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康臨床經驗集(一)
1.1.4七厘散
配方:血竭30g 兒茶6g硃砂3.6g 紅花 乳香 沒藥各3 麝香 冰片各0.36g 製法:共研極細粉,混勻備用。
主治:有活血化瘀作用,多用於創傷出血等。用法:白酒調成糊狀,外敷,每天1—2次。(《良方集腋》)
1.1.5八寶丹
配方:珍珠3g 牛黃1.5g 象皮 琥珀 龍骨 輕粉各4.5g 冰片0.9g 爐甘石9g 製法:共研細未,混勻備用.主治:生肌收口,多用於皮膚潰瘍等. 用法:撒於患處,每天2—3次。(《瘍醫大全》)
1.1.6九一丹
配方;熟石膏900g 升丹100g 製法:共研細未,混勻備用。主治:提膿祛腐,多用於潰瘍、瘺管等。用法:撒於瘡面,或製成藥線插入瘡口或瘺管。(《醫宗金鑒》)
1.1.7二白散
配方:鉛粉15g 輕粉6g 制治:以上先研成細粉備用。再用麻油炸槐枝梢枯,去渣取油,調入已備藥粉備用。主治:膿皰瘡等。用法:外用瘡面,每天1—2次。(《外科大成》)
1.1.8二味拔毒散
配方:明雄 白礬各100g製法:共研細未、混勻備用。主治:拔毒消腫,清熱止痛,多用於癰瘍等。用法:濃茶水或熟蔥泥調和,圍敷患處。(《醫宗金鑒》)
1.1.9丁桂散
配方:公丁香100g 肉桂100g 製法:研成細未,混勻備用。主治:活血化瘀,消散腫瘍,常用於癤腫等。用法:摻於膏藥上,貼患處,1—2天一換。(《臨診一得錄》)
1.1.10九華粉洗劑
配方:硃砂18g 川貝母18g 龍骨120g月石90g滑石620g冰片18g 製法:將各葯研成細未,研和備用。或分裝成30克一包,加麻油30ML,蒸餾水1000ML,搖勻即得。主治:收濕止癢,多用於脂溢性皮炎,過敏性皮炎等。用法:用毛筆刷塗於患處,每天多次。(《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1.1.11大黃湯
配方:大黃15g 桂枝20g 桃仁30g 製法:共研細未,紗布包煎。主治:潤燥養膚,常用於魚鱗病。用法:加水1000ML,煎成500ML,溫洗患處,每天1—2次。(《聖濟總錄》)
1.1.12三妙散
配方:檳榔100g 蒼朮100g 黃柏100g 製法:共研細粉,混勻備用。主治:滲濕止癢,主用濕疹皮炎。用法:少量滲出時外摻,脫屑結痂時麻油調敷。(《醫宗金鑒》)
1.1.13三品一條槍
配方:白砒45g 明礬60g 明雄7.2g 乳香3.6g 製法:將砒礬二葯研面細粉,入小罐內,煅至青煙盡白煙起,片刻後,約上下通紅,住火,放置一宿,取出研粉,約可得凈粉30克左右。再加雄黃、乳香二葯,共研細末。厚糊調稠,搓條如線,陰乾備用。主治:有腐蝕瘡面作用,多用於瘰癧,癤腫,瘺管等。用法:將葯條插入患處,每天1—2次。(《外科正宗》)
1.1.14萬寶代針膏
配方:硼砂 血竭 輕粉各4.5g 全頭蜈蚣1條 蟾酥1.5g 雄黃3g 片腦許 麝香1.5g 檳榔0.3g 製法:共研細粉,蜜調為膏。 主治: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作用,故常用於毛襄炎、癤腫、癰腫等。用法:瘡頂用小針挑破,貼敷患處。(《證治準繩》)
1.1.15馬齒莧膏
配方:馬齒莧乾粉50g 蜂蠟10g 熟豬油40g製法:先將油蠟共熔,兌入馬齒莧乾粉,調勻成膏。主治:殺蟲滅菌,可用於深部真菌病,疣類等。用法:換藥用,每天1—2次,或外搽。(《證治準繩》)
1.1.16五香散
配方:沉香100g 檀香100g 木香100g 零陵香100g 麝香100g 製法:各研極細粉,和勻備用。主治:花斑癬等。用法:水調為糊,外搽患處,每天1—2次。(外科正宗〉〉)
1.1.17五倍子湯
配方: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蓬房 荊芥各30g 製法:水煎成藥水。 主治:消腫止痛、收斂止血,多用於肛周濕疹、外痔等。 用法:熏洗患處,每天1—2次。(〈〈瘍科選粹〉〉)
1.1.18化毒散
配方:川連面 乳香 沒藥 貝母各60g 無花粉 大黃 赤芍各120g 雄黃60g 甘草45g 冰片15g 牛黃12g 製法:除雄黃、冰片、牛黃另研細外,余葯共研細粉,與前三味葯混勻即成。主治: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可用於濕疹、皮炎膿皰瘡等。用法:可用10%--20%的藥粉配成粉劑或軟膏劑外搽。(〈〈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1.19化腐生肌散
配方:水銀30g 火硝30g 白礬30g 青鹽12g 青礬12g 白砒9g 硇砂1.5g 製法:上藥先用瓦罐微火熔化凝定(即坐胎),然後以竹筒裝水,捆於板凳上,將瓦罐倒封竹筒口。後用瓦盆裝杠炭2.5公斤,安瓦罐上,文武火煉之,則葯遂逼入水中,將水傾去,澄取丹藥,乾燥後,加入硃砂、麝香、冰片,共研極細粉即得。主治:提膿拔毒,化腐生肌,多用於癤腫癰疽、久潰難愈者。用法:撒布、或葯條、藥線換藥。(〈〈外科十三方考〉〉)
1.1.20化瘡根洗熨法
配方:莽草 露蜂巢 白芷 桑根白皮 甘草 防風 細辛各15g 垂柳枝 蔥白各1握 製法:共切碎,水煎煮。主治:有溫通腠理,祛風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多用於瘡癤之類。用法:消毒紗布浸藥水中,取出熱熨患處,以水冷為止。每天2—3次。(《太平聖惠方》)
1.1.21月白珍珠散
配方:青缸花1.5g 輕粉30g 珍珠粉3g 製法:各研細粉,共和一處,拌勻備用。主治:祛腐生肌,可用於女陰潰瘍,硬下疳、濕疹等。用法:外摻皮疹處,每天2—3次。(《醫宗金鑒》)
1.1.22丹參膏
配方:丹參 芍藥各60g 白芷30g 製法:以上以酒浸一夜,再用熟豬油180g,微火熬前煎,去渣成膏,備用。主治:乳癰早期,結節性紅斑等。 用法:敷貼患處。(《劉涓子鬼遺方》)
1.1.23玉肌散
配方:綠豆250 滑石 白芷 白附子各6g 製法:共研極細粉,調勻備用。主治:榮肌潤膚,故多用雀斑、黃褐斑、皸裂症、濕疹等。 用法:每天用10克左右,早晚溫水調,擦洗患處,後搽潤肌膏即可。(《外科正宗》)
1.1.24 玉容肥皂
配方:白芷 白附子 杏仁 綠豆粉各30g 兒茶10g 密陀僧 樟腦各15g 白薇 三棱 豬牙皂12 g 輕粉10g製法:先將牙皂,去里皮外筋,棄子取凈肉一茶盅,搗爛,入以雞子清和,曬去氣息,將各葯末同肥皂、雞子清和丸。主治:黃褐斑,黑變病等。用法:外擦患處,每天2—3次。(《瘍醫大全》)
1.1.25 玉容膏
配方:芙蓉葉100g 凡士林400g 製法:研成細粉,凡士林加熱熔化將粉兌入調勻,並且加入石炭酸液8滴,,以作防腐之用。 主治:涼血清熱,常用於瘡癤、丹毒、膿皰瘡等。用法:將軟膏敷於患處。
1.1.26滅疥油
配方:硫磺60g 白礬灰120g 製法:各研細末,和勻。主治:殺蟲止癢,主治疥瘡。用法:麻油調粉成糊狀,外搽全身,每日2次,共用3—5天。(《普濟方》)
1.1.27 四黃散
配方:荊芥 梔子 牛蒡子 黃連 黃芩 連翹 薄荷 木通 蒲黃各3g 燈心1撮 甘草1.2g 製法:共研細末。主治:清熱祛風,主治口舌生瘡。用法:搽患處,每日2—3次。(《外科證治全生集》)
1.1.28生肌玉紅膏
配方:當歸 白蠟各60g 甘草36g 白芷15g 輕粉 血竭各12g 紫草6g 麻油500ML 製法:先將當歸、白芷、紫草、甘草四葯,入麻油內浸漬3天,慢火熬煎去渣,細絹濾清,復入鍋內熬滾,入血竭化盡,次入白蠟,微火化開,用茶盅四個,預燉水中,將膏分成四處,傾入盅內,候片時,下研細輕粉,每盅3克,攪勻,備用。主治:活血祛腐,潤膚生肌,主治潰瘍腐肉已盡,肉芽生長緩慢者。用法:將藥膏平攤沙布上,敷貼中性上,每日1—2次。(《外科正宗》)
1.1.29 生肌橡皮膏
配方:真象皮15g 真輕粉12g 鋅氧粉 白占各30g 血竭18g 降香 密陀僧各30g 生龍骨24g 梅片9g 麻油500ML 製法:麻油煎沸,入密陀僧粉,再煮沸後,入二蠟熔化、離火、入各葯調勻。刷綿紙上,陰乾候用。主治:生肌收口,可用於瘡癤癰腫之不收口者。用法:用時以沸水壺烘烊貼患處。(《瘍科綱要》)
1.1.30冬蟲夏草酒
配方:冬蟲夏草60g 白酒240g 製法:葯入酒中,浸泡七天,濾渣存酒,備用。主治:補氣血助生髮,烏須黑髮,可用於斑禿、白髮等。用法:外搽患處,每天2—3次。(《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1.1.31皮癬水
配方:土槿皮620 g 千金子50粒 苦參310g 苦楝根皮150g 生地榆150g 紫荊皮310g 斑蝥100隻(布包)蜈蚣30條 樟腦310g 製法:上藥入75%酒精5000ML中,密封浸泡2周後濾渣存酒,再入樟腦溶化,備用。主治:殺蟲止癢,主治銀屑病、神經性皮炎、體癬等。用法:用毛筆刷塗皮損上,每日2—3次。(《朱仁康臨床經驗集》)斑蝥本書中為100克,《中國藥酒配方大全》為100隻。按100克給於配方用一例患者,葯後皮膚出現水皰較甚,考慮為此藥劑量大的問題。
1.1.32百部酊
配方:西瓜1個皮硝適量 製法:將西瓜裝入黃泥缽中,瓜內裝滿皮硝,封缽,數日後缽體外析出白霜,收集裝瓶備用。主治:收斂生肌,可用於口腔潰瘍等。 用法:吹撒患處,每日3—4次。(《瘍醫大全》)。
1.1.34雞蘇散
配方:滑石300g 甘草50g 薄荷50g製法:共研細粉。主治:痱子。用法:外搽患處,每日多次。(《河間六書》)
1.1.35青蛤散
1.1.36金黃散
配方:大黃 薑黃、黃柏、白芷各2500g 南星、陳皮、蒼朮、厚相、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製法:共研細粉,混勻備用。主治:清熱除濕,消腫止痛。主治陽證瘡瘍。用法:可用酒、蜜、蔥汁、麻油等調敷患處,每日1—2次。(《外科正宗》)。
1.1.37黃連膏
配方:黃連9g、當歸15g、黃柏9g、生地30g、薑黃9g、麻油360ML、白蠟120克製法:上藥除白蠟外,入油內浸泡2天後,煎熬至葯枯,濾渣存油,入蠟文火收膏。主治:清熱解毒、潤燥止痛。主治水火燙傷、膿皮病、手足癬感染等。用法:外搽或外敷衍患處,每日1—2次。(《醫宗金鑒》)。
1.1.38濕疹膏
配方:青黛60g 黃柏粉60g 氧化鋅600g 煅石膏粉620g麻油620ML 凡士林930g製法:各葯共研細粉,調入麻油及凡士林中,攪拌均勻即成。主治:濕疹、皮炎。用法:外搽患處,每日2—3次。(《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1.1.39水晶膏
配方:石灰水、糯米各適量 製法:將糯米泡於石灰水中24小時,取米搗爛成膏。主治:腐蝕疣贅,常用於色素痣、疣、雞眼等。用法:點塗患處。(《醫宗金鑒》)
1.1.40潤肌膏
配方:當歸15g 紫草3g 麻油120ml 黃蠟15g 製法:前二味與麻油同煎,葯枯濾去,將油再熬,入黃蠟化盡,傾入碗中,待冷後備用。主治:潤膚止癢,主治皸裂症、錢鱗病、脂溢性皮炎等。用法:外搽,每日2—3次,(《外科正宗》)
1.1.41臘脂膏
1.1.42皮濕一膏
配方:地榆末620g 煅石膏620g 枯礬30g製法:上藥研和,加凡士林調成50%--60%軟膏,可隨天氣冷熱面不同。主治:收濕止癢,主治急性、亞急性濕疹。用法:外搽患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1.1.43皮濕二膏
配方:密陀僧末930g 地榆末460g 凡士林2800g 製法:密陀僧末及地榆末研和,再加凡士林調和成膏。主治:收濕止癢,主治亞急性、慢性濕疹。用法:外搽患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1.1.44紅靈酒(《實用中醫皮膚病學》)
配方:生當歸60g(切片)杜紅花30g 花椒30g 肉桂60g(薄片) 樟腦15g(研細)細辛15g(研細)乾薑30g(切碎片)95%1000ML製法:浸泡7天後,濾渣存酒,備用。主治:活血止痛,主治凍瘡、脫疽等。用法:外搽患處,每日2次。
配方:青黛11g 黃柏11g 煅石膏11g 煙膏11g 枯礬20g凡士林100g 製法:共研細末,和勻,加入凡士林,調勻成膏。主治:清熱殺蟲,收濕止癢,主治局限性慢性濕疹、皮炎及瘙癢症等。用法:外搽患處。
1.1.46紫白鋅氧油(《中醫皮膚科臨床手冊》)
配方:白芷粉10g 紫草粉10g 氧化鋅粉40g 芝麻油100ML 製法:攪勻即成。主治:吸濕止癢,主治亞急濕疹、皮炎等。用法:外搽患處。
1.1.47鵝掌風浸泡液(《中醫皮膚科臨床手冊》)
配方:大楓子肉9g 煙膏9g 花椒9g 五加皮9g 皂莢1條 地骨皮9g 米醋500ML製法:浸泡7天後,濾渣存汁,待用。主治手足癬、體股癬、甲癬等。用法:手足癬可作浸泡用,體癬可作外搽。
1.1.48黃柏霜(《皮膚性病中醫治療全書》)
配方:硬脂酸200g 單硬脂酸甘油脂72g 石蠟油160g 凡士林40g 尼泊金1g 苯甲酸鈉4g 吐溫-80 10g 三乙醇胺50g 二甲基亞碸20g 黃柏液(1:4)500g 製法:取硬脂酸、單硬脂酸甘油脂、石蠟油、凡士林、苯甲酸鈉及尼泊金置容器內加熱60度使溶化(油相),再取黃柏液,吐溫-80、三乙醇胺加入水溶液中,並加熱至60度(水相)。將水相一次加入油相中,並用力攪拌至乳狀,繼續攪拌至冷即成。主治:燥濕止癢,用於濕疹、膿皰瘡、葯疹、蟲咬皮炎等。用法:外搽患處。
1.1.49黃柏擦劑(《皮膚性病中醫治療全書》)
配方:黃柏溶液(1:1)625ml 麻油1250ml 單硬脂酸甘油脂30g 十二烷磺酸鈉15g 吐溫-80 50克 泥泊金50g 純水加至2000ML 製法:單硬脂酸甘油脂、尼泊金放入麻油中;十二烷磺酸鈉、吐溫-80放入黃柏溶液中,兩者分別置水浴上加熱溶化,並控制溫度,油相至60度,水相至55度,然後將水相一次加入油相中,迅速猛烈振搖直至冷卻,添加適量水使至全量即成。 主治:清熱解毒,潤膚止癢,用於濕疹、接觸性皮炎、熱痱、膿皰瘡等。用法:外搽患處。
配方:大黃18g 枯礬18g 黃柏180g 蛇床子180g 東丹45g 銅綠45g 密陀僧180g 升麻15g 製法:取上藥各研細末,芝麻油適量,調膏備用。主治淺部真菌病。 用法:外搽患處。
1.1.51癬藥膏2號(《中醫外科學》)
配方:土槿皮10g 雄黃5 g氧化鋅10g 青黛1g 凡士林100g製法:各研細粉,凡士林調勻即成。主治:淺部真菌病。用法:外搽患處。
第二節 獨特外用製劑
1.2.1精製黑豆餾油(《皮膚病方葯手冊》)
配方:黑豆10000克 製法:可採用「土瓷罐」、「小型乾餾鍋」或用「大型乾餾鍋」。將洗凈的黑豆放入罐內,罐外加黃泥一層,再加熱(先武火後文火),再經20—30分鐘後,溫度高達200—240度,最後在導管中流出油炎、銀屑病、神經性皮炎等。 用法:配成20%黑豆餾油軟膏,可直接外塗,每日3次;或用純黑豆餾油外搽皮疹上,外加膠布疊瓦狀貼敷,每2—3天1次。
1.2.2黑色拔膏棍(《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配方:群葯類:鮮羊蹄梗葉(土大黃)大楓子 百部 、皂刺各60g 鮮鳳仙花、 羊躑躅花、透骨草、馬前子、苦杏仁、銀杏、蜂房、苦參子各30g 山甲、 川草烏、血竭、斑蝥和15g金頭蜈蚣15條;葯面類:白芨面30g藤黃面、輕粉面各15g 硇砂面9g 製法:香油3840毫升、生桐油960毫升,放入鐵鍋內,浸泡群葯後,文火炸成深黃色,離火後過濾,再將藥油置武火煎至滴水成珠(溫度約為240度左右)然後下丹,每480ML藥油加樟丹300克,葯面90克,檀香60克攪勻至冷即成。主治: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神經性皮炎、毛囊炎、結節性痒疹、尋常疣,胼胝、雞眼、甲癬、疤痕疙瘩及肥厚性角化性皮膚病。 用法:加溫外貼切患處,3—5天更換1次,清拭時需要用植物油或揮發性油才能擦凈。
1.2.3拔甲膏(《中醫皮膚科臨床手冊》)
配方:蓖麻子45g 蛇蛻45g 天南星45g 川椒30g 大楓子30g 生川烏18g 烏梅31g 皂角45g 地膚子45g 杏仁31g 威靈仙31g 鳳仙花子120g 千金子45g 五加皮45g僵蠶30g 生草烏18g 鳳仙花60g 地骨皮45g 香油1500ML製法:上藥加熱熬黑,去渣,再熬煉至滴水成珠,放入樟丹適量成膏,候溫,入硇砂60克,拌勻即成。 主治:甲癬、甲病、甲真菌病等。用法:將拔甲膏放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至軟化,置病甲上,用手壓平,外用膠布包裹固定。每4—5天換藥1次,3—5次病甲即可刮修脫落,殘甲可用手術刀修平。病甲除去後,可外搽癬藥水至新甲長全為止。
1.2.4瘋油膏(《中醫皮膚科臨床手冊》)
配方:掃盆25g 東丹5g 乙辰砂20g 麻油300ML黃蠟30g 製法:各葯共研細粉。先將麻油煎沸,入黃蠟,取起離火,再入藥粉,拌勻即成。 主治: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扁平苔蘚、皮膚澱粉樣變、斑禿等。用法:外搽患處,電吹風機噴射熱流,每日1次,每次20分鐘。
1.2.5熏條劑(《中醫皮膚科臨床手冊》)
配方:蒼朮15g 大楓子30g苦參1g5防風15g 白鮮皮30g五倍子35g 松香20g 鶴虱草20g 黃柏15g艾葉15g製法:上藥研碎成粉,加少許麵粉及水,調成稠糊狀,做成圓條形,約手指粗細,每根長10CM左右,陰乾待用。主治:神經性皮炎、局限性瘙癢症,皮膚澱粉樣變,扁平苔蘚、慢性疹等。用法:熏條點燃冒煙,火頭與皮損距離以病員自覺溫熱為度,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同時去熏煙後,皮損上可貼膠布、膚疾寧貼膏、慢性皮炎硬膏或傷濕止痛膏,可任選一種。
1.2.6復方紫草油膏(《精選皮膚外用製劑手冊》)
紫草65g 金銀花65g 白芷65g 冰片10g 蜂蠟30g 植物油1000ML 製法:藥物入油,煎煮至葯枯、去存油,再加入蜂蠟攪拌烊化,至冷攪勻即成。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用於濕疹,皮炎、葯疹、燙傷、潰瘍等。用法:外搽,外包,油紗布條換藥多種用法。
1.2.7黑布藥膏(《簡明中醫皮膚病學》)
配方:五倍子840g 全頭蜈蚣10條研面 冰片3g 蜂蜜180g 老黑醋2500ml 製法:將黑醋入於砂鍋內煎開30分鐘,再加蜂蜜煎沸,然後用鐵篩將五倍子粉慢慢均勻篩入,邊撒邊向同一方向攪拌,撒完後改用文煎成膏離火,最後兌入蜈蚣面和冰片粉攪拌均勻即成。儲存在搪瓷罐或玻璃罐中備用(勿金屬器皿儲存)。主治:瘢痕疙瘩,乳頭狀皮炎、癤、癰、毛囊炎、以及其他增生性皮膚病等。用法:厚塗患處,上覆黑布包貼,2-3天換藥1次。換藥前用茶水清潔皮膚。
1.2.8蛇床子熏洗劑(《常見皮膚病簡編》)
配方:蛇床子、威靈仙、當歸、苦參各15g 雄黃、縮砂殼、土大黃各9g製法:上藥碾研裝紗布袋放入鍋內加水煎煮,備用。主治:陰囊濕疹,陰囊瘙癢症,肛門瘙癢症、女陰潰瘍等。用法:趁熱熏蒸後熱溻,或浸泡坐浴。
1.2.9鋅氧油劑(《常見皮膚病簡編》)
配方:氧化鋅粉400g 爐甘石粉30g 青黛10g 黃柏粉10g 芝麻油550ml製法:藥粉入油,調即成。主治:濕疹皮炎的亞急性期,尿布皮炎等。用法:外搽,每日2-3次。每次搽藥時先用芝麻油將皮損上藥油抹去,再搽。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609929634/blog/1356350865
推薦閱讀:
※(45)裝修經驗:設計師教您怎樣處理家庭裝修常見的九個遺憾
※關於寶寶趴睡,一個媽媽的經驗
※當代名老中醫經驗集卷四(周仲瑛)
※達人總結50條爆強廚房裝修經驗!!!
※中草藥民間實用經驗指導(二)
TAG: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