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專題複習】——戲曲形成與元雜劇

第一節 戲曲的形成和元雜劇的興起

一、中國戲曲的形成期是在北宋末年至金朝末年,即公元11世紀初葉。

1、宋以前歌舞、雜技、說唱中的戲劇性表演:

①古代的祀神歌舞——《詩經·頌》和《楚辭·九歌》中祀神的歌舞,是由歌舞、音樂、舞蹈三者組織而成,有的包含故事情節,又由巫覡裝扮成神或其他人物,配合音樂、歌舞隊共同表演,主要內容是對於天帝、地祇、祖先的祝頌,有些也包含了萌芽狀態的戲劇因素。

②春秋、戰國之際,在專司祭祀的巫覡以外,又產生了專門供人娛樂的俳優,這也有利於戲曲藝術中喜劇因素的積累。

③秦漢的「角觝戲」(百戲)廣泛彙集了民間包括雜技等的多種表演藝術,並且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響,給唐宋以來組成戲曲藝術的歌舞、音樂以影響。

④南北朝的「撥頭」、「代面」、「踏搖娘」等歌舞表演,具有一定故事內容,在唐代繼續流行,並有所發展。

⑤唐代以科白滑稽為主的參軍戲和以歌舞為主的歌舞戲均有發展。

這些表演藝術的逐步成熟,為中國戲曲的形成準備了條件。

2、北宋時雜劇逐漸從眾多雜戲中獨立出來,自北宋末年至南宋形成自己的體制,在唐參軍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的雜劇和後來的金院本都是戲劇的雛形。吳自牧《夢梁錄》「妓樂」條中明確說明雜劇「大抵全以故事」,特點是「務在滑稽」,而且「唱念應對通編」,已經成為綜合的藝術。宋雜劇在金稱院本,從文獻資料記載和出土戲曲文物看起來,金院本在發展中日益形成更為成熟的戲曲形式,成為元代雜劇的前身。

3、到了元代,藝人們將宋雜劇、金院本和諸宮調融合在一起,終於創造了元雜劇這種成熟的戲曲形式。

二、元雜劇在藝術形式上直接上承金院本和諸宮調,並在詩詞、講唱文學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從而脫離了戲曲的雛形階段,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元代舞台上。從鍾嗣成《錄鬼簿》所記載的最早的雜劇作家的活動年代來看,雜劇興盛的年代始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其興盛的社會原因是:

1、專業作家群的形成。蒙古滅金過程中,北方社會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動;同時統治者對文人採取輕視的態度,科舉考試中斷了81年之久,許多文人淪落於社會下層,其中不少人經常與藝人為伍,和人民群眾的關係比較密切。當時有所謂「九儒十丐」之說,大量儒生幾乎成了卑賤而無用的廢人。這些作家心靈深處鬱結著深沉的悲憤不平,與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創作。他們熟悉人民的生活和語言,了解社會的黑暗,在學習民間文藝的過程中提高了創作價值,出大量戰鬥性很強的優秀劇本,從而使長期在民間流傳的雜劇劇目大大提高了文學水平,以嶄新面貌出現在文壇之上。

2、元代雜劇藝人的表演水平,在宋代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提高。特別是金元之際的大變亂中,一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婦女淪為伎藝人,對雜劇的興盛起了推動作用。

3、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達為雜劇的興盛創造了條件。適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市民的文化要求,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進行集中性商業演出的勾欄瓦肆。農村也經常開展戲曲演出活動,著名演員經常到各地作場,保持了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

4、元代的統一密切了民族之間的關係。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元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也為雜劇創作提供了創作源泉。

5、元朝統治者在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某些變化,例如禮樂文化的鬆動,有利於戲曲的發展。

第二節 元代雜劇的發展

元代的雜劇創作和演出十分繁盛,但受歧視,故資料甚少,唯鍾嗣成的《錄鬼簿》和元明之際賈仲明(或無名氏)《錄鬼簿續編》等書載元明之際可考劇作家一百多人,劇目七百多種僅藏懋循《元曲選》和隋樹森《元曲選外編》相加就有162種。

一、發展與分期問題

對這個問題說法不一。通常著眼於雜劇的南移和趨於衰微的演變,以元成宗大德(1297-1307)劃界分為前後兩期(文學史分為南北兩個戲劇圈,基本上前期是北方圈、後期為南方圈)。蒙古滅金至大德為前期,大德以後為後期。

二、前期:鼎盛時期

前期從金末1234至元成宋大德(1307)約有80年,是鼎盛時期,中心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包括當時東平、汴梁、真定、平陽等地,亦即所謂北方戲劇圈。元前期作家主要指鍾嗣成《錄鬼簿》中所列「前輩名公才人」56人,都是北方人,主要活躍於大都(今北京)等地。著名作家有四大家關漢卿、白仁甫、馬致遠、王實甫,比較重要的還有高文秀、康進之、紀君祥、尚仲賢、楊顯之、石君寶、鄭廷玉、武漢臣等八位。

1、現存元雜劇劇本約有80種是前期作品。著名的優秀劇作,特別是悲劇作品,如《竇娥冤》、《梧桐雨》、《漢宮秋》、《趙氏孤兒》等,都產生在前期,可以說這是一個產生悲劇的時代。前期雜劇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並且塑造了一些勇於抗爭的人稱形象,熱情地謳歌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2、雜劇的語言以北方中原地區的口語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講唱文藝的營養,具有質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許多雜劇大家還吸收了詩詞散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辭彙與句法,使語言更加優美。同時,雜劇劇本和舞台演出結合得十分緊密,充分反映了舞台藝術特點。由於雜劇大家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所以前期劇壇呈現十分絢麗的局面。

3、有的作品還洋溢著昂揚、樂觀的戰鬥精神,現實主義是這個時期創作的主流傾向,少數作品達到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高度。

三、後期:元代滅宋統一全國後,雜劇創作出現了衰微,創作中心南移至杭州。重要作家多是北方籍而流寓南方的,如鄭光祖、宮天挺、喬吉、秦簡夫等,也有不少是南方人,如蕭德祥、沈和甫等。雜劇創作漸趨於衰微。以流寓南方的鄭光祖、宮天挺、喬吉、秦簡夫影響最大。

1、由於這個時期是元朝統治的穩固時期,文人對統治階級產生了幻想,所以後期雜劇作品大都缺乏前期雜劇的現實性,愛情劇、文人事迹劇及神仙道化劇有所發展。藝術上偏向曲詞的工麗華美和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

2、雜劇南移後脫離了它賴以生存的基礎,在與南戲並存的過程中逐漸發生變化。在南戲和雜劇的基礎上孕育著明代戲曲的新發展,雜劇形式的衰微不可避免。

此外這一時期南方戲劇圈中漸漸流行一種用南方曲調演唱的「永嘉雜劇」即南戲或「戲文」,以高明為代表的南戲作家創作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宦門弟子錯立身》、《張協狀元》,《琵琶記》以及《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四大南戲。元末有高明的《瑟琶記》,通過趙五娘、蔡伯喈的家庭悲劇,比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某些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第三節 元雜劇的形式

元雜劇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元雜劇形式有其獨具的特點,組織有一定慣例。

一、劇本的結構

1、一般由四折組成。「折」最早只是無論什麼角色上下一場,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將元雜劇的分清,以同一宮調的一套樂曲唱完為一折。所以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大段落,相當於現在的一幕,包括一場或若干場戲。一場是指上場的演員全部下場。

只有個別的劇本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趙氏孤兒》、《鞦韆記》,或多本連演,如《西廂記》。

2、有的雜劇還有「楔子」,楔子指四折以外所加的場次,一般放在開端相當於序幕,或放在折與折之間,類似過場戲。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兩隻曲子。

3、劇本最後標明「題目正名」。一般是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內容,習慣以末句作為劇名,如《竇娥冤》:

題目:秉鑒持衡廉訪法

正名:感天動地竇娥冤

二、劇本的內容:主要由曲詞和賓白組成。

1、曲詞是雜劇劇本的主體。曲詞受詩詞的影響,又由於雜劇具有超時空和虛擬性的表演特點,也重在寫意,主要用於主人公抒情,同時也起渲染場景、貫串情節和對話的作用。元雜劇的曲詞一般由一個主要演員歌唱,曲詞有嚴格的韻律要求,同一折的各支曲是押同一韻,曲詞為長短句,但它比散曲使用襯字更多,又可以變格增句,有利於比較自由地表達情意。

2、賓白即念白,元雜劇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所以稱說白部分為賓白。它也是元雜劇文學的主體。在劇本中常用「雲」表示,通常分定場白、對口白、沖場白(第二次上場)、背白(內心獨白)帶白(夾在歌唱過程中的),賓白有散語、韻語(韻語可是詩詞或順口溜,如定場詩、下場詩)。一般故事情節主要是靠賓白交待出來(敘事),元雜劇賓白是以北方口語寫成的。

3、劇本還有規定演員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演出揭示,稱為科範,簡稱「科」。如「做倒科」、「笑科」「打科」「做悲科」。「雁叫科」元雜劇的動作身段已具中國戲曲的基本特點:

(1)程式化(2)虛擬化

三、角色分工

元雜劇角色分工較宋雜劇、金院本有重大變化,角色分工更趨細密,主次更明顯。角色:又稱腳色,是元雜劇上面人物的身份類型。大致分為末、旦、凈、雜四類。末是男角,相當京劇里的「生」,主角叫正末。「正末」外又有「副末」「小末」,旦是女角,主角叫正旦,此外有「副旦」、「外旦」。「凈」扮演剛強,兇惡或滑稽人物,有男有女。「雜」包括「孤」(官員)孛老(老頭兒),卜兒(老婦),倈兒(兒童),細酸(書生秀才),潔郎(和尚)、幫老(強盜),子(丐)等。主要人物為正色,男主角為正末,女主角為正旦。雜劇只有主要角色獨唱,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叫「旦本」。

四、宮調、曲韻和襯字。

1、宮調是中國古代音樂術語,類似今天歌曲的曲調,如A調、B調等。元雜劇實際用九個宮調,根據當時中原的實際語音為基礎,共分為19個韻部。每折一套曲子同屬一個宮調。

2、曲韻平仄通押,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無入聲字。每套曲子要求一韻到底。

3、曲詞中可以用襯字,襯字是對曲譜正字而言的。襯字不限於虛詞,一般是語氣詞或連接詞,有大量實詞,而且有加強和揭示的作用,從而使唱詞生動活潑。

名詞解釋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在諸宮調和金院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熟戲劇形式。

主要特點:

1.由「四折一楔子」構成;2.一折里用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劇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為主的戲裡,只由正旦一人獨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推薦閱讀:

八年級生物(下冊)期末複習提綱
詩歌鑒賞複習
《旅遊學》複習大綱
第二階段老班加行組第二次考試複習範圍(2)
【詩詞專題複習】——柳永

TAG:戲曲 | 複習 | 元雜劇 | 專題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