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基層記者手記:芒團紙香,在傣女手中綿延

10月19日,中國婦女雜誌社記者團來到有「中華傣家造紙第一」美譽的芒團村。走近傣族風情的村寨,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戶戶的晾紙架和婦女製紙的忙碌身影,濃濃的手工紙香飄蕩在村寨。有的家院門口掛著木牌,上面寫著該戶開始手工造紙的年代。最早一家造紙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834年。村內種著一棵棵構樹,構樹皮正是芒團紙的原料。在這裡,構樹彷彿只為構紙而生。

芒團構紙的魅力只有親眼目睹它的製作過程,親手觸摸它的柔韌而粗獷的肌理,方能領悟。

構紙曾經是專為土司生產,如今已傳承了600多年,完整地保留了發明初期「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曬紙」十一道工序,是造紙術留存至今的「活化石」。

從構樹上採集樹皮到一張成品,是傣族女子一雙手所為。祖先把這一智慧交給了芒團的傣族人,而且只交給女人,至今仍遵循傳女不傳男的習俗。目前芒團傣族婦女造紙人數約有120人。

傣族女子生死相戀的紙藝傳承,如今在年輕一代的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90後造紙傳承人艾影是芒團自然村傣影手工藝術有限公司經理,自幼學習造紙,現在已是芒團造紙協會的骨幹,她在傳統生產白棉紙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搗漿程序完成後,將新鮮的花朵或樹葉根據自己設計的圖案擺放或拼接,讓傳統的白棉紙成為生態的藝術品。

由於全程人工古法生產,芒團紙產量並不大,多用於經文謄寫、普洱茶包裝等,用途尚顯局限。頭腦靈活的艾影將芒團紙延伸開發,注入文化元素,如記事本、裝飾畫、茶盒等,拓展成為富有當地特色的旅遊產品線。

傣族婦女的勤勞堅守,留住了傣族傳統古法造紙的韶光與年輪,更用智慧創新讓芒團紙在今天繼續繁華。

推薦閱讀:

記者為什麼被稱為「無冕之王」
九卦|央行負責人就II、III類賬戶開立重大變革答記者問
經歷整個中國近代史的西方記者莫理循
李克強答記者問十七條幹貨
南海問題與中美博弈 ——喬良將軍答《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問

TAG:記者 | 基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