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記-斷煩惱品第六 3中觀四百論講記(二)》 ︱ 聖天論師.造 ︱玄奘大師 法尊法師.譯 ︱ 智圓法師.講授 ︱
另外,也要知道一天中煩惱生起的時間次第,從而進行相應的對治。
初時愚痴生,中間起嗔恚,
末後生貪慾,每日三時起。
難詞釋義
初時:指早上。
中間:指日間。
末後:指晚上。
頌文直解
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響,第二天起床時神志昏沉,睡眼惺忪,因此愚痴生起的比較多;到了中午和下午,因為工作勞累,以及飢餓,就會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吃了晚飯後,已經從疲勞中恢復,因此貪慾就會生起。一天之中,根據身體的虛弱狀況,不同煩惱也會依次地生起。這樣了知之後,對煩惱就應進行相應的對治。
釋義
在十二緣起支中可以知道,凡夫心上的煩惱,是緣於身上的苦樂感受而生起。從樂受生愛,從苦受生嗔。那麼在一天之中,身體一般也會經過早上的無記,到中午、下午的疲憊,到晚上的舒服的變化。因此人的心裡,也依次會表現出愚痴、嗔恚、貪慾這三個煩惱。
知道了一天中煩惱生起的這個規律,就像提前得到了敵人要進攻的情報,修行人就要提前防範,早上就多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這樣就不會發獃,中午就多觀嗔恚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就多觀察貪慾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貪慾。一個修行人,在一天之中,就要針對這樣不同的情況,分別對煩惱進行對治,讓心不放逸,一直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
現在接著講貪嗔痴煩惱生起的相狀。
貪非親似親,汝於彼無畏,
人於無益親,豈非特應離。
頌文直解
貪慾不是自己的親友,但是因為偽裝得和親友一樣,所以你對貪慾不會產生畏懼。人們對於無有利益而有害的虛假親友,難道不是應特別遠離的嗎?
釋義
這個偈頌指出了貪慾具有欺騙性。貪慾與有漏樂受相應,這讓人們以為貪慾對自己有利,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所以就讓貪慾輕鬆地混進了心相續,就像一個怨敵假扮成親友,輕鬆地混入到了親友中間一樣。之後貪慾不斷地膨脹,並驅使身、口為所欲為,造下了很多惡業,對清凈修法的命根帶來了很大損害。等人們醒悟過來,知道真相的時候,往往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個偈頌也間接指出了嗔恚與愚痴的特點。嗔恚與苦受相應,人們會明顯感受到嗔恚帶來的難受、痛苦,所以人們自然會把心中的嗔恚當作怨敵一樣。而愚痴是與不苦不樂的舍受相應,所以愚痴就像一個陌生人,既沒有像嗔恚那樣讓人警覺,也不會像貪慾那樣使人蒙蔽。
一個修行人,對於貪嗔痴三毒,要時刻保持警惕,堅決予以斷除。其中尤其對於貪慾,更需要加倍地警惕,在它蠢蠢欲動的時候,就要提起正知正念,馬上進行對治,在它萌芽狀態就斷除乾淨。
在了知煩惱的相後,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了知對治煩惱的方便。
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
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余。
頌文直解
貪慾有從前世反覆串習過的同類因中生起的,也有從此世才偶爾接觸到的境緣中產生的。從緣所生起的貪慾,容易以對治法進行糾治,而除此之外從因所生起的貪慾,並不容易斷除,所以應當一心專註特別精進地進行對治。
釋義
貪慾從輕重程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前世串習成熟後,今世形成了強大等流習氣的,比如男女之間的貪愛等等。佛經里說,鴿子的貪慾很重,因為鴿子是貪慾重的眾生投胎的緣故。因此如果對男女的貪愛不去對治,下輩子就很有可能去做鴿子等的惡道眾生了。
另一種只是從今世的境緣中生起的,比如因為交往了惡友而沾染的不良嗜好,以及對電腦、手機等新潮的高科技產品等的喜好,這一類的貪慾習氣比較弱,相對容易斷除,就像三根木棒搭成的三腳架子,只要其中一根倒下,其他兩根也就立不住了。
從這個偈頌中可以知道,那些根深蒂固的貪慾,如果產生了,必定是來勢洶洶,所以對它們尤其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別精勤去對治,不讓它們有生起的機會。
真正能摧毀自己的怨敵,就是自己內心的貪慾。一個不能控制貪慾的人,一定會帶給自己今生、來世無窮無盡的苦難。這樣正確的認識之後,就要很精進、極力地控制貪慾。所以修法的智者對待五欲六塵等的態度是控制而根本不是放任,就像防賊一樣看住它。自覺地管束自己的五根或身口意三門,這是至關重要的。對於修行者來講,像這樣提起正知正念,斷除貪慾煩惱,是修行的重中之重。
嗔恚極堅固,定惡作大罪,
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
頌文直解
嗔恚極為堅固,而且必定是不善的惡法,會使人作五無間罪等重大的罪業。能隨時隨地了知煩惱的各種體相,以及斷除煩惱的方便等的差別,就能徹底斷盡煩惱。
釋義
人生起了嗔恚,就很不容易釋懷。某人傷害自己的一句話,幾十年後仍可能記憶猶新。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怨仇,也都很難化解,非常堅固。而且嗔恚絕對是不善的大罪業,會燒毀自他的心相續,害人又害己,甚至會造下極其深重的五無間罪等重罪。
「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是針對整個「明障治對應之差別」的偈頌而作的總結。意思是說,這以上闡述了煩惱的不同體相以及斷除煩惱的方便,對於這些差別相,應該辨別清楚,並時時牢記,這樣就能成功對治煩惱,直至將煩惱徹底斷盡。
推薦閱讀:
※[轉載]海濤法師:從個人安樂到宇宙責任
※凈空法師:為什麼跟別人不和、衝突?是因為自己內心不和,內心有衝突
※海濤法師【 一個發菩提心的人,父母祖先保證超度!】
※信願法師:凈土教法:信、願、行
※慧律法師《修行人常犯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