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針灸建議看的書及其簡介(附下載)
07-05
《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藥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藥,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難經》 主要內容 《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提出了八十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內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由於歷代專家學者的更改校注,現在流傳的《難經》版本早已不是原書的本來面貌。根據元代吳澄的分篇方法,《難經》八十一難被分為六篇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脈學在《難經》佔有相當的比重。《難經》對《內經》所提出的寸口診法」進行了發展,確立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指出了氣口部位寸、關、尺三部的陰陽屬性,每部的浮、中、沉三候,以及與臟腑經絡的配合關係;論述了切脈獨取寸口以診斷疾病的原理,是由於寸口為脈之大會」,是十二經脈經氣匯聚之處而決定的。此外,還具體討論了正懲異常的脈象及其臨床意義。《難經》的獨取寸口法改變了《內經》的全身遍診法,為後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診脈法奠定了基礎。 在論述臟腑生理功能的同時,《難經》首次把右腎稱為命門,明確了命門與腎的關係,強調了命門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命門為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從而開創了後世命門學說之先河。《難經》對三焦的概念和功能也作了較詳細的論述,並記載了五臟六腑的形態,描述了一些臟腑器官的周長、直徑、長度、寬度及重量、容積等,補充了《內經》的解剖學知識。 《難經》還全面敘述了奇經八脈的含義、內容、循行部位、起止、與十二經脈的關係,以及發病證候等,補充了《內經》中所缺乏的這部分內容,使經絡學說更為完善。此外,《難經》還鄭重討論了針刺補瀉法的運用。其中有迎隨補瀉法、刺井瀉滎法、補母瀉子法、瀉火補水法,以及補瀉的手法和步驟,誤用補瀉可能導致的不良後果等。從而對針灸療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由於《難經》文字不易理解,所以歷代醫家對該書作了各種注本。最早的注本為三國時期吳太醫令呂廣為之注本,以後唐代楊玄操、宋代丁德用、龐安時、金代紀天錫、元代袁坤載、滑壽、明代馬蒔、清代徐靈胎、黃元御等,都對《難經》作過不同的注釋闡發本。《灸法秘傳》 針灸著作。一卷。清·金冶田傳,雷少逸編。刊於1883年。內容有正面(穴)圖,背面(穴)圖、指節圖、灸盞圖、灸葯神方、灸法禁忌,全書主體部分為中風、屍厥應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書末由劉國光氏附入太乙神針方及雷火針法。本書論述簡要。其中將特製的葯艾放入銀質的「灸盞」中進行灸療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點。現只存初刻本。<<玉龍歌>> 針灸歌賦名。全名《一百二十穴玉龍歌》。出《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開頭稱:「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絕沉痾。」七言韻語,首尾共八十六段。其用穴經驗有參考價值。《針灸聚英》:「俗以《玉龍歌》為扁鵲所撰,蓋後人依託為之者。」《針灸大成》等書載此,文字略異。《針灸問對》 針灸著作。又名《針灸問答》。三卷。明·汪機撰。刊於1503年。本書以問答形式闡述了針灸學中的一些基本理論。上、中二卷論述針法;下卷論述灸法及經絡腧穴。全書以《內經》、《難經》等書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而對於金、元以後的各種針灸學說則採取批判或否定的態度,並批判了某些不負責任的醫療作風。現存初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針灸心悟》、《針灸心傳》《高立山針灸匯粹》針灸三步曲由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高立山教授編著的《針灸心悟》《針灸心傳》及《針灸心扉》組成。是高立山教授師生三代學習中醫針灸理論的體會和應用中醫針灸臨床經驗的紀實。初以《針灸心悟》出版介紹錘鍊針灸基本的要點,受到讀者歡迎,又出《針灸心傳》指出提高針灸的幾點心傳,與《針灸心悟》形成針灸姊姐篇,廣泛流傳國內外,後由《針灸心悟》、《針灸心傳》和《針灸心扉》形成了高立山教授學習中醫針灸、應用中醫針灸、研究中醫針灸、交流中醫針灸的「針灸三部曲」受到讀者的厚愛,並被中國中醫研究院評為一九九九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現應讀者的要求訂正修改、去繁執簡,重新出版。並在《針灸心傳》中補充「用藥心傳」等內容,突出中醫針葯並用重,發揮「針灸攻其外」,「藥物治其內」,臟腑經絡同治的針葯並用的特點,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望讀者能從中吸取中國中醫針灸的精粹,發展提高中國針灸醫學,為人類健康服務。《針灸資生經》《針灸資生經》簡稱《資生經》,宋·王執中撰。該書撰成後,由王氏自己首刊於澧陽(今湖南澧縣),時間不詳。繼刻于海陵(今江蘇泰州市)。至紹定四年,上述兩版均不復存,朝散郎澧陽郡丞趙綸為廣其傳,再次重刊。本書共7卷;第1卷論腧穴名稱、位置、主治、刺灸法,腧穴排列方法與《銅人腧穴灸圖經》略同。所記載的督俞、氣海俞、風市等腧穴,以及眉沖、明堂、當陽、百勞等21個民間行之有效的別穴,均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所未載,對魄戶、大檜、巨骨、照海、申脈、肓門、鳩尾諸腧穴的辯誤及對足三里取穴方法的考證,都有一定價值。第2卷論針灸注意事項和一般理論問題,如「針灸須葯」、「針忌」、「忌食物」、「同身寸」、「論壯數多少」等等,強調針灸葯並用的治療原則。該書在前人經驗基礎上,明確提出「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相去為一寸」的同身寸法,一直沿用到現在,是公認的針灸取穴標準。第3~7卷論述各科疾病的辨證取穴及具體的刺灸方法,因證配穴,內容豐富,尤其體重各種灸法的運用,《資生經》對宋以前的針灸學成就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對後世針灸學有重要影響。《針灸甲乙經》原書lO卷,後改為12卷,共128篇。晉?皇甫謐所撰,原名為《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在《針灸甲乙經》之前,雖然已經存在有號稱為《針經》的《靈樞經》,但《靈樞經》對於腧穴的論述,卻只提到了150多個穴名,對於腧穴的位置、取法、主治與針刺深淺等甚少提及;由於其論述的內容仍不盡完,故皇甫謐廣泛收集《靈樞經》、《素問經》,以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的精要編輯而成《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主要論述臟腑經絡、脈診理論、腧穴部位、針灸方法、禁忌、病因病理,以及各類病證、針灸取穴等,特別是對經穴的歸納,不僅統一了腧穴的名稱與作用,對於內科、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的針灸論治處方更為詳盡,是我國現存最早且內容比較完整的一部針灸著作。值得一提的是,針灸處方的出現,是《針灸甲乙經》的主要貢獻之一。也就是說,《針灸甲乙經》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簡單的個別穴治療,發展到相互配穴的運用,大大加強了針刺治療的效果。書中論述了500多個針灸處方,200多種病證,比如:衄血取腕骨;咳血取大陵;痔疾取攢竹;乳癰取太沖、復溜;失眠取浮郄;遺尿取神門、委中;大便艱難取中渚、大鐘等取穴經驗,都廣為後人所沿用。《針灸甲乙經》總結了魏、晉代以前的醫家經驗,是現存最早的針灸巨著,雖然至今已有1800年,但視其內容,可見當時的針灸水平已經極高,它所闡述的針灸理論內涵,甚至超越了現今醫療科技發達的時代;因此,筆者將之推薦給有志於研究針灸者。《針灸甲乙經》確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討與鑽研的針灸著作。 論壇下載地址:http://bbs.zhentui.net/thread-3960-1-1.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7歲男孩肚子越來越大,醫生建議偏方治療,結果生出一堆螞蟥
※陽宅實用風水點竅(建議收藏)
※21條實用的哺乳建議 媽媽輕鬆哺乳寶寶健康成長
※坐骨神經痛與腰痛,戴護腰效果不大,長期疼痛建議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