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蔣介石晚年的恩恩怨怨
07-05
蔣介石效仿共產黨整風大搞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蔣介石率領國民黨黨政軍殘部退居台灣後,念念不忘反攻復國的夢想。他認為要想「起死回生」,國民黨的改造是「刻不容緩」的事。於是,他召集陳立夫、黃少谷、谷正綱、陶希聖、鄭彥蔡等人「重加研討」,他指責國民黨中央委員400多人「見解分歧」,「無法統一意志,集中力量」;「如不毅然斷行」地對國民党進行改造,「無異自葬火坑」。1950年8月5日,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蔣介石任主席。委員有陳誠、張其昀、張道藩、谷正綱、鄭彥蔡、陳雪屏、胡健中、袁守謙、崔書琴、谷風翔、曾虛白、蔣經國、蕭自成、沈昌煥、郭澄、連震東等16人。在該委員會之下設7個小組,分別掌握黨務、宣傳、政治、經濟等工作。為了指導改造運動,蔣介石相繼發表了《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體年度工作檢討與明年努力的方向》、犒級幹部同志應有的責鋤、體年度黨的重心工作》、《改造地方黨務須知》等20多篇報告和講話。在這些文獻中,蔣介石反覆強調,國民黨幾乎到了滅亡的絕境,整個生命就寄托在台灣省,而台灣前途成敗利鈍,又完全要看改造的得失而定。他聲稱,國民黨的改造是深切領受孫中山在1914年和1924年兩次改組國民黨的經驗的。蔣介石也效仿中國共產黨整風的做法,印發《辯證法》、《中共幹部教育》、《中共工作領導及黨的建設》、《中共整風運動》等4種書籍,要求學習和研究。當然,由於國共兩黨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根本區別,國民黨是不可能把中國共產黨的整風經驗真正學到手的。為了鼓舞士氣,蔣介石1951年在金門太武山摩崖題寫了「毋忘在莒」4個字。「莒」,是戰國時期齊國最後困守的城池。齊國將領田單以這個城池為反攻基地,經過5年艱苦努力,採取用計離間燕王與樂毅的關係、火牛陣等手段,成功地收復了失地。蔣介石用莒城來譬喻台灣,夢想田單復齊的故事重演。蔣介石大談殺身成仁的陳詞濫調,反覆叫囂「要以台灣成為反攻大陸的基地」、「一年準備,二年進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今年是反攻大陸的決定年,明年是反攻大陸的勝利年」等等。如何反攻呢?1958年2月,蔣介石在接見日本記者團時說:「中華民國的反攻復國大業,決不是單靠有形的軍事力量來完成的。許多外國友人常從此角度來看我們這個基本問題,自然覺得這是一件萬分艱巨,甚至是短期內不易達成的任務;但是要知道——革命戰爭主要是靠社會民眾和主義思想的力量來支持和成功的。」因此,他強調要執行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政策。1964年11月20日,金門國民黨軍發起「毋忘在莒」運動。11月30日,《國軍毋忘在莒運動綱要》呈送蔣介石核定,然後由國民黨陸海空三軍總部擬定具體辦法推行。蔣介石認為,這一運動的精神實質是,不僅足以堅定台灣國民黨軍「反攻復國」的信念,而且足以啟發他們積極奮發的精神。為達到「反攻復國」的目的,蔣介石從政治上和軍事上親自領導,進行了長期的準備。在50年代,他的「反攻復國」口號確實迷惑了台灣和海外華僑中不明真相的人。但是,後來相信的人就愈來愈少了。而蔣介石和台灣當局長期堅持反攻大陸的錯誤方針不能自拔。「文化大革命」後,蔣介石給反攻大陸鼓舞士氣,也針鋒相對地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台北陽明山中山樓新建落成,蔣介石發表《對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他把三民主義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聯繫在一起,提出「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本質,亦即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極力鼓吹三民主義是「中華民族走向光明的巨燈」,三民主義使「中華一貫道統文化」再次「發射出光輝燦爛的光彩」。而台灣則是「彙集我中華文化精華唯一之寶庫」。他叫囂要「消滅赤禍」。於是,孫科、王雲五、張知本、陳大齊、于斌等1500人聯名給台灣「行政院」寫信,建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建議確定孫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這項建議被台灣當局接受。1967年7月28日,在陽明山中山樓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動委員會」成立大會,由蔣介石任會長,孫科、王雲五、陳立夫任副會長,谷風翔任秘書長。台灣掀起此風,在海外也有一些人響應。蔣介石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主要目的,是想把其作為「反攻復國」的思想武器。同時,也是為了煽動人們的反共情緒和反對西方浪潮對台灣的衝擊。正如他們自己所說:「如果能建成一項文化作基礎的自信,則這種反共的自信,將更有堅定的基礎,將能發揮更大的反共力量」。因而,他們企圖以「四維八德」傳統文化「來促進全國人民反攻復國的精神總動員」。台灣當局的許多政壇要人,如陳立夫、陶希聖、梁寒操、馬樹禮等也紛紛著述,大談「三民主義精神和中華文化的固有精神完全一致」,發揚三民主義就是「發揚中國文化」,「實踐三民主義就是復興中國文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70年代形成高潮。台灣設立了許多機構和專門委員會。如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文化研究促進委員會、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發明資助委員會、教育改革促進委員會和基金委員會等。台灣當局還頒布《國民生活須知》,從一般守則到衣、食、住、行方面,訂出種種規定性條款。此外,還推行九年國民教育,並且大量出版古籍書今注今譯。然而,蔣介石發動的這場運動的客觀效果並不理想。從1967年起,蔣介石又企圖從西南登陸。他認為,「文化大革命」已使中共的軍隊分裂和瓦解,中共再想恢復過去那統一形式的政權,已是不可能,毛澤東已經收不了場。再看美國,在越南已經進行6年戰爭無結果。美國唯一能做的結束越南戰爭的事情,就是改變過去對台灣「反攻大陸」的態度和政策,允許台灣參戰。出於以上種種估計,蔣介石策劃在越南戰爭繼續發展的情況下,以國民黨軍在中國大陸的西南登陸,「切斷越南同大陸的補給線」,一方面幫助美國結束越南戰爭,另一方面佔領西南「作為基地,再來收復整個大陸」。然而,美國政府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蔣介石在美國政府面前碰壁後,改為對大陸實行「心理戰、政治戰、外交戰」。1969年以後,台灣當局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加強對中共進行情報戰。他們利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收買人心,製造暴亂。國民黨中央提出:爭取大陸少數民族、科學工作者和各黨派社團反對中國共產黨,策動軍隊宣布起義。他們幻想等時機成熟時,「邀請一切反對毛共黨派、政團、部隊、邊疆民族之主要負責人、暨各地區各階層人民代表,在大陸適當地點,共同籌商復國建國大計。」在外交上,蔣介石自感台灣地位每況愈下,便主張「抱定自力更生之決心與自助人助之信念」,「爭取外交主動」,「爭取國際間同情與支援,尤應促成亞太區域安全體制之建立,與國際反共聯合戰線之組織」建立廣泛的聯繫。他夢想從國際上孤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最後被孤立的不是大陸,而是台灣。1971年,台灣被逐出了聯合國。主權問題絕不含糊重開三次合作邀毛來台進入七十年代之後,由於中蘇美大三角關係的形成,中國周邊一些國家乘機蠶食領土、領海,嚴重地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在民族利益面前,蔣介石表示要維護主權,並願意為此而同大陸中共方面進行高層次的接觸。蔣介石在大陸執政期間和退居台灣後,長期依賴美國的支持。對於美國要其宣布台灣獨立,則始終沒有答應,即使在3次台海危機期間,也一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67年9月7日,他在與日本首相佐滕談話時說:「美國由於不願捲入台灣『反攻大陸』的漩渦,於是有『兩個中國』的想法,藉以苛安於一時,殊不知『兩個中國』辦法,是我所絕對反對,而且也不是中共所能接受,僅為一種幻想而已。」蔣介石對釣魚島的主權問題,也是毫不含糊。1972年5月9日,台灣「外交部」發表聲明,重申過去——貫主張,指出: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會議宣言》確定的原則,在處理琉球群島一事,應包括國民黨當局在內的二次大戰期間主要同盟國,共同協議處理。然而,美國未經循之協商程序,片面將琉球交付日本,「至表遺憾」。關於釣魚台列嶼,它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現美國將列嶼之行政權與琉球一併交還日本」,台灣當局「堅決反對」。蔣介石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主權問題上,態度也是很堅決的。對於南越當局多次侵犯中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台灣當局也都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強烈的抗議。1971年7月11日,台灣「外交部」重申南沙群島為中國固有領土。7月12日,台灣「外交部長」周書楷在菲律賓重申這一主張。1974年1月28日,就南越提出對西沙群島擁有主權,台灣「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出該二島是中國領土,不容侵犯。同年,當人民解放軍與南越軍隊在西沙群島開戰後,部隊通過台灣海峽時,有人請示蔣介石是否予以攔截,他沉吟良久,只說了一句:「西沙戰事緊吶!」蔣介石再次表明了自己對中國主權不動搖的態度。蔣介石生活簡樸,感情豐富。他在年輕時候養成的不吸煙、不喝酒、不喝茶的習慣,到了晚年仍然如此。這與他在政治上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有很大反差的。蔣介石到了晚年,性格比較隨和,生活依然簡樸。他穿的衣服多為細軟舊衣,一件衣服總要穿六七年以上。他在重慶的一件黑披風,雖領口已破,照舊穿在身上。平時軍服3套,內衣和毛衣各兩套多是補了再補,不忍扔掉。對家內一切開支,他每月都要親自過目賬單,如發現支出過大,即令撙節。每次出房門都主動關上電燈,堅持人走燈滅。蔣介石到了晚年,最大的失落便是回憶給他帶來的痛苦和惆悵。愈是到了薄暮之年,人便愈想回憶早年的時光,他自然也不例外。他想家鄉人,懷念母親的墳墓……1970年6月,他在一次家庭聚會上無限傷感地說:「人老了,總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感覺,那邊不知怎麼樣……」他的意思,兒子蔣經國是知道的。幾天前,「國防部」送來一些老家溪口鎮的照片,蔣介石戴上老花鏡,仔細翻看了很久,很是傷感。1975年春節前後,蔣介石已經通過從美國回台灣擔任「總統府」資政的陳立夫,經過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發出邀請毛澤東到台灣訪問的信息。陳立夫和談心切,在沒有得到迴音的情況下,就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陳立夫在文章中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與人民。陳立夫特別呼籲毛澤東能「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黨合作的先例,開創第三次合作的新局面。中國大陸的信息還沒有反饋過來,蔣介石卻於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突發在台北逝世,終年88歲。「和平解放台灣」思路漸成特赦釋放全部國民黨戰東犯「我一生幹了兩件事」的毛澤東,晚年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他希望通過進行「文化大革命」,達到「反修防修」的目的;他希望通過「抓革命,促生產」,不斷發展國民經濟;他希望在不放棄武力的前提下,實現祖國的統一……在諸多要解決的問題中,台灣問題,則是一個難以拂去的情結,最牽動著晚年毛澤東的心緒。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毛澤東始終有著文武兩手考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毛澤東以武的一手為主,50年代中期以後,毛澤東更注重運用文的一手,即和平解決台灣問題。1954年12月,台灣當局與美國簽訂供同防禦條緲,為中國人民解放台灣製造障礙,毛澤東另闢蹊徑,尋求解決台灣問題的新思路。第二年的5月,毛澤東在接見外賓時指出,要用談判來解決問題,朝鮮戰爭和印度支那戰爭最後都是用談判解決的,台灣問題也可以用談判解決。1956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凡是能夠團結的,願意站在我們隊伍里的都要團結起來,不管他過去是做什麼的,比如台灣,那裡還有一堆人,他們如果是站在愛國主義立場,如果願意來,不管個別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體的也好,我們都要歡迎他們為我們的共同目標奮鬥。就在這個月,周恩來代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鄭重提出了「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口號。這年春季,毛澤東針對國民黨軍政人員對大陸政策存在的疑慮,提出了「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以誠相見,來去自由」的方針。同年10月,毛澤東與周恩來在會見有關人士時,毛澤東說,如果台灣回歸祖國,「一切可以照舊」,台灣「現在可以實行三民主義,可以同大陸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談好了可以訂個協議公布」。「台灣可以派人來大陸看看,公開不好來可秘密來。」毛澤東還說,台灣只要與美國斷絕關係,可派代表回來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1957年4月16日,周恩來在歡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訪華的酒會上,向客人介紹回國不久的國民黨將領衛立煌後說:「國共兩黨過去已經合作了兩次。」站在一旁的毛澤東接著說:「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和平解放台灣的整個方針逐漸形成。1961年5月22日,毛澤東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對台工作總方針時說:「對蔣介石,我們可以等待。台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裡,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毛澤東說:「解放台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給下一代去做。要蔣介石現在過來也有困難,問題是要有這個想法,逐步地創造些條件,一旦時機成熟就好辦了。」為推動這項工作的發展,中共中央提出了更為寬鬆的四項具體意見:一、台灣回歸祖國後,除外交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由蔣介石決定;二、所有軍政及建設經費不足之數由中央撥付;三、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一俟條件成熟並徵得蔣介石的同意後進行;四、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事。隨著海峽兩岸關係出現轉機,毛澤東不失時機地向台灣當局發出信息,提出了一系列原則。毛澤東表示:台灣如果回歸祖國,照他們(指蔣介石等人)自己的方式生活。水裡的魚都是有地區性的,毛兒蓋的魚到別的地方就不行。但是美國不要蔣介石時,他可以來大陸,來了就是大貢獻,就是美國的失敗。毛澤東專門請人轉告台方:蔣介石不要怕我們同美國人一起整他。毛澤東說:蔣介石同美國的連理枝解散,同大陸連起來,枝連起來,根還是他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他的一套。關於軍隊,毛澤東表示,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1963年初,周恩來在約請張治中、傅作義致信台灣「副總統」陳誠時,將毛澤東上述思想具體歸納為「一綱四目」。所謂「一綱」,就是台灣歸還祖國,其他一切問題可按蔣介石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是:(1)台灣回到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仍由台灣當權者全權處理;(2)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3)台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台灣當局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4)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不久,周恩來又請有關人士轉告陳誠:台灣回祖國後,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權利,除外交外,軍隊、人事均可由台灣朋友自己來管。毛澤東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對台灣當局深有影響。他們表示:只要一息尚存,決不會接受「兩個中國」。1965年3月,陳誠病逝,在他的遺言中,既沒有提「反共」,也沒有提「反攻」。他還向蔣介石進言:對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為外國動用台灣兵力;不能信任美國;不能受日本愚弄等。更耐人尋味的是蔣介石的態度。當台灣的國民黨右派想在陳誠的遺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的內容時,陳誠夫人不同意,事情鬧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表示可以不作修改。從這些信息中,毛澤東看到台灣問題有和平解決的可能。「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共對台工作遭到嚴重的衝擊、後來,經過毛澤東的糾正,逐漸得到恢復,到70年代初期出現了轉機。這時,中國大陸的國際地位提升,毛澤東關於和平解決台灣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1970年6月25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發表社論,根據毛澤東和平解放台灣的思想,提出:「美帝國主義至今仍然霸佔著我國的領土台灣省,把它作為進攻我國大陸的跳板」,「它還加緊籌劃所謂『兩個中國』和所謂『台灣獨立』的陰謀活動」。「台灣省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軍隊必須從台灣海峽撤出去,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12月,毛澤東對斯諾的一次談話中說,和平解放台灣是他的目的。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1972年2月,繼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聯合公報》後,西方國家普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而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卻不斷下降。於是,周恩來代表毛澤東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說,他們願意跟蔣介石面對面談判,並問美國是否可居間安排。由於中美關係的改善,許多台灣同胞輾轉回大陸探親得以成行。自1971年以後,有不少台灣同胞受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接見。1972年8月28日,受毛澤東的委託,周恩來在接見台灣同胞時說:「政府之所以願意與蔣介石談判的原因,主要是為台灣同胞著想,為了盡量避免戰爭的損害」,「我們不願見到台灣成為一個流血的地方」。毛澤東強調:「在解決台灣問題時要同台灣同胞商量,尊重台灣同胞的意見。」1972年9月30日,受毛澤東的委託,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在為港、澳、台同胞、華僑、外籍華人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上發表講話:「中國政府一貫主張: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對一切過去做過錯事,現在擁護社會主義祖國的人們,我們都要歡迎,認真切實地團結他們,熱情地鼓勵他們繼續進步,」1975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民黨元老廖仲愷之子廖承志,為紀念台灣「二二八」起義發表講話時說:「從大陸去到台灣省的各方面人員,愛同的多,賣國的少,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一貫政策是,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我們希望他們認清形勢,站到愛國反帝的立場上,為完成解放台灣、統一祖閑的崇高事業而貢獻力量。我們也歡迎他們來祖國大陸參觀、探親、訪友,保障他們的安全和來去自由,台灣—定要解放,祖國一定要統一。」廖承志連續幾年發表紀念「二二八」講話,但這次講話與以往所不同的是,不再要求台灣同胞擁護社會主義,只要求站在愛國反帝的立場上。這是自「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對台工作的高調第一次明顯下降。為了使對台工作卓有成效,毛澤東要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1975年初,毛澤東指示國務院擬定關於特赦釋放全部在押原國民黨戰犯的決定,以促進祖國統一。以前,人民政府根據1949年北平談判晌中共提出的懲辦戰爭罪犯的原則,關押了一批原國民黨的將領和官員。遵照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勞動改造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政策,對他們進行了耐心教育和改造、自1959年人民政府對確有立功和改惡從善的表現者,已分6批特赦釋放。「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特赦釋放下作巾斷,現在,毛澤東認為,無淪從改造的效果還是從有利於國家統一的角度考慮,都應該結束這一工作了。1975年3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討論了國務院起草的關於特赦釋放全部在押原國民黨戰犯的決定,並責成最高人民法院執行。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全部特赦釋放的293人名單。然後,發給特赦釋放通知書,發放新服裝,發給每人100元零用錢。3月23日,受毛澤東的委託,中共中央副主席華國鋒、葉劍英接見全體特赦釋放人員,並宣布:被特赦釋放人員都擁有公民權;有工作能力的,安排適當的工作;有病的,享受公費醫療;喪失工作能力的,由國家養起來;願意回台灣的,給足路費,提供方便,去了願意回來的照樣歡迎。在押戰犯被特赦釋放之後,在撰寫文史資料、溝通海峽兩岸關係、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做了很多特殊的貢獻。他們的影響是深遠的和廣泛的。台灣當局沒有想到,中共因「文化大革命」停止特赦釋放在押戰犯9年後,一次性地全部解決問題。因此,當被特赦釋放的張海商、楊南村、趙一雪、陳士章、沈策、段克文、沈蘊存、王秉鋮等人,欲赴台灣與家人團聚時,國民黨當局竟無法應對,僅以拒絕簡單了事。於是,這些人員只好先去香港、美國等地與家人見面。毛澤東是現實主義者。他清楚地認識到台灣問題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1973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毛澤東在與他的談話中談到台灣問題時說:台灣就是那麼一個島,二千幾百萬人,暫時沒有台灣也可以,一百年以後再來:毛澤東認為,台灣事小,世界事大,他對一些人及早收回台灣的主張嗤之以鼻。1976年,已是風燭殘年的毛澤東在病榻上召見華國鋒等人,訴說衷腸,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我一生幹了兩件事」的談話。談話中他提到台灣問題:有那麼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現實畢竟是現實,祖國的統一雖然沒有實現,但是毛澤東等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反映了他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思路,為祖國統一做了必要的思想及理論準備,也為後來鄧小平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思想奠定了基礎。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2004年第10期)作者:劉志青 點擊次數:770出處:《黨史縱橫》 上傳日期:2007-7-7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蔣介石發跡史:替孫中山殺了陶成章
※蔣介石密運450萬兩黃金抵台大揭密
※張學良為何非要送蔣介石回南京
※胡適為何走向蔣介石的獨裁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