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閑話官與吏

閑話官與吏

人們常常將「官吏」二字連用。其實官與吏是有區別的。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個地區或一個部門的行政首長,而吏只是行政機關的辦事人員。

清代進入官場的途徑大體有五種:蔭襲、保舉、科舉、捐納,以及清末時新式學校的培養和留學。不過最後一種很少。

說到如何進入仕途,人們通常會都會想到科舉。此言不虛。「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這些熟語人們都耳熟能詳。

從表面上看,科舉考試是為國家選拔人才。但實際上,選擇人才倒是其次,科舉制度還有更為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何能延續兩千年之久?科舉制度的存在是一個重要原因。毛澤東說過,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此言不虛。你看不管哪個國家,每當發生重大社會變革時,在前面衝鋒陷陣流血犧牲的都是底層群眾。但是請注意,普通群眾雖是革命的主力,可是只有普通群眾卻不能發生革命,這就像只有乾柴沒有火種仍然不可能燒起燎原大火一樣。當一個國家矛盾激化,革命危機成熟時,這個國家就像布滿了乾柴,這些乾柴就是普通群眾。但要乾柴燃燒成熊熊烈火,必須要有火種的存在。這個火種,就是社會變革的思想,而思想只能存在於知識分子之中。所以要保持

明君聖主的江山傳之萬代,就要控制異端邪說的產生和傳播;而要杜絕這些異端邪說的產生和傳播,就要讓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死心塌地地跟隨朝庭。而要知識分子死心塌地地效忠朝庭,科舉制度是個最有效的工具。

可以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最偉大的創舉。首先,它讓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心甘情願地被綁在科舉這輛戰車上,死心塌地地往這條獨木橋上擠。唐太宗看見考中了進士的考生們魚貫而入的時候,情不自禁地說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你看,

李世民先生高興得連心裡的秘密都不由自主地說出來了。

其次是科舉所考的內容,完全是禁錮人們思想的四書五經,其內容無外是

宣揚君臣父子三綱五常那一套。文天祥被俘後寫了《正氣歌》,他在列舉了一系列的忠臣孝子後說道「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封建倫理道德在他思想深處留下的烙印是多麼的深。

而對於知識分子的控制,西方的國王們就遠不如中國的皇帝做得好。如大革命前的法國,在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革命危機四伏,思想界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魁奈、盧梭等人撰寫了大量鼓吹民主制度的著作,公然反對君權神授。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就像電影《劉三姐》中那個莫懷仁所說的那樣:「那年鬧民變,開頭也是唱山歌,唱著唱著,那些亂民們就像出窩的黃蜂一樣,『嗡』的一聲就起來了。」

要是外國的國王也懂得用科舉制度套住知識分子,也許他們的王朝就不至於如此短命。可見中國皇帝創造科舉制度,確是無比的英明。

雖然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有著如此大的魅力,可是知識分子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機會並不多。如清代規定,秀才大府20名,大州縣15名,小縣4名或5名。全國秀才在25000左右。舉人限額在1500上下。其淘汰率之高,遠比今天的高考難。但這一點點希望,就讓全國的知識分子趨之若鶩,以至出現「白髮童生,壽星舉人」的怪現象。廣東諸生謝啟祚百歲參加會試,角逐進士功名,成為當時的佳話。謝有三妻二妾,生子23人,女12人,孫29人,曾孫38人,玄孫2人。這位五世同堂的人瑞,仍執意要征戰科場。照例,這等年齡參加鄉試,應由該省巡撫呈報禮部請皇帝恩賜舉人。但謝堅決謝絕,仍要披掛上陣。這次謝果然遂意,考中了舉人。

科舉制度對維護社會的三綱五常的作用是如此重要,難怪歷代聖主

明君都非常看重科舉,大力提倡讀經。宋真宗趙桓還親自作了《勸學文》: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

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謀

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

六經勤向窗前讀

除了科舉,進入官場的另一途徑是納捐。所謂納捐,就是買官。對於官帽的買賣,清的前幾朝還有所節制。到了末世,就無限制地用納捐的方式來解決財政困難。道光在位30年,各省捐監總數達315825人,這17省的統計人數再加上直隸一省的數字,總數就是32萬,是同期進士的32倍,舉人人數的5倍多。道光以後賣官更加泛濫,造成市場疲軟,不得不減價出售,九折,八折,七折,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大甩賣。如乾隆三十九年道員售價16400兩,咸豐二年降為9446.4兩,光緒二十七年又再降為4732.1兩,低至三折。

「千里做官只為財。」官員花了這麼大的代價才買到了官帽,當官後自然要收回成本。所以官員貪污是天經地義的,要是讓官員不貪,那簡直是天理不容。

但是捐了官並不一定能當官。捐了官只是取得了當官的資格,成為候補官員。要補上實缺,又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了。咸豐、同治兩朝用兵,保至記名提督者近8000人,總兵20000人。全國提督19員,每年一換,也要420多年才能輪換一次。總兵全國只有56員,每人當一年,也要300年才能輪一次。候補者能得到實缺,遙遙無期。以至於終身都補不了,凍餓而死的大有人在。

不過捐了官,雖得不到實缺,卻可著官服。官員所著官服稱為補服,文官的補服所綉為飛禽,其分別是:

文一品補子 仙鶴

文二品補子 錦雞

文三品補子 孔雀

文四品補子 天燕

文五品補子 白鷳

文六品補子 鷺鷥

文七品補子 鷂鷹

文八品補子 鵪鶉

文九品補子 練雀

由於通過科舉制度選拔的官員,他們考試的內容只是皇家規定的四書五經,些東西只能作為進入官場的敲門磚,與當官後所要承擔的業務完全不相干。做了進士,到中央各部做主事以及外放做知縣,還得從頭學習行政管理知識。在具體的業務上,即使是狀元、進士,實際上只是啟蒙的兒童。於是官員們就不得不依靠一幫熟悉業務的胥吏了。官員任職的時間都很短,知縣僅三五年。清代官員後備隊伍浩浩蕩蕩,有的在署只有一年。所謂「官如傳舍」,就是說官員之於官府,就像住旅館的旅客。知縣們為取得收支平衡,還要在有限的一兩年內積累一筆財富,實在無暇顧及學習業務。清代衙門辦公除皇帝有明確的上諭外,其它都要查案例,即過去處理品這類事情的成案,援例辦理。事情千差萬別,不是一個成案可以解決,有的必須七彎八拐,援引很多成案,才解決一個問題。這些案例堆積如山,汗牛充棟,如非熟手,無異大海撈針。官員們忙於鑽營奔走,很少有人去熟悉鑽研業務,不得不聽命於書吏。

由於以上原因,造成了胥吏專權的局面。胥吏有很大的權力。如晚清著名的棟樑大臣曾國藩,在到戶部報銷圍剿太平軍的軍費時,中堂大人仍不得不遵從當時通行的潛規則,賄賂戶部的胥吏,才能結清鎮壓太平軍的軍費銀子。想想曾國藩是何等顯赫的人物,可是到了戶部,能有把椅子坐都是很大的面子了。

由於吏不屬於國家正式編製,數字只能估算。清前期一個縣的胥吏為200名至1000名。胥吏世代相傳以此為生,成為鐵飯碗。

官府平時的政事既然操持在胥吏手中,官同們就落得清閑。京城各衙門,公事簡少者,堂司各官,每天到衙門一次,小坐便走,露露面就算上班了。故有人寫有一幅對聯:

大人套車 中堂請轎

茶房開飯 蘇拉倒茶

官員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文恬武嬉,優遊歲月。庚子以後,有人做詩嘲諷:

六街如砥電燈紅 徹夜輪蹄西復東

天樂看完看慶東 惠豐吃完吃同豐

頭街強半郎員主 談助無非白髮中

除非早衙簽配字 閑來只是逛衚衕

這首詩說的是夜間華燈初上,官員們的車馬交錯賓士,看完天樂班又看慶樂班的戲,吃完惠豐飯館又吃同豐飯館。街上多半是各部衙門的郎中、員外郎、主事們,口中談論的無非是麻將桌上的白、發、中。除非早上要到衙門上班,都到八大胡同的妓院依翠偎綠去了。郎中為正六品,員外郎為從五品。這些中級官員都是些吃喝嫖賭的主兒。

清末時,官貪,吏也貪。對於外官來說,貪墨實在太容易了,反正天高皇帝遠,我的地盤我做主。而對於京官來說,以權謀錢就難得多,因為在京城,高官比比皆是,誰會買你的帳?所以京官的日子就相對過得清苦一些。不過京官也有找錢的路子。這路子一是外官的饋贈。外官要找靠山、通消息,總是要有京官為其服務。如外省官員送給京官的禮品,有別敬、冰敬、炭敬、車敬、書敬、門敬、妝敬、文敬、印結等等,路子也不算少。二是靠本身的職權。在京官中,吏、戶二部因一個管發官帽,一個管錢,因而油水之大是出了名的。《文明小史》說,「在裡頭最好不過是吏部、戶部,當了一輩子(這裡指戶、吏二部的書吏),至少也有幾十萬兩銀子的出息」。一個書吏都有幾十萬兩銀子的「出息」,遑論他們的長官。其它幾部雖然不如吏戶二部,但也並非無利可圖。刑部的總是盼著外省發生大案,到時定有賄銀可撈。工部雖較簡,但遇到大工程仍可獲大利。禮部尚稱窮署,但在會試或大婚、國喪之年,也可獲大利。  官員如此,書吏更是地地道道的地頭蛇,因而書吏挾例弄權,便是清代一大敝端。各位朋友一定讀過清人方苞的《獄中雜記》,對那個收受賄賂後用他人的腦袋換取死刑犯人的性命的胥吏一定有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中有人做了官,自然合家榮耀,於是清代就有一條諺語:「莫用三爺,廢職亡家」。這裡所說的「三爺」,系指少爺(兒子)、女婿(姑爺)、妻兄弟(舅爺)。其實這裡的「三爺」,系泛指官員的親屬。上述諺語,是清人根據大量官員作用「官親」辦理公務的弊端總結出來的,意為大量使用官親會招致丟官敗家的下場,它反映出清代官場使用官親是普遍現象。  進入官場,就要遵守官場的諸多規矩。這些規矩可分為兩種,一是屬於官場上的官話的,如: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州縣衙門座碑。)  「才要真愛,名要略愛,總之己要自愛;天不敢欺,人不可欺,實於心不忍欺」。(督學署前座碑。)  「陽奉陰違,天有難遮之眼;民窮財盡,地無可剝之皮」。(州縣衙門座碑。)  「民不可欺,常愁自折兒孫福;官非易做,怕人直呼父母名。」  「人人皆稱父母官,要對得自家父母,方可為人父母;此中易作子孫孽,須顧全百姓子孫,以能保我子孫。」  不過在這些冠冕堂皇的「官話」之處,還有更多的官場的「潛規則」箴言,如:  「多磕頭,少說話」;要「懂圓滑趨避之術」;要懂得「唯上是從」;要「逢迎巴結,不怕難為情」、「笑罵由人,好官我自為之」;「欺上瞞下,一緊二慢三罷休」;「穩、冷、狠、套、拉、攏」;「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林林總總的官場潛規則,一時也難以盡述,可見做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宦情薄如紙。官員一旦失去權勢,身價便一落千丈。所以《紅樓夢》中的賈雨村在其「護官符」中說道,官場中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故官場中建立關係網尤為重要。要建立關係網,門路很多,如對權大者巴結奉迎、優用鄉人、建立同鄉性幕幫、胥幫;拜乾親;結蘭譜;拜門生等等。 清代官場種種敝端,讓官員們的素質更加低下,讓早已腐朽不堪的清朝庭更加風雨飄搖。辛亥革命本是一場倉促發動的不大的兵變,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偶然事件,讓清王朝這個百千瘡孔的龐然大物立即轟然倒塌。

官與吏講完了,最後還想補充一句。人們常說「牆裡開花牆外香」,中國的科舉制度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卻讓外國人從中受到啟發。他們借鑒中國的科舉創造了現代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結束了政黨分肥,建立了先進的公務員制度。這,也算是我們的老祖宗對世界的文明的一點貢獻。


推薦閱讀:

閑話「兒皇帝」 (38)唐 睿宗李旦
閑話「兒皇帝」 (50)司馬睿
閑話六祖的見性(五)|證悟是還得本心
回望兩千年:閑話漢朝(續二)
薦讀│閑話「圪泡」

TAG:原創 | 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