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脊柱有哪些結構,脊柱的功能是什麼?

人體的脊柱也就是脊樑,脊椎骨。脊柱由椎骨與椎間盤及韌帶連接組成。嬰兒期一般共33節,即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骶椎5節、尾椎4節。成人因骶椎及尾椎互相分別融合,所以成人為26節。剛出生時脊柱具有原始彎曲的弧度,即胸、骶後凸;後由於直立及行走而產生代償性頸、腰部的前凸。

脊柱中的頸椎,胸椎,腰椎

脊椎骨的構造、除第一、第二頸椎、骶椎及尾椎外,其餘椎骨基本大同小異。一般形態是由椎體、椎弓及椎弓發出的突起三部分構成。每個椎弓有7個突起、即棘突1、橫突2、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各2,並與相鄰關節突的關節面構成關節。骶骨呈三角形,底向上,背面伸出關節突與第五腰椎下關節面形成關節;其尖向下與尾骨相接。尾骨由3~5塊尾椎融合而成,借一軟骨盤和骶骨尖相接。椎骨的發育和大小與其所負重量成正比。椎弓由椎弓根和椎板組成,分別構成椎管後壁及側壁並包圍脊髓。由後正中伸出棘突,兩側發出橫突供肌肉附著。自後正中線由上至下可觸到皮下的棘突。第二頸椎棘突特大,第七頸椎棘突特長又名隆椎。橫突除骶尾椎外,各椎骨左右各一,頸椎橫突有橫突孔。除較小的第七頸椎橫突孔外均為椎動脈所通過。第六頸椎橫突末端肥大易於觸及,常為頸部壓迫止血的部位。第三腰椎橫突一般較長,常為腰痛的部位之一。關節突上下各一對,上下互相接觸構成關節突間關節,又稱小關節。頸段各關節突短小,排列近於水平,因而易於脫位而骨折少見。胸段關節突較長,排列較垂直呈前後方向。腰椎關節面轉為左右矢狀位排列,一旦旋轉超量,關節突易受損傷而脫位少見。椎間孔位於上下兩椎弓之間,左右各一,有脊神經穿出。故椎間孔部位發生骨贅或骨折時,能壓迫神經根引起疼痛。

椎間盤共23個,位於第二頸椎至第一骶椎每相鄰的兩個錐體之間。頸部椎間盤占頸部脊柱長度的20%~24%,胸部佔18%~24%,腰部椎間盤占腰部全長的30%~36%。覆蓋椎體上下而介於椎體和椎間盤之間者尚有軟骨板,兩軟骨板之間充滿的富有彈性的半固體物質稱為髓核,其周圍有纖維環環繞。在嚴重損傷時軟骨板可以破裂,髓核組織也可被擠入椎體松質骨內,稱為許莫結節。纖維環也可破裂壓迫脊髓和神經根,即椎間盤突出症。

頸椎的椎體間關節較為特殊,椎體較小,前窄後寬,橫徑較前後徑約大1/2。椎體上面側方向上凹陷,兩側邊緣處有向上突出的唇樣突起稱為鉤突。椎體在前後方向上略呈隆起,前緣呈斜坡狀,椎體下面側方向上微凸呈斜坡狀,前後方向上凹陷,前緣較突出。鉤突與上椎體下面的側方斜坡構成鉤椎關節,即Luschka關節,具有防止椎間盤向側方突出的作用。當鉤椎關節有骨贅增生時,可壓迫脊神經根並影響椎動脈血流,造成頸椎病的臨床體征。

椎骨之間借各種組織、韌帶和肌肉連接。脊柱前方有前縱韌帶,椎體後方有後縱韌帶。前縱韌帶耐力最大,可承受150kg以上的拉力,能阻止脊柱過伸。後縱韌帶在寬度和強度上都不如前縱韌帶,尤其在腰部,它的兩側更為薄弱。各椎弓之間、寰椎後弓及枕骨大孔後緣有黃韌帶相連,黃韌帶堅韌而富有彈性。橫突之間有橫突間韌帶。各棘突借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相連接,但在腰骶交界處,此類韌帶較薄弱,甚至缺如,也常合併先天性骨質畸形。

骶骨與尾骨之間常借軟骨相結合。連接椎骨間的韌帶,除黃韌帶外均甚堅強,當暴力使脊柱過度屈曲或伸展時,可致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關節囊甚至後縱韌帶部分或完全斷裂,僅黃韌帶因富有彈性纖維,可以伸長而斷裂較少。頸部過伸時黃韌帶在其正常的彈性限度內,能夠收縮而不皺褶,因此可免致擠壓脊髓。20歲以後,棘突間韌帶也可變性出現腔隙或穿孔使兩側相通,特別是腰4~骶1之間的韌帶。在項韌帶部位也可見到纖維軟骨樣鈣化結節及脂肪滲入變性,引起不適疼痛。

寰椎、樞椎具有獨特的構造。後者具有齒突,由橫韌帶將寰椎內腔分為兩部,後部略大,容納脊髓。寰樞之間運動靈活而且穩固。寰椎與枕骨及樞椎之間有許多韌帶連接並構成多個關節。寰枕的橢圓關節和寰樞的車軸關節兩者聯合能在三個垂直軸上運動。第二頸神經(枕大神經)穿出寰樞後膜上升到枕部,當寰樞間損傷時常被累及,引起後頭及枕部疼痛。由於寰樞與顱骨關係密切,所以有人稱其為頸顱整體結構。


推薦閱讀:

五臟六腑,是人體各內髒的總稱
人體可整合其他生物基因 已發現145「外來基因」
幫你揭開人體奧秘(八)
反物質存在證據 每秒幾十億顆中微子穿過人體
人體需要哪些元素?

TAG:人體 | 脊柱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