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馬神甫事件,一位傳教士之死引發了中法直接的鴉片戰爭?
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是法國為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製造的借口。
1854年,英國串通法國、美國要求清政府修改《南京條約》,法、美亦趁機提出修改《黃埔條約》《望廈條約》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當時因英、法正陷於同俄國爭奪黑海出海口的克里米亞戰爭,無暇以武力東顧中國,美國因兵力有限,也無法對華單獨一戰,三國權作暫時容忍。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12年,美國再次提出修約要求。當美國提出的修約要求再次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時,英、法就毫不猶豫地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
185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從廣州潛入廣西西林縣,勾結官府,包庇教徒馬子農、林八等搶擄姦淫激起民憤。1856年清政府將馬賴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歸案,依法處決。
西林教案遺址
法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提出「為保護聖教而戰」口號,於1857年聯合英國共同出兵侵華,發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先後率領艦隊到達香港;1857年12月,英法聯軍5600餘人(其中法軍1000餘人)在珠江口集結,美,俄兩國也派專使到達香港,與英法合謀侵華。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城,29日失守,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此後,英法聯軍一直打到天津和北京等地,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推薦閱讀:
※英國戰地攝影師全景式記錄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火炮的技術比較
※中國教科書又一常識被戳破,英國檔案爆鴉片戰爭隱秘歷史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於英國,僅僅是武器不如人嗎?其實還有很多
※鴉片戰爭,中英兩國軍事實力對比,清軍真的必敗無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