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李廣為何終身難封侯?這幾個缺陷讓其難以功成名就

來源:軲轆島(ID:guludao)

作者:月島主

李廣出身將門之後,他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而且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打敗了那個策劃刺秦王的燕太子丹。

而李廣也不辱家門名聲,自幼勤學苦練,武藝非凡,一身射術更是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早在漢文帝時期就開始參軍抗擊匈奴,多次力阻匈奴的侵略,聲名遠揚。李廣曾在擔任皇帝護衛時期,上演了一出與徒手斗猛獸,當時漢文帝驚為天人,就說了一句話:「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就是說你小子可惜了,要是在漢高祖時期,與之徵戰四方,出將入相,萬戶侯不在話下。其實李廣的一生也正應了漢文帝這一句話,生不逢時。

自從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匈奴困了七天七夜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略便由攻轉守,採取了屈辱的和親政策,除了送公主,還要送大量的物資,用來換取和平。雖然匈奴在漢邊境的騷擾從未間斷,但漢朝選擇忍氣吞聲,文帝景帝時期奉行修生養息的國策,慢慢恢復國力。

這一時期李廣正值壯年,參與了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在戰場上李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奪了叛軍的旗幟,本應立下大功。可李廣偏偏志滿意得幹了一件昏頭事,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導致沒有得到封賞,只是調任邊郡地區擔任太守抵禦匈奴。

李廣縱有雄心壯志,可惜在國家大策已定的情況下,與匈奴也無仗可打,只能被動地防守匈奴的騷擾,無法主動出擊匈奴建功立業。

此期間李廣與匈奴有關的記錄大多是一些帶有傳奇色彩的個人英雄事迹。我們知道李廣的射箭功夫天下無雙,如何佐證呢?

先說李廣最富傳奇性的經歷,就是有一次外出狩獵,遇一猛虎,李廣張弓搭箭抬手就射,且箭無虛發百步穿楊。再定睛一看,原來不是老虎,而是塊巨石,由此可見李廣眼神不是很好,也難怪日後吃了不識路的虧。言歸正傳,驚人的一幕發生了,李廣這一箭竟然硬生生沒入巨石中,這是何等神力!

而匈奴那頭,也是個頂個的驍勇善戰,3歲舞刀弄槍,5歲策馬奔騰,其中匈奴的精英部隊,也都是神箭手,可彎弓射大雕,島主就稱其為射鵰大隊吧。李廣就與射鵰大隊有過一次正面較量。

當時的情況是朝廷派來向李廣學習軍事的宦官路上碰見了三個匈奴人,宦官帶著數十騎前去捉拿他們。想不到這三人正是匈奴精英射鵰大隊的,三人邊退變射,亂箭齊發,竟打了漢騎兵一個團滅。

李廣聽聞此事,怒不可遏,帶領100騎兵深入腹地前去追捕。李廣一馬當先追上了射鵰人,抬手一箭穿心,其中一射鵰人應聲而倒。另外兩人立馬回擊,電光火石之間,李廣飛身下馬,堪堪躲過,回首望月再發一箭,又射倒一人。大部隊趕來生擒了最後一個射鵰人。李廣的神箭功夫征服了匈奴精英。

正在此時,匈奴大部隊趕到,李廣急中生智,下馬解鞍,演技爆棚,裝出一副後面有埋伏的樣子,還當真嚇跑了匈奴。這一出倒是把李廣的個人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更值得注意的卻是李廣衝動魯莽的性格,因一時憤怒,孤軍深入,險些造成萬劫不復的境地。這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及至漢武帝即位,大漢王朝猥瑣發育了70餘年,終於憋出了六神裝,國力空前強盛。加上漢武帝一代雄主,心懷鴻鵠之志,漢朝一改往日對匈奴的和親求和政策,選擇主動出擊。李廣終於等到了能建功立業的機會。

可今時早已不同往日,儘管李廣愛兵如子,與眾將士同甘共苦,全軍上下眾志成城。但多年的被動防守,不得重用,讓李廣立功心切,加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性格又總是容易冒進。

而且此時的李廣已經步入老年,作戰能力各方面已大不如前。李廣率軍出擊匈奴作戰的過程中,多次中了匈奴的埋伏,還曾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饒是李廣大發神威單槍匹馬地從匈奴軍中逃了出來,讓驚為天人的匈奴稱其為飛將軍,卻也無法掩蓋戰敗的尷尬事實。

此起彼伏的是,就在李廣戰敗之際,後起之秀衛青卻一戰成名,直搗匈奴聖地龍城,震驚天下。王昌齡的千古名篇《出塞》里的這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雖是指李廣,但這只是虛名而已,實打實的戰功卻是這龍城二字,恰是衛青的成名戰,李廣戎馬一生,也未曾到達過那裡,令人不免一陣唏噓。

隨著年歲漸大,李廣也終難得漢武帝重用,加上衛青和霍去病等新鮮血液都是天才將領,一路勢如破竹,高奏凱歌,在遠征匈奴的陣容中,李廣的角色越來越邊緣化,實現立功封侯的心愿更為艱難。

李廣生涯的最後一戰,是他自己多次向漢武帝毛遂自薦,主動爭取來的。李廣被任命為前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遠征匈奴本部進行大決戰。不過漢武帝還是不夠信任李廣,私下裡也囑咐了衛青,不要讓李廣做先鋒,安排他作為策應。

衛青領大軍直面匈奴,李廣苦求正面迎敵的機會不得,只能心有不甘地領一軍從右側迂迴。心懷怨氣做事,這一次的李廣,又搞砸了。李廣軍在大漠迷失道路,沒能及時趕到與衛青合軍支援,讓匈奴單于逃出生天。

因這一次過失,李廣不僅錯過了夢寐以求的與匈奴決戰的機會,反而還要受軍部審查。李廣仰天長嘆,如果說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運,終究已註定,引刀自剄。曾威震邊塞的飛將軍李廣,就這樣帶著遺憾落幕。

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嘆曰:「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的人生經歷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同情自比的對象。就說太史公司馬遷這篇《史記·李將軍列傳》寫得文采飛揚精彩絕倫,李廣作為武將沒有像樣的戰功,卻獲得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高度評價,不得不說也帶有一些私人感情色彩。連李廣自己都把失敗歸咎於命運,難道他自身沒有存在一點問題么?

誠然,在李廣正值盛年之際,漢對匈奴的政策讓其沒有用武之地,這確實是一大遺憾。可從之後的戰鬥來看,李廣自身也並沒有做好準備。李廣剛烈的性格和失衡的心態都是一大問題,急於求成,立功心切,好勇鬥狠,個人英雄主義,這都不符合一個統帥的標準。

就說最後一次迷路事件,衛青等人軍中都專門配備了匈奴嚮導,獨獨李廣軍中沒有,這難道也是天意?

李廣有足夠的天賦與能力,卻沒有良好的心態與迎接挑戰的準備,多年以來一直都停留在衝鋒陷陣武將之才,沒有晉陞到運籌帷幄的統帥之才,最終遺憾落幕。島主以為,盡人事方才能聽天命,怨天尤人,最終傷的只能是自己,時刻充實自己,才能在機會到來時牢牢抓住,不再出現「李廣難封」的悲劇。

推薦閱讀:

李廣良:現象學視野中的儒學
圖說五胡十六國:西涼,李廣的後裔,唐朝李氏的先祖
飛將軍李廣的哀榮
大漢代牛人系列之飛將軍李廣為何難封侯?

TAG:成名 | 名將 | 缺陷 | 李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