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命的追問(隨感四篇)

生命的追問(隨感四篇)(作者:馬明玉)之一:認 識 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德菲爾神廟上的古老聖喻至今還在人們耳邊響起,蘇格拉底正是從這裡開始了對生命的追問,掀起了一場哲學上的革命。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由對世界本原的探索,轉到了對人的本質及其內在精神世界的研究,哲學有了更為廣闊的領域。從此,哲學打上了人的烙印,哲學家的一切努力,都在致力於一個目標——認識人自身。  「認識你自己」,這個命題看似簡單,卻充滿魅力,對哲學家來說永遠都不會有終極的答案。人作為萬物之靈,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增強,也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掌握更多知識的人類,總是要強迫外在的世界屈從於自己的意志,此所謂「改造世界」。然而人同此情,千古一心,人對自身的認識卻似乎停留在原地踏步,人對自身的認識只源於過去的經驗,未來如何卻總是一個謎。 之二:人 生 有 夢  曾經對弗洛伊德產生好奇,一本《夢的釋義》讓我費寢忘食了好幾天。沒有看破弗洛伊德的世界,儘管弗氏的觀點充滿了矛盾和牽強附會的東西,但我卻感受到夢的魅力,因之而對學者懷著敬意。  夢之於人,可以說每人都有體會,弗洛伊德對夢的研究,探索夢的奧秘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潛意識下的心理活動,可以再現生活的經驗,亦可是對現實的逃避。由此,總以為人在清醒的時刻也常有夢,是一種非現實的不可企及的境界,更多的時候成為人的某種寄託。人生有夢,在充滿艱辛的路上,總是把對未來的希望潛在於心之深處,在現實的土壤上建構希望之夢。這夢,遙遠,卻如燈塔一般,引領著人們跨過千山萬水,不斷地努力與追求。人總是處於夢的毀滅和再生之中,只要生命存在,夢想就不會消失。現實總像一堵厚實的牆,我們無法轉身而去,這不是因為怯懦,而是因為時間的不可逆性使我們無法回到從前。  夢的魅力在於虛無飄渺,在於某種意義上的浪漫,夢不僅點綴了生活,還豐富了藝術,任何藝術離開了夢的想像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作家因為夢想才會在小說中建構一個世界;詩人沒有夢想就無法營造詩意的境界;畫家以線條和色彩,把意想中的夢境形象地表達給人們;音樂以旋律昭示對夢的感悟。凡此種種,夢的虛幻不真,並不妨礙其存在的價值,它與真實的生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與現實一樣,亦是一種無法逃避的生活。之三:習 慣  同樣的事重複多次,總會令人感到厭倦,而有些事則可成為習慣。有的人想養成某種習慣,而有的人則千方百計力圖改掉某種習慣。二者有趣地並成於人生之中,可見人的確是一個矛盾。培養好的習慣無疑有助於生命的健康,增加人生的樂趣。但凡事不宜過分,中國人講究適可而止,這是很諳中庸之道的。積習日久,養成個人獨特的生活規律。由此,不同的習慣也促成大千世界的人們有豐富多彩的個性。  另一種根生蒂固的習慣是思想,以觀念的形式存在於人的頭腦中,久之即為可怕的思維定勢。思維是活躍的,但亦容易懶惰,思想上的定勢一旦養成,要想改變也就相當困難。經常見到的情形是:當現實中出現某些與固有思想不一致的東西時,人們總是不願接受它,進而要想著法子抵制。此所謂保守。之四:孤 獨 與寂寞  生活不能沒有孤獨,也許你置身於眾多的人群中,而你仍然寂寞;生活也不能沒有寂寞,也許有很多人關心你,而你依舊孤獨。  這兩種感覺源於心靈對人生的體驗。兒童只有寂寞沒有孤獨,理智對兒童來說,遠不如感情更具有威力。成人則因人而異,二者兼而有之。感情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寂寞,思想無法交流則更多地導致孤獨。一個寂寞的人常對周圍的事因冷漠而缺少感悟。一個孤獨的人一般也是一個敏感的人,他願意思考,對人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我們發現,智者大多孤獨,卻並不寂寞,豐富的思想和遠大的抱負,使他可以忍受孤獨,致力於奮鬥的目標並達到成功。對智者來說,孤獨是一種財富。寂寞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無聊。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總是不能充實自己的生活,因而他不會超越自己,心靈在寂寞的熬煎中,思想也會變得獃滯,對他們來說,生命的活力已蕩然無存。 人生不能逃避寂寞和孤獨,對眾人而言,關鍵在於要學會如何面對寂寞與孤獨,這是一種技巧,也需要勇氣。
推薦閱讀:

大家是怎麼面對寵物死亡的?
《生命本質的論證》第十二章真言(十八)
異形---「一歲一枯榮」
人過世了,器官還活著?
禪與悟 時空與生命的超越

TAG: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