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莊內外寺廟楹聯解說和注釋(三)

須彌福壽廟楹聯十八副

  須彌福壽廟,歲在庚子[1],恭逢皇上七旬萬壽,時則班禪額爾德尼[2]祝釐[3]來自後藏。上嘉其遠至於山莊,建札什倫布廟居之。唐古特語[4]。札什謂福壽,倫布為須彌山[5]也。廟門南向,恭刻御書額曰「須彌福壽之廟」。廟額多具四體書。(《欽定熱河志》卷八十寺廟四)

  [解說]

  這則文字簡要地介紹了須彌福壽廟興建的緣由及命名的含義。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是乾隆七十大壽。西藏政教領袖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跋涉萬里來到承德,為乾隆皇帝祝壽。乾隆按照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達賴五世來北京朝見順治皇帝、順治在北京德勝門外修建西黃寺的先例,決定仿班禪六世在西藏日喀則的住所札什倫布寺的形式建築此廟,作為班禪駐錫之地。因而此廟又稱班禪行宮。「札什倫布」是藏語「吉樣的須彌山」的意思,所以命名為「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佔地面積為37900平方米。整個寺廟的平面布局和主要建築具有日喀則札什倫布的特徵,即所謂「都綱及寢室,一如後藏式。金瓦映日輝,玉幢揚風舞。」(乾隆《須彌福壽之廟碑記》)該廟建在承德市獅子溝北山山麓。主體建築位於山腳下,明顯的中軸線貫穿南北,總平面不是嚴格對稱,而是成縱深的均衡布局。從須彌福壽廟總體建築格局上看,是典型的藏式寺廟,但某些建築個體和細部裝飾,又是漢族的風格。大紅台位於全寺正中,將寺分隔成前中後三個組成部分。前部以碑亭格局與後部琉璃萬壽塔的布置,形成主體的前導和後續。廟的前部建築由五孔石橋、石獅子、山門、碑亭、琉璃碑坊組成,周繞圍牆,牆上砌墩台,上有城樓式建築,遠看具有宮城的效果。此廟在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已修復開放。

  [注釋]

  [1]庚子,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2]班禪額爾德尼,西藏活佛,此為班禪六世。  [3]釐,通「禧」,祝釐就是祝福。  [4]唐古特語,即藏語。  [5]須彌山,意譯高妙、積善。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為佛教所採用。須彌福壽是藏語「吉祥的須彌山」的意思,即象吉祥的須彌山一樣的多福多壽。

  都綱殿樓三重,額曰「妙高莊嚴」[6]。殿內面南額曰「寶地祥輪」[7],聯曰:

開大般若[8][9] ,朗照宗鏡[10];具妙莊嚴  [11],深護法雲[12]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班禪大師在這裡講經說法,開啟了眾佛徒的全部智慧,照亮了佛徒皈依佛法的心。妙高莊嚴殿端正尊嚴,維護著深厚奧秘的佛法。

  [注釋]

  [6]「妙高莊嚴」殿,為六世班禪講經之所,「講經學殿」即設於此。妙,佛教術語,無比義;莊嚴,佛家術語,意即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無量壽經》上曰:「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引申為端正尊嚴。妙高莊嚴殿,藏語意為莊嚴而奇妙的建築。內供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塑像。  [7]寶地祥輪,寶地指「妙高莊嚴殿」;祥輪,吉祥的法輪,佛家認為佛教教義不停滯於一人一處,輾轉傳人,如車輪一般,故比喻佛法為法輪。「寶地祥輪」其意思是:妙高莊嚴殿是宣揚佛法的寶地。  [8]般若,梵語譯音,意為智慧。  [9]台,台座,宗喀巴像安置於此。  [10]宗鏡,佛以心為宗,「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故稱之為宗鏡。  [11]相,佛家語,對「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外現的形象狀態,統稱之為「相」,此處指諸法的體狀。  [12]法雲,法指佛法;法雲是說佛法象雲層樣深厚廣博,包容覆蓋一切。

  又曰:

[13]三摩缽提[14],圓[15][16]七寶[17];超[18]六波羅密[19],座    千花[20]

  [解說]

  參透了三摩地入定的佛法,佛頂圓光內裝飾著七寶;超度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彼岸,佛的寶座上湧現出千朵蓮花。這副聯兩句的前半直接稱頌佛的智慧或功德,說明佛法的高妙;後半通過對佛的形象描繪,表明佛的莊嚴。全聯直接頌揚佛祖的修養和功德,同時也兼有對班禪的歌頌。

  [注釋]

  [13]證,佛家語,指對佛教精義的心領神會。《俱舍論》卷二十五曰:「如實覺知四聖諦理,故名為證。」  [14]三摩缽提,佛家語,禪定之一種,欲入定時名三摩缽提。  [15]圓,圓光。  [16]裝,裝飾打扮,《後漢書·彌衡傳》:「吏訶之曰:『鼓史何不改裝,而敢輕進乎?』」  [17]七寶,佛經中說法不一,《法華經》指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珍珠、玫瑰。此處實指佛座裝飾和供奉使用的各種寶物而言。  [18]超,超度。  [19]六波羅密,佛教名詞,有時譯為「六度」、「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波羅密即度,指菩薩行法超度眾生到達彼岸。其波羅密的行法有六種(謂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包括: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20]千花,這裡是形象描繪,通過形象描繪來說明佛法的神妙。又,梵天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創造之神,世界萬物都是他創造的,他通常坐在蓮花座上,蓮花座為佛菩薩之常座。

  又曰:

圓鏡[21]照三千[22],是空[23]是色[24];妙香[25]聞二六[26],即佛  即心[27]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佛法遍照整個人間,世界萬物雖非實有,而因緣聚會之處又有色相;活佛講經的聲音猶如殊妙之香氣,晝夜飄散,無不聞之,佛心即是人心,人心即是佛心。佛徒們受到啟迪,領悟教義就萬法不離身了。這是盛讚活佛講經的動人效果,實是頌揚班禪的神靈和崇高。

  [注釋]

  [21]圓鏡,圓鏡曼荼羅之略稱。佛家認為,自心圓明中,印字形之三,旋轉成就,名為圓鏡曼荼羅。由此內心之妙曼荼羅出聲音名為轉法輪。其音普遍於十方,名為法螺。皆是用佛教所設的實物象徵佛法。  [22]三千,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稱,指廣闊無邊的世界而言。  [23]空,佛教名詞,指事物之虛幻不實或指理體之空寂明凈。佛教認為世界一切現象皆是因緣所生、剎那生滅、沒有質的規定性和獨立實體,假而不實,故謂之「空」。  [24]色,佛教名詞,相當於物質的概念,但並非全指物質現象。佛教認為萬物並非實有,實性雖空,而因緣聚會之處又有色相。「是空是色」,是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略稱。  [25]妙香,殊妙之香,多用於形容佛寺所用的香料。《增一經》曰:「有妙香三種,謂多聞香、戒香、施香,凡此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之。」  [26]二六,即十二,此指「二六時中」,即一夜,一晝夜。《應庵錄》曰:「二六時中,一動一靜。」  [27]即佛即心,是「人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人心」的略稱。佛教禪宗認為只要內求於心,即可悟道成佛,佛存在於人人的心中。心,佛教把它作為一切精神現象的總稱,與「意識」等概念相同。即心,一切萬法即就於心而不離,為大乘教之極談,言佛心即是人心。即佛,言人心即是佛心。

  又曰:

妙曼[28][29]珠城[30],莊嚴具足[31];芬陀[32]  寶蓋[33],福慧圓成[34]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各種奇珍異寶簇擁在妙高莊嚴殿內,佛象被裝飾得極為莊嚴;佛祖的寶座上白蓮花與寶蓋相承接,佛教普渡眾生,福德和慧德這兩種佛德都功德圓滿。

  [注釋]

  [28]妙曼,妙,美好;曼,又作「鬘」,茉莉花的異名,或指瓔璐——美玉。妙曼,此指各種美麗鮮艷的裝飾物。  [29]擁,圍裹,白居易《新制布裘》詩:「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  [30]珠城,此指珠寶裝飾的輝煌奪目的殿堂。  [31]具足,具備而充足。《法華經》曰:「此大良藥也,色香美味皆悉具足。」佛教中有具足戒。  [32]芬陀,即芬陀利、奔荼利加,花名,俗稱白蓮花。佛家常用蓮花比喻佛教經典的潔白美麗。  [33]寶蓋,或稱天蓋,飾以寶玉的天蓋。為佛菩薩及講師、讀師之高座上所懸,以防灰塵。《維摩經佛國品》曰:「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精,與五百長者子持七寶蓋,來詣佛所。」  [34]福慧圓成,福德和慧德這兩種佛德都功德圓滿。

  面北額曰「福緣恆演」[35],聯曰:

[36][37]香國[38]身,增五福德[39];說  最下乘[40][41],證八吉祥[42]

  [解說]

  這副楹聯的大意是:活佛在理想的佛國——香國出現,使眾生增長了佛家的五種福德;活佛在此說法,傳布高妙至極的佛法,就能使佛徒們領會佛教經典的精義。

  [注釋]

  [35]福緣恆演,演,引長、延及。這個匾額的含義是,佛教的福德將永恆地遍及人間。  [36]現,出現,顯露。  [37]象,象通像,現象即親身出現的意思。  [38]香國,佛國之名。  [39]五福德,福德指善行以及善行所得之福利。五福德即佛家所說的五德,指賢者說法得到的佛家的五種福德。有種種五德:自恣五德,舉罪五德,瞻病五德,戒師五德,等等。如「自恣五德」指,一不愛,二不恚,三不怖,四不痴,五知自恣與不自恣。一說五福德指《賢者五福德經》(一卷,西晉白法祖譯),以第一說為是。  [40]最上乘,至極之教法。  [41]法,佛教名詞,此指佛的教法即佛法。  [42]八吉祥,經名,《八吉祥經》一卷,蕭梁僧伽婆羅譯。此處泛指佛教的一切經典。

  又曰:

仙露[43]  塵根[44],花垂薝葡[45];香風[46][47]法界[48],樂乘迦陵[49]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佛教大師在此說法,使眾佛徒參禪入理,斷絕了任何塵世之想,各種意念更加高潔純凈,有如仙露滋潤白蓮花,使之更加枝葉繁茂、搖曳披拂一樣。大師講經之聲就象香風飄散瀰漫在整個靜謐聖潔的佛堂,使眾佛徒身心愉悅,如迦陵頻加鳥美妙似音樂的叫聲,使人愉快安適。這副聯巧妙地讚頌了佛法的功力無邊。音調和諧,比喻靈巧,有較高的藝術性。

  [注釋]

  [43]仙露,此處意為佛教大師對佛徒說法,如仙露潛移默化地滋潤萬物一般。  [44]凈塵根,凈,洗凈,除去。塵根,指由塵世帶來的不利成佛的意識。  [45]薝葡,香花名,亦作「薝蔔」,此花高七八尺,甚芳香,二三月間生白花,花皆六齣。  [46]香風,妙高莊嚴殿香煙繚繞,飄散四溢,故謂之香風。此時指活佛說法之聲音亦如香風,彌滿整個殿堂。  [47]翔,飛行,《穆天子傳》卷三:「六師之人翔畋於曠原。」此處引申為瀰漫、流動。  [48]法界,佛家認為眾生的本性都是善的,和佛一樣,聖法都從這兒產生,所以叫做法界。此處引申其義,指一活佛說法的地方。  [49]迦陵,鳥名,迦陵頻加之略稱,聲音若天若人,極其美妙悅耳。

  又曰:

  最勝因[50],光華    七寶  ;溥[51]無量壽[52],安樂[53][54]三乘[55]

  [解說]

  印證最深奧的因果關係,那就如神奇的智慧之光打開七寶一樣,覺悟到佛法的真諦;布施無量的福壽,推演領悟成佛的三種途徑和方法,佛徒們就會身安心樂。這副聯形象地說明了佛法開啟人們心靈的巨大法力,頌揚了佛教的偉大。

  [注釋]

  [50]勝因,佛家語,就是善因。《佛說無常經》:「勝因生善進,惡業墮泥犁。」  [51]溥,通「敷」,意為布施。  [52]無量壽,無量的福壽。  [53]安樂,身安心樂。佛家認為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  [54]演,推衍、推廣。司馬遷《報任安書》:「蓋西伯拘而演周易。」  [55]三乘,佛教名詞,指引導教化眾生達到解脫的三種方法、途徑或教說。

  東為御座樓,聯曰:

風鈴[56]常轉[57]蓮花藏[58],貝葉[59]間披[60]金字經[61]

  [解說]

  這副楹聯的大意是:蓮花藏世界的風鈴常轉,金字經的貝葉有空就打開閱讀。這副楹聯主要是頌揚乾隆帝對佛教的重視,從而歌頌他對信奉佛教民族的關懷。他經常閱讀鑽研佛家經典,因而通曉佛教經文和精義。

  [注釋]

  [56]風鈴,風鐸。此處「風鈴常轉」是說經常聽到神秘的佛法的傳布之聲。  [57]轉,佛家認為說教法,轉自心之法,而移他人之心,即如轉車輪也。轉即轉法輪、佈道之義。  [58]蓮花藏,即蓮花藏世界,佛的凈土,此指寺廟。  [59]貝葉,即貝多羅葉,印度人以之寫經文。此處是《貝葉經》的略稱,用鐵筆在貝多羅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內容除小乘佛教經典外,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討論和歷史記載。  [60]披,翻閱。韓愈《進學解》:「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61]金字經,以金泥所寫的經文,此指各種佛教典籍。

  更內佛樓二重,額曰「生歡喜心」[62]。聯曰:

龍象[63]莊嚴,妙[64]不可思議。人天[65]歡喜,普[66]如是吉祥。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力大無比的大輪手持金剛佛善美異常,法力巨大,其精神和手段是佛徒不可思議的。金剛佛法力無邊,使得人界和天界都歡天喜地,象這樣的吉祥實在太廣泛了。這副聯同「生歡喜心」殿的佛尊意義相合,表現得體。稱讚了金剛佛的勇猛精神和殘忍手段,號召眾佛徒要向他學習。

  [注釋]

  [62]「生歡喜心」殿,與吉祥法喜殿相對峙,殿內原供大輪手持金剛,故又稱供佛樓,現僅存基址。佛家認為,彌勒佛為了保護佛教,在同異教徒進行鬥爭時,是用極其兇猛和殘忍的手段向其發動攻擊的。他腳下踩著的金牛和裸體男女,是他所俘虜的異教徒,企圖將其置於死地,以解心頭之恨。其「歡喜」二字是指用大無畏和大憤怒的氣概,兇猛的力量和殘忍的手段,戰勝了異教徒而從內心發出的喜悅的意思。  [63]龍象,佛家說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的叫龍象。水行中以龍力為大,陸行中以象力為大。所以佛教用龍與象比喻修行力之大。  [64]妙,佛教術語,不可思議之義。妙不可思議,即有不可思議之妙,一般用以指佛法的深奧精妙。此指大輪手持金剛的精神和手段是一般佛徒和人眾所難於理解的。  [65]人天,人間眾生和天間諸神。  [66]普,普遍地推廣和傳播。普如是吉祥,象這樣的吉祥實在太廣泛了。

  又曰:

見性[67][68]真源,參[69]聖如意[70];定心[71]觀妙諦[72],示  佛因緣[73]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眾佛徒深刻認識覺知自己的佛性,就可悟出佛法的真源,檢驗並證實了佛聖的如意妙法。佛徒們修禪行,專註一意體會領悟佛法最上的真理,就能示現佛理的各種因緣關係。這副聯是教導佛徒修佛性,曉佛理,關鍵是要做到「見性」、「定心」。

  [注釋]

  [67]見性,徹底悟見自心之佛性。佛家認為,上至諸佛下至芸芸眾生都有佛性,只要認真修行都可成佛。佛教禪宗的基本思想之一是「成佛作祖」或「求生凈土」,「應不執外修」、「不假外求」,而以般若智慧,覺知自心真性。日本《永平道元法語》曰:「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想也,眾生之心性是也。」  [68]悟,覺的意思,對「迷」而言,指對佛理的領悟、覺知。  [69]參,參驗。參聖如意,即檢驗並證實了佛聖的如意妙法。  [70]如意,指如意輪法。  [71]定心,通過修禪行而達到的心專註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智度論》卷二十六曰:「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盪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能得點。」  [72]妙諦,諦,佛家認為最勝無上的真理叫「諦」。「妙」、「諦」意義相近。  [73]因緣,佛教名詞,「因」和「緣」的合稱,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認識和造就「業報」等現象所依賴的原因和條件。

  殿上層額曰「吉祥法喜」[74],內聯曰:

寶閣[75][76]香雲[77],靜資禮梵[78];靈峰[79]  壽相[80],妙悅安禪[81]

  [解說]

  吉祥法喜殿香雲繚繞,在這裡正可以靜心地虔誠地向佛祖釋尊致敬盡禮;這裡猶如佛教聖地靈鷲山,是佛祖現身的地方,端莊沉靜的班禪大師可以在殿堂內心情愉悅地入定。這副聯頌讚了班禪大師駐錫殿堂的微妙作用。

  [注釋]

  [74]「吉祥法喜」殿,為班禪駐錫之所,故又稱住宿樓。此殿高三層,中供釋迦牟尼佛,東西稍間是班禪會客廳和寢宮。二樓是佛事的殿堂,在此殿他接受蒙古王公貴族的禮拜,並為之「摸頂」。法喜,佛家說佛徒聽到佛法的聲音而產生歡喜心,叫法喜。  [75]寶閣,此指吉祥法喜殿。  [76]護,圍護,喻殿堂內香煙繚繞的景象。  [77]香雲,香煙在空中飄動,狀如雲形,故名香雲。  [78]梵,意為清靜、寂靜、離欲。婆羅門教、印度教名詞,認為它是修行解脫的最後境界,是不生不滅的、無差別相的、無所不在的最高實體,也是宇宙的最高主宰。此處實指佛釋迦牟尼。  [79]靈峰,指靈鷲山,即耆闍崛山,釋尊居住說法之地。  [80]壽相,我人四相之一。四相指生住異滅。「壽相」在此與「妙相」同義。原指佛菩薩的莊嚴形象,這裡借指班禪大師端正尊嚴的崇高形象。  [81]安禪,禪是「禪那」的略稱,佛教名詞,謂心注一境,正審思慮,即能使心緒安靜專註,便於深入思考義理。安禪猶言入定。

  下層額曰「芬陀普涌」[82],殿內聯曰:

初地[83]總持[84][85]梵乘[86],恆沙[87]普演[88]  祥輪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總持著菩薩修行的功德,高舉普渡眾生的佛法;向芸芸眾生普遍演說佛法,永遠維護著吉祥的法輪。這副聯主要是對吉祥法喜殿的地位給予頌揚,從而表達了對駐錫於此的班禪大師的敬仰。

  [注釋]

  [82]芬陀普涌,此匾額為乾隆御題,芬陀即芬陀利,花名,俗稱白蓮花。佛家以白蓮花比喻佛教經典的潔白美麗。又據佛經記載,佛陀成道後,佈道時坐的是「蓮花座」,相應的坐勢叫「蓮花坐勢」(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芬陀普涌」意思是佛的蓮花寶座到處湧現,即佛無處不在。  [83]初地,佛家語,初地是菩薩乘五十二位中十地之一(十地是佛教修行過程中的十個階位),初地包括全部高妙的清靜乘物。  [84]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使之不起的意思。這裡作一般動詞使用。  [85]超,高舉。  [86]梵乘,乘是車乘的乘,佛家以車乘作比喻來說明佛菩薩能載運佛法去「濟人」、「濟世」,載眾生到達解脫的彼岸(實指佛教所說的修行方法、途徑或教說)。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別,梵乘同菩薩乘,五乘之一,清靜乘物之意。  [87]恆沙,恆河沙數之略稱。恆河位於印度與孟加拉國境內,印度教視之為聖河,佛教也視恆河水為「福水」,佛常到此處說妙法。此以恆河沙比喻佛徒數量之多。  [88]演,即演說、傳布義理。

  又御座樓南北殿,各二重,北殿懸「南無阿彌陀佛」額,聯曰:

到來佛相[89]原如  是,靜處塵心[90]那更[91]生。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來到佛堂瞻禮,佛祖的真相原來如此和善慈祥;在這靜謐的佛堂里習教,哪能萌生世俗之心呢!這副聯言簡意明,通俗易懂,運用平直的詞語,表達了對佛祖和佛法的尊崇。

  [注釋]

  [89]佛相,指佛的塑像,在佛徒的心目中,這就是佛菩薩的真相,能親眼目睹,為一生之幸福。  [90]塵心,佛教謂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引申為塵世,如紅塵,塵俗。塵心,就是世俗之心。  9910更,再,如「自力更生」。

  又曰:

功德無邊復無量  ,因緣非色亦非空[92]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佛祖的濟人濟世之功德舉世難匹,是無際無量的;佛法精深博大、意蘊深厚,佛所宣揚的因緣相生的真諦既不是有形的,也不是虛無的。這副聯主要是勸誡眾生要修鍊佛德,並歌頌佛祖功德之巨大和佛法之無所不包。而又說明對佛法的領悟絕非易事,必須下一番苦功。

  [注釋]

  [92]因緣非色亦非空,佛所宣講的因緣相生相成的真諦,既不是有形的,也不是虛無的。

  南殿東楹聯曰:

現法化報身[93],共依圓覺[94];攝聞思修教[95],遍示妙明[96]

  [解說]

  這副楹聯的大意是:佛祖顯現法身、化身、報身三身,都依憑於圓滿毫無缺漏之靈覺;佛祖攝受妙法,具足聞、思、修三慧,能普遍地開啟眾生的妙明之心。

  [注釋]

  [93]現法化報身,現出佛的法身、化身、報身。佛教經典說佛或二身乃至十身,開合多途,然以三身為通途,諸身不同,但卻超不出三身。  [94]圓覺,所覺悟之道平等圓滿,毫無缺漏。  [95]攝聞思修教,攝,攝受,即攝取妙法而拯救眾生。聞、思、修,佛教名詞,指三慧:依見聞經教而生的智慧為聞慧,依思維道理而生的智慧為思慧,依修行禪定而生的智慧為修慧。  [96]妙明,真妙之明心,以明無漏之真智。《楞嚴經》卷一曰:「發妙明之心,開我道眼。」

  西楹聯曰:

象法[97][98]祥輪,西方震旦[99];智光[100] 寶炬,海藏天宮[101]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中國就象西方的震旦,宏大精深的佛法如祥輪遍及西方和中國;佛的智慧之光,似光芒四射的寶炬,照徹了天宮和龍宮。這副聯一方面說明佛教大為盛行,無遠弗及,在中國和西方都為許多人所信奉;另一方面又特別頌讚了佛祖的智慧和法力。

  [注釋]

  [97]象法,法力無邊的佛法佛理。  [98]涌,上升、湧現。  [99]震旦,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  [100]智光,指佛祖的智慧之光。  [101]海藏天宮,海藏指龍宮,海龍工所居之處。天宮,天神的宮殿。

  客堂額曰「萬法宗源」[102],聯曰:

便[103]有香風[104]吹左右,似聞了義[105]示緣因[106]

  [解說]

  深靜的萬法宗源殿內流蕩著幽微的香氣,佛徒們在這聖潔的殿堂內似已領悟了佛教經典的真諦,懂得了宇宙現象的根本原因。這副聯讚美描繪了「萬法宗源」殿堂的馨香和肅穆氣氛,稱頌了佈道說法的動人效果。

  [注釋]

  [102]萬法宗源,此殿分上下兩層,上層是佛堂,下層為班禪隨從的起居處,萬法宗源,是說這座寺廟是聖地,是萬法之主、萬法的根源。其含義實為佛教是第一宗,是高於一切的。  [103]便,就。  [104])香風,殿堂內香煙繚繞,故把殿堂的風稱為香風。此處隱含著佈道的聲音猶如香風使人心情怡悅。  [105]了義,佛教名詞,是「真實」的異名,其意是顯示說明事物的真實的內容和真正的含義。佛教認為能夠準確地闡明佛教的教義叫了義,反之叫不了義。《大寶積經》卷二十五:「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是名了義。」  [106]緣因,即「因緣」,佛教認為「因」與「緣」合稱,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認識造就「業報」等現象所依賴的原因和條件,《俱舍論》卷六:「因緣合,諸法即生。」在生「果」中起主要直接作用的條件叫「因」,起間接輔助作用的條件叫「緣」。

  附錄

  在妙高莊嚴殿,有楹聯一副,為《欽定熱河志》所未載,現乃懸掛殿內,文為:

震旦   現香林[107],人天歡喜;耆闍[108]開寶綱[109],龍象總持。

  [解說]

  這副楹聯的意思是:中國出現了佛教聖地,人間眾生和天界諸神皆大歡喜;在熱河這一佛教聖地建造了寶寺,佛法力大無窮,如龍如象,萬全萬有。這副聯的上句也暗指承德寺廟眾多,是北地的佛教中心之一,下句暗指北山獅子溝里的須彌福壽廟。

  [注釋]

  [107]香林,指佛教聖地。  [108]耆闍閣,耆闍崛山之略稱,相傳釋迦牟尼曾在此居住和說法多年,許多佛教傳說都與之有關,這裡指獅子溝北山。  [109]寶綱,珍寶之殿堂,此指佛廟。綱,都綱,梵文譯音,佛教的殿堂。

  [原載:《承德師專學報》(綜合版)1987年04期]


 作者:承德師專避暑山莊楹聯研究小組 整理製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註明
推薦閱讀:

佛說無量壽經廣釋 上冊 注釋
泊秦淮譯文及注釋
易壇覓奧網-年月凶神注釋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文及注釋(稱佛名號品第九)
佛門修持——佛語注釋

TAG:解說 | 寺廟 |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