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書法藝術
甲 骨 文 書 法 藝 術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
(鴻鵠之鳴入寥廓)
(甲骨聯句:祝君康樂至白眉;處事光明有赤心。)
甲骨文字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熟的形體兼備的文字,是用力契科在龜甲獸骨上的殷商王室占卜紀錄和記事刻辭。又成為契文。一開始就對玉契有美的要求,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編》序言中說:"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年後人神往,文字作風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洋,希乙之世,文成秀美,細者於方寸之片上刻字數十,壯者之一字之大, 任可運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因也向有草率魚就者,多見於廩辛康丁之世,雖然潦倒而多姿,上亦自成一格,凡此非精於其技者,絕不能為,何況用刀骨耶?······是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用筆,結字,章法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奠定了書法藝術的基本形式,是書法藝術邁出的第一步。
甲骨文大部分為契刻,也有少量的朱書墨書文字,有直接契刻的,也有經過用毛筆書寫後契刻的,契刻文字以刀代筆,故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棱刻而成,筆劃多是兩頭略尖,中為稍粗的棱形,形成了甲骨文特有的筆劃犀利、瘦硬、堅實、挺拔的契刻氣術效果,這是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基調。至於用毛筆書寫的朱書墨書文字。使我們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時期的用毛筆所作的書法藝術的真貌。毛筆書寫的文字,其運筆有輕有重,有疾有徐,線條有粗有細,起落運收,歷歷可見。其轉折圓潤自然,含蓄而有力。有別於契刻文字草劃粗細均等的線條。由此可見當時書家運用毛筆的熟練技巧和書學的修養。
甲骨文佳字,早期象形字較多,晚期形聲字增加,筆劃任意增減,偏旁也不固定兼有金文,結構多作相向型,筆畫肥瘦相間,重心穩定,端正續密,橫豎筆畫平引,這個基本鉤字規律,形成了後世篆書系列文字的結體原則。
在甲骨卜辭中多載有占卜人的名字,無疑他們是當時的書法家和篆刻家。董作賓先生曾根據卜辭中的世系、稱謂、貞人、字形、書體等作為甲骨文斷代研究的標準。作出了甲骨文的斷代,其中貞人為重要依據。"貞人"是當時卜辭的契者,是見淤著錄的我國最早的書法家。董先生把殷墟甲骨分為五期,對每的敘述頗為翔實。
第一期為盤庚、小辛、小乙、武丁、書家有賓、亘、豆、韋、永、爭等,書風分為二: 一、為濫竽書風期,即盤庚、小辛、小乙時期。該期書家喜好尖短斜筆,字跡纖細,用筆拘謹,喜作孤畫,筆意濃厚,構體古樸。 二、繁榮書風期,即武丁時期。由於武丁的文法武功卓著,把甲骨文書法藝術也帶向了繁榮與鼎盛。該期書風雄偉壯麗宏放,體密得體,鐫刻鋼勁有力,多用單刀側鋒和曲畫。筆勢婉轉,好書大字,錯落有致,赫赫精神,亦可肥草,凜凜英姿,且多塗東墨,首版煌煌瑰麗。
第二期,變革書風期,為祖庚祖甲時期,此期國泰民安革新庶政。該期書風由豪放變為謹飭與嚴整,字體大小一致,行款整齊規則,字間距均勻,字畫平行對稱,用筆技功固定,表現出書家訓練有素和嫻熟的書法功底。第三期,自由書風期,為廩辛、康丁時期。該期因混亂動蕩時代帶來了書家的自由發揮。該期之風自由開放,靈活變動,橫斜平直,園屈交卷,隨意所事,獨辟秀麗之形,由於用筆的微妙變化,使其書體更優雅柔媚,別具一格。
第四期,勃古書風期,為武乙文丁時期。該期書風重視大字,動峭挺拔,洋厚雄健,行款奔放,鐫刻粗獷,闊斧大刀,氣勢逼人,更亦具鸞舞蛇驚之態,滄岸頹峰之勢。第五期,統一數風期。為帝乙帝辛時期。該期書風尤見工整,嚴慎,端莊與威嚴。其字體大小、行距、字矩以及所使用之甲骨都受到嚴格控制,無肆意發揮之勢,字畫恭而不浮,契意濃郁,其書風到了高度高度統一境界。
以上是前輩學者對甲骨文所固有的書法美的論述,把甲骨文視為我國最早的書法。
將甲骨文引入書法藝術的創作,當起於甲骨文研究的同時,一些學者在研究甲骨文時曾進行了拉量的撰寫工作。並開始集甲骨文字為聯語詩詞,以筆代刀,付於草墨,為古老的書法藝術拓展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1921年,羅振玉《集殷墟文字楹聯》面世;
1927年,羅振玉與章鈺、章德馨、王秀烈合著《集殷墟文字楹聯彙編》;
1928年,廠輔之著《商十文集聯附詩》簡琴齋亦以冥思苦索之毅力,收前人詩句,由唐玉清選其甲骨文有者,集為詩聯曰《簡琴齋甲骨文古詩集聯》隨即出版。
1950年,董作賓與汪怡合編的《集契集》交日本的歐陽可亮出版。
1969年,嚴一萍編《集契篆編》。他曾在《甲骨學》一書作《甲骨文字的藝術》一章。
上述學者對甲骨文書法的普及提供了學以致用的參考資料。至於他們在甲骨書法創作的風格(包括當代的善寫甲骨文書法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在以後作介紹。
石壺居主歐傑
推薦閱讀:
※你知道你的姓 用甲骨文怎麼寫嗎?
※《全部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
※這塊骨頭上是什麼字?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之四---形聲
※【事、使、史】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