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傳薪】劉嘉湘:「扶正治癌」學術思想的先進性
現代腫瘤學的發展歷史已逾百年,基於「以瘤為主」 的指導思想建立了完備的診療體系,臨床療效雖有提高,但已遭遇瓶頸。隨著西醫學基礎研究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在腫瘤的細胞水平及分子生物學水平的迅速進展,促使臨床治療的手段逐步向多學科綜合治療發展。在治療目標、治療思維、治療手段上均開始表現出不同程度地向著中醫思維「回歸」,即逐漸出現了中西醫在治療上的「趨同」,由「以瘤為本」向「人瘤共重」轉變。
著名中醫腫瘤專家、上海龍華醫院終身教授劉嘉湘(圖片來源:解放日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終身教授、主任醫師劉嘉湘提出的「扶正治癌」學術思想體系,經過長期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已經證實了其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隨著現代腫瘤生物學的研究進展,為「扶正治癌」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科學基礎。為客觀評價劉嘉湘「扶正治癌」學術思想體系的價值,應該將其放到腫瘤學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評估,而不是僅僅局限中醫學的範疇。
「扶正治癌」學術體系是融西於中的綜合療法體系
在循證醫學的推動下,綜合療法成為現代腫瘤治療學的基本特徵。劉嘉湘學貫中西,始終強調中醫學的學術體系具有開放的特徵。為醫者應該繼承這種開放的學術傳統,作為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實踐者,追求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應該吸收當代最先進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就而融入到中醫學治療惡性腫瘤的實踐中,其中包括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知識等。他在深研中醫學的同時,對現代醫學理論和實踐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主張中西結合,揚長避短而取得最佳療效。他積極研究外科手術、化療藥物、放射治療、分子靶向的治療特色及其對機體的影響,將其融合於中醫療法體系。例如化療可歸屬於扶正治癌理論體系中抗癌一端。中醫藥和化療結合,可減輕化療不良反應,同時增加中醫藥抗癌的力量。臨床上放射療法則具有良好的消瘤效果,但在治療的同時往往並發各種炎症,具有溫熱之性,易傷陰耗液。據此劉嘉湘認為放射療法也可歸屬於中醫扶正治癌體系中的抗癌藥物。目前臨床常用的分子靶向藥物則具有調節腫瘤增長的作用,但本身具有容易耐葯,出現皮疹、腹瀉、乏力、甲溝炎、口腔潰瘍等特徵,在抑制腫瘤的同時出現耗氣傷陰蓄熱的表現。劉嘉湘將其初步歸屬於具有溫熱之性的抗癌藥物。從而將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有機地納入扶正治癌的治療體系。
由於突破了中西醫學各自的學科限制,將現代治療方法納入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中,從而豐富了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的手段。從上世紀70年代指導臨床至今,經過嚴格的臨床研究驗證,取得很好的療效。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益肺抗瘤飲治療271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的研究結果提示:化療與中醫藥治療結合後,癌灶穩定率有所上升,遠處轉移率有所下降,5年生存率有所上升,充分體現了中醫綜合治療的優勢。
「扶正治癌」學術體系是腫瘤學術界較早提出並驗證的療法體系,並且積極推動了現代腫瘤學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廣泛實施綜合療法,由此體現了劉嘉湘與時俱進、兼容並蓄、高度前瞻性的學術思想特點。
「扶正治癌」充分重視腫瘤生長環境
目前現代腫瘤學也開始注重對腫瘤微環境和機體內環境的重視。在2011年,微環境炎症、血管生成、免疫逃逸等腫瘤環境相關的特徵被國際知名期刊《細胞》雜誌確定為惡性腫瘤的基本特徵之一,以此為靶點開發的藥物和療法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從腫瘤細胞本身向腫瘤生長環境的轉換。
劉嘉湘較早意識到腫瘤患者內環境失衡的重要性,並提出增強患者自身抗病能力的主張。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敏銳意識到腫瘤發病的核心問題是患者機體內環境的失調,治療上也主張辨證論治以調整機體的整體功能以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注重患者機體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的改善,以此出發提出了「治病留人」「帶瘤生存」等「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國內外近年的學術發展趨勢也印證了劉嘉湘學術思想的正確性。大家都開始重視人體內環境的調控在腫瘤全程治療中的作用。
因此,現代醫學重視腫瘤內環境和微環境、提倡個體化治療與中醫藥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逐漸趨同。這些進展均體現了劉嘉湘在學術上具有高度前瞻性的特點。
「扶正治癌」認為免疫功能重建為康復的重要條件
目前腫瘤的免疫治療成為進展最快的領域,在黑色素瘤、腎癌、肺癌、血液病領域都有高水平的臨床證據,充分證實了干預機體的免疫系統,促進免疫功能重建可以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自此人類對腫瘤的研究重心出現了轉折點,從始終重視腫瘤細胞的增殖代謝干預向調整人體自身抗癌能力調控的轉變。與傳統手術、放療、化療的理念不同,扶正治癌尤其注重人體自身抗癌能力的提高,即通過全面、動態調整人體機能而提高機體的抗癌能力(以免疫為主),以達到抗癌的目的,其基本特點是「以人為本」。與現代醫學殺傷腫瘤為主要目的的「以瘤為主」的治療理念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中醫藥治療主張保證生存質量基礎上生存期的延長,主張「帶瘤生存」的治療特點,更注重患者的生存質量,而非腫瘤的短期消退。劉嘉湘於上世紀70年代即提出中醫藥與機體免疫功能之間的密切關係,認為採用辨證論治為主的綜合治療提高機體的內在抗病能力為中醫產生療效的根本。他以此為基礎開創的中醫免疫研究已經成為完善而獨立的研究領域,並先後從細胞免疫角度從組織、細胞、分子、基因水平和免疫監視、免疫逃逸、免疫衰老角度全面揭示扶正治癌的療效機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改善機體T細胞功能的成果已經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列為中醫藥治療肺癌的微觀療效標準,成為新葯臨床研究的重要考核指標。而近年腫瘤免疫治療的再次興起,再次驗證了劉嘉湘的前瞻性。1972年劉嘉湘強調扶正治療以免疫調節為核心,通過調整自身的抗癌能力以治療腫瘤,並且通過大量臨床研究加以證實。
「扶正治癌」是高度個體化的精準中醫治療體系
目前以高度個體化為特徵的精準治療已經成為現代腫瘤學的特點。美國FDA批准的新葯中,超過80%為分子靶向藥物,現代腫瘤治療從「殺傷」向「調節」,從「規範化」向「高度個體化」的精確醫學發展轉變。這種轉變體現了向傳統中醫學重視人命的回歸,因為中醫學向來重視患病者的個體特徵,辨證論治是其基本特徵之一。
劉嘉湘在上世紀70年代已經連續發文闡述了辨證在扶正治癌學術體系中的核心觀點,提出扶正為主的治療體系,辨證是關鍵。他強調要詳辨機體的正虛類型,辨正虛要明確氣、血、津液、精、陰、陽,反對不加辨證的十全大補;辨邪毒要落實到氣滯、血瘀、痰濕、熱毒,反對不加辨證的以毒攻毒。
劉嘉湘結合現代醫學進展,提出中醫藥治療的靶點就是體內不斷變化的證候,無論分子、基因、細胞水平的紊亂,最終表現出來的外在特徵就是各種中醫的證候。因此,中醫辨證治療是以多靶點為特徵。靶向治療出現耐葯是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體內的靶點已經改變,而治療上沒有及時更新造成。
中醫藥的優勢則是可隨時動態辨證,從而動態調整失調的機體內環境,彰顯了中醫藥在臨床上的優勢。劉嘉湘近年又積極探索肺癌氣陰兩虛證的客觀基礎,建立「扶正治癌」的療效預測模型,為精確中醫腫瘤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綜上所述,劉嘉湘於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扶正治癌」學術體系,當時已經充分反映了現代腫瘤學的綜合觀點、高度個體化、精準治療、重視腫瘤環境等先進理念,是一種體現了腫瘤學發展趨勢的先進學術思想體系,充分體現了劉嘉湘對中醫學術精髓的精準把握和腫瘤發病規律的深刻洞察。
作者:田建輝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推薦閱讀:
※《本草經集注》的學術成就
※于光遠:我的學術自傳
※怎樣使用Mendeley高效地管理中文文獻
※無計量不學術
※三個學術民工:滬港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