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葡萄產業現狀——世界第一葡萄大國是怎樣煉成的?丨深度調研

當前,我國葡萄產量居世界第一,栽培面積居世界第三,鮮食葡萄約佔世界產量的50%,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

古植物學家經過考察發現,在外高加索、喬治亞、亞美尼亞等地區,發現了人類栽培過的葡萄種子化石,證實了葡萄就是在阿拉拉特山起源的。

《中國作物遺傳資源》記載:「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從大宛國取蒲陶(葡萄)實,於離宮別館旁盡種之。從此,我國內地開始栽培歐洲葡萄。」

凌源——中國葡萄產業的縮影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拉開序幕,各行業百廢待興,苦苦掙扎在貧困泥潭中的人民迫不及待的想要改變生活現狀。為了追求吃飽穿暖,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開始用他們的雙眼觀察商機,自此,我國的工業和農業開始重新散發活力。

與此同時,在距離北京340公里,接承德、近瀋陽、通錦州、鄰赤峰的地方,有一個叫劉杖子的鄉村。連綿起伏的大山似乎並未阻擋改革開放的熱潮襲向這個偏遠小鄉,先輩們「乘風破浪、順勢而為」的思想深入鄉民心中,隨著一聲驚雷,劉杖子人開始借勢發展。

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溫暖乾爽,夏季雨量充沛,秋季短促清爽,冬季寒冷清冽。土壤多為淋溶性褚土和碳酸性碣土,PH值中鹼性,光照時間長,雨熱同期,空氣乾燥清新,少有病蟲害的發生,地處青龍和自然保護區腹地,基本無污染,水質良好。擁有良好天時、地利條件的劉杖子鄉似乎註定與葡萄結緣。

在經過短短三十年的發展之後,劉杖子鄉的葡萄知名度享譽東北,外地銷售市場迅速擴大。與北京、河北、遼寧和內蒙等20多個大眾城市建立了固定的運銷渠道,實現了電商銷售,就在剛剛過去的九月,劉杖子鄉舉辦了它的第一屆葡萄旅遊文化節。

鄉黨委書記劉小功說:「為把葡萄這一產業做大做強,使之形成規模優勢,我們將提高質量與品牌並重,優化品種,強力推進露地、冷棚、溫室與加工儲藏,使種植規模達到5000餘畝,其中露地3500畝,冷棚1000畝,溫室500畝。」

葡萄產業發展之路

1949年以後,我國葡萄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葡萄生產受到重視,鮮食葡萄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 世紀50 年代末,我國掀起第一次葡萄發展高潮,鮮食葡萄品種以『玫瑰香』、『龍眼』為主,形成了黃河故道等葡萄產區。20 世紀50 年代末,原北京農業大學從日本引入『巨峰』品種。

20 世紀70 年代末,中國農業科學院從國外引入『黑奧林』、『紅富士』和『乍娜』 等品種。經全國各地試種,至80 年代中期, 在全國廣泛推廣和栽培,形成了以鮮食葡萄巨峰系和歐亞種大粒品種為主的第二次發展高潮。在此期間,全國葡萄栽培面積迅速擴大,並形成了南方葡萄產區。

20 世紀80 年代末,瀋陽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等單位相繼從美國引入了一批優質的歐亞種葡萄品種。到90 年代後期,在我國掀起了以『紅地球』(『紅提』)為代表的晚熟鮮食葡萄品種為主的第三次發展高潮。

如今,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 葡萄這種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顏色以青綠色、紫黑色、紫紅色等為主的落葉藤本植物,正以它可口的味道、豐富的營養價值、廣闊的使用途徑吸引著大批消費群和市場,從而在水果屆佔有了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我國葡萄產業發展的現狀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范培格博士表示,當前,我國葡萄產量居世界第一,栽培面積居世界第三,鮮食葡萄約佔世界產量的50%,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葡萄產值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發展。鮮食葡萄在葡萄產業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約佔葡萄總產的75%。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栽培研究室劉鳳之研究員稱,近十年來,我國葡萄栽培面積、產量呈迅猛上升。面積由2005 年的40.8 萬公頃增長為2015 年的79.9 萬公頃,增長0.96 倍;產量由2005 年的579.4 萬噸增長為2015 年的1366.9 萬噸,增長1.36 倍。

我國葡萄生產基本形成西北乾旱新疆產區、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產區(陝西、山西、甘肅、寧夏、內蒙西部等)、環渤海灣產區(山東、遼寧、河北等)、黃河中下游產區、南方產區和西南產區(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及以吉林長白山為核心的山葡萄產區等相對集中的七個集中栽培區。鮮食葡萄種植面積由北向南、由西向東依次遞減。呈現新疆(151 萬畝) > 遼寧(100)> 河北(91)> 陝西(67) > 江蘇(54)> 河南(48)> 雲南(47) > 湖南(41)> 廣西(40)> 四川(40) >85% 的趨勢。種植範圍也在逐漸向華東、西南擴展。歐美種植品種以巨峰係為主, 如『巨峰』、『京亞』、『夏黑』等;歐亞品種以『紅地球』、『玫瑰香』、『無核白』等為主(中晚熟品種為主,早熟、極早熟品種較少)。

四大問題制約我國葡萄產業發展

范博士表示,我國葡萄產業在發展過程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品質、安全和銷售問題。如栽培技術參差不齊,無法做到適地適栽;產量過高,品質無法保證;花果管理技術意識不強,外觀品質提升較慢;盲目追求大果、無核,激素施用不當;病蟲害防控做到對症下藥的不多;品牌意識不強,在推銷中為他人做嫁衣,銷售渠道相對單一等。

二、品種優質化、多樣化及特色化問題。我國葡萄品種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主栽品種比較單一、成熟期搭配不合理、鮮食與釀酒品種比例不協調。

三、優質品種資源儲備不足。新、優品種的收集、保存與評價系統不夠完善。

四、下游產業鏈上的葡萄酒供需矛盾仍突出。2014年我國葡萄酒消費量15.8億升,佔全球葡萄酒消費總量7%,我國葡萄酒消費的1/4以上來自於進口。目前中國葡萄酒消費1.24升/人年,而世界4.5升/人年,歐盟28升/人年,葡萄酒消費較多的法國和義大利分別為51升/人年和44升/人年。我國葡萄酒人年均消費量年增長20-30%,2000年人均0.15升,預計2020年左右人均消費3升。我國葡萄酒市場潛力巨大,葡萄酒產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我國葡萄產業發展的方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葡萄的高營養價值和神奇的美容效果也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和重視,葡萄市場也更加廣闊。作為我國種植數量最多的水果之一,葡萄和葡萄產業該如何在這樣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環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范教授建議:

一、向品種優良化,栽培區域化,生產市場化發展。品種優良化和栽培區域化是品種表現最優化、地區發揮特色化的必要保證。因此,面對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嚴酷現實,葡萄栽培的品種優良化和科學區化是我國產業發展的基礎。

二、發展葡萄汁生產產業。葡萄汁相對飲用人群更為廣泛,且對氣候條件不像葡萄酒那麼嚴格。但在世界葡萄汁生產(植物奶)產業年貿易額近20億美元且每年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我國葡萄汁生產仍然一片空白,國內葡萄汁主要依靠進口,因此,我國葡萄汁產業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三、發展葡萄酒產業。葡萄酒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的特點。以法國為例,2013法國葡萄酒產量460億升,產值120億歐元,出口146億升。其中波爾多產區143056公頃,產量60億升,產值17億歐元(11883歐元/ha)出口23.6億升,約合31.5億瓶。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應做好定位、找准市場,發展節本、生態、優質、特色葡萄酒產業,配合鮮食葡萄的觀光採摘、葡萄與葡萄酒科普進行適量的高抗逆的釀酒葡萄種植、生產,同時發展特色酒庄模式生產。

四、與觀光旅遊產業結合密切。近些年,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以北,以生產葡萄酒而聞名的納帕谷,其旅遊人數以兩位數增長,僅住宿收入超過3億美元,旅遊產業已達到了14億美元,從業人員達到了10500人。

對於未來,劉書記表示,「不管前路如何,只需把握當下,做好該做之事就行。」現在的劉杖子鄉也正像他的這番話一樣,在葡萄產業發展上打造著屬於自己的王國。

(記者:柴帆,如需轉載請署名,並註明「中國農村科技」。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以便支付稿酬)


推薦閱讀:

中國CTC產業聯盟成立 液體活檢技術大比拼
大衛.奧格威語錄(三)-Arting365 | 中國創意產業第一門戶
太過依賴遊戲產業 也許是VR最大的桎梏
文化產業僅次金融業成北京第二大支柱產業|文化消費|文化創意產業
年終盤點︱2016 文化產業政策正在走向春天

TAG:世界 | 產業 | 現狀 | 葡萄 | 深度 | 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