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難經》對針灸學的貢獻 郭長青

 1 發展了經絡理論

  1.1 補充了《內經》中十二經脈理論的不足

  《難經》是在繼承《內經》中有關經絡學說十二經脈理論的基礎上,擷其要點,對經脈的長 度、流注次序的運行規律、手足三陰三陽經經氣絕的癥狀和預後診斷,作了論述,使之更加 簡明扼要,條理愈趨清晰。《難經。二十五難》還提出了「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 其 一經者,何等經也」的問題,認為手少陽三焦經與心主相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有十二 經。

  1.2 發展了奇經八脈理論

  奇經八脈的內容,最早散見於《內經》各篇,如《素問。骨空論》、《靈樞。脈度》等多篇 ,記述簡要,不夠全面和系統,並未冠以「奇經八脈」的名稱。《難經》首次提出了「奇經 八 脈」這一總名稱,並做了集中闡述。《難經》始明確提出了奇經八脈的說法,特別是奇經八 脈的名稱,與十二正經的關係、起於何處、止於何處以及病候等均做了較詳細的論述。《難 經》根據《內經》的原意,明確提出了人體在十二正經之外,尚有八條「奇經」。所謂「奇 經」 是不同於正經的意思,是十二正經以外的經脈。這八條奇經,均是從下肢與軀幹、頭部聯繫 ,它們均走下肢而不走上肢,更沒有與相關臟腑有絡屬關係,也沒有象正經那樣用陰陽五行 學說系統化。如《難經。二十七難》具體列舉了奇經八脈的名稱:「有陽維、有陰維、有陽 蹺、有 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提出奇 經八脈「不拘於十二經」的獨立理論體系。《難經。二十八難》對奇經八脈起止循行路線較之《內經》既詳且當,有明顯進步,為後世 進 一步確立奇經八脈理論奠定了基礎。其中有關任、督、沖三脈的循行分布論述,較《內經》 有顯著進步。如《素問。骨空論》論述督脈的循行分布一無嚴格陰陽部位區別,既行於後正 中線,又行於前正中線;二無明確的起止點,既起於小腹,又起於目內眥,以致循行走向既 從下向上、從後向前,又從上向下、從前向後。對任脈、沖脈的循行分布的論述也有此弊。 《內經》的「逆順肥瘦」、「本輸」、「五音五味」以及「上古天真論」、「舉痛論」等篇 雖有過對沖脈的論述,但對它的起點則有「起關元」、「起腎下」、「起胸中」,同出一本書 主張卻 不同。《難經》則明確指出,「起於下極之俞(長強),並於脊 里 ,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分布於人體的前正中線,「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 關 元,至喉咽」;沖脈並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起於氣沖,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也 」。不僅簡化了繁雜的循行,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它們循行分布的本來面貌,使之與陰陽學說 的概念相吻和。其次補充了「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 行 ,入風池。陰蹺脈者,亦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 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對八脈的生理功能《難經 》認為有別於正經,它既沒有手經和足經之分,也沒有經脈的對稱,更沒有屬絡臟腑,它是正 經以外的人體氣血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預備徑路,它的功能是貯藏十二正經中多餘的氣血,氣 血在八脈中循行也不是如環無端的循行,為「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從而說明正 經與奇經在功能上既有同點,也有異點,既有聯繫,也有區別。在病理變化上,《難經》又補《內經》之不足,《難經。二十九難》對奇經八脈的病候,提 出 了綱領性的論述,指出:「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 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蹺為病,陽緩而 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 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 病也。」《難經》提出奇經八脈的理論以後,中醫的經絡學說才開始形成完整的理論。

  2 發展了特定穴的理論

  2.1 首次提出八會穴

  八會穴的理論,在《內經》中沒有記載,是《難經》首先提出的。這不僅補充了《內經 》的不足,也擴大了八會穴的應用範圍。《難經。四十五難》中指出:「腑會太倉,臟會季 脅,筋 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 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這八個穴位不僅能治療熱病,其治療範圍是很廣泛的。例如太 倉(中脘)可治胃腸疾病,季脅(章門)可治肝脾疾病,太淵能治血脈疾病,膻中主氣病喘息諸 疾,陽陵泉主治筋病,絕骨善治髓病,膈俞主治血病,大杼主治骨病。八會穴的名 稱,體現了這些穴位主治作用的內涵,使對此八穴的認識得到提高,進一步豐富了腧穴學理 論。後人據此八會穴的含義,凡臟、腑、氣、血、筋、骨、髓、脈之病,則取各之會穴,擴 大了其主治範圍。

  2.2 豐富了原穴

  《靈樞》「九針十二原」、「本輸」兩篇,首先記載了原穴的名稱和主治作用,如《靈樞。九 針十二 原》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也」,但穴數只有十一個,且理論闡述不 多 .《難經》補《內經》之不足,對原穴作了進一步闡發。《難經。六十六難》指出:「少陰 之原, 出於兌骨」,使《靈樞》所缺之原穴補充完整。《難經。六十二難》指出:「腑者,陽也 .三焦行 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說明了五臟「以俞代原」, 六腑 經脈專設原穴的道理,腑獨有六,乃因六腑屬陽,三焦之氣常運行在陽經之間,因而六腑設 有原穴。《難經》強調原穴與原氣、三焦的關係,從而論述了原穴的功能。如《難經。六十 六難》 中說:「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 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原穴之所以重要是由於原穴為三焦之氣所運行和留止之處,三焦為原氣之別使,原氣是 臍下腎間動氣,它是人體維持生命的動力,也是十二經脈的根本。三焦通行原氣以達周身五 臟六腑,促進臟腑功能的發揮,所以刺激原穴可以激發臟腑的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難經》關於原穴是原氣通過和留止部位之說,與《靈樞。九針十二原》篇「十二原者, 五 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把原穴作為臟腑收受、輸送精氣的地方之概念不盡相同 ,當是原穴性質的另一方面。此理論對豐富原穴的理論,擴大原穴的臨床應用,都有積極意 義。

  2.3 補充了俞募穴

  《難經。六十七難》指出:「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然,陽病 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陰病行陽,陽病行陰」的理論是本論的中心思想,提示了 臟腑 俞募,在生理上,經氣可以由陰行陽,由陽行陰,陰陽互通,維持相對平衡;在病理上,屬 陰的五臟疾病可出行於陽分,屬陽的六腑疾病可入行於陰分;在治療上,陰病可以針刺背俞 ,陽病可以針刺腹募。

  俞募穴是臟腑經脈之氣聚結和轉輸的樞紐,也是內臟與體表病邪出入的孔道。《難經》 提出「陰病行陽,陽病行陰」理論,不僅高度概括了它們的生理、病理特性,也發揮了《內 經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理論。後人據此意旨,制定了臟病取背俞,腑病取腹募的治療 方法,豐富了俞募穴理論。

  2.4 完善了五輸穴

  《內經》雖對五臟五俞、六腑六俞做了敘述,但論述不完備,而《難經》則 全面論述了五輸穴的穴位、屬性、意義和主治疾病 等,補《內經》所不備,完善了五輸穴理論。《難經》用陰陽五行理論,論述了五輸穴意義 、陰陽五行屬性即與天干、五行相配屬關係。五輸穴與五行的配屬關係,最早見於《靈樞。 本輸》篇,但只提到手足三陰經井穴配屬木,手足三陽經井穴配屬金,其餘則未明示五行配 屬。《難經。六十四難》在《靈樞》基礎上,按五行的相生關係,把五輸穴各配以五行,並 結合十 天干來闡述陰陽經配屬不同的道理是陰陽相合,剛柔相濟。如《難經。六十四難》中說:「 陰井木 ,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即陰 經的五輸穴屬性,從木開始;陽經的五輸穴屬性,從金開始,則陰經或陽經的井滎輸經合的 依次關係為五行相生的關係,但陰經中井穴和陽經中井穴則為相剋的關係,即陰經陽經同名的五輸穴都是相剋的關係。另外陰經的井 穴與陽經的井穴又是陰陽相濟,陽經井穴為剛,陰經井穴為柔,即陽經配以陽干,陰經配以 陰乾,陽剛陰柔相互配合,如《難經。六十四難》中說:「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 庚者, 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 皆仿此。」這為臨床配穴提出了理論根據,補充了在取穴配穴方面的陰陽五行理論的廣泛應 用。《難經。六十三難》還比類取象於大自然,提出井穴應春氣,故應以之為始的道理。《 難經。六十三 難》雲「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以井 為始也」。《難經。六十五難》論述了井出合入的意義,指出:「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 合。其法 奈何?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 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難經》五輸穴配屬五行的完備,給五輸穴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論據。書中遵循五行規律 ,演繹出兩類五輸穴應用法。(1)五輸結合四時、五臟治病。①如《難經。六十八難》根據五輸與五髒的五行配屬關係,結合五臟病證,提出了「井主心 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的五臟病證應用法。後世 認為井主肝病,滎主心病,輸主脾病,經主肺病,合主腎病即是在此理論基礎上發展的。 ②《難經。七十四難》以五臟應四時陰陽,以及五臟與五輸的五行配屬關係,提出了「春刺 井者, 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長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的四時五臟配穴法,為後世臨床多取肘膝以下腧穴奠定了基礎。(2)創造了五輸穴補母瀉子法。此為依據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的規律而制定。①《難經。六十九難》首先提 出了「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則。提出本經的井滎輸經合進行補瀉,比如肝虛當補其 母穴曲泉,肝實當瀉其子穴行間。啟迪後人據十二經脈五行屬性,創製了經脈間的補母瀉子 法,如肝虛當補腎經合穴陰谷,肝實當瀉心經滎穴少府。②《難經。七十三難》提出了「刺 滎瀉 井」法。③《難經。七十九難》提出「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 令心病 ,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的迎隨補瀉法。④ 《難經。六十四難》有關五輸穴的五門十變論述,還為子午流注學說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

  3 發展了針法理論

  3.1 補瀉配穴法

  《難經》配穴法有補母瀉子法、刺滎瀉井法、迎隨補瀉法,還有四方臟器 虛實補瀉法。其根據五行生剋制約規律而制定。《難經。七十五難》說:「經言東方實,西 方虛, 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 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 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得平木也。」此治肝實肺虛,不用瀉火補土,而是瀉火補水 ,其用意在於「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正如《難經本義》所說:「瀉南方火者,奪子 之 氣,使食母之有餘;補北方水者,益子之氣,使不食於母也……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 之也。且瀉火,一則以奪木之氣,一則以去金之克;補水,一則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 ;若補土,則一於助金而已,不可施於兩用,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

  3.2 針刺法

  3.2.1針刺強調壓手的作用

  〗針刺操作必須雙手施術,這在《內經》中已經確定了的原則。然而《難經》特彆強調左 手(壓手)的作用,指出「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關於左手施術,不是 無 關緊要,而是相當重要。因而《難經》明確提出「當刺之時,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 」 ,即是進針前輕按穴位周圍組織和抓努穴上皮膚,然後再用爪指切循穴位,說明它是一套進 針前的輔助動作,即所謂「彈而努之,爪而下之」,這樣既可固定經穴,還有宣散氣血,減 少 疼痛,達到「氣散乃內針」,說明了左手配合按壓、彈、爪針刺部位,對調氣和候氣的重要 作 用。《難經》在導氣和候氣方面的發揮,對後世針刺手法影響極大。如明代徐鳳的《金針賦 》「下針十四法」和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下手八法口訣」,就是遵照《難經》旨意發展而 來。

  3.2.2 發揮了針法合於四時理論

  《難經。七十難》認為,針刺的深淺需順應四時陰陽的升降變化,春夏宜淺刺,秋冬宜 深刺。 並提出「春夏必致一陰」,即針由深出淺:「秋冬必致一陽」,即針由淺入深的針刺方法。此 闡 述了陰病取陽,陽病取陰的陰陽相生、互相制約的辯證關係,是對《內經》「從陽引陰,從 陰引陽」治法的又一發明。

  3.2.3 刺衛不傷榮,刺榮不傷衛

  《難經。七十一難》論述了榮衛發病的不同刺法。刺衛應橫刺,則不傷榮;刺榮應先用左手 攝按皮膚,使衛氣離散然後進針,則針至榮而不傷衛。

  3.2.4 補瀉分清榮衛

  《難經。七十六難》說:「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難經。七十八 難》具體論 述了從衛和榮取氣的針刺方法,即「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說明 在 進針得氣後,將針推進下插,以從衛分引陽氣深入是為補;搖動針身,由深向淺抽提,以從 營分引陰氣外出是為瀉。後世醫家把補法從衛取氣,瀉法從營取氣作為補瀉法的規範,並遵 此原則創造燒山火、透天涼和先淺後深,緊按慢提為補;先深後淺,緊提慢按為瀉等補瀉手 法。

  綜上所述,《難經》反映了戰國以後至秦漢時代的針灸學概貌,對針灸理論的形成有一 定的貢獻。尤其對奇經八脈的建立和特定穴的應用,補《內經》之不足,對後世針灸醫學發 展產生過深遠影響。

  郭長青,男,42歲,醫學碩士,副教授

  


推薦閱讀:

黃褐斑的針灸治療
董氏針灸臨床薈萃
針灸養生3
經絡、穴位按摩、針灸秘方
<<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董景昌、胡文智

TAG:針灸 | 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