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拾遺丨「二十四節氣」養生指南


「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在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的哲學體系中,宇宙自然為大,人為小。人雖渺小,卻也是一個世界。大、小兩個世界在本質上相通,因此人體的生命活動也與外界變化緊密相連,生生不息。四時氣候變化不一,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也隨之更替。這樣看來,「二十四節氣」不僅揭示了四季變化的特點,也是日常養生保健的寶典。

所謂「養生」,即「治未病」,指通過飲食、起居、運動等手段強身健體,防病於未患病之時,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順應天時而養生的理念,在歷史上淵源已久。早在秦漢時期《黃帝內經》中便有「天人合一,順應四時」之說,詳細描述可見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一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簡單來說,依據節氣時令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季里的三個月,是萬物生髮、欣欣向榮的時節,也是由冬日嚴寒向夏日酷暑過渡的階段。在這一段時期里,氣溫乍暖乍寒,氣壓和降水等氣候條件也極不穩定,因而老人兒童、體弱多病者常常在春季舊疾複發或罹患新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在春季六個節氣中,防病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趨避「溫熱毒邪」。以現代西方醫學的觀點來解釋,就是要消滅疾病傳染源,同時加強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而在傳統中醫視角下,春季防病則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的特點。

立春

此時氣候忽冷忽熱。在北方不應急於脫去冬衣;飲食方面,應多吃牛肉、羊肉、韭菜、蘿蔔等溫性食品;南方初春陰雨連綿,因此飲食應以祛濕健脾為主,可多吃薏米、茯苓、綠豆、冬瓜、山藥、玉米、豬肚、牛肚等。此時節還應注意護肝,可多吃小米、海帶、菠菜等護肝食物。同時,應注意保證睡眠,每日喝足1500毫升水,以幫助肝臟代謝排毒。

雨水

此時春燥漸褪,養生保健應以祛除濕氣、調養脾胃為主,立春時的祛濕健脾食譜仍可沿用。由於天氣陰晴不定,易引起人的心情波動,這時還應關注精神休養,日常盡量保證作息規律、勞逸結合,並適當豐富精神生活。

驚蟄

此時自然萬物漸趨活躍,人體肝氣正旺,易動怒傷脾,因此要多吃些健脾的甜味蔬菜,如山藥、胡蘿蔔、韭菜、芹菜、荸薺、白扁豆、柿子椒等。對於肝病患者、肝火旺盛者、孕婦兒童來說,羊肉等「性熱」的食物此時便不宜再吃。體質虛弱者若需吃羊肉補氣,也要盡量搭配冬瓜、白蘿蔔等涼性食物,以免因滋補過度而上火。

春分

該日寒暑調和,晝夜平分,人體也應順此天時,在飲食、作息上追求陰陽平衡。應極力避免偏寒、偏熱的飲食習慣,例如在烹調和食用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盡量伴以蔥、姜、蒜、酒、醋等溫性調料;稍微晚些睡,早點起,適當增加晨練。

清明

雨水增多,天氣陰涼,人們也易因觸景傷情而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此時無論是精神養生還是身體保健,關鍵依然是調節陰陽。此時還應當趁節假舉家外出春遊,這樣不僅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改善心肺功能;還能放鬆大腦,舒暢身心。

穀雨

氣候愈發濕潤,此時是風濕病和各類神經痛癥狀的高發期。為祛濕散寒,可多吃薑、棗、紅糖、薏米、核桃等食物,並在睡前以熱水泡腳。各類神經痛患者則應多吃舒經通絡的食物,如黑豆、綠豆等豆類,以及山楂、葡萄、檸檬、鳳梨等水果。由於氣候逐漸轉暖,人們在白天常常會感到睏倦頭昏,這就是所謂的「春困」。在北方民間,有生食白蘿蔔可解「春困」的說法,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規律起居作息,避免熬夜,保證睡眠。

夏天的三個月,氣候特點可概括為兩個字:「熱」和「濕」。因此,按照傳統中醫「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的觀點,夏季養生保健應著重於消暑、祛濕。

立夏

這是一年中人們心氣最為浮躁的時候,因此要特別注意養護心臟。應多吃杏仁、花生、薏米仁、燕麥等堅果穀物,加速膽固醇的代謝;在烹飪時盡量選用橄欖油,補充人體所需的不飽和脂肪酸;飲食以低脂、清淡為主,降低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小滿

氣候濕熱交加,中醫稱之為「熱邪濕邪」。在這種濕熱的環境中,人體容易出現體溫調節障礙,引起風寒、風熱和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同時,小滿前後也是皮膚病和過敏癥狀的高發期。因此,在此時期的飲食搭配中應避免海鮮、菌類等「發物」,多吃芹菜、蓮藕、冬瓜、荸薺等清熱利濕的蔬菜。在起居方面,切忌不可貪圖涼快而睡卧在地板上,以防寒濕氣趁虛而入。

芒種

南方開始進入梅雨季,食物、衣物發霉,蚊蟲滋生,因此尤其需要注意預防水痘、痢疾等季節性傳染病。此時的飲食應以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為主,應多吃苦瓜、黃瓜、木耳、蘿蔔;喝水時可適當加入糖、鹽,以補充人體中流失的微量元素;閑暇時可以菊花、金銀花、羅漢果泡水服用。此外,還需警惕現代都市生活中特有的「空調病」:使用空調時空調房與外界溫差不宜超過7攝氏度,若是久留於空調房內,需注意定時通風換氣。

夏至

顧名思義為陽極之至,人體內部也隨之進入陽氣最為旺盛的階段。夏至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著眼於保護陽氣。應多食用具有清補功效的苦味食物,例如苦瓜、苦菜、苦蕎、萵苣等,還可適量攝入鴨肉、泥鰍等清補類補品。由於天氣炎熱而出現的食欲不振現象,可服用生薑緩解。為解暑降溫,除涼白開外還宜喝些綠茶、綠豆湯、酸梅湯;可以適當安排午睡,這樣既能避開正午的炎熱,也能緩解日間的疲勞。

小暑、大暑

暑濕之氣極易侵入人體,因此應多食用具有清熱、化濕、解暑功效的食品,如綠豆、鴨肉、百合、薏米、黃瓜、冬瓜、豆芽等。在注意補水的同時,也要盡量減少正午及午後時分的戶外活動。此外,在中醫的養生理論中,素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即小暑、大暑時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機。若是在這段時間裡遵循醫囑進行調養治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的三個月,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氣候特點是風高物燥,氣候轉涼。與其他三個季節相比,秋季的氣候對於養生保健較為有益。但在季節轉換、氣溫走低的過程中,人體免疫力也會有所下降,易導致舊疾複發,新病趁虛而入。因此,秋季養生應著眼於「養陰」和「生津」,增強體質,以待寒冬時節的到來。

立秋

最顯著的氣候特點為「燥」。此時人體極易出現口唇乾燥、咽喉腫痛、皮膚乾澀等「秋燥」癥狀,因此飲食調養中應適當多吃蜂蜜、芝麻、銀耳、糯米、枇杷、梨子等具有潤燥功能的食物。立秋過後的早晨,溫度適宜,秋高氣爽,是全年中晨練的最佳時機。因此宜適當早睡,提早起床時間,以享受秋季清晨的大好時光。

處暑

這時秋季之「溫燥」還未褪去,在人體上多反映為咳嗽咽干、手腳心發熱等癥狀;由於此時人體肺經當道,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也易複發和加重。因此,宜多吃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雪梨等生津潤燥的食物。在處暑尾聲,南方地區往往還會迎來一輪氣悶熱潮濕的「秋老虎」天氣,應尤為注意防暑祛濕,預防胃腸道疾病。

白露

從此時起早晚氣溫迅速下降,應注重預防呼吸道系統疾病。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史和過敏體質的人,這時應減少魚、蝦、蟹等生冷「發物」的攝入量,多吃百合、銀耳、蓮子、雪梨等清肺潤肺的食物。雖然在民間流傳著「春捂秋凍」的說法,但「凍不凍」、「凍哪裡」都有講究——老人、兒童和有慢性病史的人群不宜「秋凍」,以防著涼感冒或舊病複發;免疫力較強者雖然不急於穿上棉衣,但也應注意頭部、腰腹部、膝關節和足部的保暖。

秋分

此日晝夜等長,陰陽平衡,因此人體也應順應天時,本著「平衡陰陽」的原則,調節飲食起居,適時增添衣物。「秋燥」雖未過,但已經由溫轉涼。此時的飲食,還應以溫潤平涼為主,如糯米、百合、大棗、枸杞、雪梨、甘蔗等。該時節的螃蟹黃多油滿,為一年中最為肥美,但因螃蟹性大寒,食用時應搭配姜、醋、黃酒,以中和蟹之寒涼。

寒露

溫度下降、氣候乾燥,人體易受燥邪之氣侵犯,流行性感冒和各種上呼吸道疾病在此時尤為多發。在飲食方面,除繼續沿用滋陰潤燥的秋季食譜外,還應適量增加雞、鴨、牛等肉類,以增強體質,預防感冒。在日常生活中,應尤為注意足部保暖,不宜再赤足或穿涼鞋、塑料拖鞋。此時秋風蕭瑟,萬物凋零,難免給人心中帶來悲涼之感,因此也要注意精神調理,保持良好心態。

霜降

此時氣候漸冷,人體易被寒氣侵襲,導致氣血循環不暢。秋冬交替之時,也是人體內的陽氣由內收向儲藏轉變之時。現代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體陽氣變化難免滯後於外界氣候變化。陽氣積壓在體內則形成「鬱火」,引起多種疾病。因此,霜降防病,關鍵在於「對外禦寒保暖,對內清熱潤燥」。在民間,流傳著「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因而體質虛弱者在此時可適當進補蜂王漿、西洋參等營養品,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為冬季防病打下基礎。

在冬季的三個月里,天寒地凍,萬物閉藏。由於此時天氣寒冷,為了維持體溫,人體不得不加快新陳代謝速度。因此,在冬季人的食慾會顯著提高、消化功能也會相應增強,是食補食療的大好時機。

立冬

此時防病應以收斂陰氣、保護陽氣為根本。南、北飲食進補應有所差別:在嚴寒的北方,宜進補大熱大溫的牛肉、羊肉、狗肉等;此時南方的寒冷稍顯溫和,食補時以清補為主,宜多進食雞鴨魚類等白肉。由於冬季天地氣閉,人體內血氣伏藏,因此入冬後也應調整作息,盡量早睡、晚起,以保存陽氣,防止寒邪侵入。

小雪

人體應乎自然,正處於「陰盛陽衰」的狀態,因此可多吃些狗肉、羊肉等以壯陽氣,還應多喝熱粥以養脾胃;體質較弱者外出時應注意穿護頸護腰的服裝,注意足部保暖。降雪時節,天色陰冷晦暗,抑鬱症患者可能病情可能加重,需在精神調養方面多加註意。

大雪

一年中風寒風邪侵襲最為高發的時節,腎中精氣不足的老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很容易罹患與腎臟相關的疾病,因此大雪節氣,最應重視補腎。補腎食品首選為黑芝麻,可買現成黑芝麻糊沖服、自製黑芝麻鹽佐餐等。由於氣溫急劇下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易舊疾複發,因而此類人群需千萬注意保暖及按醫囑服藥。

冬至

一年中另一個自然陰陽的轉折點,從這一日起至春分日止,白晝變長,夜晚縮短;陽氣漸升,陰氣下降。人的生命活動也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正所謂「氣止於冬至」。冬至過後,陰極而陽生,因此在這一天前後飲食進補最為合適。除燥熱溫補的牛、羊、狗肉外,還可多吃性偏溫熱的堅果,如核桃、花生、栗子、榛子、杏仁等。

小寒、大寒

與小暑、大暑相對,旨在反映年末天氣之寒冷。在這兩個節令前後,「養陰」應注重養胃氣,多喝熱粥熱湯,切忌黏硬生冷食品,包括鴨蛋、鴨血、田螺、螃蟹、柿子、西瓜、苦瓜等;可在飲食中多加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生薑等,以增強食慾,祛寒抗凍,積攢能量,靜待下一個節氣輪迴的到來。

歸根結底,以「二十四節氣」養生,就是要滿足這二十四個時間維度對我們的生命提出的要求。這種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的循環,構成了最為適宜這片黃土地上的人民的生命節奏。把握「二十四節氣」,以「人事」順「天時」,正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道。

圖文創編:板栗

本文章由志願者創作提供


推薦閱讀:

中醫養生網推薦中醫養生
運動跑步能緩解疲勞?快來看看吧
養生要注意事項有哪些?
sn飛雪的文件夾【養生保健-女性空間】
【養生之道】《看古人如何養生,都失傳了 !》

TAG:養生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