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1995年4月可持續旅遊發展世界會議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召開,大會強調要認識到旅遊對環境的依賴性,旅遊和環境保護相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持續發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與經濟、文化等其它領域的發展相協調,會議還通過了《可持續旅遊的發展憲章》和《可持續旅遊發展行為計劃》。1998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環保大會上,作為環境發展戰略,生態旅遊首次被提出來。近年來生態旅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生態旅遊是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據估算,生態旅遊年均增長率20%—25%,是旅遊產品中增長最快的部分。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1998年發展中國家旅遊收為55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遊為120億美元;又如加勒比海地區的哥斯大黎加,每年接待的國際遊客中,有半數以上是生態旅遊者。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中,德國是開展生態旅遊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以德國施普雷森林自然保護區為例,據統計,1998年共接待度假旅遊者360萬人,旅遊總收達到了3.08億馬克。此外,歐美以及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的生態旅遊業也很有特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旅遊業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發展較晚。自1979年以來,我國的旅遊業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1996年,中國國際旅遊業創匯突破100億美元。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經、緯度跨度大,地理、地貌、區域性特點明顯、氣候帶呈南北過渡性分布,故我國旅遊資源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能;但從我國目前現狀來看,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問題相當嚴重,使我國目前開展生態旅遊受到很大制約。
1、我國發展生態旅遊具備雄厚的資源基礎
據統計,截止1997年底,中國已建立不同級別,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平方公里,占陸地國土面積的7.64%。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4個,面積2646萬平方公里;省級自然保護區392個,面積4604萬平方公里;市級自然保護區83個,面積6.6萬平方公里;縣級自然保護區327個,面積3379萬平方公里。並有吉林的長白山、廣東的鼎湖山、四川的卧龍和九寨溝、福建的武夷山、貴州的梵凈山和茂蘭、浙江的天目山、內蒙古的錫林郭勒、新疆的博格達峰、湖北的神龍架、江蘇的鹽城、雲南的西雙版納、黑龍江的豐林等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網路;黑龍江的扎龍、吉林的向海、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東洞庭湖、海南的東寨港、青海的青海湖鳥島等6個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3]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建立森林公園313處,設置各級風景名勝區512處,其中有16處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由以上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的生態旅遊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正是這些資源為我國的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資源基礎。
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這給我國的生態旅遊造成巨大的壓力,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國家旅遊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林業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倡導,並確定1999年旅遊的主題為「生態環境游」,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對我國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真正的生態旅遊是要在保護地球自然生態,保護人文景觀方面去做實實在在的有益的事,並願意為之做出貢獻;這與減少工業污染,制定法律規範同樣重要。尤其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生態旅遊只有在當地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進而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受到破壞的情況下,才真正顯示出它的意義。
三、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旅遊之路
中國國際旅遊業自1979年以來,以驚人的速度飛速發展。1996年,中國國際旅遊業創匯突破100億美元。但是,目前生態旅遊在中國國際旅遊業體系中所處的地位還不高,在生態旅遊日益受到各國普遍關注的今天,發展中國的生態旅遊勢在必行。我國的生態旅遊剛起步,在借鑒外國經驗的同時,要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旅遊之路。
1、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由於不同旅遊資源的管理許可權的歸屬不同,開展生態旅遊的受益部門的受益程度不同,所以各自為政,各執其詞,保護和利用的問題就出現矛盾。例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都可能對生態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但同時,特殊資源和環境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時難以兼顧。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落後,人們思變求富的心情強烈,希望發展旅遊獲得經濟效益,特別是獲得最快、最大的經濟收益的要求迫切。與此同時,能夠投入作為基礎建設,基礎保護措施的資金不足,人才與技術都比較缺乏,政策不當,開發不當,其危害程度更大,特殊的民族文化更是如此。旅遊者希望更多地接觸當地居民,品嘗「原汁原味」,而當地居民要「告別原始」,實現現代化,旅遊業的發展無疑是一種「催化劑」,為滿足外來旅遊者的需求而保護和為自身的發展而破壞也將是難以調和的矛盾。為此就要求處理好這對矛盾,保護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光保護不利用不行。利用的方面很多,旅遊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2、強化法制管理,注重生態保護
開展生態旅遊,旅遊者紛至沓來,他們認為,花錢旅遊買享受,有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權力,有時並不服從導遊和有關的規章制度;政府和旅遊地居民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把一些生態敏感地區開發成旅遊目的地。這樣一來,旅遊地超負荷接待旅遊者,造成旅遊污染進而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旅遊地接待設施病態膨脹,造成建設性破壞,結果既破壞了旅遊地的生態環境,也制約了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政府作為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主要責任者,應制定相應的規劃、政策、甚至法律,積極開展培訓,以確保生態旅遊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支持反映旅遊可持續發展水平的生態旅遊活動,調整和控制環境與文化敏感區的生態旅遊活動,保證對保護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在各景區堅持以法管區,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
3、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4、對生態旅遊者和投資者的教育管理
生態旅遊應該是提供給旅遊者賞心悅目經歷的同時,讓他們耳濡目染,從單純的享受走向自覺地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直到旅遊行為的改變。也就是說,生態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也是他們接受環境保護教育的課堂,讓他們具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對生態旅遊目的地的自然文化環境負責的旅遊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者。
5、加大經濟和科研投入
要對生態旅遊進行有效管理,就必須有科學的管理目標。對已發發生態旅遊的景區實行目標管理,從社會、文化、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等各個方面制定管理目標,在向旅遊者提供滿意的旅遊經歷的同時,將旅遊者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控制在最小程度,並制定相應的指標體系檢驗目標是否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有巨大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潛在的經濟效益,但是也存在投資額大,投資期長,很難立即得到經濟上的回報等問題。因此,國家和地方財政應加強對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投入,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問題,堅持多渠道並舉的原則:各級政府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所需的資金需求納入基本建設計劃和財政預算之中,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補助資金可以通過建立專項基金,納入全國生態建設計劃或環境保護計劃的辦法予以解決;同時鼓勵社會各階層,社會團體,工礦企業等單位和部門捐助資金;積極爭取國際方面的資金和援助。
6、發揮導遊在旅遊活動中的積極作用
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營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保護的宣傳欄,導遊們的導遊詞中也很少涉及生態道德教育。因此,在我們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把對旅遊區環境保護的對策真正落實在每一個景點,要求所有的旅遊業管理人員、導遊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定期進行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進而提高他們的整體環保意識,並且積極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旅遊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導遊詞以及自身的行動,向遊客宣傳普及環保知識等,讓遊客積極響應和投身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中,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7、開展國際交流,爭取國際合作
發達國家在生態旅遊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經驗。而我國的生態旅遊剛剛起步,理論和實踐都尚處在探索階段,要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將我國的生態旅遊與國際交流結合起來,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同時在立足我國國情和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廣泛開展國際交流,爭取國際合作和國際資助,不斷開拓,積極進取,以保護生態環境的永久利用和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
推薦閱讀:
※無錫10大最值得一玩的旅遊景點,首選黿頭渚,你最喜歡哪?
※省長郝鵬在青海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上的講話
※阿斯頓馬丁one77的購買攻略是什麼?
※旅遊產業如何做大做強
※湖北旅遊年卡將新增20家景區 旅遊年卡漸成假日消費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