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經絡學必會(要背熟 啊)

醫學必修,學生研究生必考之內容人體經絡概念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指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經,路徑,為直行的主幹。絡,網路,為經脈所分出的小支。經絡縱橫交錯遍佈於全身。《靈樞海論》記載「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五臟表裡陰陽表裡表十二經絡,必須熟記經絡巡行路線,簡介,起止穴位各經絡交接情況(一)、臟腑經脈:A、陰經經脈(聯繫臟)B、陽經經脈(聯繫腑)C、手三陰經脈(胸部和上肢內側)D、手三陽經脈(頭面和上肢外側)E、足三陰經脈(胸腹和下肢內側)F、足三陽經脈(頭面和下肢外側)經絡系統的組成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手足三陽經:陽少太。手三陰經:太厥少。足三陰經:厥太少(內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內踝上8寸以上)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1〉走向:(1)手三陰經→從胸部走向手指末端(從胸走手→胸內手)。(2)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從手走頭→手外頭)。(3)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從頭走足→頭外足)。(4)足三陰經→從足趾的末端走向胸部(從足走腹→足內腹)。〈2〉交接:(1)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交接於手指末端。(2)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交接於手頭面部。(3)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交接於足趾末端。(4)足三陰經與手三陰經→交接於胸腹奇經八脈:督脈:陽脈之海任脈:陰脈之海沖脈:十二經之海;血海帶脈:約束縱行軀幹的諸條經脈陰維脈:調節六陰經經氣陽維脈:調節六陽經經氣陰陽蹻脈:調節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十五絡脈:任脈的別絡名鳩尾,從鳩尾分出後散佈於腹部。督脈的別絡名長強,從長強分出,經背部向上散佈於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名大包,從大包分出後散佈於胸脅部。頭部:手足陽明循行於面額、手足少陽循行於頭側、手足太陽循行於面頰、頭頂及頭軀幹:手三陽循行於肩胛部、手三陰從腋下走出、足三陰循行於腹面部、足三陽行於中、陽明行走於前胸腹、太陽行走於後背、少陽行走於側面。與腦連:督脈,膀胱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距正中督脈線1、5寸,3寸。相互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陽經在頭面部交接、相互銜的陰經與陰經在胸部交接。。(二)、十四經絡起止、穴位:A、手太陰肺經的起止、穴位B、手厥陰心包經的起止、穴位C、手少陰心經的起止、穴位D、手陽明大腸經的起止、穴位E、手少陽三焦經的起止、穴位F、手太陽小腸經的起止、穴位G、足太陰脾經的起止、穴位H、足厥陰肝經的起止、穴位I、足少陰腎經的起止、穴位J、足陽明胃經的起止、穴位K、足少陽膽經的起止、穴位L、足太陽膀胱經的起止、穴位M、督脈的起止、穴位N、任脈的起止、穴位任脈:首穴會陰,末穴承漿。督脈:首穴長強,末穴齦交。手太陰肺經: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手陽明大腸經:首穴商陽,末穴迎香。足太陰脾經:首穴隱白,末穴大包。足陽明胃經:首穴承泣,末穴厲兌。手少陰心經:首穴極泉,末穴少沖。手太陽小腸經:首穴少澤,末穴聽宮。足少陰腎經:首穴湧泉,末穴俞府。足太陽膀胱經:首穴睛明,末穴至陰。手厥陰心包經:首穴天池,末穴中沖。手少陽三焦經: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足厥陰肝經:首穴大敦,末穴期門。足少陽膽經: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經脈循行的特點:(1)胃經:十四經中分支最多,有4條分支(面部支脈、胃下口部支脈、脛部支脈、足跗部支脈),胸部通過乳部距任脈4寸,至腹部距任脈2寸(上至缺盆,下至氣街),共45穴。(2)肝經:與督脈會於頭頂,至內踝上8吋處交於足太陰脾經之後,有2條分支(目系支脈、肝部支脈),共14穴。(3)膽經:是經脈中以頭部最為複雜,有3條分支(耳部支脈、外眥部支脈、足背部支脈),共44穴。(4)膀胱經:是經脈中最長且腧穴最多的,有3條分支(巔頂部支脈、腰部支脈、後頂部支脈),共67穴。(5)腎經:出入臟腑最多的經脈,共27穴,首穴湧泉(絕大多數的井穴在手足,唯腎經井穴在足心)。胸部:距正中線:腎經;2寸,胃經;4寸,脾經;6寸。腹部:0、5寸,2寸。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距正中督脈線1、5寸,3寸。相互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陽經在頭面部交接、相互銜的陰經與陰經在胸部交接。頭部:手足陽明循行於面額、手足少陽循行於頭側、手足太陽循行於面頰、頭頂及頭後。軀幹:手三陽循行於肩胛部、手三陰從腋下走出、足三陰循行於腹面部、足三陽行於中、陽明行走於前胸腹、太陽行走於後背、少陽行走於側面。胸部:距正中線:腎經;2寸,胃經;4寸,脾經;6寸。腹部:腎經0、5寸,胃經,2寸。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距正中督脈線1、5寸,3寸。1頭面部手足三陽皆上頭「頭為諸陽之會」;手足陽明經前額面部;手足少陽經側頭;手太陽經頰部;足太頭。2軀幹部手足三陰經和足陽明經胸腹,從內到外依次為:足少陰腎、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手三陽經肩背;足太陽經腰背;足少陽經側胸側腹。3上肢部手三陰上肢內側前肺中包後心;手三陽上肢外側前大中三後小。4下肢部足三陽下肢內側前胃中膽後膀;足三陰下肢內側循行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胸)。相互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陽經在頭面部交接、相互銜的陰經與陰經在胸部交接。正經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藏正經走向:手陰臟走手;手陽手走頭;足陽頭走足;足陰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沖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任脈行於前正中線,督脈起於後正中線,沖脈並行於腎經。任脈,腹胸頦下正中,總任六陰經,調節全身陰經經氣,陰脈之海。督脈,腰背頭面正中,總督六陽經,調節全身陽經經氣,陽脈之海。任督二脈主治的異同:督脈主治神志病、熱病和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任脈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和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少數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兩者都可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脈沒有督脈治療巔頂痛的作用與肺相連的經脈:肺、大腸、肝、腎手太陰肺經屬肺,手陽明大腸經絡肺,手少陰心經復從心系卻上肺,足少陰腎經直者入肺中,足厥陰肝經上注肺,手太陰肺與手陽明大腸經別也經過肺。與牙相連的經脈:大腸,胃與心相連的經脈:心、小腸、脾、腎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系,手太陽小腸經絡心,足少陰腎經絡心,足太陰脾經注心中。通過(月耑)的經脈:足太陽膀胱經下貫(月耑)內,足太陰脾經上(月耑)內,足少陰腎經以上(月耑)內。與鼻相連的經脈:胃、小腸、大腸手陽明大腸經上挾鼻孔,手太陽小腸經抵鼻,足陽明胃經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與喉嚨相連的經脈:肝、膽、脾、胃、腎手太陰脾經挾咽,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循喉嚨,足陽明胃經循喉嚨,足厥陰肝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與咽喉相連的經脈:心、小腸、脾手太陰脾經挾咽,手太陽小腸經循咽,手少陰心經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與舌相連的經脈:脾、腎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與目內眥相連的經脈:手足太陽小腸、膀胱手太陽小腸經至目內眥,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與耳相連的經脈:(除手陽明之外的陽經都是)手太陽小腸經卻入耳部,手少陽三焦經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陽明胃經循頰車上耳前,手少陽膽經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陽膀胱經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與巔頂相連的經脈:足太陽膀胱經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巔入絡腦,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與巔,督脈上巔。直上頭頂的有:膀胱經,肝經,督脈與胃相連的經脈:肝、肺、脾、胃、小腸手太陰肺經還循胃口,手太陽小腸經抵胃,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足厥陰肝經挾胃屬肝絡膽,手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與陰器相連的經脈:足厥陰肝經過陰器,任脈起於中極之下,督脈起於中極之輸。與肝相連的經脈:足厥陰肝經挾胃屬肝絡膽,足少陰腎經上貫肝膈,足少陽膽經絡肝。1、救命穴——人中2、萬能穴——合谷3、長壽穴——足三里4、消氣穴——太沖5、強胃穴——足三里6、腰痛穴——飛揚7、疏筋穴——陽陵泉、湧泉8、健脾穴、肚脹穴——公孫9、補腎穴——太溪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11、補血穴——血海12、止咳穴——極泉、尺澤13、皮膚病穴——曲池14、消炎穴——商丘15、耳鳴穴——少海16、頸椎病穴——天窗17、膝痛穴——內關18、頭暈、嘔吐、腸炎穴——梁丘19、打嗝不止、嘔吐穴——湧泉、內關20、鼻炎穴——豐隆、手三里21、護膝穴——曲泉22、手腳麻木穴——復溜、環跳23、糖尿穴——地機24、牙痛穴——合谷、肩井25、膽結石穴——中瀆26、失眠、遺尿遺精穴——然谷、太沖27、恐懼病穴——太溪28、治痘穴——太沖、曲池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瘡穴——孔最30、雀斑穴——絲竹空31、眼袋穴——承泣32、魚尾紋穴——瞳子髎33、噩夢穴——厲兌34、肚子痛穴——下巨虛35、胃腸炎穴——天樞36、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炎穴——水道37、嗓子失聲穴——大鐘38、黑眼圈穴、皮膚增白穴——四白39、減肥穴——帶脈40、月經不調穴——水泉、帶脈41、腦供血不足穴——解溪42、糖尿病穴——腕谷43、扭傷穴——大包44、厭食、脫髮穴——太溪45、便秘穴——帶脈46、過敏性鼻炎穴——迎香47、腦血管穴——瘛脈48、網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澤49、手麻穴——支正50、坐骨神經穴、脊椎病——後溪51、腰椎盤突出穴——筋縮52、美容穴——天容53、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湧泉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55、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56、咳喘穴——中府57、夜間咳嗽穴——魚際58、補氣穴——經渠、氣海59、感冒、白內障穴——肩髃60、明目穴——中渚61、乳腺炎穴——天池62、白髮穴——浮白63、膽囊炎穴——日月、肝俞64、暈車穴——關沖65、疲勞穴——液門66、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67、高血脂穴——環跳68、腰酸穴——風市69、化痰穴——豐隆70、慢性肝炎穴——三陰交71、抽筋、扭筋穴——陽陵泉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73、蕁麻疹穴——太沖、風池74、鼻出血穴——內庭75、痛經穴——蠡溝、帶脈76、口腔潰瘍穴——間行77、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78、腰背痛穴——委中79、肌肉萎縮穴——大都80、心臟供血不足穴——神道81、痛風穴——復溜、築賓82、外腳踝關節穴——丘墟、外關、解溪83、性功能穴——會陰、地神84、老花眼穴——光明85、心臟補血穴、抑鬱穴——極泉、86、冠心病穴——雲門87、腎結石穴——築賓88、落枕、偏頭痛穴——外關89、電腦病穴——天窗90、甲亢穴——天柱91、中風穴——百會92、精神病穴——湧泉93、水腫穴——承漿94、口眼歪穴——頰車95、老人痴呆穴——老人穴96、靜脈曲張穴——太淵97、黃褐斑穴——天容98、耳炎穴——前谷99、中暑穴——十宣、人中100、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101、半身不遂穴-----風市、足三里102、發熱穴----膻中(大椎、肺俞)103、癱瘓穴----環跳、陽陵泉、委中


推薦閱讀:

必髮指數看盤基礎理論
配有慢動作的華爾茲基礎舞步組合教學示範 來自米爾克&阿萊西亞
中醫基礎理論 歌訣
學八字務必掌握的四大基礎-頭條網
八字算命基礎篇「十天干體象」

TAG:中醫 | 經絡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