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課堂:與孩子溝通,多用4種句式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小孩,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哭大叫,摔東西,更有甚者往地上一躺,任你哄騙恐嚇,都是一副不達目的不起來的架勢。哭鬧是孩子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尤其是2~4歲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發展階段多處於「自我中心期」,不可能像成人那樣理性分析後再做決定,容易用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獨立意願和反抗意識。遇到這種情形,如果家長心煩意亂或暴跳如雷,或為了平息孩子的怒氣而放棄原則來滿足他的要求,或直接「武力鎮壓」,都會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美國情緒管理訓練創始人約翰·戈特曼博士與韓國兒童心理學家趙璧指出,親子之間溝通良好,才能讓孩子從大人那裡學到有關人性與理性相和諧的辦法,最終培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而其關鍵在於,家長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與他們溝通,比如以下四種句式:
「一……就……」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幼兒的思維是直來直去,不可逆的。打個比方,問孩子「你媽媽是誰」他能答出;但如果問「你媽媽的兒子是誰」,他很可能就無法倒推回來。因此,家長要從孩子的邏輯順序出發說話,不要用複雜的因果推理句式。比如冬天出門前,別說「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而是「一穿好外套,咱們就出門」,讓孩子能從前往後梳理明白:媽媽說,穿好了外套,就可以出門了。
「可以……也可以……」
青春期前的孩子,判斷事物的標準非黑即白。比如他們在看動畫片時,非要分清楚好人與壞人,難以理解人性和萬事萬物的複雜性。心理學家發現,幼兒特別喜歡用「總是」、「決不」、「永遠」之類極端的詞,也是「單行線」思維模式的一種表現。所以,跟孩子溝通不要含糊其辭,比如「不好說」、「都挺好」等;而要用「黑白分明」的方式交流,或者給孩子幾個明確的選擇。比如出門前,孩子問穿哪件衣服,家長不要說「都行」,而要改為「你可以穿黃底帶花的連衣裙,也可以穿小熊襯衫配那條綠色短褲」 。
「先……你看好嗎?」
2~4歲是第一次心理叛逆期,而七八歲是好奇心和求知慾最強的階段,這兩個時期,孩子的情緒波動都很大,性情比較固執,內心相對敏感。此時說話的原則有二:一是少說「不」,多跟孩子「商量」,比如「不要看電視了,來吃飯」改為「先吃飯再看電視,你看好嗎」;二是不要跟孩子「廢話」,如反覆嘮叨某一件事,而要簡潔明了。尤其不要用「如果你不……我就不……」這種沒有給孩子選擇權的句式,比如「如果你不吃飯,我就不讓你看動畫片」。孩子會感到被威脅,反而更想去挑戰規矩。
「這次……但下次……」
即便是孩子,也要逐步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此,當孩子犯了錯誤,甚至出現了破壞性行為,父母必須馬上介入,通過立規矩加以引導。但要注意,立規矩前,先讓孩子知道。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無故沖別的小朋友發脾氣,甚至打人,家長不可以火冒三丈,不分青紅皂白就呵斥、打罵,也不要嘻嘻哈哈,輕描淡寫,不當回事。而應告訴孩子:「這次是第一次,你也給小朋友道歉了,我可以原諒你,但下次不準再沖別人發脾氣。」▲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 張玉娟
推薦閱讀:
※寶寶高燒不退,警惕幼兒急疹!兒科醫生教你5招,輕鬆搞定!
※家長育兒技巧100條之14―――自理能力
※寶媽們注意了!尿不濕選擇很重要
※寶寶睡眠不好,可能是你還不了解寶寶的這些睡眠秘密!
※孩子為什麼挑食,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