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疏解關鍵不在人而在產業功能
評論?評論文章?正文
城市人口疏解關鍵不在人而在產業功能2011年02月10日21:25 中國青年報
1月16日,北京「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交人大審議,人口問題再次成為規劃重頭戲。草案提出,今後5年北京將調控人口規模,在執行准入政策的同時配置進京戶籍指標。
該草案很快引起公眾關注實行戶籍指標調控,會不會讓人口管理又回到單一戶籍管理的老路上?國際性大都市應有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否得到保障?
從1984年起就研究人口問題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是本次「十二五」規劃的專家顧問。近日,陸傑華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我們過去城市規劃中很大的敗筆,只有「城」,沒有「業」
中國青年報:2009年年底,北京市總人口數就超過1800萬,比國務院批複的人口控制指標提前了10年。為什麼人口控制指標會被一次又一次突破?
陸傑華:我們設的經濟目標能實現,但人口總量目標沒有實現。規劃者並不是很了解人口變化規律。人口問題不僅僅是總量的問題。我們最應吸取的教訓,就是我們的目標過於單一了,都是簡單地設立數量,沒有涉及結構和分布問題。
中國青年報:城市在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交通、就業、教育、資源、環境等等,這些問題是否和人口規模增長有關?
陸傑華:交通、就業、教育等問題,不能簡單地說是人口增長造成的。「城市病」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現在有一些政策制定者解決不了問題,就拿「人口」來說事,感覺「人口」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現在一些大城市的地方政府條文中說「嚴格遏制人口過快增長」,就是完全沒有理解「人口」這個概念,應該是「合理有效地調控人口過快增長」,這是管理的理念問題。
中國青年報:人口管理的重點應放在哪兒?
陸傑華:我們現在還是對人口的變化應對不夠。我們不能既想得到經濟實惠,又不提供相應的公共福利。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調控人口的遷移流動。比如,加拿大等國家會對移民設立各種條件門檻,但為什麼爭議比較小?那是因為在經濟發展中,政府會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我們現在很多城市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北京近期對群租房、地下室的清理,引起了一定爭議。其實,法律對此有相應規定,本來是不該有爭議的,但現在執行起來就涉及大約100萬人,他們的權益怎麼保護?這些人可能來北京很多年了,他們是守法公民,也交稅,現在要調控了,就針對他們,肯定會引起不滿。
我們現在有一個問題底數不清,就是人口總量究竟是多少,缺少一個客觀數據,沒有信息預警。這可能對城市的運行有很大影響。像在地鐵等公共交通和大型活動中,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後果是災難性的。
北京有個別地區的人口確實比較集中,但從全市的整體來看,相比香港、新加坡、紐約等城市,北京的人口密度並不是特別大。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每平方公里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這說明,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並沒有改變,經濟發展還是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創新產業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中國青年報:既然北京的人口密度並不高,為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感覺特別擁擠?
陸傑華:在中國,密度比較大的都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但這種發展方式肯定有問題。像很多住在北京通州區的人在CBD工作,他們每天都是鐘擺式的遷移。這是我們過去城市規劃中很大的敗筆,只有「城」,沒有「業」。
人口疏解的關鍵,不是疏解人,而是疏解產業功能。一個城市又要疏解人口,又要做經濟中心、政治中心,可能就比較難。現在政府都希望出現「奇蹟」人越少越好,GDP越大越好。按現在的發展方式,這種「奇蹟」很難發生。
人口調控一是要執著,對大方向比較明確;二是要有智慧,不要用過去計劃經濟的做法。現在應該說,一些領導比較執著,但智慧不夠,還沒做到張弛有度。
中國青年報:您所說的「智慧」是指什麼?
陸傑華:總體來說,城市要建立一個以人口管理為主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體制。政府制定規劃,市場決定崗位,個人決定去留。但現在很多時候,政府做了個人的事,越位了,就會引起很多爭議。政府不是全能政府,要分清楚哪些事應該主導,哪些事應該交給社會組織去做。
中國青年報:您曾說,現在這一階段正是我國人口紅利貢獻最大的時期。按照學界的測算,人口紅利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貢獻大約在20%。如果現在調控人口,會不會導致人口紅利提前結束?
陸傑華:走了一部分人確實會影響人口紅利。就目前而言,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有很大作用,但單純依靠人口紅利是不夠的。如何超越人口紅利,讓進來的人素質比較高,對產業發展有貢獻,這可能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清理群租、地下室,可能短期內會減少人口,但產業功能不疏解,人口很快又會重新聚集,因為城市對這些人的需求仍然存在
中國青年報:「十二五」規劃草案提出實行戶籍指標調控。很多人擔心這會不會進一步強化戶籍優勢?
陸傑華:服務管理要轉變思路,要從過去的「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轉變。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如何逐步趨同管理,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問題。
北京市正在探討居住證管理的問題,也讓人感到擔心。對於居住證來說,重要的是你賦予了什麼樣的服務,而不是把暫住證變成居住證就行了。市裡考慮居住證主要還是針對流動人口,我就提出,居住證若僅針對流動人口,效果一定大打折扣,應該針對全員人口。你要辦居住證,不如所有在北京的人都辦一個。其實現在技術上都沒有難度,主要是制度和部門利益問題。
中國青年報:感覺現在針對流動人口的管理,還是處在防範的層面。
陸傑華:人口調控的效果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比如,清理群租、地下室,可能短期內會減少人口,但產業功能不疏解,人口很快又會重新聚集,因為城市對這些人的需求仍然存在。人口調控指望一年或幾個月就能起到效果,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在要在結構和分布上、在提高城市承載力上多下工夫。這也要求政府社會管理的能力要比較強,要統籌各個部門,交通、基礎設施等要完備。
中國青年報:我們現在總覺得城市不宜居,是因為城市承載力的問題?
陸傑華:兩方面。一是人多,二是城市的規劃不好。我感覺,上海在城市設計上比北京更符合國際大都市的標準。比如,有上海學者提出,解決交通擁堵在於制度創新,公共汽車、地鐵等公交系統都應該提高承載力。在上海,地鐵車廂比北京的大概要寬0.25米。在北京,你要想坐火車,無論去北京站、西站還是南站,都要進入一個比較擁堵的地區。這都是城市規劃的問題。宏觀制度比技術改進產生的影響更大。
中國青年報: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的高峰時期,可以預想,北、上、廣等城市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其他很多城市將來會遇到的問題。我們能不能避免問題一再重演?
陸傑華:「十二五」是全國城市化發展更快的時期。像重慶、成都等城市也正在快速城市化。我們比較擔心,人口調控會剝奪流動人口應有的權利,引發大的社會矛盾。城市化不是靠人去推動的,這是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這麼大的國家在城市化,肯定會有很多彎路和教訓,我們只能期待彎路走得少一些。
(責任編輯:霍玉倩)
相關閱讀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