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教師

教育要回歸常識和原點,新聞也要回到常識和原點。於是,有了我們諸多關於教育常識的系列調查和分析報道,我們試圖以關鍵詞為經,以報道為緯,織起「教育」這張網。

  實踐證明,每一個教育人,都必須回到「教育即人學」的本質上,回到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於對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從學生出發」,建構起以「新教師、新課堂、新學校、新學生」為框架,以課堂為中心的中國當代「新教育學」。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育教學的真正變革,才能讓教育煥發新生!

  新的語境下,讓我們重新回到原點,解讀——教師

  教師是什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春蠶?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不論從哪種角度看,教師這個職業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處在於,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決定著國家和民族未來。所以,有了這句話,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甚至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師,卻面臨著形象兩極分化的尷尬:一種是把教師看成高高在上的「靈魂塑造者」,把教師看作「蠟燭」和「春蠶」,在這種悲情的意象里,教師被刻畫成默默耕耘的犧牲者、不求回報的奉獻者,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而另外一種則是對教師的惡意醜化和貶損,似乎教育的一切問題,都出在了教師身上,都該由教師來負責。

  更讓人憂慮的是,除了存在著外界對教師角色的不解外,教師自身也缺乏對自我職業的認同感。「外人看來,教師有兩個假期,其實個中甘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你實行素質教育少留作業,他們怪你耽誤了學生;你補課多留作業,他們說你加重學生負擔。老師真難當」;「教學這麼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麼」。現在,職業倦怠成為教師群體普遍存在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個別教師的確存在著某些師德問題。在有些地區的重點學校,一些教師課上有意不講,課下相互「串通」起來,把給學生「補課」、「猜題」當成自己撈取外快、發家致富的手段!當下在某些地區,師德問題已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製約著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必須警惕「師德滑坡」問題!教師到底是一個什麼職業?為什麼教師這個職業迫切需要明確其角色、良知、責任,明確使命、信念、道德?

  有人說「角色即人格」,明確了教師的角色,便能釐清教育教學的諸多「關係」。

  如何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找準定位,轉變角色?如何讓教師重拾內心的幸福和愉悅?如何「讓中國教育因你而改變」?

  在本報的報道《教師:幸福在哪裡》中,我們試圖給出答案。讀《看,老師們的寒假生活》便能體會在今天做教師有多麼不容易。

  除了工資待遇低、工作負擔重,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教師正在功利社會和應試教育的雙重夾擊下進退兩難。

  一位老師說,如果我們把教書僅僅當成謀生的職業和手段,把教育的全部價值都維繫於學生的「分數」和「升學」,而全然不顧學生心靈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長,那麼教師的教育生活就很容易變得單調而毫無生氣,就會被瑣碎的日復一日的「常規管理」、「知識傳授」所桎梏。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就會降低,就會有厭教、棄教的念頭。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更讓一些教師因窮於「實操」,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對所從事的工作漸漸失去信心和興趣,從而產生職業倦怠。因此,新課改必須更加註重推廣新課堂的「實操經驗」,有些教師曾經這樣建議,既然杜郎口、昌樂二中等一大批課改學校改得好,又有具體實際的操作經驗,為什麼不大膽推廣?比如,課堂的基本流程需要什麼樣?或者乾脆從基於「學」出發,提供幾個「通識」性課堂模式;如何評課,好課有哪些共性,等等。

  是到了推進一場徹底變革的時候了!

  一方面,要努力促進教師的觀念轉變,重新界定、認識、塑造教師角色;另一方面,教育主管和科研部門,也應該轉變教育培訓的觀念和方式,給予教師切實可行的「技術」操作方式、方法。再也不能重複「舊教育」的老經驗、老套路,因此我們才有了聚焦當代中國「最大」培訓的《國培:改變中國教師》。

  其實要解決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恐怕最好的方式不是「逼迫」教師如何如何,而是喚醒和找到教師的內在發展需要,把教師這個職業定位在「發展者」上。當然,這個發展,不是以犧牲學生的發展為代價的,而應該是謀求一個「兩全其美」的最佳策略——「發展學生、成就自己」,這樣的教師才代表著教育的全新希望。

  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師」!

  時代呼喚「新教師」!

新教師族群的多少,決定著中國教育未來的希望。

  新教師是什麼樣的?毋庸置疑,他首先必須是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那麼如何做,才能讓學生喜歡?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本報有了《為什麼,這樣的教師不受歡迎》和《什麼老師,最受學生喜歡》兩篇報道。從「不受歡迎」到「最受喜歡」,我們試圖為「新教師」勾勒圖像。

  照本宣科滿堂灌、拖堂搶課搶時間、以分論人……這些都是學生眼中「不受歡迎」的老師。如何才能成為學生歡迎的老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本報發起的調查中,儘管讀者發來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有一些是共通的。諸如:有愛心,體貼學生,會傾聽學生的心聲,會鼓勵讚美學生,不拖堂,不布置過多的作業……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相比於一些傳統教師,一些「另類」教師反而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

  為什麼會這樣?根本的原因在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的角色和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本報《張卓玉:一場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的訪談里,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認為,現在的教師,要更多地發揮其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合作者的作用。所謂組織者的角色,是強調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所謂引導,旨在強調是引導而非替代,引導學生思考,而非直接告訴結論。看到學生回答錯誤就叫停、就糾正,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扼殺。所謂評價,首先是欣賞,然後是點撥。

  時代發展至今,我們需要的是從教育教學中發現快樂、感受幸福的「新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常常被學生感動著,被自己激勵著的「新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自己、成就自己的「新教師」。

  正如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所說的:「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與帕爾默觀點相似的還有成都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陳大偉,他提出,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家長喜歡的教師、校長喜歡的教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自己喜歡和滿意的教師。就此,他給出了3個關鍵詞:「尊重」,「責任」,「愛」。「因為尊重,我們和學生平等;因為尊重,我們接納學生的處境和選擇;因為尊重每一個學生,所以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因為責任,我們自律和敬畏;因為責任,我們擔當和承受;因為責任,我們研究和成長……因為愛,我們傾情和呵護;因為愛,我們關心和鼓勵;因為愛,我們信任和良善……」

  教師是什麼?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自己的價值和內涵,才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才會培養出更多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新人,才能減輕自己和學生的負擔,才能建立真正以人為本的新型師生關係,讓自己和學生都得到快樂。所以,真正的好教師一定是作為一個發展者而存在的。作為教師,請千萬不要忘記這8個字:發展學生、成就自己。

  教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裡?他應該是一個點燃者、學習條件的提供者,或者一言以蔽之,教師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是最好的教育》里,武漢市魯巷實驗小學的「興趣教育」,可能會為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啟發。


推薦閱讀:

教師自殘能維護師道尊嚴嗎?
陪你們的那兩年(一)
教師指南——貳拾捌. 何謂復活?
做成功教師的38個切入口
風險最高的職業,教師

TAG:教育 | 教師 | 學校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