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常見問答

頸椎病常見問答

什麼是頸椎病?

正常頸椎的穩定結構由頸椎骨、關節、椎間盤、韌帶以及肌肉組成,這些結構維持頸椎的穩定性,限制頸椎的過度活動,使頸椎得以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由於肌肉勞損、椎間盤退變以及椎間隙狹窄,可以出現韌帶的鬆弛,增生性的骨刺,從而使頸椎的穩定性下降,這樣將加重頸椎的慢性積累性損傷,加速頸椎的退變。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症、頸椎

間盤脫出症的總稱,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癥狀和體征。

人為什麼會得頸椎病?

頸椎關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活動度很大,具有屈伸旋轉的功能,由於大量活動、勞損的積累,長時間後可形成慢性損害,易產生退行性病變,這是發病的內在原因。

此外,一些外在因素也可導致頸椎病發展加快:

急性頸椎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頸部外傷常常誘發頸椎癥狀的產生。

慢性頸椎損傷:多發於長期從事刺繡、縫紉、繪畫、書寫、化驗及腦力勞動者。

不良姿勢: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在車上睡覺都是不正確的姿勢,易出現頸部損傷。

頸部及咽部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的淋巴系統引起頸部軟組織病變。

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

哪些人容易得頸椎病?

大體上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而45-55歲年齡段發病最多。但隨著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身心壓力,頸椎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頸椎病多見於頭頸部長期處於同一姿勢勞動的人員,或頭頸部活動頻繁以及從事頸部容易受傷的職業人員,比如:外科醫生、教師、計量人員、從事電腦工作的人、司機、足球運動員、學習任務重的青少年等。此外,習慣使用高枕的,有頸椎外傷史的人易得頸椎病。

頸椎病有哪些癥狀?

頸椎病的癥狀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椎間盤突出及骨刺的部位和節段不同,造成受壓組織種類、輕重不一,因而癥狀差異比較大:

最早期僅僅是頸椎神經受到刺激,引起頸部不適、頸痛及活動受限等。

兩側的脊神經根受壓後,除了頸部癥狀外,還可表現為上肢放射性疼痛、手指抓握

無力及指尖感覺過敏等。

如果椎動脈受壓,則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視力障礙等;也可能出現與「冠心病」或「胃腸功能紊亂」等相似的臨床癥狀。

當脊髓受壓後,則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活、胸腹部束帶感、行走踩棉花感、步行困難、步態異常甚至站立不穩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癥狀,而此時頸部的癥狀可能反而不明顯。

此外,幾乎所有的頸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頸椎活動功能障礙,如前屈後伸,側屈旋轉等活動受限等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頸椎病是常見病,因此大眾容易在認識上出現誤區,例如出現脖子疼就以為是頸椎病。實際不然,診斷頸椎病需要通過病史、影像學檢查(如X線)和醫生系統檢查來綜合判斷。如果您出現了上述癥狀中的一條或多條,應到正規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並根據醫生的專業意見進行治療。

如何預防頸椎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老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進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一些因素,將有助於防止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

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引起頸部肌肉僵硬,因此季節變換時要注意保暖。

頸部放置在生理狀態下休息:放置於中立位為宜,一般成年人頸墊高約10公分高度較好,「高枕無憂」的說法不妥,高枕有害健康。最好採用質地柔軟的元寶型枕頭(高度以10cm左右為宜),以保持頸椎前突的生理弧度,並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作用。

嚴防頸部外傷:如乘坐轎車時睡覺,並且未系安全帶,當緊急剎車時,也極易發生意外傷害,嚴重者甚至會發生高位截癱。

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避免感染的影響:咽喉部炎症和上呼吸道感染一旦經淋巴系統向頸椎及關節囊擴散,可能成為頸椎病的誘因。

避免長期低頭姿勢:長期低頭伏案辦公,這種體位使頸部肌肉長期受到牽拉,易發生頸背肌勞損。所以,可將文件斜置墊高閱讀及書寫等。

躺在沙發上,頸置於扶手上看電視或睡覺,同樣也是有害的不良姿勢。

哪些措施有益於頸椎的健康?

正確的姿勢

把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的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更重要的是腰部挺直,雙肩自然後展,眼睛與桌面的距離約35厘米左右。

工作間隙要經常隨呼吸做自然的提後動作:約每10分鐘抬頭或後仰休息片刻,讓頭、頸、肩、胸處在一種略微緊張的正常生理曲線狀態,並盡量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傾

或後仰。

臀部要充分接觸椅面,並可常用椅背頂住後腰稍作休息。

合理的飲食

頸椎病以中老年為多,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

肝腎功能不足者,可多食枸杞、菊花、芝麻、桂圓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視力模糊、流淚者,宜多食含鈣、硒、鋅類食物。如豆製品,動物肝、蛋、魚、蘑菇等。

合理的運動

在電腦前坐累了,可以讓頸部做劃「米」字運動來活動肌肉。

放風箏、游泳、打羽毛球、瑜伽都是比較適宜的運動,特別是游泳,可以讓頸部肌肉向各個方向運動,是很好的鍛煉頸椎的運動。

打乒乓球需要經常低頭,不適宜頸椎病的高危人群。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休息:經過休息可以使頸部肌肉放鬆,減輕由於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減少頸部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特別對突出的椎間盤消腫有利。

圍領和頸托:均可起到制動保護頸椎、減少神經磨損、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的作用,並有利於組織水腫的消退和鞏固療效。

理療:也是較為有效和常用的治療方法。

頸椎牽引療法:對頸椎病是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有效,對退行性變化嚴重的頸椎病患者,應注意牽引的時間、強度和角度。

藥物: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可以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醫生會根據病情為您選用適合的藥物。

傳統的按摩、推拿療法:對頸椎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但對於頸椎小關節紊亂、頸椎半脫位、嚴重骨質疏鬆症等疾患,須慎用和禁用頸椎旋轉複位手法。

各種外敷藥的局部應用:對減輕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效果。

頸椎病的手術療法和手術適應症

頸椎病有哪些手術療法?

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通過手術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擴大神經根管、橫突孔、椎間孔、椎管,解除或松解對神經、血管、頸髓等的刺激與壓迫;去除病變的推間盤、骨贅及過於肥厚或骨化的韌帶,以達到減壓,消除刺激、壓迫和粘連的目的;椎間植骨以恢復或增強頸椎的穩定性,恢復其生理曲線,或限制局部活動,防止進一步的脊髓、神經壓迫。

手術療法有後路椎板切除減壓,前路椎間盤切除術,椎體間植骨術,骨刺切除術,椎動脈減壓術等。治療時,醫生會根據您的病情選擇適當的方法。

哪些人應該選擇手術治療?

總的來說,手術療法適用於如下人群:

頸椎間盤突出經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

頸椎病有脊髓受累癥狀,經脊髓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頸椎病病人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發生急性肢體痙攣性癱瘓者。

頸椎病引起多次頸性眩暈、暈厥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頸椎病有明確的交感神經癥狀,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嚴重影響工作者。

頸椎病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癥狀者。

頸椎病術前準備和手術過程

手術以前我要做好哪些準備?

良好、充分的術前準備不僅有利於手術的順利實施,而且可以極大降低術後併發症的風險,這些都將為您重返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手術以前,您應該配合您的醫生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配合做各種化驗檢查,這將有助於您的醫生全面了解您的身體狀況。

消除緊張恐懼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您的醫生指導下練習手術體位,進行氣管推移訓練,這將讓你的身體更容易耐受手術。

訓練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後尿瀦留髮生。

術前一天通便,並停止進食。

如果術中需要植骨,您需要配合您的醫生進行相關的必要準備。

頸椎病手術有哪些步驟?

頸椎病的手術方法種類很多,主要原理大同小異,都是通過切除部分椎體和椎間盤來達到減輕或去除它們對神經或血管的壓迫:

麻醉:從靜脈插管開始,麻醉師將在靜脈內輸入麻醉藥使您進入睡眠。

切開:麻醉後,您的身體將被翻轉,暴露手術部位,醫生將根據術前既定方案做切口。

減壓:醫生將切開皮膚和肌肉組織,找到病變部位後,祛除病變部位使神經根管或脊髓受壓的部分,並清除骨刺。

重建:繼而,醫生將在椎間隙植入一小片骨(來源於您自身或人工骨),以促進椎體間融合,增強穩定性。或者選擇椎間融合器和釘棒系統作為內固定。

縫合:當醫生逐層縫合傷口後,手術即宣告完成。手術一般耗時四十至九十分鐘。

頸椎病術中及術後可能出現哪些併發症?

術前未經充分準備及鍛煉可導致:

不習慣在床上解大小便而出現排尿不暢以及便秘腹脹。

由於手術前呼吸訓練不好、手術切口疼痛而不敢深呼吸以及咳嗽,手術後出現呼吸困難、肺部感染以及肺不張等呼吸道的併發症。

術中損傷神經或血管可導致:

嗆水和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發音不清。

手術區域血腫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

此外,術後初期還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

頸部僵硬,酸痛不適。

噁心及嘔吐,一般是由術中麻醉藥的刺激所致切口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頸椎病手術經醫生細心操作,患者良好配合,上述併發症是很少發生的,出現併發症後及時向醫護人員報告,及時處理相關癥狀,可以將各類併發症危害降到最低。

頸椎病術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體位:從手術室回到病房時,應當佩帶好頸圍領。去枕平卧,軀幹連同頭部可抬高10~15度,也可半卧位或側卧位,但應注意頭頸部與軀幹應當保持同一軸線的位置,不可過度地屈曲、後伸及旋轉。

飲食:術後1-2日可進半流食,以後逐漸恢復普通飲食。

手術後您應當進行深呼吸練習,5-6次/小時,有痰應當及時咳出,以減少呼吸道併發症的發生。

傷口:手術後傷口內可能放置引流片或引流管,需加以注意:如果發現紗布敷料被滲血濕透,引流管扭曲打折,引流管外接的負壓引流球漏氣的情況,應當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一般術後12-48小時拔除引流片或引流管。拔除後,傷口就不再容易有滲血了。

活動:如果手術中植骨穩定的話,拔除引流後,徵得醫生護士的同意,您可以先坐起,或將床頭搖高坐起,若無頭暈等不適,可下地活動。下肢無力者,需在護理人員攙扶下逐漸活動。早期下地活動,有助於全身情況的恢復、傷口的癒合以及肺部併發症的預防。

出院:一般情況下,頸部傷口一般在手術後5天左右拆線,髂骨取骨處的傷口一般在手術後10~14天拆線。拆除所有縫線後,若無特殊情況,您即可出院回家休養。

術後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手術以後的康復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今後的工作,學習和

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手術以後的創傷反應期過後,患者若病情平穩,康復訓練即可開始進行。首先主要是進行一些深呼吸運動,這樣可防止肺部的感染;同時可進行四肢遠端一些小範圍的關節運動,如握拳、足背屈伸等。

在恢復期,四肢運動要從卧位逐漸過度到半卧位、坐位,然後是下床運動。在此過程中要逐漸增加肌力訓練的量。尤其是手部的活動,如對指、分指、抓拿等動作應著重加以訓練;下肢訓練先通過直腿抬高、下肢負重抬舉、伸屈活動以加強肌力和關節活動範圍,並逐漸藉助於雙拐、手杖、下肢功能支架等訓練站立、邁步,然後過渡到行走。

對於手術部位,在頸托保護下可以適當活動,但需避免劇烈扭頭等活動,以防止後的外傷造成頸椎病惡化。在切口及組織(特別是骨組織)癒合之前,應避免頸椎過多、

過度地活動,減少其負荷,儘可能地保持局部的制動。在恢復期也應循序漸進地進行生理性活動,以便順利地康復。

消除的悲觀心情和急躁情緒,樹立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同樣有助於術後更好地恢復。

最後,您應當在術後3個月、半年、一年、兩年來醫院拍片複診,以了解術後恢復情況。


推薦閱讀:

手指麻木就是頸椎病嗎?哪些疾病可引起手指麻?
頸椎病到底能不能根治?
秋冬該如何預防頸椎病
頸椎病病人如何做針灸療法?
頸椎病的康複評定

TAG:頸椎 | 頸椎病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