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小國之道的中國

小國之道在於生存:

朝秦暮楚。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覆無常。

鄭國居於晉、楚兩大國之間,朝晉暮楚,在夾縫中求生存,形勢十分艱難。鄭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地處中原,地理上是諸侯各國的心臟地帶。春秋早期,鄭莊公是周朝的上卿,後來與周關係惡化,周王曾親自帥兵伐鄭,但被鄭將射中肩膀,這一箭成為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標誌著周王朝王權的徹底衰落。鄭莊公假借天子令集合齊魯討伐宋國,並佔領了周邊兩個小國,之後東征西戰,打敗魯國,幫助齊國擊敗北戎,達到鄭國的輝煌時期。

隨著齊桓公開始春秋爭霸,齊,楚,晉相繼興起,尤其是晉國和楚國,它們處在外圍,領土擴張的空間很大,相繼吞併了很多諸侯小國和少數民族政權,並通過國內政治經濟的穩定,國力逐漸加強,春秋中後期基本上是晉國和楚國爭霸的時期。它們分別以武力糾集屬國彼此抗衡。

春秋爭霸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爭霸雙方很少直接交戰(在晉楚爭霸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只有三次正面戰爭),但經常攻打對方的屬國,讓對方的屬國聽命於已,但隨即另外一方几乎會馬上攻打被收編的國家,這些小國始終處於非常悲慘的境地,這個月晉來了,與晉議和,下個月楚就會討罪,又與楚議和。這樣挨打的國家主要是處於諸侯中心地帶的鄭,陳,蔡,許等國,而悲慘又以鄭國為最。這決定於鄭國的地理位置,陳蔡許位於河南南部,靠近楚國(湖北一帶),這兩個國家長期投靠楚國基本上是比較安全的,但處於黃河南岸的鄭國與楚晉的距離大致相當,往往成為晉楚爭霸的頭號犧牲品,任何一方巨大的戰車都可以把它碾個粉碎,鄭國的投向也就成為晉楚爭雄孰強孰弱的風向標。公元前608年到596年11年中,晉國5次,楚國7次攻打鄭國,幾乎年年戰爭,高峰時一年數次,真可謂生靈塗炭,國無寧日。

於是鄭等國家選擇了朝晉暮楚的生存哲學。鄭國處於處於晉楚爭鋒的必由之地,必須選擇它從屬於誰,為誰服務。春秋諸侯爾虞我詐,無信義可言,不可能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只有苟全。

與鄭相似的還有地處中原的另外一個中等諸候國陳。東周時代,諸侯「禮樂崩壞」,天下開始大亂,依存於周室的陳國自以獨善其身。當其時,楚、晉、齊交爭於中原,日漸衰弱的陳國恰好處在戰爭之域,整日被戰爭的硝煙所籠罩,又加上國內多次發生爭奪君位的內亂和殘殺,政治開始腐敗,國力不振,只有走向覆亡。

齊桓公稱霸諸侯時,陳國被迫隨從打楚國。楚國勢力還日漸強大,陳國只得臣服於楚。晉國又稱霸了,陳國又加入到晉的聯盟中。到後來,晉楚相爭,陳國處於三大強國的當中,惶惶奔波於齊、楚、晉之間。

宣威盛世

楚國的歷史走到了楚肅王以後的時代,應該算是告了一個段落,它可以強大到不費氣力地統一天下,它也可以被秦齊吞併,處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之中,也應該是最有看點的時候了。且看楚國的作為,它現在是只蹲著的老虎,遠遠望來,這隻楚國的巨虎有點疲憊不堪,或者說是疾病纏身,慢慢地走近看,它好像昏昏欲睡的樣子。

楚肅王繼位,在令尹被害之後,用"吳起之智"滅了舊貴族七十餘家,給貴族以沉重的打擊,但吳起變革也就這樣夭折了。楚肅王在位十一年,因為楚國兩敗俱傷的政治,使他不敢輕舉妄動。對內強調穩定壓倒一切,對外則妥?退讓,不曾主動出擊。

楚國的傳統,是五年不征伐他國,必被國人看不起。楚肅王不僅沒有去攻城略地,還喪失了國土。在公元前377年(楚肅王四年)時,蜀人伐楚,蜀地在楚之西,從前是巴人所據,現冒出一個蜀國,蜀人是不是巴人後裔,難以斷言。楚文王時,巴人與之戰,楚文王敗,為了挽回面子,去北邊伐黃國,現楚人又與蜀人戰,從骨子裡怕了楚國西面的這個敵人。

故蜀國奪取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國只好被迫築扦關(今湖北宜昌市西),對蜀人進行防禦。在公元前375年(楚肅王六年)時,老對手魏國攻打楚國。韓國乘機攻滅鄭國,並遷都至鄭(今河南新鄭)。韓國曾在楚悼王時代遭魏攻,求救於楚,楚韓聯軍一度大破魏軍。現在這個楚國的盟友,見魏狗又撕咬楚虎之時,把楚國的下國鄭國毫不猶豫地滅了,不僅僅是滅,而且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的國都也遷於鄭。

楚鄭之間,多少恩恩怨怨,楚莊王時代,為了問鼎中原,飲馬黃河,曾有兩次連續四年攻伐鄭國,鄭國為了生存,常是朝晉暮楚。到了楚共王之時,楚共王為了救鄭,被射傷了一隻眼,大大地感動了鄭人,以後的日子,甚至有點一心向楚了。這時,楚魏又戰,韓國人居然可以達到如此放肆的地步,對楚國的打擊確實不小。

鄭國就此被滅,,公元前371年(楚肅王十年),魏再攻楚,取魯陽(今河南魯山),魏國勢力拓展到了楚國方城以北,楚肅王沒有組織反擊。楚肅王駕崩,楚肅王無子,由其弟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楚宣王駕崩,子熊商立,是為楚威王。

楚宣王在位三十年,其子楚威王繼位,在位十一年,楚國進入"宣威盛世"。之所以並稱盛世,一是楚國這些年的積累使其國家財力和國家威信達到了頂峰,國土面積也是最大的,所謂"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栗支十年"。二是採取所謂的堅持休兵息民政策,使實力保持在一定的地位上,強國對其不敢小視,更不敢輕易冒犯,具有很強的威懾力。

這時的秦國,通過一系列變革,一躍而起成為超強之國。於是,戰國時代終成三國鼎立之勢。公元前363年,楚國主動出擊征伐漢中。公元前343年,楚伐蔡,蔡國被滅。公元前333年,越王無疆向楚挑起戰事。這時已經到了楚威王時期,楚威王舉兵還擊,越兵大敗,活捉了越王並殺了他,原屬於吳國的土地,盡被楚國所佔有。後楚威王對齊國發動戰爭,敗齊軍於徐州。楚威王的這些征伐,除了滅越之戰尚可以稱道外,其他作為在楚國有為之君中,乃是泛泛而舉。

資料:

保加利亞,夾縫生存

保加利亞處於一個爭鬥頻仍的地理位置,近代歐洲帝國爭霸時期,俄羅斯南下爭奪黑海海峽、英國勢力從希臘北上、奧地利帝國吞併巴爾幹,德國向中東進軍、或土耳其帝國為了維持生存,保加利亞都在它們目標指向的交通要道上。

1812年俄國意外地戰勝拿破崙的法軍後,對於中歐的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強國來說,所感受到的,不如說是驚多於喜。1815年,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首席顧問根茨寫下這樣的預言:「土耳其君主政體一旦覆亡,奧地利君主政體也就長久不了。」

自1774年俄軍擊敗腐朽的土耳其軍隊後,俄羅斯就一直在利用當時簽訂的庫楚克-開納吉條約(其名稱來自一個保加利亞村莊)刻意含糊的措辭來不斷從土耳其取得好處。如今,東南歐再沒有可以阻擋俄國人南下的勢力,而這一均衡的打破,對於奧地利的極其不利的影響,是可以想見的。更不必說俄羅斯的泛斯拉夫主義對奧地利統治下的斯拉夫各族的潛在破壞性。

1828-1829年,俄軍短暫地佔領過保加利亞,但卻沒有鼓勵反抗土耳其的運動,除了保加利亞人當時還缺乏組織外,俄國人顯然也沒有準備好一舉打破均勢,和中歐列強攤牌。然而俄國人持續不斷的壓力以及再明顯也不過的戰略目標,最終仍然引起列強的不安,並使英法發起1857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果俄國戰敗。在這勢力收縮的時刻,它想起去鼓動保加利亞人,但卻毫無效果。

由於地理位置的孤立以及教育的落後,保加利亞人的文化復興是東南歐各族中最晚的,然而在1870年代,這個民族的覺醒卻最終改變了巴爾幹的地圖。

衰落中的土耳其面對保加利亞人越來越強烈的民族情緒,於1870年同意成立保加利亞督主教區,試圖利用保加利亞與希臘人、塞爾維亞人之前的宗教仇恨來分散對其統治的反對。當時已經崛起為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則密切關注俄國的舉動,俾斯麥深刻了解,俄國對東南歐的野心將導致他所不願看到的前景:奧地利帝國的崩潰。

1876年春,保加利亞人倉促起義,遭到土耳其人的殘酷鎮壓,土耳其正規軍將一切保加利亞民族生活的標誌全部查禁,大約有1萬5千名男女及兒童死難。其結果是使保加利亞贏得歐洲輿論界的普遍同情。

一年後的1877年4月,俄國人向土耳其宣戰,並以保加利亞為主戰場將土軍擊敗。1878年3月,兩國簽定聖斯特法諾條約,土耳其被迫作出影響深遠的讓步,使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三國完全獨立;並創建一個自治的保加利亞。

然而這個新的「大保加利亞」違背了1877年1月俄國在開戰前和奧地利簽下的秘密條約,當時俄國承諾決不在保加利亞成立一個斯拉夫族的實體國家,以換取奧地利的「友好中立」。而且這個新國家包括的範圍極大,完全忽略了奧地利對巴爾幹西部的野心以及英國對愛琴海沿岸的敏感性。保加利亞的泛斯拉夫主義者不久就將為這次短暫的大獲全勝不斷付出代價。

這是維也納和倫敦永遠也不會接受的條約,因此四個月後又在柏林重新修訂,保加利亞的範圍大為縮小,並被分為自治和半自治的兩部分。這使保加利亞人大為失望,並成為之後數十年中政治家們一再冒險想恢復「大保加利亞」的根源。

和其他帝國一樣,俄國人當然也不會本著利他主義精神來干預這一地區。雖然保加利亞人到處為解放英雄們樹起紀念碑來表達感激,但俄國人認為自己在這次戰役中傷亡達20餘萬,因此有權決定保加利亞國家的發展方向。

1879年被選為保加利亞大公的德國巴滕被貝克家族的亞歷山大親王是俄國皇后的親戚,但他卻個性剛強獨立,不願意消極接受俄國的統治。他抱怨俄羅斯人包攬保加利亞軍隊中上尉以上所有指揮官職位的作法,氣憤地寫道:「俄國所有的下賤坯子全都在這兒找到了藏身之所,玷污了整個國家。」

然而,給他的選擇是極為有限的。1884年6月,俾斯麥直言不諱地評價說,如果亞歷山大大公「擔當了越出俄國總督範圍之外的角色,那他就誤解了自己的地位」。1885年,俄國人突然撤走全部俄羅斯軍官,以表示拋棄這一最寵愛的保護國。

俄國的這一舉動立刻導致塞爾維亞的興趣,2個月後,塞爾維亞出兵,企圖以武力重申領土要求,結果卻丟臉地被保軍擊敗。雖然亞歷山大大公在此時基本完成了保加利亞的統一,但他卻同時被俄國人和臣民所孤立,因此被迫在1886年8月俄國人策劃的宮廷政變中下台。接著,俄國便與這個幾年前他們剛剛扶持起來的公國斷交。

1887年7月,議會重新選舉薩克西-科堡家族的斐迪南為大公,當時看來他似乎毫無在這個統治寶座上呆滿一年的希望:他是天主教徒,並面臨著俄國人的強烈敵意。然而他竟一直保持王位到1918年11月,並活著看到自己的王朝存在到1945年。

保加利亞人在贏得獨立後極為謹慎,不想同兩個對立強權集團中的任何一方來往過於密切,免得毫無迴旋餘地。1893年,斐迪南大公的兒子鮑里斯出生,當時被受洗為天主教徒,然而兩年後不得不改宗皈依東正教。1896年,俄國沙皇承認斐迪南為保加利亞君主,重而恢復了中斷十年的兩國關係。

直到1914年一戰開始,保加利亞的政府中親俄和親奧兩派交替執政,外交傾向也隨之不停搖擺。1908年,斐迪南宣布保加利亞獨立,並加國王稱號,作為條件,他必須支持奧地利兼并波黑地區。新國王「自稱沙皇,並且在箱子里藏著從戲裝商人那裡弄來的拜占廷大帝的全副王權標幟,以備有朝一日把拜占廷的版圖重集在他御杖之下時穿戴」(BarbaraTuchman《八月炮火)。他的不恰當的野心很快引起了麻煩。

新興的巴爾幹諸國於1912年違背列強的意志,簽定反土耳其的秘密條約,並於該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戰,結果出乎意料地迅速擊敗土耳其。這使列強大吃一驚,俄國人也根本不願看到保加利亞人或希臘人在君士坦丁堡取得勝利。

然而這一勝利引起的麻煩並不止此。聯軍勝利後引發了相互間本已存在的矛盾,保加利亞尤其不滿希臘和塞爾維亞「搶走了」本該屬於它的領土。情緒極端的保軍於1913年6月向從前的同盟國發起突然襲擊,結果在短短兩周內就遭到極度羞辱:被塞、希、土、羅四國軍隊進逼,並被迫在極端不利的情形下籤定和約。這使保加利亞人陷入沮喪和怨恨,這是極端愛國主義者們的過分的民族主義要求所得到的惡果,但卻不是最後一次。

這一戰敗對保加利亞的國民情緒有著極為有害的影響,並有力地決定了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持的立場。和德國、奧地利結成同盟的結果,並沒有帶來愛國者所期待的向鄰國報復的目的,相反,它再次押錯了寶,並於1918年戰敗。作為結果之一,鮑里斯繼承了他被迫下台的父親的王位。

但一戰後中歐德、奧兩強衰落的結果,使戰敗的保加利亞獲得了罕見的前景:依靠國內政策而不是對外結盟來選擇政治夥伴。1918-1933年的十五年因而成為它難得的喘息時間。

這一時期,保加利亞曾和義大利親近,以抗衡法國組織的小協約國集團,但不久,它就發現德國龐大的身影再次從地平線上冒出來。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後,雖然精明的鮑里斯國王佯裝一無所知,但東南歐各國的命運自此已發生決定性的變化。

德國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強,1940年,鮑里斯抱怨:「我的軍隊是親德國的,我妻子親義大利,我的人民親俄國,只有我自己親保加利亞。」在這一年秋天,匈牙利等三國被脅迫為德國的附庸,鮑里斯雖然儘力拖延,但到1941年1月,希特勒對他的耐心到了盡頭,3月,保加利亞被迫加入德國集團,次日,德國第12軍就「應邀」進入保加利亞建立防護陣地。

在喪失迴旋餘地後,鮑里斯清醒地意識到參加一場對蘇聯的戰役對他的國家有百弊而無一利。他將保加利亞軍事基地提供德國使用,但卻辯解說保加利亞人作為斯拉夫人,公然與蘇聯武裝衝突是不可取的。結果他圓滑地既保證著蘇聯外交官的自由,又駐紮著德國軍隊。

在整個二戰期間,保加利亞既不甘當希特勒的夥伴,也不打算積極反對他。1942年雖然頒布了反猶法令,但卻並未認真執行過。它也不像羅馬尼亞、匈牙利那樣狂熱地投入對蘇聯的戰爭,相反,直到1943年8月底鮑里斯猝死為止,蘇聯和保加利亞一直都保持和平狀態。駐保的德軍也不過幾千人,情況比一戰時要好多了。

鮑里斯死的時候,戰局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盟軍已經逐漸在對德戰爭中佔了上風,保加利亞國內的地下組織也開始活動,而此時,統治階層卻少了一位關鍵的、隨機應變的政治家。它的繼承人西美昂只有6歲。

1944年9月5日,蘇聯宣布對保加利亞宣戰,保加利亞攝政者穆拉維耶夫在同一天就請求停戰,並在接下來的幾小時內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立刻向德宣戰。3天後的9月8日,蘇軍沒遇到任何抵抗就開進保加利亞,並被作為解放者受到歡迎。當晚左派的祖國陣線掌握政權。

1945年後,保加利亞成為受蘇聯控制最為牢固的東歐國家。次年夏天,公民投票顯示,92%的公民反對君主制,年幼的西美昂隨即離開這個國家——直到2001年6月他結束55年的流亡生涯,重新回到保加利亞,並贏得大選,當選該國總理。

1944-1947年中,曾討論過成立大南斯拉夫聯邦的方案,但南斯拉夫人設想的是保加利亞作為第7個單位,而保加利亞人卻希望成立一個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二元共和國,這一事件表現出來的獨立性使莫斯科感到不快,並堅持希望東歐各國的外交問題必須先與蘇聯協商,由此引發了蘇聯和南斯拉夫的一系列外交衝突,而保加利亞則溫和地選擇低頭。

隨後的四十年內,保加利亞一直是蘇聯集團內溫和的、相對不那麼動蕩的一個成員,儘管它也對被當作經互會裡的一個「鄉下老表」的角色感到不滿。當東歐巨變後,歷史給了它最好的一次的機會,它努力尋求加入歐盟,這可能也是150年來,它的外交政策最不需要擔心得罪大國的一次選擇。

二、小國困境

保加利亞作為一個典型案例,可以說明一個小國的微妙處境及其在外交上有限的周旋餘地。事實上,這類處在交通要道而又夾在幾個大國勢力方向之間的小國,如果沒有相應的平衡對策和靈活的手段,是很容易遭受滅頂之災的。《漢書·西域傳》中樓蘭王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典型的困境:他送了兩個兒子作為人質分別到漢朝和匈奴,當漢使責備他不夠忠誠時,他說:「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

雖然是處於夾縫之中,但並不是小國不得擁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實際上,這種處境雖然相當不利,但卻也可以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來獲得意想不到的好處。

這一點,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諸國中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鄭衛等國往往並不因血緣關係就親近晉國,因為獨自抵抗來自秦、楚的壓力對於小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秦穆公三十年,秦晉兩大國合兵攻鄭,燭之武說服秦師退兵的理由就是:滅鄭只對晉有好處,這一平衡的打破長遠來說對秦不利。

國際政治中霸權國家的欲求都是一致的,因此,小國本可以利用現有秩序平衡所帶來的好處來說服大國,並從中取得好處。前314年,齊滅燕(雖然兩年後燕復國);前286年,齊再次犯下大錯,滅宋,佔領富裕的定陶,各國形勢大變,諸侯恐慌,由憎秦而轉為憎齊,燕國聯繫五國反齊,秦趁機響應。結果齊大敗,幾乎亡國。這次大戰成為齊國國勢衰落的大轉折,證明貿然打破國際平衡所引發的嚴重後果必然被敵國所利用。但作為小國來說,如果事先能有效嚇阻大國的此類不理智舉動,也將避免一次兵災。

通常來說,只有在一種情形下,倒向某一鄰近大國的策略才成其為不得以的選擇,即面對其餘鄰國不可緩和的敵視。然而即使如此,這仍然不是最佳的選擇,因為這不可避免地使其餘鄰國的敵視更加嚴重。

1921年外蒙古脫離中國後,一度極為親近蘇聯,以至於在1990年蘇聯崩潰前,一直被評論家們稱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共和國」。這毫不奇怪,因為它是處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即僥倖脫離了中國母體的控制,並且再無第三個鄰國可以提供支持。而中華民國的憲法上還一直堅持對它的領土要求。1999年東帝汶的獨立背後也有澳大利亞的身影。從這一情形也不難想像,萬一台灣和西***立,必然也要依靠一個外來的強權,以抵制中國母體強大的內吸力,也正因此,必將為中國的地緣政治家們所不能容忍。

即使如蒙古這樣選擇餘地極小的內陸國家,在1990年後也在努力尋求更大的迴旋餘地,例如,積極地謀求和「不接壤的第三國」——美國拉近關係,以平衡莫斯科和北京之間的等距離外交。處在它這樣處境的國家還有尼泊爾之類一向被鄰近大國(對尼泊爾來說是印度)視為自己禁臠和後院的國家。

即使通常被視為關係密切的兩國,也經常會因為這種微妙的平衡而改變外交距離。例如1945年戰後的越南,胡志明認為,如果國民黨中國留下來統治越南,那比正在衰落中的法國統治還要糟糕得多,這不僅是因為當時中國的落後,也因為「上次中國人來,呆了整整一千年」。

對中間處境的小國來說,如果它們足夠強大,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成為一個平衡的緩衝器。二戰後的西德十分弱小,百廢待興,但阿登納和勃蘭特等政治家卻有相當長遠的目光,不但利用盟國之間的矛盾避免了德國分裂成更多的小國,還成功地推行「新東方政策」,不但免使德國成為東西方衝突的戰場,還整合了兩種力量,贏得了統一。現在韓國所推行的新政策無疑也是向德國學習的結果,即有限度地把握平衡,在堅決拒絕戰爭爆發的前提下,推行敵對雙方緩和的策略,從中贏得自己的空間。

緬甸有句諺語說:「牛群相鬥,草地遭殃。」形象地說明了這種小國心理,因為其可承受的極限遠低於大國。就此而言,對一個小國來說,最糟糕的可能就是四面為敵了。保加利亞1913-1918年的例子即是一個慘痛的失敗,受制於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保加利亞在沒有任何大國支持的情況下打了一場不可能贏的戰爭,並毒害了當時的外交環境。

波蘭1793和1795年兩次受到周圍列強瓜分,但之前該國國內卻是諸侯割據,以至於歷史學家發出這樣的質問,即這一瓜分的罪行,「究竟是謀殺還是自殺?」這顯然得歸根於當時波蘭政治家的短視和不能利用強國間的矛盾。1918-1939年之間贏得獨立的波蘭仍未吸取之前的教訓,相反,和蘇聯爆發戰爭,又因為割取了德國不能容忍的土地,而和東西兩大強國結下深仇——其命運因而也是離奇和悲慘的:它竟被這兩個有著極大矛盾的鄰國合謀瓜分吞併。

南海問題上爾虞我詐

在2010年8月的東盟峰會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從南海主權上切入東亞經濟圈向中國發難,為美國導引者是居心叵測的越南。美國是在運用殖民主義的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慣技,挑戰了中國與東盟雙邊談判機制的合理性。

這一場對抗,檢驗了中國與東盟談判機制合理性,它並不決定於是中國外交的一廂情願,而決定於東盟各國意願的成熟程度。其實,中國外交在南海的政策本身就很不成熟,多少年來一直受到中國各界的質疑。在希拉里發表謬論後,一些中國輿論不怒反喜,認為美國和越南為中國提供了解決南海問題的決心。

在《三國》中,劉備的小人之仁是在龐統和張允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後才有所改觀的,中國外交的儒家卑性如果能夠在這一次衝突得到糾正,則是中華民族之幸。

從東南亞國家的角度看,美國勢力的衰退已經成為必然之勢,即使美國真的願意與東南亞諸國建立關係,除了讓這些國家掏錢買武器,除了讓這些國家進入准戰爭狀態外,美國即沒有財力也沒有能力為這些國家的建設提供基本的幫助。

美國人代替不了中國人,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洋相,當「喬治-華盛頓」耀武揚威地趕赴越南演習,越南官員卻轉身向莫斯科懇求武器,越南財長卻來到中國大唱讚歌。而美國老夥計的菲律賓的外長隨後即表示美國應該不插手南中國海爭端事務。

中國人事實是在面對兩大難題:帝國主義的挑釁和周邊國家的朝秦暮楚。

美國是挂念珠的老虎

《華爾街日報》載文《南中國海的民主困境》稱:「中國又一次將好戰言論和軍事演習同時施展了出來,這在東南亞各國引起了一陣震動。」

一個曾經在越南挑起曠日持久的血腥的戰爭的國家搖身一變為正義的使者,他們的「國務卿希拉里在河內的一次東盟國家會議上公正地挑戰了這一說法。」在東盟新聞發布會上,希拉里自以為得計地挑撥離間:「我們所看到的巨大的進步和制度的加強都令人鼓舞。韓國和越南是世界各國的非常重要的榜樣。」

但是,美國終究是挂念珠的老虎,《南》文惺惺而言:「儘管有著這些利益,美國政策中仍然明顯缺少了現實中關鍵的一點:認識到只有一個自由民主的越南才能成為維持該地區和平的可靠夥伴。」美國人當然記著,為了這個殖民主義式的「自由民主」,越南人曾經對他們浴血抗爭,現在的中東人民也是,全世界第三世界的國家都是。當美國人涉及到本問題,不也覺得自己是在痴人說夢。

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不做世界第二」的口號: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8月3日發表邁克爾-里昂文章《東亞戰爭》認為:

過去兩個月里,奧巴馬政府一直忙於在亞洲大肆炫耀武力。華盛頓已對朝鮮拉緊繩索並與中國展開肉搏。五角大樓或許正向平壤和北京釋放它還能應對另一場戰爭的信號。但在來不及全身而退前,我們就可能不經意地發現已迫近戰爭。

美國政府被寵壞了,動輒就要開戰。在最近的東盟會議上,希拉里逼北京令南中國海爭端「國際化」。這種提前將十一二個國家聯合起來的做法大大出乎中國意料。

奧巴馬同其前任們一樣,在經濟事務方面與中國開展最高級別的接觸,卻不遺餘力地在軍事上遏制中國在中國周邊豎起籬笆。

五角大樓並無意在亞洲捲入戰爭。與中國的戰爭將引發全球性災難。美國亦不願將其在亞洲的影響力讓給正在崛起的中國。當我們在中國的家門口舉行軍演之際,可能已在不經意間引發了我們既不希望發生也無力終結的事。

美國不斷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對中國發難,當年,美國就是逼日圓大幅升值,終於遏制住日本快速增長的勢頭,使其陷入二十多年的徘徊。

中國的人民幣在自由兌換的門檻前明智地停下來,美國的戰略家們又不斷研究新的策略。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不做世界第二」的口號,其實是美國的國家意志。筆者相信,美國的戰略家們即使不後悔當年允許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進入全球經貿體系,也必然不敢再輕視中國,相反是利用一切機會為中國的快速發展設置障礙。

中、美、越關係:

8月25日來訪中國的越南國防部副部長阮志詠中將表示,越南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軍事同盟。喬治華盛頓號最近在越南峴港附近的南中國海域執行美越首次海軍聯合演習,但是中國觀察員們有另一番解讀:此輪軍演也許未能達到目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中國的分析家對美國慣用的種種「挑釁」伎倆如數家珍,他們援引美國與越南最近展開民用核能合作談判及美國可能允許越南在本國境內進行鈾濃縮的報道,與2008年美國與印度簽署的核協議一樣。

美國防部長蓋茨今年7月訪問印尼時表示,美國將逐步、有限度地與印尼特種部隊展開安全合作。這大大迎合了印尼政府的意願,卻讓人權保護者大失所望。美國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也在短短時間內造訪了4個東南亞國家。

這是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包道格所稱的美國「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數十年來外交和軍事活動的整體爆發」的最好體現。奧巴馬願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但美國一連串的外交努力似乎收效甚微,奧巴馬內閣的對華策略從現在開始包圍戰略。

中國應採取行動抑制美國遍撒的孤立中國的「失信種子」在東南亞國家生根發芽。這需要中國具有清晰的戰略遠景,並在多邊交流機制中與其他國家商討其戰略目標、大力宣傳其戰略規劃。儘管一度將南海海域視作湖區管轄,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對外所作的回應似乎缺乏底氣;對眾多東南亞沿海國家來說,中國的南海地圖並未顯明其在該區域的領土及領海主權。如果早先就對這些問題作出明確定義,中國或許會佔據更多優勢,更樂意、也更容易接納它的鄰國。

越南與美國玩「貓鼠遊戲」,美國希望越南跟隨華盛頓的大棒轉;而越南則是希望美國能夠進口更多的服裝、農副產品;雙方都在想方設法吊對方的胃口。在南海問題上,由於中越早已達成相關共識,堅持通過和平談判尋求雙方均能接受的解決辦法,維護地區穩定,無情的事實讓華盛頓的「漁翁夢」徹底落空。

越南政府智囊團認為:「中國30年來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獲得美國這個大市場。越南經濟要發展,必須學習中國的經驗,最大程度地將越南產品打入美國市場。」顯示越南與白宮打交道,是為了其經濟發展,而非與之結盟對抗中國。越南國防部副部長阮志詠公開表示,「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軍事同盟」。

 由於深陷伊、阿兩大戰爭泥潭,導致美國經濟復甦無期,債務更猛增到14萬億美元歷史新高。囊空如洗的白宮絞盡腦汁推出「離間外交」政策,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希拉里在談論「南海與美國有利益關係,要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的同時,又地聲稱「反對在南海使用武力及以武力相威脅」,將自己打扮成南海的救世主。但越南高級官員在多個場合披露,「越南現在工作的中心是經濟發展,和美國打交道也絕對不離開這個中心」。

飽受美國蹂躪的越南深知美國人,越南不僅學習中國的開放政策,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關措施,使越南在未來發展中可以發揮出最大的潛質。為防止某些媒體發放敵視中國的言論和文章,越南政府已經定下「高壓令」,對煽動、發放反華言論的媒體一律處以重罰;越南在網際網路上刪除曾經有過的反華言論,對宣傳引發中越仇恨的的《旅遊報》等作嚴格處理。希拉里鼓動越南「不惜與中國一戰」,但越南深知現在要的是市場,於是配合白宮玩起貓鼠遊戲。

越南是後起的成衣生產國家,一直希望能將產品打入美國市場;但美國卻對越南服裝產品定立了嚴格限制政策。越南有豐富的水產資源,也希望能將其鯰魚等產品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美國政府卻對越南水產品的入口作了超乎尋常的嚴格限制。為了挑動越南抗中,美國已經口頭答應越南,擬減低針對敏感項目所實行的監管機制。越南希望美國能夠履行諾言,開放市場。越南政府和社會普遍認為,如果美國能夠對越南開放市場,越南的經濟發展將邁向一個新台階。

1961年5月,美國在越南發動特種戰爭,到1967年,在越的美軍人數超過50萬;到1973年3月,美國無可奈何從越南撤出。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藥,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使越南死亡的軍民超過300萬人。越南戰爭博物館中陳列的美國兵槍殺越南人民、強姦婦女、製造細菌彈等相關實物和照片,時時刻刻在勾起越南人的心靈創傷。華盛頓想通過挑撥離間中越關係,實屬不易。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前後長達12年之久。是美國的所有對外戰爭中,最失敗的戰爭。在越南戰爭中,美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被擊落的飛機達到6000架,5.8萬官兵魂斷越南,33萬人成為永久傷殘,至今仍然是美國政府和相關家庭難以承受的巨額負擔。越戰耗費了美國8000億美元,使擁有金元帝國之稱的美國從此走向不歸路,經濟也因此一路滑坡,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致命的衝擊。越戰還導致美國種族嚴重分裂,戰後的美國進入了悲慘階段。

中國和伊朗的關係:

中國和伊朗間關於伊西部鐵路網路建設工程的最終協議將在9月12日簽署,英國媒體評論稱,中國將藉此擁有直通歐洲各國的貨運通道,並會大幅度削弱歐美國家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

在伊朗建設的鐵路是未來建設中東和中亞地區直通北京鐵路計劃的第一步。這條鐵路始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終點在伊朗與伊拉克邊界的荷斯拉維,途徑阿拉克、哈默旦等城鎮。伊朗政府表示,這條鐵路還將有望與伊拉克、敘利亞及地中海港口相連接,成為一條「中東走廊」。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高加索研究所的執行理事尼可拉斯·斯旺斯多姆表示,這條鐵路的建設只是建設一個完整的中亞鐵路網的第一步。「在伊朗建設鐵路,隨後就能將這條鐵路擴展至中亞其它地方,」斯旺斯多姆認為,現代「絲綢之路」的建設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計劃」,鐵路會從伊朗延伸至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最終通向中國。

這條鐵路會給中亞國家通往波斯灣港口的通道,同時也將給予中國一條直接通向歐洲的貨運通道。斯旺斯多姆表示,對中國來說,這條鐵路建成後將大大減少中國向歐洲運送貨物的運輸成本。在政治上,這條鐵路也有著非凡的意義,路上運輸使中國與鄰國拉近了距離,這將「減弱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並最終降低美國和歐洲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今年年初在德黑蘭舉行的一次峰會上提出了建設新鐵路網的提議。塔吉克、阿富汗、伊朗的交通部長預計將於下月在塔吉克首都杜尚別召開會議,敲定建設總長達1225英里的鐵路的協議。

了能重建貿易中心的地位,伊朗也已決定加強與鄰國的關係,以此建立一個地區性的聯盟。上月初,內賈德還指出,塔吉克、阿富汗和伊朗應該聯手,抵制西方國家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中法關係

法國空中客車公司正在與中國磋商,計劃向中國出售至少150架飛機,價值約160億美元。美國就空客的政府補貼問題再次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上訴。這使得全球兩大客機製造巨頭空客與波音、以及它們背後的歐盟與美國,為貿易補貼的「爭吵」再度升級。波音、空客不願善罷甘休,其背後暗藏深意。

波音公司與空中客車公司

波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主要服務提供商,波音公司運營著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

空中客車公司是歐洲一家飛機製造公司,其創立的公司來自國家包括有德國、法國、西班牙與英國。

對於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糾紛,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直指北京對日本咄咄逼人。菅直人政府顯然吸取了鳩山落台的教訓,現在不僅不會疏遠美國,親美程度更不次於自民黨政府。

對北京來說,釣島風波背後有無美國的影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的發展對中美日關係會產生何種影響,日本在釣魚島發難,不能不令北京生疑。

中日關係破裂,會令美國漁翁得利,反過來說,中美交惡當然為日本樂見。但在這個三角關係中,美中這兩個全球目前的一、二號巨無霸顯然更重視雙邊關係。有輿論指美國現時對中國採取的是英國對德法、二戰後美蘇互用的離岸平衡策略,即避免直接攤牌、改用代理人戰爭,利用小盟國來消耗對手。但美國吸取了越戰、伊戰的教訓,不太可能為這些盟國冒與中國攤牌的風險。這就是美國雖然阻撓中國統一,但絕不支持台灣獨立的奧秘所在。

美國向沙特收取保護費

美國與沙特日前簽訂有史以來最大金額的軍火交易桉,數額高達六百億美元。這筆交易與其說是沙特向美國買軍火,不如說是向美國交保護費。由於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再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仗近萬億美元的開支,逼得美國在軍事方面想方設法開源節流。節流方面,總統奧巴馬宣布從伊拉克撤軍,撤銷聯合部隊司令部,這是美國近代史上首次裁撤軍事司令部,而且未來五年削減至少一千億美元軍費開支。在開源方面,便是通過傾銷軍火方式收取保護費。

為了迫使沙特就範,美國炒作伊朗核問題,聲稱伊朗擴張會影響中東的力量平衡,並宣傳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是薩達姆再世,遲早會對沙特不利。伊朗與沙特同為伊斯蘭國家,兩國之間並無根本利益之爭,而且伊朗與沙特之間隔著多個國家,並沒有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石油之爭,伊朗何必要對沙特存非分之想呢?

伊朗心中最大的對手是美國和以色列,伊朗想擁核,其實也是為了對付美國和以色列,以求自保。美國鼓吹沙伊矛盾其調荒謬,但是沙特的安全長年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

沙特今次花巨資購買的F15戰機、黑鷹直升機,並不是美國最先進的武器,相當於美國將庫存武器大甩賣。另外,沙特軍事人才有限,買這麽多飛機,是否配得齊飛行員都說不定。

製造緊張局勢,傾銷軍火,收取保護費,這是美國的一貫伎倆,美國不僅在中東如此,在亞洲也是如出一轍。美國插手南海問題,鼓吹中國威脅論,鼓動東盟各國聯手反華,暗中卻不斷向東盟推銷軍火。中印有藏南之爭,美國在旁挑撥離間,不斷向印度兜售軍火,甚至表示可以送一艘航空母艦給印度。至於美國威逼日本與南韓購買武器,更是家常便飯。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美國也頻頻批准向台灣出售武器,收取保護費。繼早前宣布六十多億美元的軍售合同後,近期又宣布向台灣出售長程雷達,幫助台灣建立導彈防禦系統。台灣成為美國的金庫,想拿多少就拿多少,同時台灣又成為美國垃圾軍火的堆填區。

美國之所以熱衷於維護全球領導地位,實際上是為了保住隨處可以收保護費的特權,這是霸權主義的紅利。美國戰略家們清晰地認識到,如果依靠美國自身力量維持霸權,將導致美國的徹底衰弱。美國對敵人毫不留情,對盟友也毫不客氣。

東海問題的糾葛

日本外相岡田克也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向東海春曉油氣田搬運了鑽井器材。

在日中雙方存在權益之爭的東海春曉油氣田,中國作業船已將疑似用於鑽井的器材,運到建設中的海上設施內。監於日本反對中國單獨開發該油氣田,此前中國一直未著手進行鑽井工作。可能是受日前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和中國漁船在釣魚島海域相撞事件的影響,中方的態度變得強硬起來。一旦鑽井工作啟動,日本政府可能會考慮採取在周邊海域試開採等對抗措施,雙方在東海問題上的對立或將加劇。

據相關人士透露,日方最近確認了中國作業船駛向春曉的設施,搬運了疑似鑽頭的器材。器材被運到已建成的海上設施內後,多名工程人員展開了鑽井的準備工作。

日本政府為監視並牽制中方的動向,從數年前起經常派自衛隊飛機在春曉油氣田附近巡邏。中方的此次動作也是日方通過監視活動確認的。日本外相岡田克也1月同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會談時曾表示,如果中方選擇單方面投產,日方將採取試開採等對抗措施。預計日方將在密切關注中方的舉動後做出最後判斷。

小泉純一郎執政期間,日本政府於2005年7月批准了帝國石油公司對春曉油氣田的試開採權,法律上該油氣田已處於可試開採的狀態。不可否認的是,一旦試開採工作啟動,事態可能會進一步升級,中方或許會向開採現場海域派遣艦艇。

如果現在在國際關係中侈談「德」論,印度、日本和越南當然很高興,藏南、釣魚島和南沙群島都可以唾手可得,可是中國人民可就慘了,能夠象古公亶父一樣再找一塊生存之地嗎?不能!按照約翰-洛克的《政府論》,這樣不管人民死活的政府也該收攤了。

利比亞發生的一切是一場「鬧劇: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於當地時間24日下午在利比亞電視台發表電話講話,他首先對在遊行中的死難者表示哀悼。隨後,卡扎菲說,現在利比亞發生的一切是一場「鬧劇」,如果遊行者們想互相殘殺,那你們就請便吧。

卡扎菲指責基地組織是現在利比亞危機的幕後策劃者,其目的是想在利比亞建立伊斯蘭王國,示威遊行者正在為基地組織的這一戰略利益服務,他呼籲人們不要與基地組織合作,使這一陰謀得逞。卡扎菲還警告說,美國可能以打擊基地組織為由,對利比亞發動軍事進攻。

與上次電視講話相比,這一回,卡扎菲是通過電視發表的「電話講話」,時間也很短,前後不足10分鐘(上次電視講話共75分鐘),而且這一次的口氣也平靜和緩和了許多,沒有了電視講話中的慷慨激昂甚至是歇斯底里。

他的女兒也出現在電視畫面中,表示她還在利比亞。

叛軍現在已經擁有了重武器

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兒子賽義夫24日視察了利比亞衛星電視台,並發表講話稱,現在利比亞多座城市的生活已經恢復正常,他同時否認外界有關利比亞軍隊出動飛機轟炸有關城市以及士兵「屠殺」遊行民眾的指責。

24日當天,利比亞不少地方的民眾遊行仍在進行,一些被遊行者佔領的城市出現慶祝場面。從24日上午開始,忠實於卡扎菲的部隊開始對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扎維耶城發動攻勢。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常駐代表22日在開羅召開緊急會議後發表聲明,決定暫停利比亞參加阿盟及其所有附屬機構會議的資格,直至其對本國人民的訴求予以回應。中東媒體報道,歐美國家對卡扎菲多有指責,一些領導人發表了措辭強硬和嚴厲的表態。

卡達半島電視台此前報道說,利比亞駐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外交使節連日來相繼辭職,表示對政府的抗議和對遊行民眾的支持。利比亞內政部長阿卜杜勒法塔赫23日呼籲利比亞軍隊做出正確選擇,他本人「不再與卡扎菲為伍」。

伊朗一艘裝備導彈的護衛艦和一艘補給艦今天通過蘇伊士運河,以色列領導人稱,此舉是「挑釁行為」,德黑蘭試圖利用中東地區最近局勢動蕩的機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兩艘軍艦將沿以色列海岸航行,準備與敘利亞軍隊進行演練。這是1979年爆發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軍艦首次通過蘇伊士運河。

人們紛紛猜測:如果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還在台上,他是否會允許伊朗軍艦通過蘇伊士運河?美國是否會向埃及新政府施壓,要求其不讓伊朗人通過?但事實是,埃及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多少選擇。1888年簽署的《君士坦丁堡公約》仍適用於蘇伊士運河的使用。該公約明確表示,蘇伊士運河「在戰時同平時一樣,應對所有不論懸掛何國國旗的商船或軍艦自由開放」。伊朗海軍只要支付29萬美元的通行費,就能像其他任何國家一樣享有使用權。

伊朗在地中海的作戰行動過去一直受到限制,這並非因為埃及控制著蘇伊士運河,而是因為伊朗海軍的近海作戰能力極低。筆者圍繞伊朗此舉的戰略影響與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國際法教授詹姆斯·克拉斯卡進行了交談。他說:「這是一艘軍艦和一艘補給艦。坦率地說,這不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戰略態勢。這無疑又是一個需要跟蹤的情況。伊朗過去插手黎巴嫩事務,我認為這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但我認為,以色列出來挑頭,公開試圖使國際社會聚焦這件事,並向埃及施壓,要求埃及不讓他們通過,這些其實都不管用。

「伊朗主要是受能力所限。伊朗很難執行地區外作戰行動。這類似於中國派軍艦前往亞丁灣參加打擊海盜行動或俄羅斯軍艦前往委內瑞拉。這是一種顯示軍事力量的事情。伊朗軍艦現在無法經常或自如地在遠離母港的區域執行作戰行動。」

在二十國集團巴黎峰會上同意作出妥協後不久,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就再次向新聞界斥責中國人。這純屬無能之舉,因為對北京講的任何一句強硬的話都無法掩蓋美國人不得不向中國人認輸這一事實。在經濟強國間的較量中,美國雖然還能像模像樣地吼叫,但卻再也不能撕咬了。在削減全球範圍不平衡的鬥爭中,這並非好兆頭。

二十國集團計劃首次確定一系列指標,用以認定和削減這種不平衡。但美國人要求的明確性未被採納。蓋特納和二十國集團的其他許多國家都有意將匯率和外匯儲備問題寫入會後聲明。中國完全不為所動地對此予以反駁——儘管最後它在寬闊的大廳里形單影隻——起碼在表面上如此。

而在私底下,中國人再怎麼頑固都不為過,尤其對德國而言。德國和中國一樣擁有高額外貿順差,而且都對具體的目標值不感興趣。柏林得益於北京的抗拒態度,而本身又不必遭受國際批評。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躲在中國人身後毫髮無損地行事。他清楚,中國會採取對他來說很合適的立場,因此他能夠在尋求國際妥協的角逐中作為誠實的經紀人來撈取好處。

人們不必為此去指責朔伊布勒這個談判者,歸根結底他是帶著明確劃定的利益和預先確定的方案去參加談判的。但這種躲在大抗拒者中國背後的實用主義式的「躲貓貓」遊戲無法掩蓋的一點是:德國的貿易順差是成問題的,而德國應該在削減國際貿易不平衡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假如二十國集團的成員國像蓋特納建議的那樣為順差和赤字設定數字界限,那麼二十國集團內削減不平衡的進程就有可能加速

美國不排除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中俄也可以學美國不排除對日本採取軍事行動

中評社台北2月25日電/美國白宮發言人卡尼(JayCarney)今天在例行記者會被問到,美國是否考慮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時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中央社報導,奧巴馬總統昨天發表電視談話,強烈譴責利比亞鎮壓並射殺示威抗議民眾暴行,並呼籲各國口徑一致,追究利比亞政府的責任。

卡尼說,對生產石油的利比亞局勢,「必須採取快速行動」。

卡尼並說,奧巴馬今天下午已致電法國總統沙柯吉(NicolasSarkozy),稍後也將與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Cameron)通電話,討論對卡扎菲政權採取行動的共識。

卡尼同時透露,一艘載運從利比亞撤離的167名美國公民和118名其他國籍公民的包租渡輪,由於惡劣天候,已延誤啟程一天多,仍停靠在的黎波里港口,等候氣候好轉。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Clinton)將於下周一前往日內瓦,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manRightsCouncil)會議,與盟國外長討論如何對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MuammarGaddafi)採取制裁行動。


推薦閱讀:

二百多年的強盛王朝,面對一個新興小國為何屢戰屢敗?
李光耀:鐵腕「烹制」小國大教育
一天之內遭七國斷交,這個中東小國會服軟嗎?
二戰時有一小國,在德軍打入莫斯科時救了蘇聯的命,卻遭蘇聯孤立
一小國,給中國取外號,叫了幾十年,中國幹了狠事,再也不叫

TAG:中國 | 面對 | 小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