閑來品味,感受古詩詞中的音韻和意境之美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