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進步時代的啟示:為什麼是進步時代?

【提要】進步運動改革目標直指時弊,以期化解當時橫行的政治腐敗、公司霸權、貧富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社會積弊,進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顏昌武 / 文

進步運動改革目標直指時弊,以期化解當時橫行的政治腐敗、公司霸權、貧富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社會積弊,進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其首要著眼點是消除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中的壟斷與弊端,促進社會公正,保障經濟自由。

雖然關於進步時代的歷史評判仍無定論,但進步時代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的國家治理結構,進而改變了美國社會,相對成功地適應了社會、經濟變遷。經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美國人有效地應對了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從而走向「進步」

進步時代被公認為美國歷史上一個關鍵轉折時期。這一時期既是美國人的絕望之冬,亦是希望之春。美國在此期間遭遇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機:政治上,行政效率低下,貪污受賄、巧取豪奪、偷盜欺詐、內部人交易等形形色色的醜聞屢見不鮮;經濟上,大企業綁架國家,市場秩序混亂;與此同時,自然資源遭到掠奪式開發利用,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層出不窮,火災礦難頻頻發生,勞資衝突愈演愈烈……

但在經歷進步時代前所未有的變革之後,美國人走向了「進步」。當下的轉型中國,與進步時代的美國頗多「似曾相識」之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能成功應對挑戰,或許能迎來屬於我們的「進步時代」。

【何謂進步】

提起進步時代,人們就會不假思索地想到進步主義、進步(主義)運動等同根詞。

進步時代,首先可被視為一段歷史時期,雖然人們對其起訖節點仍存爭議,有的認為起自1890年或更早,也有的認為起自1900年或稍晚;有的認為「一戰」結束時的1919年是其終點,也有觀點認為終於美國捲入「一戰」時的1917年。

不管怎樣,進步時代涵蓋19世紀末20世紀初卻是不爭的共識。筆者要討論的時間跨度,大致不超出1890年至1920年這一區間。

而之所以以「進步」命名,概因當時運動的領導者與支持者雖然看到社會的種種問題,但其意願非常良好,相信人們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相信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

同時,人們一方面驚訝於物質財富急劇擴張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困惑於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各種反社會與非人性的影響,進而檢討他們關於美好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傳統信念。這些反省與檢討的理念,以及有關構築一個更為美好民主社會的願景,在1912年以總統選舉為契機的全國性改革論戰中被命名為「進步主義」。

在進步主義影響下,美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發生了諸多相互獨立的改革運動,它們被統稱為進步(主義)運動。

在政治領域,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以城市中產階級為核心的改革者首先在城市層面掀起了一場改革政治與政府體制的運動,其後,這一改革分別被推進到州和聯邦層級。在新聞領域,針對社會問題成堆的現狀,以斯蒂芬斯、塔貝爾等為代表的新聞記者和知識分子發動了一場專門以揭露社會弊端為主的「黑幕揭發運動」,揭露者的觸角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宗教界掀起了「社會福音運動」,鼓吹階級合作和政府干預經濟,以維護基督教的社會公正。在婦女界,1890年成立的婦女俱樂部大同盟引導婦女走出家庭,積極投身於爭取婦女選舉權、純凈食品、保護女工和童工等活動。

進步運動雖名為「運動」,並沒有統一的思想體系和綱領,也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它被廣泛視為一場以中產階級為主體,各社會階層廣泛參與、政府積極響應的全國性改革浪潮。其改革目標直指時弊,以期化解當時橫行的公司霸權、政治腐敗、貧富分化、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社會積弊,進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其首要著眼點是消除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中的壟斷與弊端,促進社會公正,保障經濟自由。要言之,進步主義運動實質上是一場關於國家治理轉型、社會價值體系重建和經濟秩序重構的改革運動。

【衝破阻礙】

內戰之後,美國經濟發展迅猛,至19世紀末,儼然成為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號稱「擁有這個世界上迄今為止最龐大的經濟權力」。對於準備邁入新世紀的美國人來說,美國也許是世界上最精彩的地方,未來只可能是不斷進步的希望。然而,在通往進步的路上,卻橫亘著幾隻「大老虎」。

政治上的「大老虎」是腐敗橫行。在公認是美國「史上最腐敗的八年」里,位於官場金字塔最頂端的格蘭特總統與第一夫人,對腐敗有著驚人的寬容。當總統秘書巴布科克在著名的「威士忌酒幫」逃稅醜聞中狼狽不堪時,格蘭特竟出具了一份讚揚巴布科克誠實品格的證詞。而第一夫人則認為,總統對國家的貢獻理應使他們的小家庭享受「體面」生活,而「體面」生活當然離不開有錢商人的「昂貴獻禮」。

經濟上的「大老虎」,是財富綁架國家。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財富集中與經濟壟斷,幾乎所有工業領域都被摩根等少數幾家大公司所控制。弔詭的是,當國家陷入危機,壟斷大公司竟成為人們擺脫危機的希冀。1893年,時任總統克利夫蘭不得不請求摩根集團幫助維持國家的黃金儲備。1907年,當國家面臨金融危機時,摩根甚至建議由摩根集團來拯救國家。

在政治建設方面,進步人士確立了現代國家的基本治理制度,為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首先是改革文官制度,於1883年通過《彭德爾頓法》,推行「功績制」,打破了「政黨分肥」的局面,有效地防止了各種腐敗現象。改革派將公務員制度改革看作是一種提高行政質量的努力,在他們看來,當政府的功能大幅增長而變得更重要更複雜的時候,在政府中任職的人,不僅被要求誠實,同時也要被訓練得更有能力和知識。

其次是改革選舉制度,擴大公民對政治的參與,加強公民對政府的監督。比如1913年憲法第17條修正案規定:在全國範圍內,國會參議員由各州人民直接選舉產生,改變了過去國會參議員由各州州議員選舉產生的舊制;1920年,憲法第19條修正案通過,大多數女性獲得了投票權。

再次是進行市政改革,洗刷「城市之恥」。城市政府是政治腐敗盛行的重災區,要求市政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改革的核心是改革市政領導體制,即將傳統的「弱市長型」市長-議會制度變革為「強市長型」市長-議會制度、城市委員會制或城市經理制,從而使市政擺脫黨派操縱的命運。

最後是強化政府功能,催生了現代「行政國家」「福利國家」和「監管國家」。「行政國家」的興起,表現為行政權力的不斷擴張,政府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職能。隨著西奧多·羅斯福、伍德羅·威爾遜等強勢總統出現,聯邦政府被普遍看作為公眾謀福利的有效機構。此外,聯邦政府開始建立大規模的獨立監管機構來實現對商業和社會的監管,使得美國從消極的守夜型國家變身為積極的監管國家。

在經濟建設方面,進步人士通過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強政府的經濟控制力,有效地治理了市場失范問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大企業集團的勢力不斷膨脹,出現了許多壟斷組織,它們濫用壟斷特權、恣意妄為、巧取豪奪,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為反對公司霸權及與之相伴生的金錢政治,美國人開始反思自由放任經濟政策,認為政府不能任由壟斷企業自由擴張,而是應對其進行有效管控。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中西部各州相繼制定管理鐵路、打擊托拉斯的法令。1887年國會設立州際商務委員會管理鐵路,1890年國會又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有效地規範了大公司與社會利益的關係。

【走向希望】

進步時代的遺產至今仍受推崇,雖然那是一個問題迭出的時代,但美國人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因為每一次問題的出現,都觸發一場改革,推動了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來臨。其進步的背後有著諸多耐人尋味之處。

一個無法達成共識的社會,不可能很好地解決這個社會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進步時代是一個價值觀念分化的時代,更是一個利益分化與衝突的時代。能否在多元的價值衝突與利益衝突中尋求共識,考驗著每一個進步人士的政治智慧。

令後來者感到慶幸的是,在進步時代,正是不同背景、階層和職業的美國人,無論總統,抑或貧民,都能秉承其賴以立國的自由民主理念,凝練共識,最終推動了美國從「絕望之冬」到「希望之春」的和平轉型。這一巨變,不僅閃耀著進步領袖們的光芒,也離不開弱勢群體的合作性努力,甚至那些強勢的、飽受指責的商業巨子,也用財富和智慧書寫了他們的責任與使命。

沒有真正的公民,就沒有有效的國家治理。雖則自建國以來,美國人就書寫了一部以自治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史,但在進步時代,能否將蜂擁進城的農民和新移民培植成具有良好公民精神、能夠充當政府之合作夥伴的公民,是進步時代的又一大考驗。同樣令人慶幸的是,美國社會各階層都能意識到他們自己生活的社會出現了問題,進而展開了各種自組織活動並推動政府致力於問題的解決。比如婦女界開展的平權運動、新聞界開展的黑幕揭發運動、宗教界開展的社會福音運動等,不僅提升了公民的自治能力,也開闢了更廣泛的社會自治形式。

回望進步時代,最為重要的大考驗,是能否恰當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美國人自建國以來,骨子裡就瀰漫著濃郁的反國家主義傳統。他們警惕政府,擔心公權力被濫用,他們相信,只有當個人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時,才需要公權力的介入;他們也相信,個人生活條件惡化,是因為個人性格或自然法則使然,無關經濟或者社會的不公平。因此,人民生活狀況的任何改善,都應訴諸個人努力,而不應依賴於政府干預。

但是,人們吃驚地發現,對他們所珍視的自由民主理念構成威脅的,竟然不是政府,而是壟斷大公司。為了捍衛自由民主,必須遏制壟斷大公司這頭巨獸。能夠遏制這一巨獸的,唯有聯邦政府,由此,人們不得不改變以前消極的國家觀,普遍接受政府有責任規範經濟使財富為公眾利益服務的觀點,從而走出了自覺依靠政府權力來遏制資本壟斷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李銀河:新左派與南街村(《財經》 2008-4-30)
「三鹿」問題奶粉危機(《財經》 2008-9-15)
近期比特幣下跌原因解析
重磅 | 李少華被調離!飛豬終於下決心與攜程全力一搏?
五星級酒店是如何變成病菌培養皿的

TAG:財經 | 評論 | 時代 | 進步 | 《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