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打架(專題介紹)

寶寶打架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父母常為自己的孩子經常「惹是生非」而煩惱。其實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是正常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衝突是不需要成人的干預,很快就會過去的。所以常常在幼兒園或是孩子玩耍的場所都能夠看到,兩個剛剛打過架的孩子很快又在一起玩,而且玩得很開心。

  寶寶在打架中發展自我意識

  大多數寶寶特別是獨生子女,生下來就處於無競爭的環境之中。在家,他是全家人的小寶貝;出門玩耍,由於每家的孩子都會帶著玩具和糖果,你吃我的,我玩你的,彼此都對他人手中的東西感興趣,又有家長在一旁看護和教育,交換過程中從未發生過大的爭執。而上幼兒園後,小孩之間的「戰爭與和平」開始了。有了爭鬥,寶寶的自我意識飛速發展,表現在準確地使用「你」、「我」。可見,在競爭環境中,寶寶的心理發育水平提高很快;同時,寶寶也學會了用攻擊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對寶寶來說有喜有憂,家長要引導好寶寶。

  寶寶打架行為與家庭有關

  家庭的情感氣氛和教育方式對兒童攻擊行為有極大的關係。憤怒和懲罰籠罩的家庭,容易製造出一個「失去控制」的兒童。身處沉重生活壓力的家庭,而且父親或者母親富有攻擊性,經常以暴力方式表達他們的情緒時,孩子很可能具有很高的攻擊性。這樣的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會有不正確的認識,比如,他們認為攻擊能有效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挑逗、取笑,認為攻擊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而自尊過強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弱小,所以會經常遭受失敗,但他的自我高度膨脹而且很脆弱,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當某一行為的得不到理解時,就會很生氣轉而攻擊他人。

  如何解決寶寶打架的狀況

  首先,家長要接納孩子的社交困境,從心開始對寶寶設身處地的考慮

  專家羅文浩認為,「很多時候,成年人往往誤解了孩子的世界。」「兒童的社交能力並非意味著他必須彬彬有禮、見誰叫誰、謙讓合作、沒有衝突,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們教給他,他就會了,一勞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斷的體驗和練習中逐漸開發的。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認可他人存在、體會他人情緒、接納他人行為,這些都需要我們積累大量的經驗才能練就。」

  其次,家長要接納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

  小巫說:「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家長們往往備感頭痛。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衝突是壞事情。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疆界,一旦起衝突,就意味著關係破裂,所以我們一向避免衝突、壓制衝突。因此我們也難以接受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不過我們或許可以從動物界學到一些東西:小獅子打打鬧鬧的時候,獅子媽媽和爸爸都懶懶地躺在一邊,不理不管不干涉。因為它們知道,如果自己以成年的力量替孩子們解決矛盾,雖然能夠取得一時的和平與寧靜,卻阻撓了幼獅生存技巧的開發進程。打鬧是在為幼獅成年做準備。」

  再者,家長要耳濡目染學禮貌

  在孩子面前,家長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孩子示範社交場合的禮節,比如見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見等。平時在家裡,家人之間要注意使用文明語言,如「勞駕」「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別客氣」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會將這種禮貌內化,日後時機成熟,他自己準備好時,會自然融入行為當中。

  最後,家長要循序漸進地教會寶寶要懂分享

  讓孩子分享之前,一定要徵求孩子的同意。如果孩子不同意,則尊重孩子的意願,告訴另一方「很抱歉,他不同意」。切忌家長說了算,為了顯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把玩具交給他人,或者指令孩子「一起玩兒」。在家裡,讓孩子分清每個人的所有權,未經許可,不能隨意翻動父母的私人物品;在外邊,拿到他人玩具之前,一定要徵得對方同意。

  寶寶為什麼打架

  小朋友之間偶爾打個架是常事,可這些事對於寵愛他們的家長來說往往難以接受。究竟如何看待小朋友之間的「動手」呢?

  專家解析:孩子打架的「七招八式」

  專家認為,孩子之間的打架其實也分「七招八式」,家長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誤讀了孩子的心理。

  一、挑逗式

  「嘿,把你帽子扔臭水溝了!」

  在幼兒園,東東搶了小敏的帽子,邊跑邊喊:「哦,追不著嘍!我把你的帽子扔臭水溝去嘍!」小敏被氣得嚶嚶地哭了起來,眼看著東東把自己的帽子扔到了草堆里。

  行為翻譯:

  快來和我一起玩吧!

  專家認為,東東的「挑逗」其實是兒童間非常常見的社交行為,是善意的,其隱含的內容實際上是想和小敏說:「快來和我一起玩吧!」如果小敏的家長能夠這樣理解小朋友的心理,鼓勵小敏主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會出現一種令人愉快的結果了。

  「一個會挑逗他人的孩子,說明他的智力發育有了飛速的成長,能夠利用自我設計的遊戲來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進行友好交往。同時,如果其他小朋友開他的玩笑,他也能夠快樂地接受,並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對方的挑逗,是請小朋友參與到遊戲中的一種行為。」專家說。

  二、扭打式

  不「打」不成交!

  有一天,鄰居幾個小朋友到瑩瑩家去玩,不一會,卻互相搶起玩具來。原來,瑩瑩她們玩過家家,兩個小朋友都想扮「媽媽」,搶著一個漂亮的帽子做道具。不過搶了一會,就自然地好了,你推我一下,我拽你一把,孩子們似乎比以前更親密了。

  行為翻譯:

  我想親近你!

  專家介紹,在兒童交往當中,大約10%的遊戲行為並不是那麼溫柔的,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經常糾結在一起,身體衝撞、扭打摔跤。在這種遊玩當中,孩子們體驗自己的力量,發現自身的強度和限度,增強自信心,並且發展友誼。

  專家表示,一個什麼東西都不摸、什麼人都不碰的孩子,會變得沒有感情,冷漠畏縮,無法和他人交流。女孩子們在這個問題上的表現還不是最突出的,通常男孩對於自己喜歡的人肢體動作要更多些,而且有時候出手也會比較重,這就會引起有些家長的誤會,總以為這個孩子在欺負小朋友、要打人,實際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想要親近小朋友。

  三、攻擊式

  「你佔了我的地盤,走開!」

  小軍看著站在滑梯頂端的小強,很好奇小強在做什麼,然後自己也上了滑梯。小軍想先滑下去,小強覺得是自己先佔了滑梯,想自己玩,小軍應該等著。結果比較強壯的小強突然採取了一個最直接和最粗魯的方法:不管不顧地推了小軍一把,想把他推下去,小軍嚇得哭起來。

  行為翻譯:

  孩子們不願分享

  專家表示,進攻行為在孩子遊戲過程中是很常見的,孩子將進攻行為當作一種工具或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爭奪玩具甚至在爭搶的過程中出手打人,這種進攻行為只是兒童思維自我中心性、不能延遲滿足,並且尚未掌握語言交流的一種正常表現。孩子「不願分享」也是原因之一。幼兒的「自我中心」是成長過程中不可繞開的過程,但家長應該對此予以適當引導,讓孩子慢慢學會更多的與人溝通的技巧。


推薦閱讀:

自性、本性(如來藏)、識性 、法身、修行 介紹
製鞋工藝中沿條鞋線縫組合工藝介紹
五嶽介紹
洋姜的種植栽培技術介紹

TAG:寶寶 | 介紹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