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頸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圖文學解)

胸椎、頸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圖文學解) 王氏三聯激活綠色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立竿見影13287581581 我最有成就的(跌打萬應膏) 王殿國傷科秘診與跌打萬應膏的調理作用(絕方) 胸椎、頸椎、腰椎、骨棘突定位(圖文學解) 現代人由於長時間的學習和伏案工作,彎腰駝背的越來越多(包括許多青少年)。胸椎的變形,小關節的紊亂,韌帶、肌肉勞損是造成胸椎、背部頑固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並且也可能引起心慌、胸悶、早搏、胃痛等許多疾病。 古人說:「背脊正,不生病。」就是這個道理。駝背會導致 脊椎神經孔狹窄,即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從而出現許多疾病。

00胸椎

01胸椎圖片

02胸椎圖片(側面看)

03胸椎圖片(側面看)

04胸椎圖片(側面看) 胸椎骨質增生  作為人體骨質老化的客觀標誌,胸椎骨質增生多數時候對人體並無不良影響,而且還在椎關節新的平衡過程中起著維持作用,也是椎體為適應應力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防禦性反應。它既是生理的,又可能轉變為病理的,只有發生在特殊的位置上,才會產生相應的癥狀。 胸椎骨質增生,隨著年齡的增高成正比例增多,而頸、肩、臂、腰、腿麻木疼痛的癥狀卻不隨年齡增高而增多。60歲以上的老人,胸椎骨質增生率為100%,而臨床癥狀發生率卻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還有許多研究資料說明,在50歲以上的男性、60歲以上的女性中,90%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頸椎骨質增生。年滿70歲者,幾乎在x線片上都有骨關節病的改變,但多數人並不出現癥狀。 許多患者一見到胸椎骨質「增生」即恐懼,見到「骨刺」即心情緊張,恐怕將來會四肢癱瘓,這是不必要的緊張。因為骨刺本身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病,而是一種生理性的組織反應,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老化的表現。所以,頸椎骨刺並不可怕。就是發現有骨刺形成,也不等於就可以診斷為頸椎病,需要專科醫生的詳細檢查並作出診斷。 如有疼痛症的狀,首先採用消炎止痛藥、根據病情,先不要手術,以中藥調理或採用藥物、姜、艾、火炙、之理療法,(如活力油、或湛江出的麝香風濕油等之類的藥物)效果都很好,達到舒筋活絡、活血化淤、疏風理氣、鬆弛肌肉鎮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壓迫經絡等目的。 胸椎胸椎棘突定點陣圖解2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有什麼感覺? (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是該病的主要癥狀。疼痛具有以下特點: 1.放射痛直達小腿外側、足背或足趾。如為腰3-4間隙突出,疼痛會向大腿前方放射2.咳嗽、噴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3.活動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卧床體位:多數患者採用側卧位,並屈曲患肢;個別嚴重病例在各種體位均疼痛,只能跪在床上緩解癥狀。(二)脊柱側彎畸形:主彎在下腰部,前屈時更為明顯。(三)脊柱活動受限:脊柱前屈後伸活動受限制,前屈或後伸時可出現向一側下肢的放射痛。(四)腰部壓痛伴放射痛:椎間盤突出部位有局限的壓痛點,並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椎間盤是脊梁骨的重要保護裝置 頸椎骨 頸椎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即俗稱為骨刺,又稱骨贅。它是指骨關節邊緣上由於長期慢性損傷引起瘢痕組織增生,天長日久可產生鈣質沉著變成骨質而形成的。  骨質增生是中老年時期骨關節的生理性退行性變化,是人體衰老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與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的骨關節及椎體承受的壓力和解剖生理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臨床實踐也證明,人體有了骨刺,並不都會出現臨床癥狀。骨質增生在多數情況下並不一定意味著是病,而是一種生理的組織反應。僅有骨質增生而無臨床癥狀,就不必刻意進行治療。只有確認骨質增生是造成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時,才需針對治療。如果是骨質增生增生的骨質壓迫脊髓:可以手術取出增生的骨質。  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狀態,而頸椎病屬於疾病;頸椎在長期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可出現頸椎間盤病變,韌帶損傷,小關節紊亂,骨質增生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表現才能稱為頸椎病。根據增生的頸椎對頸部神經、血管壓迫的程度和部位,可分為5種類型:  (1)神經根型: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神經根導致了相應的表現。發病率占頸椎病的60%。診斷要點:①年齡多在40~60歲之間,男性多於女性。②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如頸、肩、臂部疼痛、麻木及腕部、手指放射痛,且其範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③頸部活動動能障礙,尤其是後伸及旋轉功能受限。④患椎棘突壓痛、椎間孔壓迫試驗及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⑤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及鉤椎關節部骨質增生。  (2)椎動脈型: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和供血不足。發病率約佔頸椎病的10%~15%。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常由於頭頸部位改變而出現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者。②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受限,旋頸誘發試驗陽性。③頸椎正側位及斜位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及患椎病理性移位。  (3)脊髓型:多為增生的骨質及頸部椎間盤退行性變突入椎管內壓迫脊髓而引起,約佔10%~50%。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患者,有四肢麻木、酸脹、燒灼、疼痛、行走時有「踩棉花感覺」,身體重心不穩定,易摔倒。②肢體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膝反射減弱,出現病理反射。③頸椎X線片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頸椎椎管狹窄,造影檢查有梗阻現象。  (4)食管型:由於頸椎前緣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食管後壁所致。此型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病人有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③X線片顯示有椎體前緣骨質增生。  (5)交感神經型:增生的骨質壓迫了頸椎兩旁的交感神經。此型也較少見。診斷要點:①中年以上年齡。②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有時視物不清。半邊顏面部乾燥,出汗少等。③X線片顯示頸椎骨質增生樣改變。  我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的支持下,通過大量動物和臨床研究,提出益氣化瘀補腎法(黃芪、川芎、党參、丹參,赤芍、白芍、熟地黃、肉蓯蓉、補骨脂等)治療頸椎病。頸部疼痛加葛根湯,氣虛眩暈加補中益氣湯,血虛眩暈加歸脾湯,血瘀加桃紅四物湯,痰濕偏寒加半夏白朮天麻湯,痰濕偏熱加溫膽湯,手麻木伴蟻行感加黃芪桂枝五物湯,麻木伴肢體僵硬加牛蒡子湯,頑固性麻木不仁加羚羊鉤藤湯,等。  中藥外治療法:  有行氣散瘀、溫經散寒、舒筋活絡或清熱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藥製成不同的劑型,應用在頸椎病患者的有關部位。頸椎病中藥外治的常用治法有騰葯、敷貼葯、噴葯等。  推拿和正骨手法是中醫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如何正確對待頸椎骨質增生,什麼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後發現有頸椎骨質增生後,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頸椎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頸椎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癥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頸椎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癥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藥來緩解。頸椎骨質增生產壓迫癥狀嚴重的病人,則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中醫藥或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  近年來,不論是醫務人員還是病人,對頸椎骨質增生症都比較重視,特別是有些中老年人,在體檢時發現某些部位有頸椎骨質增生時就憂心忡忡,認為頸椎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引起癱瘓、於是到處尋醫問葯,為了治這個病,葯了不少錢,服了不少葯,但見效甚微。也有一些醫務人員,一見到片子上有頸椎骨質增生就診斷為增生性關節炎,給患者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頸椎骨質增生果真那麼可怕嗎?讓我們先對頸椎骨質增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頸椎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到了三十五歲以後,人體的骨骼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但大部分人無明顯癥狀或體症。發現有頸椎骨質增生後不必過於緊張,只要不引起癥狀,可以不做任何治療,只有出現相應的癥狀後才考慮治療。而且本病並非不治之症,只要治療方法得當,就能消除或緩解癥狀。  具有調整內臟功能、平衡陰陽、促進氣血生成、活血祛瘀、促進組織代謝、解除肌肉緊張、理筋複位的作用,是治療各型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我們的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點法、按法與扳法。特彆強調的是,推拿必須由專業醫務人員進行。頸椎病手法治療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動脈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後關節整復手法。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等病變者、椎管發育性狹窄者、有脊髓受壓癥狀者、椎體及附件有骨性破壞者、後縱韌帶骨化或頸椎畸形者、咽,喉,頸,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顯神經官能症者,以及診斷不明的情況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頸椎骨質增生症,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併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為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癥狀:頸後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癥狀;此型最易導致癱瘓,多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笨重,感覺腳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無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經型癥狀:視力模糊,眼瞼無力,眼窩腫痛,流淚;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和血壓高,肢體發涼,體溫下降。遇冷肢體有針刺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頭、面、頸部也可發麻或疼,耳鳴、耳聾、舌麻木等。  (4)椎動脈型癥狀:頭痛、頭暈、腦缺血;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即感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突然摔倒等。  對於那些因骨質增生引起椎管狹窄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椎管變窄,造成管內脊髓神經和腦動脈長期受壓,致使神經傳導和血流受阻,引起大腦長期供血不足、營養不良、逐漸萎縮、壞死、產生老年性痴呆,最終成為「植物人」。 頸椎骨 頸椎骨質增生

05椎間盤是脊梁骨的重要保護裝置 如上圖所示,人的背脊樑由頸椎、胸椎和腰椎三部分組成。

06椎間盤是脊梁骨的重要保護裝置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脊神經位於椎間盤後狹窄的椎管內。而脊神經是掌控我們身體一切感覺及運動的重要中樞,所以一旦出現疾患,由此處發出的神經纖維所控制的相應內臟器官或肌肉組織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反應。 椎間盤向後方突出就會壓迫到脊椎神經,在腰椎處則稱為腰椎間盤突出。常見癥狀是相應神經控制的肌肉群疼痛無力。而秦海璐的早期表現就是拍戲的過程中突然腿部無力而摔倒, 且她是女性,又是在疲勞狀態下發病,所以初診為肌無力是可以理解的。

07椎間盤是脊梁骨的重要保護裝置 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治 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根據臨床癥狀或體征再加上腰椎的X光片檢查即可作出正確的診斷。 在診斷有困難時,可考慮作脊髓碘油造影、CT掃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檢查,以明確診斷及突出部位。上述檢查無明顯異常的患者並不能完全除外腰椎間盤突出。

08胸椎 肘關節內,外側面觀

胸椎胸椎棘突定點陣圖解2

09上縱隔(平第4胸椎

10胸椎棘突定位

11胸椎.s和c平對第1腰椎

12胸椎.s和c平對第1腰椎 胸椎病『引用』 胸椎病或稱胸椎骨軟骨病,是由於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和與此有關的胸椎骨-椎旁軟組織退行性變,致使胸段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或血管等組織受損(刺激或壓迫)而產而產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病因病理 年齡的增長和代謝功能紊亂與減退,是其發病的基礎因素。長期肩背負重,如裝卸工;長時間伏案工作,如縫紉工、打字員、教師等;長時間不良的娛樂生活習慣,如長時間上網、仰卧看電視和書報、打牌等因素所致胸椎慢性勞損以及胸椎棘;損傷,是促進胸椎間盤、椎骨和周圍纖維軟組織退行性變以致產生胸椎病的最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改變包括胸椎間盤突出、椎間盤微陷使椎間隙和椎間孔狹窄、假性椎體滑脫、椎體邊緣和關節骨質增生,以及黃韌帶肥厚等。其中最常見的使椎間隙和椎間孔狹窄,椎體邊緣尤其是前外側緣形成唇樣骨質增生,而且範圍較廣泛,往往累及數節胸椎。至於胸椎間盤突出,在臨床上極為少見,僅偶爾發生於最下三節胸椎。 上述這些改變,或由此而引起的附近脊膜、硬脊膜、外組織及神經根鞘膜的粘連、纖維化等反應性改變,則可造成胸段脊髓、神經根與交感神經的受壓或缺血,併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 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複雜而無定性,以病變的部位、性質及程度不同而異。由於胸椎在解剖結構上和交感神經的關係十分密切,因此臨床上除了神經根性痛癥狀外,往往因交感神經受損而合併有某些內臟癥狀,以至許多病例被誤診為各種內臟疾患。此種情況系胸椎病的一個重要的臨床特徵。很少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1.背痛與肋間放射痛:是胸椎病的主要癥狀,常於扭傷或長時間負重及久坐後發生。最初多為局限性疼痛,集中於胸椎某部附近,體力勞動獲取某種固定姿勢持續性工作後加重,以至必須經常改變體位或少加活動活動方能減輕疼痛。此外,病人常於夜間睡眠時被疼痛所驚醒,並感到背部異常難受,主要是兩肩胛間酸困、沉重、鈍痛或灼熱痛,以及胸部重壓感。 隨病程發展,可常在某次外傷、過度勞累及或受涼後,則開始向相應的背肩、腹部或內臟區放射,多呈劇烈的刺痛或灼熱痛性質。伸屈轉動、顛簸震動或咳嗽均可因誘發、加重疼痛。 體檢時常見胸椎活動度受限,尤其是後伸多較顯著,背長肌緊張及胸肌注輕度側腕等。並椎的棘突於棘突旁大多有放射性壓痛。受累的根區常顯示感覺過敏,偶或減退,亦可見下肢劍反射亢進及腹壁反射減弱。 2.心前區疼痛:往往是造成病人恐懼的原因,常因懷疑罹患心絞痛而就診,其特點為心前區疼痛與背痛同時發生,有時與搬抬重物、不良體位、咳嗽、打噴嚏後出現。此種疼痛多為壓迫、緊束感性質,多呈帶狀分布,由左背部至心前區,且向左腋下部放射。心前區痛多與15-20分鐘後自行減輕,但往往經數日後方能完全消失。即使在疼痛消失後,一般在第2-5肋間部,以至左腋下仍有壓痛。 除上述特點外,下列情況有助於同心絞痛相鑒別:胸圓形心曲痛比心絞痛程度輕,持續時間較長。服用亞硝酸甘油類藥物無效;心電圖檢查無異常;有時叩擊或壓迫胸2-7棘突可誘發癥狀。 3.腹痛:下端胸椎病時可引起類似急腹症性質的腹痛,有時可被誤診為急性膽囊炎、闌尾炎等疾病,甚至曾有過因此而行剖腹探查手術的報道。胸椎病圓性腹部放射痛的表現特點為發作性腹痛多於扭傷、緊張勞動有關,痛區一般呈帶狀分布。另外,此種腹痛多伴有嚴重的胃灼熱、便秘,但並無返酸現象。 4.泌尿生殖系癥狀:下胸椎損害時,偶而合併有腎絞痛性質的疼痛、排尿困難,以及性慾減退和男性陽萎等現象。 5.脊髓癥狀:比較少見,主要為胸椎間盤突出所引起,常在外傷後急性或亞急性發作。其表現頗似脊髓腫瘤或局限性粘連性脊髓蛛網膜炎所致的壓迫症。主要癥狀為典型的肋間神經痛或帶狀腹痛、下肢無力、麻木,以及括約肌及性功能障礙。 體檢時可見某胸椎個棘突有叩壓痛,椎旁有明確的壓痛點,下肢肌力減弱、,劍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及深淺感覺減弱等。診斷 x光線攝片檢查:大多顯示比較廣泛的胸椎間隙變窄、軟骨板硬化,椎體前側或外側緣唇樣骨贅。部分病例可見思莫氏結節陰影,胸脊柱側彎、生理曲度加深等改變。偶爾可見胸椎體後緣骨唇樣增生,據認為此症的診斷意義較大,往往提示有椎間盤突出的可能性。 根據上述病史、癥狀、表現,尤其是肋間神經痛伴有內臟方面的癥狀,即突旁有明確的壓痛點及胸椎x拍片檢查顯示蛻變等臨床特點,一般對大多數的胸椎病都可作出診斷。但在胸椎間盤突出時,由於在臨床表現上與脊髓腫瘤、蛛網膜炎等脊髓病有相似之處,而且又常無典型的x線征可依據,故其診斷與鑒別往往較困難,下列情況可提供參考:胸椎間盤突出時,肋間神經痛與脊髓受壓癥狀常為急性或亞急性發作,病前多有外傷;腰穿作腦脊液動力試驗及化驗檢查多無明顯異常等。必要時可作造影檢查以確診。

脊柱棘突定位脊柱的檢查通常以視、觸、叩診相互結合,其主要內容包括脊柱的彎曲度、有無畸形、脊柱的活動度及有無壓痛、叩擊痛等。 脊柱由7 個頸椎、12 個胸椎、5 個腰椎、5 個骶椎、4 個尾椎構成。

脊柱的體表定位:為了確定病變的位置,首先應了解各椎骨體表標誌。

從枕骨結節向下,第一個觸及的是第2 頸椎棘突;它與第2 頸椎椎體約在同一水平。

第7 頸椎棘突特別長,頸前屈時更為明顯,故又稱隆椎。

將雙上肢垂於體側,兩肩胛岡內端連線通過第3 胸椎的棘突,棘突下緣約平第3 、4 胸椎間隙。

兩肩胛下角的連線、通過第7 胸椎棘突,約平第8 胸椎椎體。

腰肌兩側可觸及的最長的橫突為第3 腰椎橫突,同第3 腰椎椎體水平。

雙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一般通過第4 腰椎椎體下部或第4 、5 椎體間隙。

雙側髂後上棘的連線,通過第5 腰椎與第一骶椎棘突之間。

一、脊柱的棘突與椎體的定位

(一)棘突定位

胸椎棘突定位

腰椎棘突定位

1.第7頸椎棘突 是頸椎棘突最隆起的一個。當低頭時,在項部下方正中線上最突出的一個,能隨搖頭而左右搖動,而其下方的第1胸椎棘突則完全不動,可資區別。

第七頸椎棘突

2.第3胸椎棘突 與肩胛岡內側端平齊。

3.第7胸椎棘突 與肩胛骨下角平齊。

4.第12胸椎棘突 在第12肋肋角距後正中線5厘米處。

5.第4腰椎棘突(或棘間) 與髂嵴最高點平齊。

6.第5腰椎棘突 與髂結節平齊。為菱形窩的上點。肥胖者為一凹窩,為下背部正中溝的終點。

7.第2骶椎棘突 與髂後上棘平齊。為蛛網膜下腔的終點。

8.第3骶椎棘突 與髂後下棘平齊。

9.骶尾關節 在臀裂的上端。為菱形窩的下點。

10.尾骨尖 在肛門的後上方,正常有一凹窩。

(二)椎體定位(以成年人立正姿勢為標準)

椎體的定位有兩種方法:

1.以棘突定椎體的位置 頸椎、上位胸椎和腰椎的棘突與同位椎體平齊;中、下位胸椎棘突與下一位椎體的下緣平齊。

(1)下胸部的棘突與下一個椎體的中部平齊;

(2)腰椎棘突與同位椎體平齊。

2.從軀幹前部體表標誌定椎體位置:

(1)下頜角平齊第2頸椎體;

(2)舌骨平齊頸3~4椎間隙;

(3)環狀軟骨平齊頸6椎體;

(4)胸骨上切跡平齊胸2椎體;

(5)劍突平齊胸9椎體;

(6)季肋下緣平面與腰3椎體等高;

(7)臍平齊腰3~4椎間隙。

二、脊柱彎曲度

(一)生理性彎曲 正常人脊柱有四個前後方向的彎曲,即頸椎段稍向前凸、胸椎段稍向後凸、腰椎段明顯向前凸、骶椎則明顯向後凸,類似「S」形,稱為生理性彎曲。

正常人直立位時脊柱無側彎。檢查脊柱有無側彎的方法是:檢查者用手指沿脊椎的棘突尖以適當的壓力從上往下劃壓,劃壓後皮膚出現一條紅色充血線,以此線為標準,來觀察脊柱有無側彎。

(二)病理性變形 患者站立位,仔細查看是否有畸形,通常可見三種基本的畸形:

1.脊柱後凸(kyphosis)指脊柱過度後彎,也稱為駝背(hunchback)。多發生於胸段脊柱。

(1)小兒脊柱後凸 多為佝僂病引起,其特點為坐位時胸段呈明顯均勻性向後彎曲,仰卧位時彎曲可消失。

佝僂病性脊柱後凸

(2)脊柱結核 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病變常在胸椎下段。早期僅見其局部棘突稍隆起,如紐扣樣;以後逐漸變大隆起,形成成角畸形,如「駝峰」樣隆起。坐位時為了減輕對患椎的壓痛,常以兩手支撐軀幹;行走或站立位時,也呈盡量仰頭和軀幹後傾的姿態。

脊柱結核後凸畸形

(3)青少年胸腰段均勻後凸畸形 可為發育期姿勢不良或患脊椎骨軟骨炎的結果。

脊柱後凸

(4)成年人胸段成弧形(或弓形)後凸 見於類風濕性脊椎炎,常有脊柱強直固定,仰卧位時脊柱也不能伸平。

(5)老年人脊柱後凸 多發生在胸段上半部,其軀幹多稍前傾,頭前伸,肩前移,為骨質退行性變,胸椎椎體被壓縮造成。

(6)外傷致脊椎骨折後造成脊柱後凸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

2.脊柱前凸(lordosis)指脊柱過度向前凸出性彎曲。多發生在腰椎部位。

腰椎過分前凸畸形,在站立位時觀察最清楚。其上腹部明顯向前鼓出,臀部明顯後凸,骨盆傾斜度增大;如其背部與臀部靠牆,則可看出其腰椎後方與牆壁之間的空隙加大。

腰椎前凸

可見於:

(1)因脊髓灰質炎等背肌無力、第五腰椎向前滑脫、佝僂病、進行性營養不良、過分肥胖等;

(2)因腹部過重,如妊娠後期、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腫瘤等引起的代償性前凸;

(3)髖關節後脫位、髖外翻、髖關節結核後期、膝關節屈曲畸形、胸椎過分後凸畸形等引起的腰椎代償性前凸。

3.脊柱側凸(scoliosis)指脊柱離開正中線向兩側偏曲。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胸部側彎、腰部側彎和胸腰部聯合側彎。

脊柱側凸

(1)觀察脊柱側凸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根據棘突線來觀察 病人站立,檢查者用示指與中指在病人的棘突上從上向下快速壓劃,皮膚可見一條紅線,可以此判斷是否側凸及側凸的部位和方向。

2)根據胸背部形態的改變來觀察 側凸一側的上背部抬高,胸廓飽滿,骨盆降低;其對側,上背部與肩部降低,胸廓扁平,骨盆抬高。具體標誌有:

①側凸一側的肩峰、腋後皺襞的最高點和肩胛骨下角等抬高;

②肩肱角(上臂與胸側壁之間的夾角)變小或消失;

③髂肋間隙變長,髂嵴、髂後上棘下降;

④腰部內凹曲線消失;

⑤腋前皺壁的最高點、乳頭、乳房下緣等抬高,胸廓豐滿。

側凸的對側上述諸標誌高低位置則相反,且其髂嵴上方有一深凹的皮膚皺褶。

脊柱側凸軀幹兩側的高低變化

3)垂線觀測法 用一長線,下系重鎚,線上端按在枕外粗隆中點或頸7棘突,線的下段讓其自然下墜,但要調整病人站立姿勢,讓此垂線正好對準臀裂。如棘突偏離此線,說明其側凸,並可觀察其側突的類型、部位和程度。

脊柱側凸檢查法

(2)臨床意義 根據側凸的性質分為姿勢性和器質性兩種側凸:

1)姿勢性側凸(posture scoliosis) 其特點是脊柱的彎曲度多不固定(特別是早期),改變體位可使側凸得以糾正。如平卧或向前彎腰時脊柱側凸可消失。

姿勢性側凸的原因有:

①兒童發育期坐、立姿勢經常不端正;

②一側下肢明顯短於另一側;

③椎間盤脫出症;

④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等。

2)器質性側凸(organic scoliosis) 其特點是改變體位不能使側彎得到糾正。

器質性側凸的病因為:

①佝僂病;

②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連;

③肩部或胸廓的畸形等。

三、脊柱壓痛與叩擊痛

(一)脊柱壓痛

1.檢查方法 囑病人取端坐位,身體稍向前傾。檢查者以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個按壓脊椎棘突及椎旁肌肉,若某一部位有壓痛,則以第7頸椎棘突為骨性標誌,計數病變椎體位置。

脊柱壓痛檢查法

2.結果判定 正常情況下脊棘突及椎旁肌肉均無壓痛。某部位壓痛多示其相應的脊椎或肌肉有病變,如脊椎結核、椎間盤脫出、脊椎外傷或骨折等。若椎旁肌肉有壓痛常為腰背肌纖維炎或勞損所致。

(二)叩擊痛

1.檢查方法,有兩種:

(1)直接叩擊法 檢查者用手指或叩診槌直接叩擊各椎體的棘突。這主要用於胸椎與腰椎的確檢查。

(2)間接叩擊法 囑病人取坐位,檢查者將左手掌面置於病人頭頂部,右手半握拳用小魚際肌部位叩擊左手背,觀察病人有無疼痛。

脊柱叩擊痛間接檢查法

2.結果判定 正常人脊椎無叩擊痛。叩擊痛陽性見於脊椎結核、脊椎骨折及椎間盤脫出等。叩擊痛的部位多示病變所在。

四、脊柱活動度

正常人脊柱有一定活動度,但各部位的活動範圍明顯不同。其特點為:頸椎段與腰椎段的活動範圍最大;胸椎段活動範圍較小;骶椎各節已融合成骨塊狀幾乎無活動性;尾椎各節融合固定無活動性。

(一)頸部活動度的檢查

1.檢查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站立位,頭居正中,兩眼平視前方。依次下列動作的檢查:

頸椎活動度

(1)屈曲 檢查者通過囑病人用頦部去觸胸前,從而估計頸椎的活動度,正常頸椎可屈曲約45度,這是患者主動活動的度數。

(2)伸展 檢查者囑患者盡量仰頭,正常能後伸約45度。

(3)側屈 囑患者用右耳觸碰右肩,左耳觸碰左肩。正常兩耳至同側肩峰的距離相等,側屈約為45度。事先要注意其兩肩要等高,動作時肩不可抬起。

(4)旋轉 囑受檢者用頦部分別去接觸左右肩,但不能抬高肩部去觸頦部。正常的旋轉每側約60~80度。

2.臨床意義 脊柱頸椎段活動受限常見於:

(1)頸部肌肉肌纖維炎及頸肌韌帶勞損;

(2)頸椎增生性關節炎;

(3)結核或腫瘤浸潤使頸椎骨質破壞;

(4)頸椎外傷、骨折或關節脫位。

(二)腰部活動度的檢查

1.檢查方法 囑患者取標準的立正姿勢,然後依次進行下列動作的檢查。需注意,在運動中雙足不準移動,雙膝不可屈曲,骨盆不可左右旋轉。

(1)腰椎前屈 囑患者彎腰并力圖以手觸地,記錄屈曲度數,並注意脊柱的形態。正常情況下從直立位到屈曲約有45度活動度。

(2)伸展 囑患者腰盡量向後彎曲,並在患者後面固定其兩側骨盆與髖關節,以檢查其腰部伸展度。正常的伸展度約35度。

腰椎前屈和伸展

(3)側屈 檢查者在患者後面固定其兩側骨盆與髖關節,囑患者分別向左右側彎腰,以檢查脊柱向兩邊的活動度。正常情況下每側活動度約為30度。

腰椎側屈

(4)旋轉 檢查者象上述一樣固定患者兩側骨盆與髖關節,囑患者肩部分別向左右旋轉,正常人軀幹旋轉度每側約45度。軀幹的旋轉包括胸椎和腰椎活動。

腰椎旋轉

2.臨床意義 脊柱腰椎段活動受限,常見於:

(1)腰肌肌纖維炎及腰肌韌帶勞損;

(2)腰椎增生性關節炎;

(3)椎間盤脫出,可使腰椎段各方向的運動均受限;

(4)結核或腫瘤使腰椎骨質破壞;

(5)腰椎骨折或脫位,多發生於外傷後。檢查時應注意詢問病史,觀察局部有無腫脹或變形等。

附:正常人直立、臀部固定的條件下,頸段及腰段的活動範圍表。


推薦閱讀:

頸椎有問題,千萬不可忽視!
生活保健8個小妙招 辦公族不受頸椎病困擾
頸椎間盤突出症的鍛煉方法
頸椎病到底能不能根治?
頸椎病自我按摩法

TAG:文學 | 定位 | 頸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