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有序 和樂有方

讀書有序和樂有方

劉宏毅

中國的學術,簡稱「國學「,究竟包括哪些東西?有人說,三教九流、諸子百家、易卜星相等,都包括在裡面,大概這就是胡適的觀點。他說:中國一切固有的學問曰國學。按照章太炎的說法就不是這樣了。他認為,從傳統的小學入手,再通過經、史、子、集四部類的學術,進入中國文化的海洋。小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也就是現在的文字學和語言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汪洋浩瀚,經史子集四部類的中國學術,經過清朝大學士紀曉嵐領銜,編纂成《四庫全書》,歷時二十年,收書三千四百多種,七萬九千多卷,號稱有七億多漢字,我們一輩子什麼事不做也讀不完。怎樣在最短的時間裡少走彎路,一下子切入中國文化的核心,這是古人、今人都一直在找尋的捷徑。我們今天也一樣,北大在開班,人大也辦國學系,復旦也開,統統都是講這個。所以如何傳承中國的學術思想,如何抓住學術背後反映的文化思想與人文精神是最主要的。

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從古代到現代,比如小孩子開蒙教育的「三百千」,現在已經沒有人重視了。實際上,以「三百千」為代表的蒙學教育太重要了。《三字經》相當於國學概論,《千字文》相當於中國文化史概論,《百家姓》整個講了一部《孝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什麼是孝?孝不僅是一家一姓之孝,而是全人類仁心的擴展。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有千家萬姓,所以《百家姓》一展開,「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一路念下去,你的愛心就一圈圈舒展開來,這是孟子說的由「親親」、「仁民」到「愛物」。

《千字文》用一千個字,把中國文化史都概括進來了,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這部書一打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人的心境立刻就打開了。漢字是中國文化思想的載體,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每一個字展開以後都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濃縮。隨便講一個字,「覺悟」的「覺」。

中國的學術思想,諸子百家、千經萬論,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學術只是形式,怎麼樣才能從「形而下的器」上升到「形而上的道」呢?我們追求的是「形而下的器」,器就是物質。我們都知道喝茶,日本人卻知道把茶往上升到「茶道」;我們知道天天寫字,但日本人知道把書法變成「書道」;我們燒香,日本人知道把它變成「香道」。這是一種回歸,這是真正抓住了文化的精神,而不是僅僅抓住它的語言、文字。文並不重要,文的目的要發揮作用,文的作用是什麼?一個字「化」。讀了千經萬論叫有「文」,真正受益了、真正能轉變你的氣質才叫做「化」,有「文」有「化」,才叫有「文化」。讀了千經萬論不去實行,充其量你是個文人,不是文化人,「文化」這兩個字跟你不沾邊。

我們這才知道,中國文化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就是要達到「覺」。我們看這個「覺」字,是以「學」為首(學字的上一半),以「見」為基,兩個合起來叫「覺」。什麼叫「學」為首,就是讀萬卷書;什麼叫「見」為基,就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叫知,行萬里路叫行,知行合一,它的結果才能叫「覺」。不學無以明理,不見無以廣智,只讀書不實踐是不可以的,這兩個字加起來就是我們中國文化要達到的目的。

中國文化分為儒、釋、道三家。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是自覺;第二步「在親民」,這是幫助他人覺悟,叫覺他。第三步「止於至善」,知行都達到至善圓滿的地步,這叫至善。在佛家也如此,自覺的叫羅漢,覺他的叫菩薩,覺行圓滿的叫佛;道家也同樣,自覺的叫至人,覺他的叫真人,覺行圓滿了叫神仙。所以儒、釋、道三家都要達到這個「覺」字。

接下來要問,覺什麼?佛家以提高自身的生命境界為主,他是主要研究人自身的問題。儒家不一樣,重點在研究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至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怎樣從自然到人,又從人回歸到自然,這是道家研究的內容。儒釋道三家,一個研究人,一個研究人與社會,一個研究人與自然,所以說中國文化的主幹是儒、釋、道三家,這是文化思想,具體到社會形態,就有九流百業,所謂「一流舉人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工商六流畫,七僧八道九琴棋」,全部歸納進來了。文化也好,學術也罷,最後總要歸結到一個字「覺」,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學習中國文化不從文字入手,那是少、慢、差、費;反之,就是多、快、好、省。

學術的境界第一叫會,第二叫通,第三叫精,第四叫化。什麼叫「化」,藝術人生,物我雙融,直入化境。能夠會通學術已是不易,精通的就更難得,而達到化境的莊子尊為「大宗師」,我輩雖不能,但心嚮往之。這是一部《千字文》里告訴我們的東西。

《三字經》又不一樣了,我剛才講到,《三字經》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學術史,國學的概論。現在的國學概念,廣義一些,大概是指以儒學為骨幹,集百家精華的「內聖外王」之道;狹義一些,大概是以「六經」為本,以子、史、集為輔的「六藝之學」。「六藝」是儒家研究的內容,孔子一生都在教授「六藝」。

「六藝」又分為「小六藝」與「大六藝」。「小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大六藝」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小六藝」是小學內容,「大六藝」是大學內容,又叫「六經」。所以說到中國的學術,有兩個最高的標準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孔子,他是中國學術史上最高的人格代表;一個是「六經」,它是中國學術史上最高的著作權威。學術說到底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是「形而下的器」,如何從「形而下的器」上升到「形而上的道」,這就又回到文化回歸的主題。我們人類社會也一樣,它是從自然到人文,再由人文返歸到自然。

西方的科技文明只是文化的一個方面,一個陽剛的方面,它一直在向外進取、向外開展,但是文化陰柔的那個方面非常不足。我們中國文化就不是這樣了,陰陽俱足。《易經》裡面的乾卦代表陽剛,所謂「自強不息」;陰柔的一面有坤卦,所謂「厚德載物」。根據諸子百家的思想,假如以儒家代表陽剛,道家則代表陰柔,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缺一個方面都是不行的。為什麼西方人現在那麼熱衷於東方文化思想?這絕對不是追時髦、趕時尚,而是他們認識到人類有太多的科技文明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要把丟掉的陰柔的那一面找回來。科技文明發展的目的是要讓人類生活的更好,更舒適。如果科技文明的結果是越發展人類生活的越不好,越不安全,那就一定出了問題,所以它必然要走回歸的路。

文化的使命之一就是回歸。學術既然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它也一定要回歸,從一種陽剛進取的「為學日進」的狀態回歸,回歸到哪裡?就是從自然到人文,從人文再返回到自然的由博返約的過程,這也是《易經》的思想。《易·賁卦》中說:「觀天文以察四時,觀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國古人說讀書養氣,變化氣質,如果達不到這一點,有「文」沒有「化」,你的求學方法就有問題了。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這是《三字經》裡面說的,但是「六經」散漫龐雜,講求談何容易,必須有一個步驟,一步一步來,不可以躐等。《三字經》提出要先從訓蒙開始,「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這是從小學一步一步學起,然後是「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先從小學的「禮樂射,易書數」入手;做人的規範培養好了,然後再讀「四書」。

「四書」是大學的內容。如果說小學是人格的奠基,大學則是人格的養成。所以「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明白了才可以讀「子」,諸子百家的思想。為什麼呢?因為「諸子百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觀點,各不相同,有純正的,有不純正的,人讀了以後很容易被迷惑住,自己的思想被搞亂了,所謂「文以亂言」,這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有「四書」「五經」做底子,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讀「諸子」,就能有針對性地做選擇。接下去「經子通,讀諸史」。做學問的人如果一上來就讀廿四史,往往走錯路,因為你看到的都是謀略、花招或是陰謀,這樣讀歷史是會壞心智的。所以,中國學術講究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的。

但是「六經」的分量實在太大,讀起來頗費時間,生活上還不容易用上。怎麼辦呢?章太炎提倡先從三篇文章下手,一個是《孝經》,一個《大學》,一個是《禮記》里的「儒行」。《孝經》最重要,這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無「孝」不成「教」,「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是教書育人,重點在培養人,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訓。知識技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部分,而軟體部分,看不見摸不著的人文精神,是做人的理念,是對人性的追求和體認。

什麼叫「對人性的追求和體認」?哲學上叫做「真、善、美、慧」。「真」是科學和哲學所追尋的內容,哲學求真,科學也求真。哲學是科技的先導,是科學的思想;科學是哲學的外延,是哲學的實踐和驗證。在中國文化里它應該放在「子」的行列。

「善」,是人性的本質,孟子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追求人性的回歸,在西方是宗教所研究的內容,在中國文化里是「經」學研究的內容。孔子說,六經「皆雅言也」。什麼叫「雅言」?就是使人思想純正、言辭高雅、品行高尚的教育,所以讀「六經」的目的是恢復「人之初,性本善」的那種「至善」的狀態。

歷史是人生經驗的積累,帶給我們智慧。它在「真、善、美、慧」中代表的是「慧」。最後是「美」。「美」是大自然的原生狀態,是宇宙間那種生息不已的藝術境界。其實,無論生與死都值得從美學的高度來審識,所以尊重生命、熱愛自然、敬畏天地等這些美學的概念在中國文化里用「集」作代表的。可見,「經史子集」就是「真善美慧」,這是人性的流露和表現,是中國文化研究的另一個大的專題。這是《孝經》要提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大學》這篇文章就不用說了,非常重要,通過三綱領、八條目,把中國所有的學問都包括進來了。《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內聖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王階段。「內聖外王之道」是中國文化的傳統,這是《莊子·天下》篇里提出來的。

章太炎說的最後一篇叫「儒行」,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一個讀書人,怎麼樣才能符合君子儒(有文化、有教養的人)的標準。「儒行」中提出十七項標準,章太炎稱為十五儒,從懷德自立、恭謙信讓、自律剛毅、特立獨行,一直到矢志不渝、憂國憂民。這是君子儒者一定要做到的。這三篇文章吃透了並且能夠認真落實,就距離讀書養性、變化氣質的目標不遠了。

當然,今天我們落實「儒行」有一定困難,做不到。但是凈空法師那裡就變通得很好,他們推出《弟子規》,用《弟子規》代替「儒行」來做,這就更簡單易行了,等於父母和小孩子一起來做。首先學「孝」和「悌」,然後要「謹」、要「信」,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泛愛眾,而親人」,再把你的愛心和孝心擴展出來,拓展的第一步是在你的家庭,首先是父母,然後是兄弟姐妹,然後朋友、夫妻,最後是你的上級領導(古稱君臣)。這是中國傳統的「五倫之道」,對應著天道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上有道、下有德,道德相互呼應,迎來的才是人文社會的欣欣向榮。

但是人文世界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轉了,還要回歸自然,這是《中庸》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最難做到的。高處不勝寒,高處沒有道,高處只有險,低處才有道。人不能總在高處呆著,任何事情都不能求高,求高准糟,所以叫「糟高」。

綜上所述,我所理解的「國學」就是中國的學術,而在中國學術裡面,最高的人格代表是孔子,最高的著述標準是「六經」。所以我們寫文章,甚或每用一個字都要對後代負責任、對社會負責任,因為「文以亂言」。孔子就非常慎重,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述」是傳授、是繼承,「不作」是自己不搞創作,盡量不把自己的思想加進去,目的是保持傳統文化的純潔,不受污染。否則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不知道是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還是經過後人加工整理過的東西。

文化、學術的傳承要有繼承派、發展派,還要有創新派。但現實生活中,囿於門戶之見的各派往往自以為是,互相攻擊。百家之言都需要,大菜小菜都歡迎,都是我們所食菜肴的一部分。所以,我認為今天大家如果想多、快、好、省地,在短時間內把握中國文化的精髓,這兩本書一定要精讀,一個是《三字經》,一個是《千字文》,前者是啟蒙的國學概論,後者是啟蒙的中國文化史的概論。


推薦閱讀:

陰宅圖片----我愛讀書936
那些帥的人,都在讀書
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精進》讀書筆記
搞笑段子:這麼用功讀書的姑娘,難道就沒個好心人讓座嗎?
用筆讀書 《菜根譚》抄寫(1-72)

TAG: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