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皮膚病的方法、經方治療皮膚病縱橫 、各種皮膚病的治療案例

  解表祛風法:適用於感受風邪的表實症的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急性蕁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風散加減(荊芥後下、防風、當歸、苦參、蒼朮、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蟬脫3克)煎服。 溫經散寒法:適用於感受外界寒邪、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有急性皮膚血液迴圈障礙的皮膚病(凍瘡等)。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白芍、木通、大棗各10克,細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養血祛風法:適用於體內血虛生風、同時伴有陰血不足表現的皮膚病,如乾燥的、鱗屑較多的皮膚病(魚鱗病、靜止期和消退期銀屑病等)。可用桂枝當歸湯加減(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烏、當歸、白芍、秦艽、大棗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固表祛風法:適用於表虛感受風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過敏性皮膚病(慢性蕁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風癥狀,多數有慢性反覆發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風散加味(北芪、當歸、甘草各30克,白朮、防風各15克)煎服。 助陽散寒法:適用於機體陽氣不足、臟腑機能減退、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陽和湯加減(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黃、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膠熔化9克)煎服。 活血祛瘀法:適用於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疼痛性皮膚病(結節性紅斑、脂膜炎等)。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紅花各9克,當歸、川芎各6克)煎服。 利濕清暑法:適用於感受暑邪而挾濕所致的皮膚病,如夏令性皮膚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湯加減(青蒿、藿香、佩蘭、地骨皮、黃柏各10克,大青葉、公英、苦參、銀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解毒清暑法:適用於夏令化膿性皮膚病(如癤腫、膿皰瘡等)。可用如清暑湯加減(連翹、花粉、滑石,銀花各12克,赤芍、車前子、澤瀉各9克,甘草3克)煎服。 清熱利濕法:適用於感受濕邪、郁濕化熱所致的皮膚病,常表現滲液較多者(如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黃柏、丹皮、澤瀉各9克,通草6克)煎服。 健脾利濕法:適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滯所致的皮膚病,病人常有脾虛癥狀(如嬰兒濕疹的體虛者、兒童慢性蕁麻疹等)。可用健脾滲濕湯加減(党參、茯苓、澤瀉各12克,白朮、大棗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藥24克、陳皮、桔梗各5克)煎服。 養血潤燥法:適用於由血虛生風化燥的皮膚病,如乾燥性瘙癢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等),病人常有陰虛癥狀。可用如地黃飲加減(熟地30克,生地、首烏各15克,當歸、丹皮、玄參、蒺藜各10克,僵蠶、甘草各5克,紅花3克)煎服。 祛瘀法:涼血祛瘀法適用於血熱壅滯、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多表現有紅斑、結節等,如毛細血管擴張性、紅斑性、組織肥厚的皮膚病(酒渣鼻、進行期銀屑病等)。可用涼血四物湯加減(生地25克,當歸、赤芍,黃芩,茯苓、紅花各10克,川[芎、陳皮、甘草、生薑各5克]煎服。 生津潤燥法:適用於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可用潤膚湯加減(玄參、麥冬、鉤藤、赤芍、丹皮、白蘚皮各10克)煎服。 解毒瀉火法:適用於感受火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全身癥狀較重的膿皰瘡、癤腫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飲(銀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涼血瀉火法:適用於內臟之火太過所致的皮膚病,常有血熱癥狀,如急性有紅腫熱痛的皮膚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現為紅斑比較廣泛,全身癥狀比較嚴重。可用生地銀花湯加減(生地30克,銀花25克,玄參、地丁、大青葉各15克,當歸、竹葉,赤芍各10克,蟬蛻3克)煎服。 中醫論引起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皮膚的正常生理活動受到破壞,就會發生皮膚病。破壞皮膚正常生理活動的各種致病因素,稱為病因。各種病因素作用於人體所引起的病變機理,稱為病機。皮膚病是多種多樣的,致病因素和病變機理也是異常複雜的。不同的皮膚病,在致病因素和病變機理上各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許多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病變機理中,卻存在著共同性即一般規律。研究和掌握這個一般規律,可以進一步更深刻地理解個別皮膚病的本質,從而更有效地指導皮膚病的診斷和治療。一病因導致皮膚病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六淫、七情、飲食、勞逸、蟲毒及外傷等,在一定條件下都能使人發生皮膚病。從整體觀出發,病因致病關係到兩個方面:一是人體本身抗病能力以相對減弱,所謂「正虛」;二是致病因素相對仿盛,所謂「邪實」。一般來說,六淫、蟲毒等常直接浸淫皮膚而發病,七情、飲食等影響臟腑功能後可間接引起皮膚病。(一)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是自然界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無致病作用,稱為六氣。當六氣反常,有致病作用,如六氣過盛超越機體抵抗力,或機體抵抗力下降,六氣侵襲機體,六氣均變為不正之氣,稱為六淫。此外,由於體內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的或從體內產生的諸邪氣的性質、致病特點頗多相似,而且主要作用於皮膚. 1、風外風為春季的主氣,但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內風多由肝臟功能失調產生。風邪所致的皮膚癥狀主要為風團、鱗屑和瘙癢。其性質與致病特點如下:(1)風性善行而數變表現在風團發無定處,時起時消,變化無常;瘙癢發無定時,速癢速止。如蕁麻疹就具有此特點。 (2)風性升發向上風邪侵襲體表,由於升發特性,使皮損易於擴散增多;又因期性趨向上,故皮損好發於體表上半部。如玫瑰糠疹好發於胸背。皮疹由一個母斑而後擴散增多。又如面部脂溢性發炎,多與風邪有關。 (3)風為陽邪外風侵襲體表,皮膚易偏乾燥,出現細薄鱗屑,如單純糠疹;內風外發體表,皮膚乾燥失潤,易出鱗屑,尤其經反覆搔抓,致使皮膚粗糙或肥厚,如皮膚瘙癢症。風為陽邪,風勝化燥,所以鱗屑多乾燥。(4)風為六淫之首風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寒、熱、濕、燥等邪易依附風邪而侵犯人體。所以,許多皮膚病與風邪有關。 2、寒外寒為冬季的主氣,寒邪在冬季秋季均可發生;內寒主要由脾腎陽虛所產生。寒邪所致的皮膚癥狀為皮膚溫低、皮損色白或青紫、結節、結塊及疼痛。其性質與致特點如下: (1)寒性收引外寒侵襲,腠理毛竅閉,寒則肝膽涼少汗,絡脈收引、氣血不充則皮疹色白,其症為表實,如蕁麻疹風寒症。內寒外發,四肢不溫,手足青紫或紫紺,其症為里虛,如硬皮病。 (2)寒性凝滯易使氣血凝滯,阻於經脈,不通則痛,如肢端動脈痙攣病;由於寒凝氣血,肌膚失養,以致皮膚板硬,肢端青紫或紫紺,如硬皮病;寒凝氣血,久郁不化,局部則出現結節或結塊,如硬紅斑。(3)寒為陰邪若寒邪偏盛,易傷陽氣,所以象硬皮病患者,冬季手足癥狀加重,冷激性蕁麻疹觸及寒涼易發病。寒性屬陰,遇熱寒性減弱,故癥狀減輕,如硬皮病、肢端動脈痙攣病、冷凝性蕁麻疹等,均有得暖病情緩解的現象。3、暑 暑為夏季的主氣,暑邪獨見於盛夏,而無內暑。暑邪所致的皮膚癥狀為丘疹、水皰等。其性質與致病特點如下:(1)暑性炎熱暑為夏季的火熱之氣所化,浸淫皮膚後,易出現紅斑、紅丘疹,多見於夏季皮炎、紅痱子。 (2)暑性升散暑為陽邪,性升散,故皮疹方面好發於上半身,如紅痱子;性升散易傷津氂氣,故常伴咽干、口渴、倦怠等症。 (3)暑多挾濕表現在皮疹方面,如小水皰,多見於白痱子;表現在全身癥狀方面,其口渴但不多飲、身熱不揚、納呆。 4、濕 外濕為長夏的主氣,濕邪既來源於夏季又可從居住潮濕、接觸水濕、涉水淋雨等而來;內濕多由脾失健運產生。濕邪所致的皮膚癥狀有丘皰疹、水皰、大皰、浸漬、糜爛、滲出及水腫性紅斑、浸潤性風團等。共性質與致病特點如下: (1)濕性重濁傷於濕者下選取受之,故有些皮膚病多發於下肢、外陰、雙足,如小腿濕疹、急性女陰潰瘍、陰囊濕疹、糜爛型足癬等。當然,有泛發性濕疹、天皰瘡、脂溢性皮炎等也發於上半身,這是濕民風、熱邪相兼有關。(2)濕性粘滯濕性粘膩,郁滯難除,故所致皮膚病往往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易反覆發作。如濕疹,易由急性轉成亞急性、慢性,此外,油膩性鱗屑多與此有關。(3)濕為陰邪有二方面特徵:一是由陰轉化為陽,即濕邪久郁,可以化熱,使內熱內蘊,所以濕邪所致皮損不單是水皰、大皰,尚有紅斑、紅丘疹相隨出現,如濕疹、多形紅斑等;另一方面濕易與其他邪氣相兼,如風濕、濕毒、寒濕等,因此使皮膚病常出現複雜多變的症喉。二是濕易阻遏陽氣,臨床上可出現頭暈、肢睏乏力、胸腹痞滿、納獃等全身癥狀。5、燥外燥為深秋的主氣,燥邪多見於秋季,但肥皂、洗衣粉及其他化學物品也可致燥;內燥每因體內津血虧虛所化生。燥邪致病的皮膚癥狀有皮膚乾燥、粗燥、鮮屑乾燥等。其性質與致病特點如下:(1)燥性乾澀,易傷津液由於這種性質,常出現上述提到的皮膚癥狀。外燥所致者,癥狀輕,易恢復;內燥所致者,癥狀得,不易改善,如手足皸裂症、魚鱗病。(2)燥為陽邪有時可從風、熱轉化而來,此外,由於內燥明顯,常使粘膜乾燥失養,如乾燥綜合征,可伴口咽乾燥,唾液減少等症。 6、火火與熱只是程度不同,火為熱之甚,熱為火之漸。外火熱,多是直接感受溫熱邪氣所致;內火熱,常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此外,風、寒、暑、濕、燥等各種外邪,或精神刺激即所謂「五志過極」,在一定條件下均可化火,所以又有「五氣化火」、「五志化火」之說。火熱之邪所致的皮膚癥狀有紅斑、紅丘疹、紫斑、膿皰等。其性質與致病特點如下:(1)火性上表現在二方面:一是火熱上騰,使有些皮膚病好發於身體上半部位及頭面、上肢,如面部凡毒、黃水瘡、神經性皮炎、痤瘡等。二是火熱外發,使紅斑、丘疹、膿瘡等,出現在皮膚各處。(2)火性暴列火熱所致皮膚病多發病急,病程短,皮疹發生快,消退也快。(3)火為陽邪比其他陽邪剛烈,火熱有燎原之勢,因此可外傷皮膚,內傷臟腑,使有些皮膚病出現危篤病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毒熱燔營證。(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這是中醫學對人體精神情志思維活動的高度概括。在一般情況下,人不能沒有正常的精神神志思維活動。在某些情況下,促使其超越了正常活動範圍,就成了致病因素。七情是以臟哀傷為基礎的,七情驟變也會影響臟腑的功能活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並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情志變化與五髒的關係。七情異常變化,可引起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從而導致皮膚病的發生。如心緒煩擾,心火內生,促使火熱伏於營血外發肌膚,而出現紅斑、丘疹、鱗屑等症,多見於銀屑病、神經性皮炎;突然精神刺激,使血熱生風,風動發落,常見於斑禿;暴怒傷肝,肝氣鬱結,則面部黃褐斑加重。(三)飲食飲食不節導致皮膚病或加重病情,在臨床上是屢見不鮮的。飲食不節主要是通過損傷脾胃功能而導致皮膚病的發生。大致有幾方面:過食生冷或暴飲暴食,脾虛運化不周,產生內濕,濕邪外發肌膚,而發生濕疹,亦可見脾虛濕盛證的帶狀皰疹;過食或偏嗜魚蝦海味腥發之物,脾運失常,內生濕熱,致使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皮損,常見病如濕疹、過敏性皮炎等;過食或飲食辛辣油膩肥甘食物,脾運失常,生濕化熱,濕熱上蒸,熏於顏面,而生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病。此外,也有脾胃素虛,氣血化生不瞳,皮膚失養,而出現皮膚角化增生一類疾病。(四)疫癘蟲毒疫癘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在皮膚科,疫癘所致疾病就是麻風。蟲毒致病,一方面是指疥蟲、虱子直接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虱病等;另一方面是指昆蟲類叮咬刺傷皮膚而引起的皮膚病,如各種早咬皮炎。還有,皮膚科常提到的毒,可由體內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火內熱,郁久化毒,此為內毒;外毒既包括現代醫學所產的細菌、病毒、真菌等,又包括接觸或服食的某種藥物及其他有毒物質。毒邪致病在皮膚科頗多,不贅。(五)勞倦外傷由於勞倦直接引起皮膚病少見,然而過度疲勞,或房事過度,可消弱機體的抵抗力,加重皮膚病病性,如紅斑狼瘡、硬皮病一類皮膚病,應當休息,免於勞累,節制房事。外傷則可使皮膚直接破損,毒蟲可乘隙入侵而發生皮膚病,如丹毒、癰、癤等。長途跋涉可引起胼胝、雞眼。(六)先天稟賦先天稟賦是一種特殊的致病因素。它包括稟賦遺傳和稟性不耐二種。稟賦遺傳所致的皮膚病,如魚鱗病。稟性不耐多指素體濕熱內蘊,又受到食物、藥物及其他特殊物品的刺激,從而突然發生皮膚病,如葯疹、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及濕疹等,均與稟性不耐有關。二病機《外科啟玄》說:「瘡雖生於肌膚之外,而其根本原於臟腑之內。」又說:「凡瘡瘍皆由五臟不和,六腑壅滯,則令經絡不通而所生焉。」這段論述,反映了古人對瘡瘍病變機理的基本觀點,為我們進一步探討皮膚病變機理提供了理論依據。皮膚的正常生理活動是臟腑產生的營衛氣血津液,通過經脈輸布來維持的。在臟腑、氣血、經絡中,哪一個部分功能失調,都會影響和破壞皮膚的正常生理活動而發生皮膚病。 (一)臟腑失調皮膚與臟腑的生理關係,在第一章已經詳細論述。在病理上,臟腑對皮膚的影響最大,可以說臟腑功能失調是發生皮膚病的根本。臟腑功能偏盛偏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般來說,年齡長幼,體質強弱,或患其他疾病,都對臟腑功能有一定影響。然而六淫、七情、飲食等對臟腑功能影響較大。在這些病因的異常損傷下使臟腑功能失調,主要表現在二方面。一方面臟腑陰陽平衡失調,出現陰陽偏盛偏衰各種證候,如心氣虛弱、心陽不足、心火熾盛、肺氣虛弱、肺陰不足、風邪犯肺、脾虛血弱、脾不統血、脾虛濕盛、濕熱蘊脾、肝氣鬱結、肝血不足、肝經濕熱、腎陽不足、腎陰虧虛等。另一方面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熱)等,(二)氣血失和由於氣血在生理上與臟腑息息相關,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氣血失和之根源在於臟腑,在前面已經說明。這裡扼要介紹氣血失和引起皮膚病的一般機理。氣血失和可以概括虛、實二方面:氣虛、氣血兩虛、氣不攝血等均屬虛,虛則經脈空虛,肌膚失養,出現相應的皮膚癥狀和全身癥狀;滯、血瘀、血熱、氣滯血瘀等均屬實,實則絡脈阻滯,皮膚失養,也會出現相應的皮損癥狀和全身癥狀。(三)經絡失疏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也是皮膚與臟腑保持密切關係的橋樑。經絡疏通與否,既受臟腑功能的調節,又受氣血變化的影響,臟功能失調所產生的內寒、內濕、內熱等對經脈的影響尤為明顯。如內寒偏盛,體表絡脈收縮,而使膚溫降低、四肢不溫、手足發涼甚至發紫紺,見於硬皮病、紅斑狼瘡等病;內濕通過經脈,外發肌膚,輕則發生水皰、大皰,重則濕邪郁阻經脈而發生結節,多見濕疹、天郊瘡、結節性紅斑等病;內熱偏盛,體表絡脈充盈,而出現紅斑,見於濕疹、皮炎及各種紅斑性皮膚病。氣血失和也能使經脈失疏。經絡縱橫交錯,入里出表,其絡脈網路分布體表各處。當外邪侵襲體表,邪毒過重,也可通過經脈內傳臟腑,使某些皮膚病聘同重症、危症。(四)六淫侵膚皮膚病發生的機理主要是臟腑失調、氣血失和、經絡失疏,但是六淫浸淫皮膚也是不可忽視的機理之一。皮膚病由於皮膚受損,表現在外,直觀可見。皮膚損害有多多種表現,如紅斑、丘疹、丘皰疹、風團、水皰、大皰、糜爛、鱗屑、痂皮等.這些皮損是在六淫作用下產生的。外六淫(也包括蟲毒疫癘)常直接侵淫皮膚而發病;內六淫來自體內,最終也是外發體表而損傷皮膚。經方治療皮膚病縱橫王莒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王莒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四批名老中醫繼承人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北京市中醫研究所所長、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體專門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婦聯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常務理事、醫院管理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等職務。師從著名皮膚科專家張志禮教授、陳美教授以及著名中醫內科專家關幼波教授、王永炎院士,對多種疑難皮膚病和內科雜病的診治潛心研究,經驗豐富。將皮膚科名老中醫常用的衛氣營血辨證和中醫內科專家常用的臟腑辨證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證方法,療效顯著。1經方治療皮膚病概要經方治療皮膚病常見方證的條文有:(1)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證,《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複發汗,復下,復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按:太陽風寒束表,營衛不和,故見癢症,用藥微出汗,則癢可除,屬於表郁輕症,可用於蕁麻疹、皮膚瘙癢症、濕疹等。(2)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證,《傷寒論》第262條: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按:發黃、身癢、口黏不思飲,小便黃少,外感風熱之邪,內有濕濁蘊郁,阻於肌表而發。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解表散邪、清利濕熱並舉,既可祛風清熱,外邪從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濕熱,使內濕從溲道而出,即有「開鬼門潔凈府」之意。可用於蕁麻疹,水痘等。(3)當歸四逆湯方證,《傷寒論》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按:脈細欲絕為血少,血少則手足厥寒,本方證為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可用於凍瘡、多形性紅斑、皮膚皸裂等。(4)桂枝加黃耆湯方證,《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7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按:營衛不和,水氣乘虛襲入,所以有汗出惡風,身體重痛,皮膚甲錯,肌肉瞤動等證,桂枝加黃芪湯,調和營衛,散寒逐濕,乃邪正兼理之法。可用於頑固性痒疹等。(5)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證,《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3條: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按:甲錯,肌皮干起,如鱗甲之交錯;由營滯於中,故血燥於外也。薏苡破毒腫,利腸胃為君;敗醬治暴熱、排膿為臣;附子假其辛熱,以行郁滯之氣爾。污膿瘀血俱從大便排出,皮表之病則可愈。(6)甘草瀉心湯方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按:「蝕於上部」提示可用於治療上焦火熱之疾,如痤瘡,此乃心胃熱毒發於面部所致,恰如《內經》所言:「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故用瀉心湯治之。甘草瀉心湯是複發性口腔潰瘍的專方。黃煌先生認為陰盛格陽型只要在甘草瀉心湯的基礎上酌加附子、肉桂即可。趙錫武先生用甘草瀉心湯加生地治療複發性口瘡,還有四逆湯加黃連。胡希恕先生用甘草瀉心湯加石膏治療口瘡。許多古方都用地黃治療口瘡值得重視。本方還可用於口糜與面痤、口周皰疹等。(7)赤小豆當歸散方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3條: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按:本方各處內外癰皆可用,赤小豆排膿,其芽得生髮之氣;當歸可治各種惡瘡。可用於白塞氏綜合征。(8)升麻鱉甲湯方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4條: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按:陽毒之為病,顏面發斑,類於今之紅斑性狼瘡,陽毒輕淺,利於速散,故用雄黃、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諸葯透邪外出,觀方後有雲服之「取汗」,就可見本方透解之功,其陰毒去雄黃、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陽分,不若當歸、鱉甲直入陰分之為得也,《本經》記載升麻解毒,且有透發之功,可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9)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證,《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按:骨弱肌膚盛,疲勞汗出,腠理開,為風邪所侵,邪入於血而痹,故為血痹,主要以局部肌肉麻木為特徵,脈陰陽俱微,營衛氣血不足,《內經》云:「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和營之滯,助衛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可用於白癜風,頑固性麻木等神經性病變。(10)木防己湯方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5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按:膈間有支飲,發為喘滿,心下痞堅;飲聚於膈,營衛運行不利,故見面色黧黑。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並能行水氣而散結氣。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吐下之餘,定無完氣,故以石膏治熱,人蔘益虛,於法可謂密矣。(11)王不留行散方證,《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5條: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按:由於經脈肌膚斷傷,營衛氣血不能循經脈循行,治療必須恢復經脈肌膚的斷傷,使營衛通行無阻,金瘡自然向愈,用王不留行散主治,方中王不留行主金瘡止血。(12)大黃蟅蟲丸方證,《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18條: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面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按:血積則不能濡潤肌膚,故肌膚甲錯,不能營養於目,則兩目黯黑,與大黃蟅蟲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則邪除正旺,是以謂之緩中補虛。(13)苦參湯方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1條:蝕於下部則咽干,苦參湯主之。(14)雄黃熏方證,《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2條:蝕於肛者,雄黃熏之。(15)黃連粉方證,《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第8條:浸淫瘡,黃連粉主之。(16)蛇床子散方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0條:婦人陰寒,溫中坐葯,蛇床子散主之。(17)狼牙湯方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21條: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以上是治療皮膚病的常見方證,從臨床觀察來看,皮膚病的癥狀反應可見於六經病各證及各方證,因此經方的各方證皆可以用於治療皮膚病。有是證,用是方,用是葯,不為「病」所困。例如,皮膚病中常見有口苦、咽干、舌紅、脈弦等癥狀,為少陽之熱上沖外犯,則可用小柴胡湯先解其熱,雖沒有專治皮膚病,但調理了患者內在機體的環境,也可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最常見的是寒熱錯雜的情形,如既有口乾苦、渴欲飲水的上熱,又有大便偏稀、胃脘部脹滿的下寒,上熱下寒,可選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清上溫下,見寒治寒,見熱治熱,寒熱錯雜則寒熱並投,寒熱之葯絕非相互抵消,而是分途治之,各得其所,綜合調理其根本,局部的皮膚病,一定要有整體觀念,通過調理整體來治療局部的疾患;皮膚病常伴有汗出,若怕冷惡風,舌淡潤,苔白,脈浮緩等,則可徑投桂枝湯調理表虛,調和營衛,常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皮膚病遂隨著體質改善而逐漸痊癒;而臨床還有一部分患者形體壯實,常伴有大便乾結,若有口乾苦,舌尖紅,苔薄黃,脈滑等實熱象,則可徑投承氣劑,泄熱通腑,排除濁毒,皮膚病則也隨之而減輕,等等,不一而足。2細辛在皮膚病中新用2.1細辛在方劑中的地位仲景使用細辛的方劑共14方,分布於18條原文中,包括: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厚朴麻黃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大黃附子湯,赤丸,烏梅丸,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其中: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301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寒化不應發熱,今始得即出現發熱,乃少陰陽虛復感外邪而兼夾表證,然太陽病發熱,其脈當浮,今脈為沉,知非純為表證,脈沉主里,法當表裡雙解,麻黃髮汗解表,附子溫經扶陽,細辛有何用?蓋細辛辛溫雄烈,通達內外,外助麻黃解表,內合附子溫陽,三葯共用,方奏溫里解表之效。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351條,陽邪陷陰,手足厥冷,實為厥陰表劑。方中不用姜附,以相火寄於肝經,經雖寒而臟不寒,取桂枝湯,而去生薑倍大棗,重在細車,細辛乃甚於生薑,為何為重?蓋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細辛經通上下,與生薑橫散者功用大殊,故與當歸同任,為順接兩脈而設。日本醫家主張用此方治凍瘡(傷)。2.2細辛在本草中的論述細辛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謂其:「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明·繆希雍在《本草經疏》中說:「細辛,風葯也。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散。」民國·張山雷在《本草正義》中論述:「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易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旨透肌膚。」通過以上本草論述可知,細辛辛溫,入肺、腎二經,可通脈絡、療死肌、頑痹等,筆者通過多年臨床發現,細辛還有陰陽相通之效,有斂瘡之功,這也可以從上文方劑分析窺出一斑。我們知道,皮膚病雖有形於外,必諸於內,是內在臟腑病變失調的結果。既然細辛能溝通陰陽,療死肌、頑痹,那麼就可以廣泛用於皮膚病中,可以加強體表與體內的聯繫,筆者尤其喜歡用於口腔潰瘍中,可以明顯提高療效。這僅是學習應用經方的一點體會。3經典名方治療皮膚病清·劉奎云:「無岐黃而根底不植,無仲景則法方不應,無諸名家而千病萬端葯證不備。」由此可見對經方的態度應該活學活用,同時應根據現代疾病的最新認識,參考後世的有效經驗方,臨床勤求博採,從而更好的提高療效。所謂:「經方時方各擅其長,無需各立門戶;辨證用方專病專方,無需形同水火;復方單方擇善而從,無需厚此薄彼;臨證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領悟貫通。」皮膚病雖為體表病,實為人體內臟不協調的結果。或為先天之本所引發,如遺傳基因病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為後天之主所引發,即飲食脾胃不調;或為外感六淫所侵襲,火邪致病如熱天暴晒易患日光性皮炎、過敏性紫癜、灼傷性皮膚病等,寒邪致病如凍傷,濕邪致病如濕疹、腳氣、頑癬等,風寒或風熱所致的呼吸道不適易導致牛皮癬;或為內傷所致,包括情志失調,如肝失疏泄常導致痤瘡,心情不暢易導致黃褐斑。對皮膚病的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整體觀辨證論治。3.1重視情志飲食作用酸棗仁湯原為「虛煩不得眠」而設,為滋養安神之劑,臨床觀察發現一大部分患者伴有思慮過度,暗耗心神,心血暗傷,臨床不妨以酸棗仁湯開道,調節神志,可以大大減輕皮膚病癥狀。四逆散為傷寒「陽郁四逆」證而設,臨床常用於調肝理脾,調暢情志,逍遙散即以此方加減而成。婦科大家王慎軒先生認為,四逆散可治一切慢性炎症引起的實證。對比發現,四逆散與大柴胡湯、排膿散相類(含有四逆散的葯:枳實、芍藥),大柴胡湯治療急性炎症而有發熱嘔吐等症,故加黃芩以清熱消炎,加半夏以止嘔;四逆散證已轉入慢性階段,故不用黃芩;排膿散治炎症已經化膿,故不宜再用柴胡消散,四逆散還沒有化膿,所以不用桔梗。四逆散可以治療慢性炎症的原理,可從大柴胡湯和排膿散二方推想而知。四逆散的或咳證,即慢性支氣管炎之類;或小便不利,似慢性膀胱炎之類;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似慢性腸炎之類。筆者皮膚病中酌情選用四逆散,既可以調情志,又可以治療慢性炎症,一箭雙鵰,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效果明顯。俗語說:「窮生虱子富生瘡。」現代社會生活提高,尤其要少吃,降低生活標準。皮膚病患者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辛辣刺激、海鮮及酒類食物,忌勞累、緊張及情志不暢。醫囑要重視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尤其久病或發生於面部的年輕患者,多表現出精神緊張、心情急躁,通過不厭其煩地講解,解除病人的心理負擔。並囑患者要保證足夠的睡眠,避免外傷及機械性刺激。3.2表皮病從內治堅持整體辨證,不能僅僅局限於皮損辨證,古人云「見痰非治痰,見血非治血,識得個中趣,方為醫中傑」,同樣,「見皮非治皮」,尤其當整體癥狀非常明顯時,不能被局部皮損牽著鼻子走。如:臨床常會碰到局部風團灼熱似風熱,但是整體陽虛水飲更顯彰!就不能再用熱葯。要透過局部皮疹現象看到內在整體病機本質。有時整體癥狀與局部皮疹看似毫無聯繫,實則內在聯繫非常密切。通過調理人體的內環境,外在的皮膚病也可迎刃而解。知外揣內,治病求本,要重視內治,尤其重視對肺和大腸兩個臟腑的調治。臨床上,許多皮膚病急性發作前,多由咽喉腫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誘因,因此在治療中不可忽視肺的調治,肺移熱於大腸,同時要重視患者大便的情況,對皮膚病的治療中要時時保持患者大便通暢。臨床可以先問咽喉與大便切入。3.2.1從核心病因看(1)毒。受王永炎院士提出「毒邪」概念的啟發,同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言「癰疽原是火毒生」,筆者認為皮膚病的核心病因是「毒」,解毒可分四階段:急性階段,毒犯體表,表現為紅腫熱痛,用解毒清熱湯,重用蒲公英、野菊花;病情發展,毒侵氣營,表現為高熱煩渴,神志昏聵,用解毒清營湯;邪正相爭,重用銀花炭、生地炭,清解血分毒熱;疾病後期,氣陰大傷,解毒養陰湯。(2)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第5條云:「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趙炳南老說:「風字從蟲,可能有類似病原體之意義。」皮膚瘙癢有風熱、風寒之別,前者病位在膚表,急性期居多,方選荊防方;後者病位在腠理、推邪外出,方選麻黃方。風毒凝聚,皮膚肥厚,狀如苔癬,方用全蟲方。頑固性瘙癢用多皮飲。(3)濕。《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條云:「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趙炳南老認為「皮膚病統稱風濕瘍」,除健脾外,病變居於上者加防風、荊芥、蟬衣;病變在下者加車前草、萆薢、檳榔。3.2.2從治則治法看(1)清熱、祛濕、潤燥清熱:受關幼波教授學術思想的影響,皮膚病的臟腑辨證主要從肝論治,同時,「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治療急性炎症或慢性皮膚病急性發作時,要重視肝膽與心的辨證,可用龍膽瀉肝湯變方(龍膽草、黃芩、生梔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生地、丹皮、大黃、生甘草)合三心湯(蓮子心、連翹心、生梔子)。祛濕:濕久可從一個極端表現(即滲出、流水)轉化成另一個極端表現(即乾燥、角化),集中投以健脾益氣之葯以從根本上解決脾虛濕盛問題,方用健脾除濕湯,可用於一切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膚病的治療。潤燥:除外燥邪之為病,還有因血虛生燥及陰虛生燥,也是慢性、肥厚性、角化性皮膚病生成的原因。用養血潤膚飲(黃芪、當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桃仁、紅花、升麻、黃芩、花粉)。(2)調和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代表了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調和陰陽在臨床上對疾病(包括皮膚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義。陰陽失調常呈寒熱錯雜,上火下寒,在皮膚癥狀表現上,面部紅斑、黑斑、結節紅斑、皮膚瘙癢、脫髮、口腔潰瘍等,常見病種有狐惑病、紅蝴蝶、隱疹、油風脫髮、口腔潰瘍等。陰陽失和的標準:一為脈象寸關弦滑,雙尺沉細;二為體質為上火下寒型;臨床癥狀多為表裡不一,寒熱錯雜,虛實並舉。方用四藤湯(天仙藤、雞血藤、首烏藤、鉤藤)合用秦艽五味方(秦艽、烏蛇、川連、漏蘆、白花蛇舌草),可有調和人體陰陽,調和氣血之功。3.2.3從辨證分型看大部分皮膚病血熱是機體和體質的內在因素,是疾病發病的主要根據。主要分型如下:血熱型——清熱涼血活血,多見於銀屑病進行期。皮膚潮紅,皮疹多呈點滴狀,鱗屑較多,表層易剝落,基底有點狀出血,瘙癢明顯,常伴口乾舌燥、心煩易怒,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弦滑或數,方用涼血活血湯(白疕一號):生槐花30克,紫草根15克,赤芍15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丹參15克,雞血藤30克。伴熱毒犯肺,有感冒、咽炎和扁桃體炎病史,則合銀翹散加減;伴肝鬱化火,有口乾口苦,心煩易怒等癥狀,則合龍膽瀉肝湯加減。血瘀型——活血破瘀,軟堅內消,多見於銀屑病靜止期。皮膚出現瘀斑、浸潤塊、有形腫物,過度肥厚角化浸潤,舌質暗淡或紫暗,脈象緩、弱。方用活血散瘀湯(白疕三號):蘇木9克,赤芍9克,白芍9克,紅花9克,桃仁9克,鬼箭羽15克,三棱9克,莪術9克,木香6克,陳皮9克。伴肝氣鬱結,有胸脅脹滿,情志不舒等癥狀,合柴胡疏肝散加減;伴脾失健運,有氣短乏力,腹脹便溏等癥狀,合參苓白朮散加減。血燥型——養血潤膚,涼血散風多見於銀屑病靜止期或退行期。病程較久,皮疹呈硬幣妝或大片融合、有明顯浸潤,表面鱗屑較少,附著較緊,強行剝離後基底部出血點不明顯,很少有新鮮皮疹出現,全身癥狀不明顯,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緩或沉細。方用養血解毒湯(白疕二號):雞血藤30克,當歸15克,土茯苓30克,生地15克,山藥15克,威靈仙15克,蜂房15克。伴肝陰虧虛,有兩目乾澀,五心煩熱等癥狀,合一貫煎加減;伴腎陰虧虛,有眩暈耳鳴,腰膝酸痛等癥狀,合六味地黃丸加減。3.2.4從局部皮損看皮損用藥是中醫皮膚病科的重要特色之一。其致病因素在「血」,然其病位有上下淺深之分,凡血熱在上,紅斑明顯,壓之褪色,選用涼血五花湯(凌霄花、雞冠花、玫瑰花、野菊花、紅花),花性輕揚;血熱在下,斑疹暗紅,壓之不退色,選用涼血五根湯(白茅根、瓜蔞根、茜草根、紫草根、板藍根),根性下沉。血瘀在淺表,選用活血散瘀湯,可用平和之類;血瘀在深部,選用逐血破瘀湯,可用蟲類藥物。表皮病從內治3.3白疕治療示例3.3.1治療策略(1)清熱解毒,陽和通腠。用藥劑量要大,藥力方專,一方面要清熱解毒,尤其要清肺熱、解肺毒,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大青葉、地丁等清熱解毒之品,其中30g金銀花還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一些病程日久,反覆不愈,頑痰、頑濕難取的病例,可以借鑒中醫外科治療陰疽的方法,以「陽和通腠,溫補氣血」為原則,取陽和湯方之意,加用麻黃、白芥子等藥物。麻黃《本經》記載有「破癥堅積聚」作用。(2)涼血活血,養血熄風。銀屑病以血熱為本,熱壅血絡,發於皮膚則成紅斑。葉天士講「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故涼血活血為治療銀屑病的根本大法。前賢講「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涼血活血之品還可以養血熄風止癢,用於病程遷延、瘙癢明顯者。臨床上可用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紫草、茜草等藥物。(3)健脾助運,強調祛濕。銀屑病靜止期、慢性濕疹等皮膚病,皮膚乾燥瘙癢,增生肥厚,此為頑濕聚結,阻滯氣機,精微氣血不能濡養肌膚的表現,故針對以上表現反覆發作、遷延不愈者,無論乾濕,無論滲出多少,都要以祛濕為要。對於長期大量脫落皮屑,營養狀況不佳,又應當重視健脾,健脾也可以祛濕,還可以反佐清熱解毒之品對腸胃的損傷。(4)疏肝解郁,重視情志。銀屑病有反覆發作的特點,對於發於面部者或年輕女子,長此以往會自卑、抑鬱,以致肝鬱氣滯,郁而化火,加重病情,反覆不愈,陷入「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惡性循環;長期肝鬱,以致肝胃不和,出現納呆痞滿,胃脘不適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治療上常用柴胡、鬱金等疏肝解郁藥物,同時關注患者飲食及消化情況。3.3.2病例舉例案一:銀屑病患者,男,50歲,工人,2008年8月20日初診。患者於2008年8月初感冒1周後,全身出現點滴狀紅斑,上覆少量銀白色鱗屑,並逐漸擴大,曾診為「尋常型銀屑病」,並外用藥質量,藥物不詳,治療無效。刻見:頭髮呈典型「束狀發」,頭皮部鮮紅色散在斑片,其上堆積較厚的銀白色鱗屑,四肢伸側有鮮紅色多形性斑片,邊界清楚,上覆有疏鬆銀白色鱗屑,輕刮鱗屑可見紅色半透明膜,刮膜見篩狀出血點,皮損處劇烈瘙癢,夜不能寐,口乾舌燥,喉嚨腫痛,便秘,溲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數。西醫診斷:尋常型銀屑病。中醫診斷:白疕,證屬血熱內蘊、熱毒犯肺。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方葯:金銀花30g,連翹10g,野菊花10g,炒槐花30g,生地黃30g,白茅根30g,赤芍10g,紫草10g,雞血藤15g,黃芩12g,土茯苓30g,荊芥10g,防風10g,白鮮皮30g,地膚子15g,夜交藤30g,生龍骨(先煎)30g,生牡蠣(先煎)3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2008年9月20日複診:上方服用1個月,皮疹明顯消退,鱗屑減少,瘙癢減輕,咽痛消失,並訴口乾,仍伴心煩不寐,舌紅,少苔,脈細數。遂於上方加酸棗仁30g、天花粉10g、麥冬10g、合歡皮20g,繼服1月余,皮損消退,瘙癢消失,納可眠安,二便調,僅留色素減退斑,隨訪1年無複發。按:銀屑病以血熱為多見,臨床當以涼血活血為主,兼顧清熱解毒、散風除濕,同時兼顧後期的養陰,可使複雜病情逐漸得以好轉。附案二:白癜風患者,女,31歲,2007年7月4日初診。主訴:右耳周、右頸部、右腹及右背部多處白斑半年。經多方醫治無效(具體用藥不詳)。患者平素失眠多夢,腰膝酸軟,不耐勞累,心煩易怒,情緒焦躁。診見:右耳周、右頸部、右腹及右背部散在數片大小不等的色素脫失斑,最大者直徑約13cm,邊緣色素增加,界限分明,納少,小便正常,大便稀,每日1~2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查伍氏征(+)。西醫診斷為:白癜風。中醫診斷:白駁風。辨證屬肝腎不足,脾胃虛弱,氣血失和,肌膚失養。治則:滋補肝腎,調和氣血,祛風通絡。以經驗方加減。藥用生黃芪30g,女貞子10g,雞血藤30g,桑白皮15g,白芷10g,白蒺藜30g,白僵蠶15g,補骨脂10g,黑芝麻10g,茯苓10g,炒白朮10g,赤芍10g,川芎10g,防風6g,柴胡10g,香附10g,鬱金15g,砂仁5g,焦三仙30g,炒酸棗仁3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半月。內服中藥前兩遍煎完後口服,第三遍煎後取汁用毛巾塗敷患處。7月18日二診,白斑較前無明顯變化,病人情緒較前平穩,飲食轉佳,仍失眠,多夢,大便質可,每日1次,上方去砂仁、焦三仙,加首烏藤30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8月18日三診時背部軀幹部皮損已縮小,睡眠增加,仍感腰酸、乏力,前方去香附、柴胡,加熟地10g,制首烏15g。繼服1月後患者睡眠正常,勞則腰困,余無不適。前方減生龍骨、生牡蠣、酸棗仁,加沙苑子10g、枸杞子10g、生地黃10g。服用30劑後,右腹部、右背部及眼周皮損範圍縮小,偶有輕微瘙癢。調整處方為:生黃芪30g,女貞子10g,雞血藤30g,桑白皮15g,白芷10g,白蒺藜30g,白僵蠶15g,補骨脂10g,黑芝麻10g,茯苓10g,赤芍、白芍各10g,川芎10g,當歸10g,浙貝母30g,防風6g,麻黃6g,蟬衣10g,全蠍6g,白鮮皮30g。煎敷同前。服用1個月後眼周、頸部皮損基本消退,一般情況均好。上方去浙貝母30g,防風6g,麻黃6g,蟬衣10g,加入烏梅10g,生山楂10g,桃仁10g,細辛3g,服用1個月後全身皮疹均消退,繼服前方14劑,以鞏固善後。隨訪3個月無複發。按:肝腎不足、脾胃虛弱、氣血失和是本病發病的根本所在,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調等是其發病的誘因。中藥治療白癜風的治法多種多樣,多以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疏肝解郁、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為主,亦有以溫通血脈、調補心脾等法治療白癜風而收到較好效果者。補骨脂、白芷等是治療白癜風療效比較肯定的中藥。附案三:乾燥綜合征張某,女,55歲。口眼乾燥5年,近1年來口乾、眼乾癥狀加重,於協和醫院查:Schirmer試驗(+),角膜染色(+),唇腺活檢:下唇腺病理示3個灶性淋巴細胞浸潤,SSA、SSB(+),抗雙鏈DNA(-),RF(+),診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征。2006年9月20日來門診就診,症見每日需使用人工淚液數次,進干食困難,心煩易怒,少動懶言,手足發涼,納差,眠差,精神差,二便調。舌暗紅少苔,裂紋,脈弦細。診為乾燥綜合征,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肝氣不舒、瘀血阻絡;治以益氣養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處方:白朮6g,麥冬、五味子、女貞子、桂枝、茯苓、甘草、香附、夏枯草、石斛各10g,玫瑰花、玉竹、鬱金各15g,生地25g,黃芪、雞血藤、紫石英、紫貝齒、生龍骨、生牡蠣、仙鶴草、百合、丹參、元參、白芍各30g。每日1劑,水煎內服,日兩次。2007年1月3日二診:口眼乾燥較前明顯減輕,納可,眠可,精神尚可,二便調舌暗紅少苔,裂紋,脈細。治療仍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為主。處方:麥冬、五味子、當歸、黃精、通草、女貞子、甘草各10g,石斛、鬱金各15g,絲瓜絡20g,生地、天花粉各25g,元參、丹參、雞血藤、生龍骨、生牡蠣、黃芪、沙參、白芍各30g。服藥後癥狀較前減輕,長期堅持服用,此後隨診一般狀況良好,實驗室檢查各項免疫指標基本恢復正常。按:乾燥綜合征,臨床以口、眼乾燥為主要表現,還可伴有腺體外癥狀。「燥勝則干」,益氣養陰為本病的基本法則,貫穿於疾病治療始終。還要特別重視肝臟功能失調與本病的關係,對於伴有肝經癥狀者,可運用清瀉肝火、平抑肝陽、疏肝解郁、養血柔肝之法進行治療。肝腎同源,肝腎虧虛,消灼津液而見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等,故滋補肝腎之法也常用於本病的治療。4結語《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云:「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其氣然,推其形臟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臨床診療決斷的過程是一個醫生逐漸成熟的過程,在成熟的過程中伴隨著學習、猶豫甚至矛盾。經典名方(經方)的枯燥,對位不準又常常導致初學者會動搖。辨識的勇氣來自對經方的精準理解,包括對經方的使用範圍,以及核心病機的把握,因為只有那些經典名方(經方)最簡單明了,也最能提綱挈領,乃至畫龍點睛。臨床的診療就是通過安慰的語言,通過對疾病的認識,捕捉準確的信息,恰如其分的給出藥方,從而為患者擺脫困境。在臨床中不斷體會經典名方(經方),重新審度,從而修正看法,這就是對經方學習的過程,也是醫生成熟的過程。對經方的正確理解,可以撥開烏雲,切中要害。成熟的大夫,不再彷徨、猶豫,從而給病人增加不安。學好經典名方(經方)可以縮短這個過程,讓自己成長起來。浮躁的社會,經典名方(經方)的學習是成就醫生的必要條件,也是培養中醫師的必由之路。好的醫生,不光要對老專家的經驗進行繼承,還要多學經典,勤做臨床,這是醫生成才的最好的道路。陳修園說:「經方愈讀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間臨證立方,至晚間一一與經方查對,必別有神悟。」願以此與同道共勉各種皮膚病的治療案例——李可烏蛇榮皮湯皮科治驗錄皮膚病很少危及生命,但頑固難愈。患者痛苦纏綿,醫者焦頭爛額,確是醫學一大難題。故有「醫生不治癬,治癬丟了臉」之諺。作為基層中醫,求治者五花八門,不允許自封專家,而把眾多患者推出門去。古代中醫能以患者的疾苦為己任,隨時改變自己的專業。我輩雖在醫學水平上望塵莫及,但為患者解除疾苦的赤誠還是有的。於是逼上了皮科難症攻關之路。 初期,見皮治皮,搜集了大量外用方,以塗抹擦敷為能事,止癢消炎解除燃眉之急,也有小效。但大多暫愈後發,此伏彼起,窮於應付。此路不通,日久才漸有領悟。 皮膚病雖在皮膚膚節,卻內連臟腑,並與情志變動、氣血失和息息相關。一切皮膚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體氣血失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然後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或長期接觸有害物質,諸多外因趁虛襲人而致病。則治皮之道,首當著眼整體,從調燮五臟氣血人手。見皮治皮,永無愈期。遂創「烏蛇榮皮湯」,執簡馭繁,用治多種皮膚頑症,竟獲奇效。方劑組成如下: 生地(酒浸)、當歸各3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紅花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定風丹60克,白蘚皮、烏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炙草10克,鮮生薑10片,棗10枚。 方中桃紅四物合桂枝湯,養血潤燥,活血祛瘀,通調營衛。定風丹(首烏、蒺藜對葯)滋養肝腎,烏鬚髮,定眩暈,養血驅風止癢;丹皮、紫草涼血解毒;白蘚皮苦咸寒,入肺與大腸、脾與胃四經,功能清濕熱而療死肌,為風熱瘡毒、皮膚痒疹特效藥。服之,可使潰爛、壞死、角化之皮膚,迅速層層脫落而愈,脾胃虛寒者酌加反佐葯,本品對濕熱黃疸,兼見全身瘙癢者,對症方加入30克,一劑即解。烏蛇肉一味,歸納各家本草學論述,味甘咸,入肺脾二經,功能祛風、通絡、止痙。治皮毛肌肉諸疾,主諸風頑癬、皮膚不仁、風瘙隱疹、疥癬麻風、白癜風、瘰癧惡瘡、風濕頑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實是一切皮膚頑症特效藥。又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含多種微量元素,鈣、鐵、磷多種維生素、蛋白質,營養豐富,美鬚髮,駐容顏,延年益壽。諸葯相合,可增強體質,旺盛血行,使病變局部氣血充盈,肌膚四末得養,則病癒。 本方可治15種皮科頑症。茲舉驗案數則如下: 一、鵝掌風1.段文秀,男,57歲,延安村老羊工,1976年9月初診:兩手掌龜裂出血,癢痛難忍7年,掌部粗糙如樹皮。縣醫院外科診為手癬、掌角化症。患者牧羊41年,外受風霜雨露之侵,雙手日日接觸畜糞,致風毒凝結肌膚,日久深伏血絡,營衛阻塞,肌膚尖養,血虛不榮四末。服本方7劑痊癒。 2.蘇風仙,女,22歲,靈石火車站工人,1977年6月7日初診:右手鵝掌風4年零3個月。龜裂,癢痛,出血,冬季加重。每月經行2次,色黑不暢。正值經前,面部滿布紅色丘疹,奇癢難忍,脈數苔黃。症由腳癬時時搓癢傳染,濕熱內蘊,血熱而瘀,不榮肌膚。予基本方加黑芥穗、皂刺各10克入血清透。 6月17日二診:上方服5劑,下黑血塊屑甚多,而部紅疹己退,右掌龜裂癒合,皮損修復,仍感癢痛。久病營衛阻塞,加麻黃5克、桔梗10克,開表閉以通皮部之氣;日久頑疾,加狼毒3克攻毒;黃帶陰癢,加生苡仁30克,黃柏15克,蒼朮15克,川牛膝30克,蛇床子30克,以清濕熱。 7劑後諸症皆愈,追訪5年未複發。按:基本方內暫加的狼毒,《綱目》謂有大毒。主「惡瘡,鼠瘺,疽蝕」,「積年乾癬,惡疾風瘡」。近代臨床實驗證實,對頸淋巴結核,睾丸、骨、皮膚、肺等結核,有顯效(狼毒棗),對各種頑固、積久難愈之皮膚病,煎劑加入3克,有奇效。古方末服「方寸匕」約1克。日3服則為3克,今入煎劑,又參合眾多扶正解毒群葯,絕無中毒之虞。 3.田玉英,25歲,土黃坡農婦,1976年9月初診:患鵝掌風5年,手足掌枯厚失榮,燥裂腫脹,流黃水,癢痛難忍,百治不效。面色萎黃不澤,經量僅能淹濕衛生紙少許,白帶亦甚微,月月超期,近半年來二三月始一行。脈細弱,舌淡齒痕。瀕臨血枯經閉之險,皮膚微恙,已屬細微末節。所幸後天健旺,能食易飢。當從調補五臟氣血入手。基本方生地易熟地,砂仁拌搗以防滋膩害脾;加生芪45克,紅參10克(另燉),焦白朮、茯苓各30克。肺主一身大氣,以黃芪運大氣,黃芪又主「大風」(一切皮膚頑症的總稱)且能化腐生肌斂瘡。脾主四膚,以四君健脾運中而溉四旁,充養氣血以榮四末。7劑。 9月14日二診:上方服後,諸症均減,效不更方,7劑。 9月30日三診:腫消,患處每隔2~3日脫皮一層,龜裂癒合,皮損修復。面色紅潤,月經復常。肌膚微感癢麻,乃表氣未通。加麻黃5克,又服7劑痊癒。追訪至31歲,健康如常。 本法曾治癒60歲以上、75歲以下男女老人16名之全身瘙癢頑症,乃高年氣血虛衰,內燥化風,不榮四末,基本方加生芪60克,少則3劑,多則6劑皆愈。 二、牛皮癬1.劉春香,女,29歲,水頭村農民。1976年春,患全身泛發性牛皮癬2月余,頭面頸項,胸背四膚,無一處完好。皮損如老樹皮,燥裂出血,瘙癢無度,搔破則流黃水。經西醫脫敏、靜注鈣劑40餘日不效,後繼發感染,頸部、耳後、鼠蹊部淋巴結均腫大如杏,夜不成寐。追詢病史,知其症由產前過食辛辣發物,產後過食雞魚,致血燥化風,且產後未服生化湯,舌邊尖瘀斑成片,胞宮留 瘀,經前腹痛。古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症毒鬱血分,非徹底透發於外,很難痊癒。乃疏基本方加二花90克,連翹30克,清熱解毒;加皂刺、牛子、黑芥穗各10克,入血透毒於外。 葯後,頭面部新發出皮疹幾乎滿臉,額上結痂。腫大之淋巴結消散。原方又進4劑,不再發。去二花、連翹又服7劑,凡病處皆脫殼一層而愈。愈後,其皮膚較病前細嫩、紅潤,黧黑之面色,變為白嫩,人皆驚異。 2.韓俊芳,男,22歲,外科轉來病人,1983年6月初診:患牛皮癬2年余,近因搔破感染,外科用抗菌消炎,抗過敏,溴化鈣靜注1周無效。癢痛夜不能寐,雙手背腫脹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內側上1/3處粗糙潰爛,惞赤腫痛,腹泄溝淋巴結腫硬疼痛,舉步艱難。心煩口渴,舌紅無苔,脈沉滑數。症由嗜酒無度,濕熱深伏血分,蘊久化熱化毒。 基本方生地重用120克,清熱涼血,加二花45克,連翹30克,木鱉子15克,僵蠶10克,解毒散結消腫;日久頑疾,加狼毒3克攻毒;以牛子、皂剌、黑芥穗透發血中伏毒;蟬衣10克,引諸葯直達皮部。 上藥服5劑諸症均愈。小青年不遵禁忌,恣食魚蝦酒酪,時時複發。留有舊方,照方取葯,服三五劑又愈。古人飲食禁忌之說,乃經驗之談。某病當忌食某物,犯禁則引發宿疾,確有至理,皮膚病之纏綿難愈多與不遵禁忌有關。按:本鱉子,為基本方偶加藥。《綱目》載,苦,微甘,有小毒,《中藥大辭典》載,功能消腫散結,祛毒。治癰腫,疔瘡,瘰癧,痔瘡,無名腫毒,癬瘡……余用此葯治皮病繼發感染,淋巴結腫大,煎劑極量30克(勿須搗碎),一劑即消,中病則止。未見不良反應。 三、神經性皮炎1.王勵生,17歲,中學生。1977年6月17日,因頸兩側、雙肘外側對稱性皮損8個月求治。患處皮膚燥裂出血,奇癢難忍,結痂厚如牛皮。頭眩,口渴,舌光紅無苔,舌中裂紋縱橫如溝,脈弦數。患者個性內向,木訥寡言。被老師訓斥,情懷抑鬱,不久發病。肝鬱氣滯,五志過極化火灼陰,血燥化風。陰傷頗甚,側重養陰,少佐疏肝: 基本方生地重用120克,加女貞子、旱連草、黑小豆、粉葛根、阿膠各30克(化入),柴胡3克,狼毒1.5克,7劑後諸症均愈。 2.張玉珍,女,41歲,延安村農民,1976年6月3日初診:全身瘙癢18個月,其面頰部、耳垂部、手腕外側呈對稱性皮膚千燥脫屑。病起產後自汗,汗出當風,則患部腫起脫皮,癢痛如錐刺。唇色紫絳,舌色紫暗,邊尖有瘀斑。便燥,3日一行。脈沉澀,症屬肺衛失固,血虛內燥夾瘀,復感風毒。 基本方當歸重用90克,加玉屏風固衛(生芪30克,白朮20克,防風10克)。 上藥連服7劑,服4~5劑時,正值經行,下紫黑血甚多,經凈,諸症皆愈。 四、花斑癬縣工商行政幹部王恩寅,45歲,1976年7月16日,因全身瘙癢來診,病已3年,百治不效。山醫二院診為花斑癬。其症,全身起紅色小丘疹,瘙癢無度,搔破後流血水,結痂。雙手掌部皮損暗紅、枯厚、脫屑。脈滑數,苔黃膩。症由嗜酒無度,內蘊濕熱,復感風毒,伏於血絡。類似《金鑒》外科描述之「血風瘡」症。法當涼血化瘀,清利濕熱。 基本方加苦參30克,蒼朮15克,以皂刺、黑芥穗各10克,入血透毒。難症痼疾,加腎四味調補先天。 上方連服6劑,癢止,不再起疹,手部脫殼一層而愈。追訪7年來發。 按:花斑癬俗稱汗斑,是由一種嗜脂性圓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皮膚真菌感染。此菌喜溫暖潮溫及油膩環境,在南方屬常見病,好發於多汗、多脂的青壯年和不注意個人衛生或身體抵抗力低下者,起病緩慢,病程長,頑固難愈。皮疹多在夏天發作,冬天靜止,好發於頸、胸、肩等部位。表現為小片狀褐紅、淡褐或淡白色鱗屑狀斑片,故名。病雖不大,纏綿難愈,頗令人苦惱。專科對此病,見病治病,只在「皮」上下功夫,不注重整體調節,故久治不愈。這也是兩種醫學體系最大不同點,萬病皆然,值得深思。 五、白癜風1.李玉生,男,17歲,靈石煤礦工人子弟,1977年7月3日初診:雙頰部白癜風呈雲團狀,中心蒼白脫色;左眉毛變白已40天,全身瘙癢。症由營衛失和,風毒鬱結肌膚。 基本方加狼毒2.5克,5劑後癥狀消失而愈,追訪至婚後末發。 2.高廣成,男,20歲,水峪人,1976年5月3日初診:病程6年,面頰雙側斑駁如花臉,四肢滿布斑塊,中心蒼白,周圍紅暈,癢感,口渴,舌絳而干,脈沉數。證屬血虛內燥化風,肌膚失養。 基本方白蒺藜重用90克,加沙苑子30克,女貞子、子蓮草各30克,狼毒3克。 經治34天,服藥31劑,服至10劑後,每隔2~3日而部即脫皮一層,面目四肢病區,已了無痕迹。唯覺腰困如折,原方去狼毒,加青蛾丸(鹽補骨脂30克,核桃肉5枚)7劑補腎固本而愈,追訪3年未複發。 3.城關醫院會計王雅琴,女,41歲,患本病20年。面部斑駁,白一片,紅一片,黑點,黃褐斑點綴其間,猶如京劇臉譜。漸漸發展至體無完膚,睫毛、眉毛亦變白。皮癢脫屑,脈細數,舌邊瘀斑成片。從血燥化風,氣虛夾瘀不榮肌膚論治。 積久頑疾,基本方加狼毒3克,氣不運血,皮毛失養,加生芪100克。服10劑,癢止,病變部位蒼白處逐漸變紅。再投拙擬「克白散」一料: 沙苑於750克,九制豨薟草500克,烏蛇肉250克,定風丹300克,三七100克,藏紅花、烏賊骨、白葯子、蒼朮、蚤休、降香、紫草、甘草各50克(制粉),每服5克,3次/日。 上藥服半年,服至45天時,皮膚色素基本均勻復常。全部服完後,面部之黑點、黃褐斑亦退凈。 按:本病是一種常見難治病,雖不危及健康,但好發於青年男女,外觀不雅,頗令患者苦惱。70年代中,余參酌古今論著,創製「克白散」,經治多人皆愈,方中之沙苑子補益肝腎,從近代藥理研究得知,確是一味寶葯。含有多種稀有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助長發育抗衰老,抗癌。可增強內分泌激素的生成,增強新陳代謝。對一切整體失調類疾病,均有調補作用。 方中三七(半生用半油炸),藏紅花(含多量維B2)益氣補虛,養血活血化瘀,旺盛血行,營養肌膚。定風丹補肝腎,養血驅風,為皮科要葯,故為本方主葯。余葯化濕健脾,清熱涼血解毒。諸葯相合,共奏補益肝腎,祛風勝濕,益氣運血,營養肌膚功用。藏紅花價昂,可倍加三七代之。 六、疣疣,贅生物,俗名「瘊子」,可出現於全身各部。現代分為傳染性疣、扁平疣等。余曾治數十例疣症。以基本方合麻杏苡甘湯:麻黃10克,生苡仁45克,杏仁泥10克,白芷10克(後下),炮甲珠5克(研末沖服),少則3劑,多則7劑,皆自行脫落而愈。茲舉一例: 甄林燕,女,34歲,城關市民。患左頰部、左手背扁平疣2年多,挑,刺,禁(以絲線紮緊瘊子根部,使之缺血壞死),塗(鴨膽子),內服中藥數十劑,皆無效。日見增多,面部有黃褐斑,痛經,舌質紫暗,脈澀,黃帶。斷為濕熱內蘊,瘀血內阻,營衛阻塞,不榮肌膚四末。予基本方合麻杏苡甘湯加白芷通竅,炮甲珠6克(研沖服),7劑後瘊子全部自行脫落,黃褐斑亦退凈。 七、青黴素過敏性皮炎朱定鴻,男,30歲,頂棚工人。1983年11月7日,因腿部感染注射青黴素2日後,忽然氣喘痰鳴,寒戰嘎齒有聲,全身喉癢無度,口渴脈浮緊。予小青龍加石膏蟬衣: 桂枝、赤芍各10克,炙草6克,麻黃、細辛、五味子各10克,生半夏、生石膏、蟬衣各30克,生薑10片,棗10枝,2劑。 11月9日二診:喘定,癢甚,全身片狀風團滿布,愈搔愈多,致血痂滿身,無片刻寧靜。脈轉浮數。擬清透血分伏毒,兼和營衛。 基本方加蟬衣、浮萍各10克,黑芥穗5克,2劑後痊癒。 八、過敏性濕疹白改素,女,35歲,南王中煤礦家屬,1983年9月7日初診:患過敏性濕疹52天。初病右頭維穴處起紅疹,瘙癢極重,搔破後流黃水,浸淫成片。繼而背部及少腹起大片風團,搔破後流黃水。日輕夜重,奇癢不能入睡。近1周來繼發感染,泛發性膿皰瘡布滿少腹及背部。腹股溝及耳後淋巴結腫硬劇痛。脈細數,舌尖部有瘀點。經抗菌、抗過敏治療20日不能控制,濕熱化毒深伏血分,擬方清透。 基本方加二花90克,連翹、木鱉子各30克,苡仁45克,蒼朮、黃柏各15克,「全蟲12隻,蜈蚣2條」(研末沖服)土茯苓120克,煎湯代水煎藥,3劑,日3夜1服,因劑量大,共服5日,痊癒。(大劑量土茯苓對重症濕疹,確有覆杯而愈之效) 九、黃水瘡頑症溫夠英,女,27歲,忻縣小學教師,1983年10月31日初診:後髮際、右耳後黃水瘡11年,右頸淋巴結腫大如杏核。每年打針、服藥、外治皆無效。癢痛難忍,搔破則流黃色粘液,所到之處即浸淫成瘡。近來由於淋巴腫大,頸項僵硬,轉動不靈如「斜頸」。脈沉滑,兩關弦勁。積久頑疾,血分必有伏毒,基本方: 白蘚皮加至90克,木鱉子30克,狼毒3克,黑芥穗10克,土茯苓120克(煎湯代水煎藥),葛根60克,蒼朮15克。 上方連服3劑而愈。從忻州來信,表示謝意。 十、斑禿孫忠東,男,21歲,縣糧食加工廠工人。患斑禿3個月,隔幾天脫髮一塊,呈圓形。滿頭黑髮,幾乎脫光。頭皮癢,脫屑。除煩躁外別無所苦,脈舌如常,唯便干,2~3日一行。蓋亦濕熱阻塞營衛,血虛內燥,不榮皮毛所致。烏蛇主鬚眉脫落,定風丹養血去風,桃紅四物養血清熱化瘀,當屬對症。發為血之餘,腎其華在發,加骨碎補30克,病在頭部,少佐白芷5克,通上竅,加入基本方內,囑服5劑,不料服後不及1周,其脫髮處已長出新發。十一、皮膚劃痕症王萍,34歲,營業員。患本病7年。中產後風寒入絡所致,久治不愈,今年入夏癢甚,夜不成寐。面部見風則腫,肌膚頑麻不仁。帶多清稀如注。腰困如折,起立則眩暈。舌淡潤,脈弱。 基本方去生地、丹皮、紫草、白蘚皮,加生芪30克,白朮20克,防風10克,麻黃、附子、細辛各10克,脫敏靈(蘇葉、浮萍、蟬衣、地龍)40克,腎四味120克,3劑。 治風先治血,基本方養血活血潤燥去風,通調營衛,烏蛇主大風益肌膚,麻附細解久伏之風寒,玉屏風固表,腎四味固護腎氣,脫敏靈脫敏。如此中西醫理大雜燴組成一方,此病競獲治癒,實屬僥倖。 十二、臁瘡(下肢潰症)王翠英,女,66歲,兩渡鎮人,1977年7月25日初診:雙下肢內側潰瘍3個月,皮色青紫,滋水淋漓,癢痛不能入睡。右寸關細弱,舌淡有齒痕。高年,氣血虛衰,脾虛氣陷,濕毒下流。 基本方加生芪45克,白斂12克,益氣化腐生肌斂瘡,生苡仁30克,黃柏、川牛膝各10克,苦參30克,土茯苓120克,煎湯代水煎藥,白蘚皮30克清熱燥濕去死肌,3劑。 7月28日二診:上方每劑兩煎內服,藥渣煎湯一盆沖洗。另外貼臁瘡膏。2劑後癢痛止,已無滲出液,3劑後患處結痂,又服3劑痊癒。 附:臁瘡膏方 主治:臁瘡——下肢潰瘍,肢水淋漓,浸淫成片,刺癢鑽心,纏綿難愈。 組成:銅綠,輕粉,松香,乳沒,蜂蠟,本人指甲,阿魏,人頭髮各等分,量瘡面大小定量, 起碼量3克。另備桑樹枝1條,香油適量。 製法:先將香油傾入鍋內煉沸,倒入葯末,煎熬1刻鐘,以桑枝頻頻攪動。煎妥後,以白麻紙7張(以瘡面大小為準),放入藥液中蘸飽均勻,挑出晾冷,疊成一疊,以縫衣針密刺小孔。 用法:先將患處用鹽、花椒水趁熱熏洗乾淨,將制妥之油紙7張包裹患處。每晚睡前,將油紙打開,先以鹽椒湯熏洗患處,將靠腿的1張油紙剝下棄去。所剩6張仍用原法包好,每日如此,7日即愈。 此方為轉業軍人馬來友祖傳秘方,余用此法治40餘人皆愈。若配以對症方葯,內服更佳。凡下部瘡瘍久不收口,上氣必虛,重用生芪立效。 十三、過敏性紫癜痼疾張淑琴,52歲,張礦家屬,1984年7月19日初診:患過敏性紫癜37年,14歲時,適值經期,正在洗頭,被母追打,赤身跑出野外,遂致經斷。當晚腹痛陣作,下肢發出青紫斑塊多處。3日後喝紅糖生薑末,全身燥熱,髮際、耳、目、口、鼻、喉、前後陰,癢如蟲鑽,發一身點、片、條狀紅疹而解。此後,年年不論冬夏發病3~5次、7~8次不等。連生8胎,2胎產後服生化湯3劑,競1年未發。 今次發病3日,正在出疹之際,腹痛如絞,抓搔不已。視之,右腿有紫斑4處,左腿2處,臍上到胸,背後至胯,紅雲片片。抓耳,撓腮,揉眼,奇癢如萬蟲鑽心。診脈沉數,舌紅苔黃,邊尖瘀斑成片。 此症之來龍去脈已清。初病經期風寒外襲,邪入血室,暗結病根。日久化熱,濕熱與血凝結成毒,正邪相爭則病作。2胎服生化湯,和營活血,推陳致新,恰中病機,故1年未發。今病又作,是邪有外透之機,當因勢利導以烏蛇榮皮湯進治。方中桃紅四物合桂枝湯涼血化瘀和營,丹皮紫草可代犀角,更加青黛10克,共奏清營化斑之效,定風丹養血驅風,白蘚皮清化血中濕熱而止奇癢,烏蛇扶正托毒治大風,加地榆30克,白蘞15克,清腸解毒斂瘡,以黑芥穗、皂刺深入血絡,透發伏毒,三七10克破瘀,直搗病巢。上方連服10劑,數十年痼疾竟得治癒。追訪3年零7個月未複發。 又曾治7~13歲兒童20餘例。本病為過敏性疾患,多因小兒先天腎氣未充,免疫力低下所致。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當辨證求本,不可見血止血。大約稟賦強者,從陽化熱,表現為肝不藏血,血熱妄行。證見面赤氣粗,口苦目眩,溲赤便干,急躁易怒,紫癜成團、成片,色紫黑,脈多滑數,約佔患病小兒的十之七八。借鑒溫病發斑之理,以桃紅四物湯加丹皮、紫草、大薊、青黛,清熱解毒,涼血化斑,多數在半月內痊癒。腹痛者加白芍甘草湯、地榆、白蘞清腸解毒斂瘡,加三七粉3克,行瘀止血,重用大薊30克,貫徹始終,清熱解毒,利尿止血,可有效保護腎臟。遷延失治,腎功受損者,亦可迅速消除蛋白尿。紫癜消退之後,改方桃紅四物湯加阿膠、三七粉,養血柔肝善後。 稟賦弱者,從陰化寒,表現為脾不統血。證見面黃肌瘦,食少便溏,氣怯汗多,精神萎頓,紫 癜色淡或鮮紅如妝,脈多細弱。約佔患病小兒的十之二三。治當補氣,溫脾攝血。補中益氣湯重用生芪60克,加姜炭、三仙炭各10克,三七3克;腹痛者加吳茱萸、肉桂各10克解痙;大便潛血陽性者,三七加倍,以化瘀止血。腰困膝軟者,加腎四味各10克,以固護腎氣。方中姜炭、三仙炭為溫脾止血要葯。凡用此法治癒的小兒,無一例複發。 上述二型,可互為演變。肝不藏血者,過用苦寒,損傷脾胃之陽,可虛化為脾不統血,亟亟改弦易轍,溫脾統血。脾不統血者,正氣來複,陰證轉陽化熱,大是佳兆,予補中益氣湯內加知母20克、大薊30克即可。 小兒臟腑嬌嫩,臟氣輕靈,傳變迅速,一撥便轉。疾病變化萬千,總是要以人為本,針對個體特異性,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謹守病機,法隨證變,不可拘執。 十四、黃褐斑王秀英,女,26歲。靈石車站上作人員,產後面部生出黃褐斑,雙頰、鼻眼交界處、額部,呈多個「井」形圖案,腰困多夢,年余久治不愈。脈澀,舌雙側瘀斑成條,面色灰滯欠華。 基本方加腎四味120克,白芷、降香各10克,師通竅活血湯意,以黃酒半斤入水共煎。 上方連進6劑,經行,下黑血塊甚多。隔10多天後,一照鏡,已全部退凈。上方經治本病約300例以上,皆一診而愈。 十五、局限性皮肌炎張和平,男,27歲,靈石運輸社馬車工人,1979年10月27日初診:上唇木腫,2個月不消。初病上唇左側腫如大米粒,誤作唇疔,以三棱針局部放血後,半小時內腫延全唇,次日腫齊鼻翼,半月後腫勢蔓延至雙顴骨,右眼肌麻痹,不能閉合。刻見唇腫外翻,多處進裂出血,麻木不知痛癢。愈冷,愈覺木厚而脹。晉中二院外科診為「局限性皮肌炎」,囑患者找中醫尋求治法。脈浮弱,舌淡胖,齒痕累累。 考患者系馬車工,經年累月,飽受風霜霧露外襲,營衛阻塞,大氣不運,衛外失固,寒邪趁虛襲絡,法當益氣和營活血為主。 基本方去生地、丹皮、紫草、白蘚皮。加生芪30克,白芥子10克,去皮里膜外之痰凝,3劑。 10月31日二診:唇部變柔軟,口已可閉合。左嘴角有1結塊如杏大,質硬。自汗而涼,氣怯。加紅參10克(另燉),「炮甲珠3克,麝香0.15克」(研末沖服),通絡化瘀散結。 11月6日三診:上方連服6劑,結塊已消,全唇變軟,有皺紋出現。患者家庭困難,已帶病上班,晨起見風寒則唇部發木,發癢,勞累一日,入夜腰困如折,尺部脈極弱。想必青年不慎房室,久病及腎,固本為要。 補中益氣、陽和、桂枝湯、玉屏風合方,加腎四味鼓舞腎氣。上方共服10劑,諸症皆愈。追訪至1989年,無異常。且體質較病前大為改觀,數年來未曾感冒。十六、瘡毒內攻城關居委書記師烈雲,40歲,患兩下肢內臁潰瘍年余。瘙癢無度,滋水淋漓,百治不效。1981年4月7日,一人令塗桐油一夜。次晨,局部痛如火灼。延至12時許,兩腿內側從內踝至腹股溝處焮赤腫痛,淋巴結亦腫。高熱41度,寒戰如瘧,頭痛如破。神昏譫妄,面赤如醉,目赤如鳩。口氣穢臭,苔黃燥,中根已黑,脈沉數實。證屬瘡毒內攻,予攻毒承氣湯掃蕩血毒: 二花120克,連翹90克,生大黃、木鱉子、蚤休、柴胡各30克,天葵子、甘草各15克,蜈蚣3條(沖),上藥2劑,武火急煎頻灌,2小時1次。至夜10時,瀉下極穢臭夾有膠粘狀大便3次而脫險。次晨診之,下肢潰瘍己結痂癒合。後遇於街頭,其年余之臁瘡竟在半月之間痊癒,唯患部皮膚稍顯嫩紅而已。蓋攻法治病,邪退正安,挽危亡於頃刻。而大黃一物,號稱將軍,掃蕩毒邪,撥亂反正,推陳致新,活血化瘀,其效如神。整體氣血遇達,何患局部頑症不退! 十七、案後贅言庸容川氏有一句名言:「一切不治之症,皆由不善祛瘀所效。」可謂一語中的!「治風先治血,血行引風自滅。」中醫學「風」字,包羅萬象,可統括一切癢痛難忍、頑麻不仁、風瘙隱疹、白駁風(即今之白癜風)、頑癬濕疹、皮膚角化等皮膚病以及口眼?斜、半身不遂等內風為患。養血活血祛瘀法。可通調營衛,肝盛血行,使病變局部氣血充盈,肌膚四末得養則病癒,實足治療皮科的基本大法。但僅憑活血化瘀一法,遠不能盡愈諸疾。余狗尾續貂,贅加數則: 一、肺主皮毛而衛外,皮病治肺。虛則補之以生芪,重用60克以上,益肺氣而運血,兼有化腐生肌斂瘡之妙,實是瘡瘍要葯;實則以麻黃、桔梗、白芷輩宣肺氣,開表閉,以通毛竅之氣,開門逐盜。阻斷病邪深入。 二、脾主四肢、肌肉、肢節病久不愈者,以四君健脾化濕;由皮毛而入肌肉,邪入又深一目,加葛根透發於外。 二、心主營,肝主血。久病或老人、虛人血虛內燥化風,養血活血柔潤之;毒入血分,以黑芥穗,皂刺透發於外。 四、積年痼疾,必蘊非常之毒,用狼毒3克於對症方內攻毒,立見轉機。 五、情志為病,五行生剋制化乖亂,疏肝解郁,抑強扶弱。氣有餘便是火,五志過極化火,勿治熱,但降氣(赭石30克),氣降火即降。火盛灼陰,養陰配陽。 六、整體失調,補腎固本,加腎四味。 七、食少便溏,胃氣已傷,停泊局部,重建中氣。 八、陽虛顯露,以陽和湯組方。 九、五色與五色相應,凡病色蒼白,萎黃欠華者,溫養脾肺;面部見灰暗,或隱隱透黑者,為腎色外露,下元必虛,改投陽和。色赤為火,濕熱化毒者,重用白蘚皮,清濕熱療死肌;或暫用瀉火解毒,中病則止,以護胃氣。色淡紅,嫩紅,或鮮紅奪目者、類同浮陽飛越或火不歸原,必兼見 自汗而喘,為虛極欲脫之危象。徹底拋開局部,亟亟斂肝救腎——張錫純氏「來複湯」(人蔘,山萸肉,白芍,生龍牡,炙草),傅山引火湯(兒地,鹽巴戟肉,二冬,雲苓,五味子)加油桂2克(水丸先吞),參附龍牡救逆湯。 十、瘡毒內攻,危及生命,攻毒承氣湯掃蕩血毒。 十一、若皮膚病慢性感染,膿腫,潰瘍,正虛邪戀,借重半陰半陽證十味神效湯加減進治(生芪,當歸,川斷,炮甲珠,二花,香附,甘草,生薑,上肢加桂枝,下肢加牛膝)。 病變萬千,難以預見。見病治病,專科大忌!以人為本,照顧整體,顧護脾腎元氣,為第一要著。萬病皆然,不獨皮科。 破譯夏禹鑄先生的《推拿代葯賦》《推拿代葯賦》是我的見到的研究人體葯庫學,運用內葯治療小兒疾病的一篇絕妙好文,特鄭重向人們加以推薦。 原文: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來一賦.寒熱溫平、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與葯同。用推既是用藥;不明和可亂推?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退下六腑,替來滑石羚羊。水底撈月便是黃連犀角。天河引水,還同意芩柏連翹。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蔘白朮;瀉之則為灶土石膏。大指側推虎口,何殊附子炮姜;反之則為大黃枳實。湧泉右轉不揉,朴硝何異;旋推止喇,效爭五味冬花。精威拿緊,豈羨牛黃貝母。肺俞重揉,漫誇半夏南星。黃蜂入洞超出防風羌活。捧耳搖頭,遠過生地木香。五指節上輪揉,乃祛風之蒼朮。拿足大敦鞋帶,實定掣之鉤藤。後溪推上,不減豬苓澤瀉。小指補腎,焉差杜仲地黃。湧泉昨轉,類夫砂仁霍葉。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臍風燈火十三,恩符再造。定驚元宵十五,不啻仙丹。病知表裡虛實,推和重症能生;不諳推拿揉掐,亂用便添一死。代葯五十八,自古無人道及,雖無格致之功,卻亦透宗之賦。 我從家中帶來一本祖父的醫書,是貴池夏禹鑄先生所著的《幼科秩鏡》,其中有篇《推拿代葯賦》我覺得很有價值,其內容乃是通過對小兒手穴的推拿來治病。他非常重視補瀉的結合,強調勿補瀉太過,造成不好影響。現將其內容破譯如下: (1)推上三關代卻麻黃肉桂。上三關在小兒左手(舊法推拿,提倡男左女右,新法推拿則是無論男女均取左手,以下均同,不再贅言),從拇指後的手腕前側側上推到肘部,一般兩歲以上小兒推300次,年長或年幼者酌情推400次或200次。依藥性來說,麻黃散寒邪以發表,根止盜汗而固虛,肉桂可療冷瀉,止汗如神。(2)退下六腑替卻滑石、羚羊。退下六腑是指從小兒左臂肘關節後側向下直推到腕部(推上三關是向上推,而退六腑則是向下推,方向切記不可錯)。一般兩歲以上小兒推300次,年長或年幼者,酌情推400次或200次。從藥性看,羚羊與滑石為大寒之物,滑石利六腑之澀結,羚羊清乎肺肝之大熱。一般需高熱達40度以上者方可採用,40度以下者不宜採用,有用有腹瀉之厄。(3)水底撈月便是黃連犀角。在左手手掌掌根上端用冷水旋推旋吹為水底撈月,可以用9次。犀角與黃連均系寒物,犀角解乎心熱,黃連苦寒明目,清腸熱,故可用來退高熱。(4)天河水還同芩柏連翹。在左手掌後總筋中線用冷水隨吹到洪池(小臂前側),可以用9次。黃苓、黃柏、連翹亦為寒性。黃芩瀉大腸之火,黃柏瀉膀前側),可以用9次。黃芩、黃柏、連翹亦為寒性。黃芩瀉大腸之火,黃柏瀉膀胱而補腎,連翹苦寒清心、脾胃熱,去毒止痛,乃瘡穴聖葯。故此法可用來退熱與治小兒便秘。(5)大指面旋推,勝似人蔘白朮,瀉之則為灶土、石膏。小兒左手大拇指為脾土,順時針方向旋推是補法,直推(向大指外)是瀉法。一般兩歲以上小兒可推300次,年長及年幼者可酌情推400次或200次。補法推之勝似人蔘、白朮。人蔘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神定魄,除邪益智。白朮味甘溫,補脾止汗,除濕,可用來止瀉。瀉法如灶土、石膏,此乃清涼之劑,除頭痛,清脾胃,可用來治療便秘。(6)大腸側推虎口,何異訶子炮姜,反之則為大黃枳實。從左手食指側推到虎口,中為補法,從虎口側推到指尖是為瀉法。一般兩歲小兒推200次,年長或年幼者酌情推300次或100次。補法如同訶子炮姜。訶子生津潤肺,療滑瀉之沉痾似聖,炮姜味辛熱,可除腸胃之寒瀉,故補法可用來止瀉。瀉法如大黃、枳實,枳實寒性,消積除久滯之痰,大黃苦寒,下淤血,滌腸胃,通閉結,故瀉法可用來治便秘。(7)湧泉右轉不揉,朴硝何異,一推一揉右轉,參本無差。湧泉穴在小兒足底部,腳掌三分之二(後側)與三分之一(前側)交界之處,在湧泉穴向右轉(即順時針方向)轉動而不揉,是為瀉法,推一下,揉一下,再向右轉動是為補法,一般可以81次。補法其藥性如同人蔘,有補益作用,瀉法如朴硝,有降炎通關作用,前者止瀉,後者治便秘。(8)無名指瀉肺,功並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爭五味、冬花。在小兒左手無名指旋推為補法,直推為瀉法。一般兩歲小兒可推300次,年長或幼者酌情推400次或200次。補法如同五味、冬花。五味子酸溫,補氣強陰益精,冬花潤肺去痰,定久嗽之壅喘,可以用來止咳嗽與平喘。瀉法如桑皮、桔梗。桔梗通肺竅而傳諸葯,肺部引經,桑白皮甘寒補虛益氣。如咳嗽而又發熱。宜採用瀉法或補瀉相結合。(9)精威拿緊豈羨牛黃見奇。精靈穴與威靈穴在小兒左手手掌與手腕結合處,前後側各有小隙,以拇指與中指拿緊即成,一般用來急救小兒休克。牛黃苦平,驅邪去熱,有高度鎮靜作用。(10)肺俞重揉慢誇半夏南星。肺俞穴在脊柱肩胛骨環形之中點,離脊柱約五分處。拿住肺俞穴,一般用來小兒休克急救。半夏性溫,去風痰,南星去驚風痰吐之苦。(11)黃蜂入洞,起出防風羌活。所謂黃蜂入洞,乃是屈小兒無名指而揉外勞宮(此穴在手背三、四指指後寸許處)。防風可祛風,其性甘溫,並可止痛;羌活甘辛,去風寒與止痛,可用之治外感頭痛、頭暈。(12)捧耳搖頭遠過生地木香。可捧耳搖頭左右擺動各9次;生地黃除心火與肺、胃解熱;木香辛溫,去邪避毒,強心少夢,可以用來降熱與解毒。(13)五指節上輪揉,乃祛風之蒼朮。蒼朮甘溫,去風濕,止汗除熱。(14)足拿大敦鞋帶,實定掣之勾藤。大敦穴在足大拇指與二指後不到五分處,鞋帶穴在足內處踝前側系鞋帶之中點。勾藤其性微寒,為制驚之用,一般用來急救小兒休克。(15)後溪推上不減朱芩、澤瀉,小指補腎焉差桂仲、地黃。從小指指根向上推是為瀉法,如用中藥澤瀉,澤瀉利水通靈而補陰不足,朱芩則為利水之神,此種推法可通利小便。在小指指面直推為補腎法。地黃甘寒,補髓、滋陽、療傷;肉桂辛溫補腎補氣,杜仲辛平,補腰膝,滋陰益精氣,強筋骨,治前列腺肥大。可以用來治療腎陰不足與遺尿,一般兩歲小兒可以推300次,長年或幼者可以推400次或200次。(16)湧泉左揉,類夫砂仁、藿香。可揉81次。砂仁味辛溫,治虛勞、冷瀉、痢痛。藿香辛甘溫,利水,毒腫,去惡氣,止霍亂。心腹痛,可以用來治瀉、痢。(17)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白芍氣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寒止痛,利小便。川芎鎮痛去風,可用來止腹痛與利小便。 探討「燈火灸 在我國民間,很多地方流行端午節給兒童施燈火灸,這種方法對預防治療有關兒童疾病有著較為良好的效果。 燈火灸法,又名燈草灸、油捻灸、打火灸,也稱燈火爆灸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療法,為燒灼灸法之一,是指用燈心草蘸植物油點火後在穴位上直接點灼的灸法。 燈火灸操作時應蘸油適量,動作迅速,以防燃油下滴引起燙傷。當燈火灼及穴位皮膚時可聽見輕微的「拍」聲,燈火即滅,稱為一燋,每穴一般只灸一燋。燈火灸後局部會稍起紅暈,此時應注意保持清潔,避免感染。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六記載「燈火,主治小兒驚風、昏迷、搐搦,竄視諸病,又治頭風脹痛」。臨床上燈火灸也用於腮腺炎,呃逆,嘔吐,陰痧腹痛,小兒消化不良,功能性子宮出血,手足厥冷等病證。 清代對燈火灸法的研究甚多。乾隆年間,陳正復所著《幼幼集成》譽燈火灸為「幼科第一捷法」。《串雅內外編》收集了不少民間燈火灸的驗方。外治大家吳師機著《理瀹駢文》,將燈火灸的研究推到頂峰。 燈火灸流行的原因是操作簡便,便於掌握,無須高深理論。正因為此,目前燈火灸流行的現狀是會者多,精者少。由於燈火灸有創傷,操作不當可能留下瘢痕,所以接受燈火灸的患者越來越少,學習此法的人也日漸減少。 燈火灸使用的是燈心草和菜籽油。用油一般無特殊,但燈心草的選料講究,需要硬而細者,用時先擰細,然後浸油,擰細是為了使創傷的面積少,減少損傷,增加療效。 治療時以左手食指定穴,右手施術,此時可以有「啪、啪」的聲響,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是如此。聲音與療效有密切關係,響聲越脆,效果越好。施術時手法必須輕柔,不能硬往患者身上按,否則容易出現水泡,並發感染,但按照要求操作很少會產生水泡。 因為流傳民間,操持此術者很少懂經絡腧穴,所以選用穴位多為阿是穴。所謂阿是穴,並不是對患者全身按一遍,尋找痛點,而要遵守一定的規律。一般多取腹部青筋交叉處、大關節處、腫大的淋巴結等部位,比如流行性腮腺炎時,多有頸部淋巴結腫大,治療時可以選此處,但位置一定要選准,否則影響療效。 燈火灸治療小兒驚風和痙攣性腹痛效果很好,治療小兒驚風時應配合退熱治療,民間治療痙攣性腹痛多在端午節選取腹部青筋交叉處施術,術後腹痛多會消失。 此外,燈火灸治療後患者需注意忌生冷,不沾冷水,以免降低療效。 燈火醮療法鄧鐵濤燈心醮,多流行於鄉村民間,醫院用者甚少,其實燈火醮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難病大病。其法選用一根燈芯,醮食油後在紙上輕輕一搓,使含油適量,點燃之後,對準某穴位一窒,燈火爆開,發出「啪」的響聲而火滅,便是一醮。方法簡單,有驗、便、廉之效應,值得提倡。我用此法治療痄腮(腮腺炎),效果滿意。治痄腮用內服藥兼外敷或外搽藥,雖然可愈,但時日較長,疼痛減輕不夠理想。若用此法,宜及時早用。當一側初起,即於患側之角孫穴用燈火一醮,只一醮便夠(亦可加服中藥,不用其他外治法),往往另一側便不發病,而且疼痛減輕較快。若兩側齊發,則每側角孫穴各一醮,加服中藥,亦易治癒。由於療效快,故繼發睾丸炎者極少,我用此法多年,未見失敗之病例。角孫穴,平耳尖,直上入髮際處。取穴時可將耳廓按垂直方向為軸線向前屈摺,上耳尖平對的顳顬部入髮際處便是該穴。為了火醮方便,可將該穴位上的頭髮剪剃乾淨,作上記號,用燈火一醮即可。我的學術繼承人鄧中光亦屢用此法取效。80年間,他單位鄰近的幼兒園老師因知其在前1年用此法治癒了幾個該院的學童,便一下子拖了七八個患痄腮的小孩前去就醫,他亦用此法治之,迅速控制了病情的蔓延。此後,這成了他治療此病的首選療法,並對其機理做了探討,認為:痄腮一病,由風溫熱毒所致,病邪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郁而不散,結於腮部,致使耳上腮頰漫腫實硬作痛。角孫穴之功效能清熱散風,清腫化瘀。此穴不但在手少陽三焦經上,而且為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此二少陽經一者繞耳背而過耳下,一者走耳前而達腮頰;其名「角孫」,是指該穴位在頭角,有一孫脈從穴分出屈行下頰,故名「角孫」。在該穴施治,則能同時振奮兩經,經脈流通,氣血暢旺,鬱結之邪得以驅散,腮部漫腫疼痛得以清除。此外,角孫穴又是少陽三焦與陽明大腸經之交會穴,雖說此病為溫毒之邪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鬱結於腮部而成,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肺衛亦同時受病,大腸與肺相表裡,今陽明大腸經氣振奮,則腑氣能通,肺能清肅,氣機通調,「肺朝百脈」之功能得以保障,從而調動起全身正氣以抗邪。可見,選用角孫穴,既能針對病位,又顧及整體,是針對性較強的穴位。燈心醮之,一者有「火者散也」之意,用火攻,能散肌表鬱結之邪;二者,醮火雖在瞬息之間,但作用時間長,療效確切。如果說「痄腮」不算大病,那麼「臍風」(新生兒破傷風)算得上兇險之證,《幼科鐵鏡》有十三醮火治療臍風之法。中醫學院編之兒科教材第二版介紹了這一療法,可惜第三版之後就刪去此法。我們於1965年下鄉巡回醫療時曾治療1例。接診時,病兒之母將孩子放下便扭頭走掉了,大概她認為患兒是無法救治的了。當時患兒正在撮口抽搐,面色紫黑,急取燈芯按十三醮法,一醮囟門,一聲哭叫,撮口即開,面色轉好,接著眉心、人中、承漿、少商(雙)、臍中各一醮,臍外周邊六醮,共十三醮火,抽搐緩解。另處下方:蟬蛻49隻,全蠍、僵蠶各9克,煎服1劑。3天後又有輕微抽搐,再用十三醮火1次,經後來追蹤,病已痊癒。我所經手者,只此1例,未能說明此法是否真正有效。廣州著名兒科醫家楊鶴齡,清末在有住院病床之育嬰堂當醫生,能全面觀察患兒治療之經過,積累了豐富而可靠的寶貴經驗,後由門生為他總結,寫成《楊氏兒科經驗述要》一書,他治臍風用燈芯火八醮,即眉心、人中、承漿、臍正中及離開肚臍約半寸之上下左右各一醮。他說:「余經手治療此證頗多,深知此證必須施用燈芯火,始有轉機,不可輕視也。」從《幼科鐵鏡》(1695年)到楊氏歷經兩百多年,一脈相承,都雲有效,足以說明這僅僅1例,可作為有一定效果之旁證。此外,燈火醮在民間還多用來治療纏腰火丹(帶狀皰疹)、火疔瘡等,這足以說明燈火醮治法簡單而有奇效。從上述病種來看,多為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別是病毒感染性疾病,雖說新生兒破傷風,可能由於新法接生而絕跡,但值得我們對其他疾病用燈火醮作進一步之研究。附:土家醫燈火療法燈火療法是土家族人民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因取材容易,操作簡單,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土家族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燈火療法醫者用燈草芯一端浸醮植物油(多用桐油,有解毒敗火之功效)直接或間接點燒穴位,達到治療目的的外治方法,叫做燈火療法。主要分為明燈火和印燈火。明燈火又叫陽燈火,是用燈草芯蕉植物油點燃後直接點燒某穴位,觸到皮膚火即滅。迅速移開燈草芯叫明燈火。燒時可聽到清脆的響聲,象竹子燒炸一樣,響聲越脆,手法越正確,效果越好。沒有響聲,或出現「噓」的一聲,則一般於7日後重燒。印燈火又叫陰燈火,是醫生將點燃的燈草芯燒在自己的拇指腹上,迅速在選定的穴位上按下,叫印燈火,印燈火多用於嬰兒。燈火點燒一次名為「一叫」,疾病治癒叫「燒倒」。2適應痘燈火療法主要適用於急證,如走胎、小兒臍風、夜哭官、撲地驚、蕁麻疹、蛇斑瘡、肚子痛等。

推薦閱讀:

皮膚病也會殃及腎臟
趙金成0的文件夾【皮膚病方】
【綜述要覽】1.25-二羥維生素D3與皮膚病
皮膚病有哪幾種 導致皮膚病的誘因竟是它(12)

TAG:中醫 | 方法 | 皮膚 | 皮膚病 | 中醫治療 | 治療 |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