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學生自殘」嚇到辭職,別逼老師放棄你的孩子

小孩子的專屬節日兒童節剛過。但對他們來說,最奢侈的兒童節禮物也許不是去遊樂場,而是不寫作業不考試。

因為一考試,就有考不好的風險,一考不好就有被批評的風險。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

前幾天,一位來自河南駐馬店的家長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對老師發了火。

這位四年級的班主任把學生默寫古詩的成績,及學生照片發到23人的微信家長群里,引發了部分低分孩子家長的不滿。

這些家長認為,老師這樣的舉措嚴重傷害了自己和孩子的自尊。一位家長甚至聲稱:請老師登門道歉,否則就要告到縣教體局去。

更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學生因為分數被公布,甚至「有自殘的可能」。

公布分數「危及」到孩子的性命,老師被嚇住,在微信群里給所有家長道歉,並寫了辭職信,信中稱,「自己感到深深的恐懼,不敢傷人性命,請求辭職」。

這封辭職信一度刷屏,引起不少人關於孩子教育的討論。

《人民日報》微博下的評論,高贊評論呈現出嚴重的「一邊倒」的傾向

雙方的支持聲音都有,但大多數網友認為:家長反應過激,孩子太玻璃心。

一次分數的公布就選擇自殘,再合格的老師也無法控制這種情況。比起老師,孩子的性格與心態,往往由家長多年來潛移默化的示範和教化決定。

看看事件中家長要求道歉和揚言上告的做法,個中關聯也就不難發現了。

1

孩子的幼兒教育

很大程度上由父母決定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須贅述,但很多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認為給孩子講講人生道理、教孩子識字、背乘法表就是教育。

其實不然。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這樣表述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和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進行教育。

其實你們的每一瞬間,都在教育著他們:你們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

孩子就像白紙,可塑性和模仿性都很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被他吸收納取,最後形成自身的修養。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孩子的處事方法,都是父母處事方法的映射。

已有研究發現,大腦的道德學習是大腦前額葉擔任的工作,其敏感發達時期在3~8歲前後,10歲前後達到巔峰。

換言之,道德學習的決定性時期在 10 歲之前。

而在這段時期,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孩子與父母幾乎朝夕相處,若一味指望等到孩子入學後讓老師去教育,只恐為時已晚。

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性格、道德觀就已經基本成型。這個時候再試圖讓學校老師去「糾正」孩子的性格,就沒那麼容易了。

事件中,老師的一句話也讓很多網友心疼:

事件發生後,當事老師所發的微信消息截圖 / 大河網

師生關係一對多,一位班主任需同時兼顧幾十名學生,一個班級里總會同時存在成績上有差異的孩子、調皮搗蛋和沉默寡言的孩子、家境優渥和家庭普通的孩子……

親子之間則是二對一的關係,一個孩子身上匯聚著兩個成年人的目光。

和人打交道總是充滿酸甜苦辣,再優秀的老師,也無法讓所有家長滿意。

有些能力,真的只能靠父母來教。

2

培養孩子的逆商

才能經得起風雨打磨

這個世界上,最不該「嬌慣」的,就是孩子。

印度尼西亞學生的數學成績普遍較其他國家低,因此有學者對140名學生進行概率抽樣。

結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和逆商顯著影響學生的數學學業成績,性別影響不大。

推倒傳統意義上的性別偏差,逆商是成績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同樣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全稱逆境商數,指的是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的挫折忍受力。

一個AQ很低的人,遇到挫折容易沮喪,低迷,失去鬥志,甚至自暴自棄,也難以有更好的表現,甚至可能走向極端。

湖南新化六年級男生小吳,在小學畢業慶祝會上從教學樓四樓跳下,搶救無效後死亡。

事發前一天老師組織班會活動,小吳和三個同學放學後將課桌擺成回字形,還決定擔當班會的小主持人。

第二天,老師發現教室情況,加上班裡學生異常喧鬧,於是要求學生將課桌恢復原狀。

或許是想起昨天搬桌椅的辛苦,小吳表現出不滿並開始抽泣。

老師開始上課後,小吳突然跑出教室,翻過護欄跳下四樓。

誰都不忍心責怪一個離世的小孩,問題所在可能是對孩子逆商教育的忽視。

研究表明,在不同學段中,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逆商的影響力程度不同,但均具有影響作用。

因此,父母教養孩子,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更要注重逆商的培養。

首先,是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從孩子懂事開始,就應該讓他們嘗試一些基本技能:如自己吃飯、穿衣、獨立睡覺等。

過分溺愛等於粗暴剝奪了許多第一次,也讓他們失去了接觸失敗和挫折的機會。

其次,要學會延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長害怕看到孩子哭鬧,一有情緒馬上就滿足他們的要求,這也讓幼兒喪失了提高忍耐力的機會。

在孩子遇到困惱時,最好的做法是鼓勵,而不是馬上給予幫助。

最後,切記要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不是突然獲得的,而是一點點的個人行動帶來的積累。

對孩子的心聲,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讓他們在遇挫時不會喪失繼續的信心。

3

教給孩子規則意識

有明辨對錯的能力

「無規矩不成方圓」,古人的教育思想放到今天仍適用。

調查顯示,中國幼兒規則意識普遍較差,部分家庭甚至一點沒意識到規則教育的重要性。

等到把幼兒送進學校了,才發現原來家裡的「小霸王」和「小公主」不遵守秩序排隊、吃飯亂灑食物、與人遊戲時不守規矩……

幼兒規則意識的缺失,主要是不良的教養方式導致,父母明知道錯,但寵溺心理讓他們不願約束。

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家長本身不愛守規則。

曾國藩的家族頗具傳奇色彩,後裔有成就的多達200多人,遍布各個領域。

他提出了八本家訓,只是早起這一點,曾國藩就親身躬行養成習慣。從《曾文正公家書》就能發現他對家人的早起幾乎是嘮叨般叮囑。

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爾在家常能起早否?諸弟妹早起否?」

現在流行一種育兒方式——放養。美名其曰讓孩子釋放天性,不加約束稍不注意,放養式教育就變成放縱式教育。

有效幫助幼兒把「規則」內化為他們的「規則意識」, 是家長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要獎懲分明,執行有度。

一味獎勵和懲罰不能帶來好的效果。

太多獎勵會讓孩子太過功利,太多懲罰也會讓他們失去自信。獎懲有度,家長不是按心情來決定規則,讓孩子看到一個穩定的規則執行,才能培養規則意識。

二是規則從小事做起和家長做起。

看似簡單的排隊,對很多孩子甚至家長都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不遵秩序也就容易被孩子習得。

家長如果以身作則,督促孩子從小事做起,慢慢能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4

加強孩子的底線教育

有說「不」的能力

育人者,當以身作則,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讓他們記憶深刻。

有的家長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鐵拳男人》里的爸爸詹姆斯帶著兒子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有一次,兒子在商店偷了香腸,爸爸知道後立即讓兒子把香腸送回去。詹姆斯告訴兒子:咱們的日子是很苦,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偷東西。」

對孩子做到最起碼的金錢教育,雖不能保證讓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但這些品格絕不有害。

另外一項重要的底線教育,是讓孩子不要隨意傷害身體。

2003年8月,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中學生心理成長戰略》的報告上,一位十三四歲的小女生告訴老師:「我有一種奇怪的想法,每天我不是想把自己的手腕用刀割破,就是想把耳朵捅破。」

孩子的問題令人震驚,而那場會議中,自傷的不只小女孩一個人。

這種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被稱為「非自殺性自傷行為」(Non-Suicidal Self-Injury)。

密蘇里大學精神病學家 Armando R. Favazza 對30名、平均年齡為17歲的少年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他們有45%的人自傷是為了獲得自我「滿足」,在負面情緒面前,自傷成為他們處理那些難以面對的情緒的發泄工具。

北卡羅來納大學臨床心理系主任Mitch Prinstein發現,自傷的少年往往會組建群體,或效仿同齡人的自傷行為來傷害自己。

用身體上的疼痛轉移精神上的痛苦,痛苦就變成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這種行為只會暫時緩解負面情緒,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要從根本上防止自傷行為,需要父母與孩子建立身體界限,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處理情感。同時避免家庭中可能出現的心理虐待:如對孩子羞辱、打罵、指使、忽視以及侵犯個人隱私等。

5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為自己造成的問題擔責

路要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寬敞。

一個小男孩小時候因為踢足球,打破了一戶人家的窗戶而被要求支付20美元賠償金。

他當時又急又難過,找到自己的父親哭訴。

男孩的父親沒有大發雷霆,而是答應借給他20美元,並讓他一年之內還清。

一年內,他打零工掙錢,甚至洗盤子、擦皮鞋,一年後,他終於還清了20美元。

父親用行動教會他如何承擔自己的過錯,這也讓他銘記一生,他是美國總統里根。

現在孩子犯了錯,不少家長會說:「ta還是個孩子,至於嗎?」

家長對孩子的過度維護,早已讓孩子失去了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比起熊孩子,熊爸媽更可怕。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使ta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是每個父母應有之責。

「但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使你更強大。」讓孩子做事情有始有終,有勇氣承擔任何結果的心態,內心才能不被任何困難擊倒。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饋贈是什麼?

不是豪車也不是豪宅,而是教會他如何做人,教給他一種永遠誠實善良、積極樂觀、努力向上的精神,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財富。

希望更多人明白——「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在的學生」,家長和老師不是棋逢對手,而是並肩而行的戰友~

參考文獻:

[1] 劉利民.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邊界[J]. 教育理論研究. 2017

[2] 楊雄, 劉程. 關於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作的思考. 社會科學. 2013

[3] STOLTZ PG. Adversity quotient 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ortunities[M].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Inc,1997:88 -100.

[4] Suryadi, Bambang; Santoso, Teguh Iman. Self-Efficacy, Adversity Quotient, and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2017.

[5]徐芳芳.單慶芳,洪貝琪,吉峰.青少年逆境商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研究[J]. 濟寧醫學院精神衛生學院. 2015

[6] 祁 岩. 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陝西師範大學金泰絲路花城幼兒園. 2013


推薦閱讀:

即將40℃!氣溫每升高1℃,這種病人就多一波! 別再做這8件事自殘了!
當身體成為替罪羊:怎樣停止自殘
原創:一個Social Justice Warrior對於英國心理疾病歧視的看法
對女性來說,常做這件事就等於「自殘」!
香港「反水客」:自殘真的很爽么?

TAG:孩子 | 辭職 | 學生 | 自殘 | 放棄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