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里,反正就是這麼講究……
本
堂
拆
字
◆ ◆ ◆ ◆
這一周,朋友圈裡都在抵制「樂天」。我不懂外交、軍事,但我家鄰居要是從土豪那借個呲水槍嚇唬我兒子,我肯定就不上他家開的小賣部買東西去。不知這樣理解對不對,這反正是我的想法。
「反正」這是個副詞,表示情況不同但結果無差別,顯得矯情的一個詞,今天就說反正。
反: 覆也。從又,廠反形。(《說文解字》)
許慎說:這個字是翻覆的意思,一個又一個廠組成。問題來了,我們觀察一下我們今天寫的「反」的字頭,不是「廠」而是一個短撇加一個長撇,而古人
寫的是「廠」。 「廠」在古代讀作 「hǎn」 不是工廠的「廠」,是山石厓岩的意思。帶有這個構件的字都表示這個意思。比如:「厓」是山邊、「厜」是山頂。而且這個偏旁和後來「石」的字頭也相近。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寫成 「短撇+長撇」的反字頭了,這個字頭讀作「yì」,是橫著牽引的意思。
金文的「反」,手抓厓岩的樣子很容易看出。
隸書里就是「廠」不是「短撇+長撇」。
這三個「反」都出自歐陽詢筆下,分別來自《九成宮》、《皇甫誕》和《虞恭公》。我們耐心觀察一下,同一書法家在不同時期書寫的同一個字,對學習書法是很有幫助的方法。
這個是王羲之《姨母帖》里的反,寫得很緊緻。
這個是王羲之《極寒帖》里的反,寫得很開張。
兩個草書的反,看看古人的收與放。
下面說「正」, 正: 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說文解字》)
許慎說:正是正直的意思,一加止構成。這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正意思一樣,只是我們今天不把這個字拆成「一+止」。我們一般都會看成一個整體,而且這個字只有簡單的五筆,一目了然,常常用來計數。
甲骨文的「正」是這樣的,上面是一個「口」或者是一個圓點,下面是一直腳。
至於是方框還是圓點都是一個意思,有時只是為的刻畫方便而已。
上面的「口」代表著城邑,一隻腳代表著行進。向著城邑行進,就是今天所說的征伐。「正」就是「征」的本字,古代有個「正」的異體字寫作「一+足」,也是表達這個意思。後來為了表達這個意思加上了代表行走的「彳(chì)」或者「辵(chuò)」。這裡加一句 「辵」是「彳+止」代表走走停停或者跑的意思,後來簡化為「辶」做偏旁用。
金文里代表城邑的圓點更加肥碩。
後來這隻腳踏入了城邑,兩部分不在離開那麼遠。
《西峽頌》里的正寫的太正了。
在隸書里「止」的部分就開始被簡化。
王羲之的楷書《黃庭經》里也用了簡寫的「止」。
《玄秘塔》的正真的帶著滿身正氣。
說到書法人們喜愛「方正」,而正字的草書確實很圓。
說完「正」是「征」的本字,就不得不說「徵」。簡化後原本是毫不相干的「徵」和「征」成了一個字。
徵: 召也。從微省,??為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即徵之。(《說文解字》)。
許慎說:徵是徵召的意思,代表善好的「??」和代表隱蔽出行的「微」加在一起然後簡化一下就是「徵」字了。
「征」是遠行、討伐的意思,比如長征、南征北戰。
「徵」是召集、預兆的意思,比如徵兵、象徵。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明白「反、正」,反正我是儘力了。
寫到這裡感覺挺好玩,「反」字帶個手,「正」字有隻腳。其實古人造字,意念很單純,我想在以後的文中單說說手和腳。
◆ ◆ ◆ ◆
本文作者
本堂
1987年生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
天津印社社員、現供職於天津市津南區文化館。
點閱讀原文,看往期拆字——
推薦閱讀:
※甲骨文書法的美中不足?
※書法三要素--------力度、波勢、神韻
※GIF動圖書法練習16
※【書法】成親王草書《百家姓》
※蘭亭序之謎王羲之書法怎麼樣?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