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子問不諫上不顧民以成行義者晏子對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曾子問不諫上不顧民以成行義者晏子對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隱士的問題

曾子問晏子曰:「古者嘗有上不諫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以成行義者也?」

晏子對曰:「察其身無能也,而托乎不欲諫上,謂之誕1意也。上惛2亂,德義不行,而邪辟朋黨3,賢人不用,士亦不易其行,而從邪以求進,故有隱有不隱。其行法,士也,迺4夫議上,則不取也。夫上不諫上,下不顧民,退處山谷,嬰不識其何以為成行義者也。」

【譯文】曾子問晏子說:「古時候曾有上不勸諫君上,下不顧及民眾,退身居處山谷之中,以成就行為於最佳行為方式的人嗎?」

晏子回答說:「審察自身沒有才能,因而託辭不想勸諫君上,稱之為虛妄的思想。君上昏亂糊塗,規律及最佳行為方式都不行為,而是邪僻結黨營私,賢人得不到任用,讀書人不改變行為,而順從邪僻以求取進身,所以有隱居有不隱居的。行為於法度,是讀書人,他們議論君上,是不可取的。對上不勸諫君上,對下不顧及民眾,退身居處山谷之中,我不知道這些人怎麼能成就行為於最佳行為方式的人。」

【說明】編者之所以記載晏子的這則故事,想要說明的是隱士的問題。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對隱士的行為方式抱有疑惑。孔子曾稱讚過晏子。孔子一般不大同意隱士,隱士有好幾種,隱居而憂天下之事者有之,隱居而不問天下事者有之,隱居不出面但幫助統治者出主意者亦有之。避世隱居固然不對,但如果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能夠出來為國家為人民效力,也就對了。而如果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還是隱居不出,那也就錯了。這也是在《論語·為政》第十二節中孔子講過的「君子不器」的問題,意思是作為一個君子,不要成為一個有固定形態的人。也就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意思。需要用我的時候,把責任交給我,我就做;不需要用我的時候,我就收藏起我的知識和能力,退避三舍,無可無不可,怎麼樣做都可以。這也就是教導學生,不要一昧責怪別人,也不要太高要求別人,每個人的追求和理想都是不一樣的,最關鍵的是要自己做到,盡自己的責任。所以晏子也認為,如果人們,尤其是有學問、有本事的人們,都避開亂世,都逃離開壞人,那就更挽救不了這個社會了。一個人的最佳行為方式應該是出仕為國家為人民效力,就象長幼之間的禮節一樣,或者是象君臣之間的關係一樣,要各盡其責。如果沒有了這些,孩子稍長大便遠走高飛,臣子稍微能幹一點就奪取了君權,或者是學到了一些本事而不願意貢獻給國家和人民,或者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而將管理國家、管理人民的職位讓給壞人,這樣也就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所以,隱士一般都不能成就最佳行為方式。

——————————————————

【注釋】1.誕:(dàn旦)《書·大誥》:「殷小腆誕敢紀其敘。」《書·酒誥》:「誕惟厥縱,淫泆於非彝。」《荀子·強國》:「陶誕比周以爭與。」《國語·楚語》:「是言誕也。」《漢書·藝文志》:「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這裡用為虛妄,荒唐之意。

2.惛:(hun昏)《管子·宙合》:「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孟子·梁惠王上》:「吾惛。」《荀子·勸學》:「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韓非子·揚榷》:「齒乎唇乎,愈惛惛乎。」《戰國策·秦策》:「皆惛於教。」《說文》:「惛,不憭也。」《漢書·劉向傳》:「臣甚惛焉。」《廣雅·釋詁三》:「惛,痴也。」這裡用為昏亂糊塗之意。

3.朋:(péng棚)《易·解·九四》:「解而拇,朋至,期孚。」《書·益稷》:「朋淫於家,用珍厥世。」孔傳:「朋,群也。」《管子·參患》:「行邪者不變,則群臣朋黨。」《管子·君臣上》:「則民朋黨而下比,飾巧以成其私。」《韓非子·人主》:「左右近習朋黨比周以制疏遠。」《廣雅·釋地》:「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這裡用為群聚之意。朋黨:指群聚結黨而營私。

4.迺:(nai乃)古同「乃」。助詞,無實義,起調整音節的作用。《詩·大雅·緜》:「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詩·大雅·公劉》:「迺場迺疆,迺積迺倉。」《爾雅·釋詁》:「迺,乃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迺,語詞也。」

推薦閱讀:

曾子名言100句
曾子倫理政治思想述評(王傑)
曾子小傳_第二章_曾子為學之修養功夫
曾子故事
曾子航:我國單身女性為何比外國單身女性活得艱難?-今日頭條

TAG: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