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呼蘭河傳》:層次越低的人,越覺得很多東西不值

谷主麥家說:讀書像交友,一本好書會讓我們的心靈少一分孤獨。讀書的長度是需要鍛煉的,當你每天多增加一點閱讀量,你自然會習慣。

嗨,早上好。親愛的小夥伴們,歡迎收聽麥家理想谷「陪你讀書」欄目。昨天,我們一起在閱讀中,初步構建起了東北小城呼蘭河的印象。

蕭紅在開篇,就用俯瞰的視角,以空間順序勾勒出了小城的總體格局,這是宏觀的部分;但她同時也通過簡略、近乎冷漠的筆觸,往那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衚衕里,增添了許多人間悲喜。宏觀與微觀的結合,呼蘭河人民的模樣也被一點點刻畫、顯現出來。

但這當然是不夠的,呼蘭河城裡也不儘是悲劇、冷清和刻板,它也有溫情的、有趣的、熱鬧的場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完成「呼蘭河印象」這幅拼圖的另一部分。

(閱讀的是原書的第一章、第二章內容【第1頁~第64頁】)

那小衚衕雖然冷靜又寂寞,但每當提籃子賣燒餅的人來了時,卻仿若在平靜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般,盪起了圈圈漣漪。

蕭紅寫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頭頂上梳著一個捲兒,打開門時身後跟著五個孩子,一排排好了,等著挑麻花。

大孩子挑了個最大的,一個個輪過去,到最小的孩子時,他把每個麻花都翻過去也找不到大的了,於是就和幾個哥哥姐姐都打起來了。他們的母親怎麼喊都沒用,拿起燒火的鐵叉子向孩子奔過去時,又被院子里的小泥坑跌倒......

孩子們回來後,這位母親把剩下的一個完好的麻花,又還了回去,不買了。賣麻花的人為此吵了一陣,但還是拗不過,只能提著這一進衚衕就被挨家摸過的麻花,到別的衚衕去叫賣。

這樣一場小小的、活潑的鬧劇,不僅是呼蘭河城人們平淡無奇生活里的調味劑,也為這本書增加了許多生活化場景,告訴閱讀這本書的人,單調刻板之外,呼蘭河小城的生活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

每一條衚衕里、每一家茅舍內、每一行籬笆後,人間煙火味濃烈,有爭論、有嘮叨、有叮囑、有哭鬧、有歡笑、有憂愁、有開懷......

呼蘭河小城的生活,也不全是荒涼、寒冷的白,也有絢麗的色彩。就如我們曾在課本里學到的《火燒雲》。

蕭紅在書里寫,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變化極多,紅堂堂、金洞洞、半紫半黃、葡萄灰、大黃梨,天空彷彿成了一塊調色盤。而那雲朵的變幻更是迷人。五秒之內是一匹馬,再過兩三秒,便消失了,又來一條大狗、大獅子、猴子......一會兒,火燒雲就下去了,孩子們睏倦了,有的直接就依偎在祖母懷裡睡著了。

這一段描寫簡短、利落、生動,展示了呼蘭河城的色彩。

但是,如果只有這些描寫,呼蘭河城還是有些表面,在讀者的腦子裡,也沒有那麼深刻的印象。蕭紅在描寫這些日常的、單調的、又親切的生活瑣碎之餘,還描寫了不少精神上的「盛舉」,一年之中,必不可少的是這些活動和節日:

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檯子戲,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

這些節日在呼蘭河人看來,都是熱鬧而重要的,需要慎重地對待。

蕭紅寫跳大神,鑼鼓一響,男女老幼都往跳神的人家跑,熱鬧非凡。她細緻地描繪大神如何穿著,如何哆嗦,把周圍的人嚇得一跳,目的卻是幫人們治病。人們對大神又敬又怕,一見氛圍不對,就馬上殺雞送過來——當然,請神用的紅布、雞,最後都進了大神的腰包。

寫跳大神這一段,寫到「送神歸山」大神嘴裡唱的,手裡李鼓聲敲的,讓人心生悲涼,蕭紅兩次感嘆:

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凄涼的夜。

這兩句話在這裡,既對前面呼蘭河悲歡的部分有呼應,又悄悄地埋下了伏筆,是為之後幾個小人物故事提前寫好的註腳。

野檯子戲這一段,就好像是一幅長卷畫,畫里有無數的人像,暗藏著各樣的劇情。那已嫁的婦女、未婚的姑娘,都穿了新衣裳,把自己打扮得整齊漂亮,戲台還沒開,接姑娘、換女婿,親人相見,殺雞買酒,說著家長里短的趣事,一談就到半夜,呼蘭河城裡,一派熱鬧。

戲台上演得聲嘶力竭,生怕別人聽不到,戲台外眾生相也不斷演繹著:許久未見的姐妹,外表生疏,內心熱絡;看戲期間,兩家雙親經過媒人的一張嘴,尚未見面的倆孩子就訂了親;親戚熟人遙遠地吆喝著搭話的;吵架打鬧吃東西的;台上台下相互調情的......

放河燈、娘娘廟大會,一樣寫得很精彩,蕭紅在字裡行間,既有冷眼旁觀的淡漠,也有輕輕一點的詼諧,夾雜著一些嘲諷和無奈,寫得非常好看。讀到這裡,能深刻感受到這座小城的乏味。

一年裡,人們規律、甚至是機械地過著生活,但就連這些熱鬧的節日,也一樣呆板,不過是走馬燈似的依次來到,閃爍著強烈的原始性色彩。

蕭紅除了在第一章,直接描寫這裡的人們對待生活的麻木不仁、聽天由命,也通過他們對鬼神活動的熱衷和信任,更加突出他們對生命的漠然態度。或許,正是因為對現實世界無知、無力、不想改變,才會把那麼多的希望放在期待虛無縹緲的來世上吧。

至此,呼蘭河城的輪廓、城裡人們的大致模樣,已經被蕭紅用散文詩一樣的語言,粗細有致地描出來了:

呼蘭河城的風土人情、種種人間眾生相,是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從最初陷進泥塘里的馬,到街巷衚衕里賣豆腐賣麻花的日常;從以泥坑為掩護、心安理得吃下的瘟豬肉,但晚飯後怎樣觀看變幻莫測的火燒雲;從人們對生死事件漠然的態度,到城裡齊全的為鬼神服務的扎彩鋪、各種廟,再到異彩紛呈的節日。

真實的呼蘭河城,鄉野粗俗、溫情傷感、冷漠懦弱、愚昧迷信。

讀到這裡,或許你會有疑問:蕭紅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心思和筆墨,細緻描寫這座城呢?

其實,這也是在為之後的故事做準備。一個人、一個家庭生活在一座城市裡,不知不覺中就會沾染上這座城市的氣質,而每個人又為城市的整體風貌添加了不可或缺的一筆。記住呼蘭河城的模樣,會讓你在閱讀之後的章節,更有感觸,在讀完後,深切地感受到人與城的聯繫。

是啊,為一座城市立傳,不也是為這座城市的人立傳么?

明天,我們將跟隨蕭紅的視角,在俯瞰、細觀呼蘭河城的全貌、部分細節後,縮小目標,去看這座城裡的某一座屋子裡,有著怎樣的悲歡故事,在不斷演繹。


推薦閱讀:

梁朝偉:「年紀越大對人越開放」,「現在該嘗試新東西了」
李鴻章墓被挖,墓中最值錢的東西是個銅盒,屍骨被拖拉機拖毀
二十八星宿東西方星名對比
拉鏈不要扔,改一改還可以做成其他東西!
「王道政治」是個好東西?

TAG:東西 | 呼蘭河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