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拳架準確的重要性(原創)
淺談太極拳拳架準確的重要性
1.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中的優秀拳種,其拳架的形成,即是武術攻防的需要,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準確的拳架是有效攻防基礎,太極拳套路中的每個定式和定式與定式之間的動作線路,雖各家太極拳風格不同,但其原理是相同的。只有充分了解其風格特點,參透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才能準確地盤拳走架,才能產生養生中含有技擊,技擊中含有養生的特殊效果。
2.學拳初期,準確的拳架獲得,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拳手在較長時間的習練中,不斷調整自己的骨骼形態得到的。常人的骨骼形態是人學會走路後在後天的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內家拳尤其是太極拳的拳架所要求的人體骨骼形態,應是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態。所以,我們應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將後天形成的骨骼形態,通過肌肉力量調整成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態(對一個上了年紀學拳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然後逐步將參與調整骨骼的肌肉力量減至最小,並且仍能保持住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態,能用最小的肌肉力量將調整後形成的先天骨骼形態演化成按太極拳拳架的要求形成準確的拳架。在盤拳走架過程中,不需要參與運動的肌肉盡量不用力,只讓必須參與的肌肉發生作用,如仍能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始終保持拳架的準確性,我們就可以說,該拳手已具備太極拳初級的第一步功夫了(如將太極拳功夫分成三級,每一級再細分成三步)。
3.調整骨骼形態的具體部位、方法和意義
調整骨骼形態,就是要做到身備五弓。
(1)首先是調直脊柱。普通人的脊柱是S形的,正確的脊柱形態是直的,如圖(1、2)所示。脊柱調直,就是將脊柱撐直,身體卻要保持放鬆狀態,特別是頸部和胸部要放鬆。怎樣調直脊柱呢?按照楊澄甫宗師《太極拳說十要》中的要求去做,通過「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等將脊柱調直。通過「松腰」、「斂臂」和「收尾閭」等動作,把腰直起來,這時命門就會突出來,這樣就能把脊柱的下部分(即腰椎)調直,做到尾閭中正。再通過「含胸拔背」,就是將胸椎的上部拔起,把脊柱的中間部分(即胸椎)調直。最後通過「虛領頂勁」,就是在放鬆頸部的前提下下巴內收,頭輕輕地向上、向前頂,一點一點地頂到位,把脊柱的上部分(即頸椎)調直。也可以通過三個「對齊」和「命門凸出」來檢驗脊柱是否調直了,鼻子和肚臍對齊(正常體態),耳與肩對齊,後腦部與腳後跟對齊,以及命門部位由原來凹陷的形態變成與背部和臀部成一個平面的形態。脊柱直了,人體放鬆了,從技擊方面講,身弓就具備了,從養生方面講,脊柱里的62根神經就不受壓迫了,神經得到解放,氣道通暢,身體內五臟六腑處在自然的位置,就能達到修身健體的目的。
(2)其次是調好腿腳的骨骼形態。以預備式為例,在調直腰椎過程中,通過胯部的轉動、吸收腹股溝、松膝關節和松踝關節等,膝關節向前抻出使兩條腿微屈而成兩張腿弓。此時兩腳外側平行並與肩同寬站立,腳掌呈內扣狀。腳掌內扣,就能提氣裹襠和臀胯自圓。兩腳踏平於地面,腳的中心有空的感覺。至此,腿弓形成了,勁力就能通過兩腿傳到腳底至地下,這樣就有了根,技擊時的腿腳基礎就有了。腳心是人體排病氣的兩個部位之一,感覺腳入地三尺,病氣就下沉了,養生效果也就在其中了。
(3)再次是調好兩手臂的骨骼形態。通過「沉肩墜肘」,使兩手臂也呈兩張弓。能做到沉肩墜肘,發勁時,勁力從腳底上來,就能傳到手上,即所謂的「形於手」,接勁時,對方的勁力就能傳到腳底,也即所謂的「腳下生根」。
習拳時人體的骨骼具備了「五弓」的形態,只要全身肌肉放鬆,經絡會通暢起來,氣血也會旺盛,習練太極拳養生健體的特殊效果就會逐步顯現出來。
4.習拳時應注意的二個問題
(1)習練傳統楊式太極拳時,在做實腳轉的動作時,一定要保持準確的骨骼形態去轉腳,就是實腿的胯、膝、踝至腳跟,形成一個整體,同時轉動上下保持一致。如在轉動過程中,實腿出現扭動現象,必會傷膝。另外,在胯、膝、踝等關節未鬆開前,把拳架打得很低,使膝蓋超出腳尖,也會傷膝。有的拳友,就因為這個原因,只能遺憾地停止太極拳運動,這不能不引以為戒。
(2)拳教師應根據學員的年齡以及身體條件制定教學計劃,在保持準確拳架的前提下,隨著基本功的不斷提高,再將拳架逐步降低,千萬不要為了參加表演和比賽而一味降低拳架,這樣做不僅會使正確的拳架變形,而且會使上身肌肉過度緊張,嚴重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有些拳友練太極拳多年,身體未練好不說,還成了藥罐子,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以上是筆者的粗淺體會和認識,望太極拳同道指正。
推薦閱讀:
※面對愛情,收放自如是多麼重要
※人民網—新的理論視野——學習胡錦濤同志「七一」重要講話
※教師的幽默感到底有多重要?
※中醫內科筆記對考試有很重要的意義大部分病證一個歌就能把它的證型方葯記下來
※不必假裝孤獨,重要的人即便隔著屏幕也能感覺到他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