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地加碼樓市調控 這個城市跨出住房長效機制第一步

近期,全國樓市調控的溫度似乎不降反升,包括天津、宜昌、徐州和香港都已經或即將出台新的調控措施。

不過,也出現像深圳、武漢這樣出台樓市改革長效機制的城市,通過大幅增加保障或租賃房,來改善城市住房問題。

多地樓市調控加碼

近日,因人才新政而戶口遭到「瘋搶的」天津,「搶人」也演變成「搶房」。超三萬人已落戶或正在領取調檔函,「新移民」帶來的房地產需求,也讓天津許多樓盤加推,二手房市場明顯升溫。

不過,當地政府表示調控依然從嚴,最近發布了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的通知,將加強購房人購房資格審查,對擅自放鬆購房條件的,將嚴格進行追責問責。此外,還著力提高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積極增加租賃住房用地供應。

湖北重鎮宜昌也發布調控加碼政策,明確在城區(含夷陵區)範圍內購買商品住房的,自簽訂商品住房網簽合同之日起,2年內不得上市交易。

徐州也就「限售」做出規定:市區戶籍居民家庭擁有一套住房的,商品住房自權屬登記之日起未滿2年或新建商品房買賣合同網備時間未滿5年的,不得上市交易;市區戶籍居民家庭擁有二套住房及以上、非市區戶籍居民家庭擁有一套住房及以上的,商品住房自權屬登記之日起未滿3年或者新建商品房買賣合同網備時間未滿6年的,不得上市交易。

住房問題突出的香港,近期也可能頒布新的樓市調控「辣招」。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表示,運輸及房屋局針對一手樓空置稅的研究已到尾聲,政府會儘快公布。他表示,美國加息下,香港利率水平或會跟隨上揚,對本港樓市造成影響,提醒市民置業前要衡量風險。

加上此前成都、丹東、海口、三亞、長沙、哈爾濱等多個樓市火熱的城市紛紛加碼調控政策。目前看來,全國城市也的樓市調控並沒有停下腳步。

從嚴厲調控到「房改」:住房長效機制浮出水面

當其它城市繼續加碼調控時,一些省市正出台住房長效機制,希望從根本上緩解城市居民的住房壓力。

住建部此前曾要求,一線、二線城市要在年底前編製完成2018年至2022年住房發展規劃,並報住房城鄉建設部備案後向社會公布實施。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個城市要探索推動供地主體多元化,6月底前提出並上報具體實施方案。

今天,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就正式對外發布《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給未來20年內深圳住房改革定下基調,也被看做是第一個對住房長效機制進行長遠規劃和制度安排的案例。

《意見》中表示,到2035年,市場商住房的比例將只佔到房屋供應量的40%,60%的房源將是保障性住房或公共租賃房。未來18年中,深圳將新增建設籌集各類住房共17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

此外,對於人才住房、安居商品房和公租房,深圳住建局在《意見》中還對購房者、租房者、房屋戶型、房價和租金等進行了範圍限定:

——人才住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20%左右,重點面向符合條件的企事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高技能、社會工作、黨政等各方面人才供應,可租可售,建築面積以小於90平方米為主,租金、售價分別為屆時同地段市場商品住房租金、售價的60%左右。對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安居型商品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20%左右,重點面向符合收入財產限額標準等條件的戶籍居民供應,可租可售、以售為主,建築面積以小於70平方米為主,租金、售價分別為屆時同地段市場商品住房租金、售價的50%左右。

——公共租賃住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 20%左右,面向符合條件的戶籍中低收入居民、為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行業人員、先進位造業職工等群體供應,建築面積以30—60平方米為主,只租不售,租金為屆時同地段市場商品住房租金的30%左右,特困人員及低保、低保邊緣家庭租金為公共租賃住房租金的10%。

深圳的做法,與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機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加坡的政府組屋占房地產市場比例曾一度達到80%,目前仍佔73%左右。這類房屋價格遠低於商品房,成為大多數新加坡人居住的首選。剩餘25%左右在市場上流通的私宅(商品房),供改善性需求和高收入人群居住。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此次率先推出的「房改」備受關注,也是各大中城市裡,第一個按照住建部要求出台相關住房長效機制的城市。此前,住建部曾要求「大幅增加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用地供應,在新增住房用地供應中的比例達到50%以上。」

除深圳外,湖北省住建廳今日也出台意見指出,武漢市將編製2018年至2022年住房發展規劃,提高公租房、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在住房供應中的比例。

長效機制預測:商品房與保障房市場隔離

無論從各地政策和住建部表態來看,在可見的將來,樓市調控政策依然會從嚴,難言放寬。隨著「三限」政策逐步出台,未來或將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走向「房改」的方向,公租房、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佔比將逐步提高。

至於未來「房改」政策對房價的影響,短期內則難以判斷。

以新加坡的經驗來看,當地私宅市場是市場化的商品房,房價漲跌主要由需求來反應。當地政府保障的只是「組屋」房價讓大部分市民能承受,將剛需房與市場化的商品房進行「隔離」。

新加坡當地商品房價格依然很高,且曾因為國際投資者的「追捧」而短期內大漲,逼近香港房價水平,又曾因該國政府徵收高額「投機稅」,連續下跌三年半。

也就是說,「房改」對房價的影響或許不那麼直接,政策的目的只是讓更多的居民「居者有其屋」,有自己負擔得起的房型可供選擇。

如果多半居民都住在公租房、安居商品房中,或許對於純市場化商品房的需求就不那麼大了。


推薦閱讀:

美國行(13)——住房篇(2)貧富差別
個人住房按揭貸款
住親戚家什麼感覺?
刷臉黑科技?diss對手so easy!
同樣的住房,不一樣的運氣

TAG:城市 | 樓市 | 住房 | 全國 | 調控 | 機制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