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坐堂 皮膚科病診治絕招53 異位性皮炎
07-05
異位性皮炎 異位性皮炎又稱遺傳過敏性皮炎或特應性皮炎,是一種與遺傳因素有關的慢性、複發性、瘙癢性、炎症性皮膚病。大多由嬰兒期開始發病,時輕時重,延續到成年。多數在嬰兒期自愈,平均有10%移行至成人期,年長患者較少見。過冷、過熱、出汗、情緒變化、毛織品等均可激發瘙癢。 有哪些癥狀? 1.嬰兒期:皮損為典型的濕疹發作,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流滋、結痂、脫屑,頭皮皮損常附有黃色脂溢性痂皮,酷似脂溢性皮炎。 本病最早在出生後1個月或更早些發病,但大多發生在出生後2個月以後,好發於面部,特別是兩頰和額部,重者可累及頭皮,甚至波及軀幹、四肢。 病程慢性,時輕時重,部分患兒在2歲以內緩解,部分患兒反覆,發作,遷延至成人期。 2. 兒童期:皮損為乾燥帶有鱗屑的丘疹,融合成為邊界清楚的苔蘚樣斑片,有抓痕、脫屑、血痂,少數可表現為米粒到黃豆大小的棕褐色或正常膚色的丘疹,初起較大,顏色潮紅,日久變硬,色褐。皮損呈局限性、對稱性分布。 兒童期患者大多在嬰兒期緩解1-2年後再發病,少數自嬰兒期延續而來,也有到兒童期才發生的。 好發於肘窩、腘窩及四肢伸側,常伴有大腿內側淋巴結對稱性腫大。 病程慢性,部分患兒經治療後緩解,少數持續不遇,反覆發作,延至成人期。 3.成人期:皮損類似播散性神經性皮炎,表現為多數密集的小丘疹,常融合成片,苔蘚樣變明顯,其上有細薄的鱗屑,也有少數到成年人才開始發病。 病變好發於頸部、四肢,眼周圍,自覺劇烈瘙癢,部分患者伴有消瘦、便溏、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癥狀。 如何治療? 基本方一 桑葉6克,黃菊花6克,牛蒡子9克,荊芥6克,防風6克,白鮮皮15克,地膚子9克,蟬蛻6克,銀花12克,生甘草6克。 *大便乾結,加生大黃6克。 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劑。 外用藥:用青黛散麻油調成糊狀外搽,每日2次。 用於嬰兒期異位性皮炎。 基本方二 生地30克,赤芍9克,丹皮9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9克,苦參9克,車前草30克,黃芩9克,生甘草6克。 *皮損肥厚,加夏枯草30克,僵蠶9克; 球便溏,加焦白朮9克,白扁豆9克。 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劑。 外用藥:1%薄荷三黃洗劑外搽,每日3次。 用於兒童期異位性皮炎。 基本方三 當歸9克,雞血藤30克,丹參30克,制首烏30兜,土茯苓30克,苦參9克,白花蛇舌草30克,蒲公英30克,珍珠母(先煎)30克,炙地龍9克,生甘草6克。 *便秘,加焦白朮9克,白扁豆9克,去白花蛇舌草; *頭暈腰酸,發育不良,加菟絲子9克,仙靈脾12克,肉蓯蓉9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外用藥:1%薄荷三黃洗劑外搽,每日3次。 用於成人期異位性皮炎。 有哪些單驗方? 1. 山藥50克,生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蓮子12克,紅棗仁10克,蟬蛻(包)12克,生黃芪(包)12克,同入鍋,水煎至豆爛,撈去黃芪、蟬蛻布包,放入糯米或梗米50克,煎煮成粥,加白糖適量,即成藥粥,2日1劑,隨意口服,一般可用5-7劑。用於嬰兒期皮炎。 2.白鮮皮3克,地膚子3克,枯礬3克,青黛1克,研細末,加雪花膏100克,調勻外用。用於嬰兒期皮炎紅斑丘疹型。 3.赤小豆30克,當歸30克,水煎服。用於兒童期或成人期腐爛滲出型。 4. 蛤粉20克,五倍子15克,煅石膏15克,共研細末,加凡十林配成20%軟膏,外搽。用於肥厚苔蘚型。 5.生黃連粉15克,爐甘石粉15克,苦參粉20克,煅牡蠣粉20克,蛇床子粉10克,冰片10克,共研極細末,調勻,菜油調糊,外搽。用於結痂鱗屑型。 6.沒藥50克,銀花50克,煎水做冷濕敷,用於糜爛滲出型。 特別提示 1. 禁食魚腥、牛羊肉及海味等食物。 2.盡量避免抓搔和摩擦,不宜穿化纖衣物和羊毛衣褲。 3.均應禁忌種牛痘,也應避免接觸新種牛痘和單純皰疹病人。 4.局部清潔時,不可燙洗或用肥皂洗滌。有結痂時宜先用香油濕潤,然後輕輕去痂。 5.避免過度緊張勞累,保持精神愉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卵巢性不孕23方治則老中醫治驗方,辨證施治顯神效
※凍傷中醫中藥
※中醫執業考前衝刺-- 中醫婦科學(一)
※中醫要旨——趙洪鈞臨床帶教答問選刊
※刮痧能防治關節痛?刮痧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