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網路輿情分析和2012年網路輿情趨勢

祝華新單學剛胡江春

摘 要:2011年,以動車事故為契機,更多社會群體登上網路輿論平台,對政府的公共治理提出審視和監督。「微博打拐」和小學生「免費午餐」在民間和政府的良好配合下推進,展示了依託於互聯網的民間「自組織」力量的成長,以及政府的包容。隨著微博客的輿論能量爆發,政府在動車事故後加強了管理,網路輿論的力度趨於平緩。關鍵詞:微博客 網路輿論 網路熱點  2011年10月13日在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這一天,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召開「積極運用微博客服務社會經驗交流會」。此前,微博客網站一直沒有獲得政府頒發的正式運營牌照,均屬於「測試版」。在郭美美與紅十字會風波、溫州動車事故中,微博客驟然爆發的輿論能量,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憂慮,網上甚至出現了微博客還能存活多久的議論。此次會議雖沒有允諾微博客的運營資質「轉正」,但肯定了境內50餘家微博客網站的積極作用,希望黨政機關和黨政領導幹部「以更加開放自信的態度」,開設微博客、用好微博客。一批政府機構、大型企業、專家學者也在會上介紹了使用微博客的經驗。這表明政府經過長考,對於微博客的利弊得失,得出了初步結論,對互聯網的建設和發展繼續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基本方針。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但顯然利大於弊。剛剛迎來90周年華誕的中國共產黨,對於以微博客為代表的網路輿論,採取了傾聽和包容的態度,對網上經常傳出的刺耳雜音也表現出可管可控的自信。這樣的認知和姿態,對今後一個時期網路輿論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一 年度20件網路熱點事件和年度網路流行語  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人,網民每人每天平均上網時間2.7小時,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覆蓋率僅次於電視的大眾傳媒。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美、英、日、韓等國(均超過70%)相比並不算十分突出。而中國網路輿論場的強度,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2011年網路輿論力度驟然增強,上網「發聲」的階層更為廣泛,網民自覺、持續、高度警覺地關注著中國現實社會的各種熱點事件。特別是「7·23」動車追尾事故和郭美美事件,這兩大網路熱點,引髮網上網下人聲鼎沸,大概只有2003年孫志剛案和2009年鄧玉嬌案件可以媲美。  (一)2011年網路熱點事件  2011年熱點事件,主要涉及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圍觀」、公權力監督、公民權利保護、社會公德伸張等一系列社會深層矛盾,以及民眾敏感的、容易受傷的社會心理,體現了中國網民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特別是對社會公正的強烈渴望。由於微博用戶人數快速上升,經常聚焦於時事內容,2011年的網路貼文數量大大高於往年,從表1也可以看出,事件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微博發帖數量。

表12011年度20件網路熱點事件

說明:(1)輿情熱點一般指的是較為具體的事件。對於龐大且籠統的事件,也只選取其中具體事件。(2)以上數據中,天涯社區、凱迪社區、強國社區為主帖數,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為主貼和轉帖總和。(3)此數據通過設置多個關鍵字多途徑、全文搜索得出統計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4)隨著網路熱點事件的發展,有可能衍生出網路新詞,存在一些帖子並不是討論該事件本身而是引用網路新詞的狀況,這裡也一併計入。(5)以上數字不包含已被社區管理員從根目錄徹底刪除的帖子,但包括刪除後還存在「快照」的帖子。(6)20件事的時間跨度從2010年11月9日始,統計數據截至2011年11月9日24時。  位居前五名的網路熱點事件中,有3件為國內事件,1件為國際事件,1件為中外交流事件(深圳大運會)。同時,前十名中有3件國際事件。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網民的視野日益開闊,更加國際化。在20大熱點事件中,帖子超過50萬條的熱點事件有19項,其中發帖超過100萬條的事件有13項,超過500萬條的有6項(見表1)。而2010年,在統計口徑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在20大熱點事件中,帖子超過5萬條的熱點事件有13項,其中超過10萬條的事件有7項,超過100萬條的僅2項。由此可見,對熱點事件發表看法的網友人次大幅增加。  (二)網路流行語  與往年相比,2011年的網路流行語以各種極短時間內被高頻複製的文體見長,它們與新聞事件、社會現象及電影、娛樂節目等緊密相連。網友往往借題發揮,或圍觀起鬨,或針砭時弊,或宣洩內心壓力,在原文本的基礎上創造出更為豐富的內涵。網路流行語是感知和研判國民心態的坐標。這裡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幾種網路流行語。  1.淘寶體  最初見於淘寶網賣家對商品的描述,因其「親切又膩歪」的語言魅力和情感粘度在網上走紅。2011年7月,南京理工大學向錄取學生髮送「淘寶體」錄取簡訊:「親,祝賀你哦!你被我們學校錄取了哦!親,9月2號報到哦!錄取通知書明天『發貨』哦!親,全5分哦!給好評哦!」。7月8日,上海徐匯警方的「淘寶體」逃犯通緝令引起網友濃厚興趣。8月10日,鄭州市交巡警將「淘寶體」用於交通安全宣傳。  與其他網路流行體爆紅後逐漸降溫相比,「淘寶體」表現出頑強的生命活力。在人際關係脆弱和社會整體誠信度下降的情況下,人們通過這樣親切的言語來釋放內心的焦慮,獲取某些真實的溫情。  2.撐腰體  佛山2歲女孩小悅悅被碾壓、18名路人「視而不見」事件曝光後,網路上出現這樣一條微博:「北大副校長:『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網友據此演繹出各種版本,「撐腰體」迅速走紅網路。「撐腰體」走紅,反映出中國社會在小悅悅事件中刺心的道德痛感。網民呼喚人性與良知的回歸,呼喚法律和公眾為道德撐腰。提示人們社會不缺向善的渴望,缺少的是如何為良善提供有力的後援。  3.拼爹  自從2010年河北大學交通肇事案中出現肇事者稱「我爸是李剛」,2011年又出現了「我爸是局長」、「我爸是科長」等類似言論。有網友將近年來4個熱點事件中的李雙江、李剛、王軍、盧俊卿並列為「四大名爹」。連《人民日報》也鄭重發文探討「拼爹」現象。「拼爹」流行,讓父愛蒙塵,「爸爸」被物化成人際交往的資本、人生進階的工具。「拼爹」背後是社會流動的停滯、底層社會缺乏向上流動的通道,是機會均等和社會公正的缺失。  4.hold住  2011年8月9日,台灣電視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中,一位名叫MissLin的女士以搞笑的妝容、做作的英語和豐富的肢體表演,逗樂了現場觀眾。表演結束時,她自信地說了一句:「就算我搞錯party,整個場面我要Hold住!」她被網友稱為「hold住姐」,7分鐘的表演視頻上網僅11天,點擊率就突破100萬次。在英語中,「Hold」有抱、堅持、握住、掌控的意思。「Hold住」就是指面對各種情況都要穩住、淡定,從容大氣地應對一切,也有給力、加油的意思。  5.高鐵體  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後,7月24日晚鐵道部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到「為何救援宣告結束後仍發現一名生還兒童」時,稱「這隻能說是生命的奇蹟」,被問到為何要掩埋車頭時,稱「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這些發言引起了網友對鐵道部動車事故善後處置的質疑和憤怒,網友借「高鐵體」廣泛造句,表達對突發事件信息不公開的抱怨特別是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  6.藍精靈體  動畫片《藍精靈》25年前首次來到中國,成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2011年8月,《藍精靈》3D大片登錄中國院線,引髮網友「集體懷舊」的同時,在各大論壇和微博上出現了改編「藍精靈體」主題歌熱,或「吐槽」、「曬苦」,或「調侃」、「幽默」。如加班版「藍精靈體」唱到:「在那公司裡面樓梯旁邊有一群加班帝,他們熱情又痴迷,他們敏捷又仔細。他們十幾小時加班加點考驗著身體,他們每月工資菲薄不給力。」這些歌詞創作和傳播群體,大多是「80後」、「70後」,一群三十而立、自認社會壓力最大的人表示,「既有兒時溫暖的回憶,又共鳴了當下的心情」。  7.咆哮體  2011年3月間,「咆哮體」迅速在網路走紅。「它沒有固定的格式或內容,就是帶許多感嘆號的字、詞或者句子,還有傷不起、有木有(有沒有),感覺有人在你耳邊「咆哮」,暢快淋漓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網上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咆哮體生成器。如音頻版咆哮體、視頻版咆哮體,通常大聲呼喊「有木有」,並配上凌亂的字幕。儘管「咆哮體」文字在視覺上有衝擊力,但其實攻擊性並不強,更多是網友樂觀自嘲的表現,屬於集體狂歡式的宣洩和娛樂,是對生活苦痛的減壓。  二 網路言論載體的新變化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業界出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又一個大發展時期,一大批互聯網公司在美國上市。資本市場的強勁介入,有力地推動了網路輿論載體和傳播方式的變化。另外,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在積累和疊加,互聯網成為社會眼力的「出氣口」,各種表達利益訴求者、維權者、爆料者都被逼上網「發聲」,以期引發大眾關注和政府介入,呈現輿論壓力超過法律威懾力的局面。2011年網路輿論載體,延續了微博影響力持續壯大、論壇、博客、新聞跟帖日漸式微的局面,不過也有些新的動向。  (一)微博大行其道  過去兩年間,微博極大地影響著中國互聯網輿論的廣度和深度。精英與草根同台,草根的訴求一經名人轉發,便能成為輿論熱點;媒體和記者紛紛開通微博賬戶,在這裡找到第二「發生」通道和與受眾的互動平台;商業機構嘗試「微博營銷」;政府組織也開始藉助微博平台,塑造親民形象,傾聽民意。  2011年的微博延續了強勁增長的勢頭,用戶數量從2010年底的6311萬劇增至2011年6月底的1.95億(現已突破2億個),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連江西撫州「5?26」爆炸案肇事者也了解微博的威力,一口氣在新浪網、騰訊網、鳳凰網和天涯社區開通了4家微博客,傾訴自己的遭遇。  除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四大門戶之外,人民網、新華社、央視等新聞媒體以及天涯、Tom等社交媒體也推出了自己的微博,「百度i吧」、「google+」也都具有微博性質,甚至一些地方性、行業性門戶網站也都順勢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平台。目前微博平台以新浪、騰訊兩家獨大,註冊用戶分別都突破2億個。不過,實時衝動型的「微博直播」,因缺少審核和沉澱而容易讓似是而非的流言傳布,讓某種劍走偏鋒的情緒蔓延,因此,微博的公信力經常受到質疑。  (二)社交網站(SNS)的社會動員潛力  社交網站(SNS)允許用戶創造個人頁面,列出好友名單和自由發表評論。在中國,人人網、佔座網、海內網、螞蟻網、一起網、開心網、360圈等SNS網站大量湧現。人人網2011年5月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社交網站。社交網站具有大眾傳播和私人通信的雙重特性,信息只在個人圈子裡流轉,具有較強的私密性,不便於站方和政府部門監管。因此在突發事件當中,在其他開放式傳播的站點中屏蔽相關信息後,社交網站將成為信息的主要傳播陣地。  2011年,從英國倫敦大騷亂、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到西亞北非「茉莉花運動」,社會化媒體都起到了某種社會動員的作用。在國內,這種現象同樣存在。  2011年5月30日,因為對傳言牧民因抗議煤礦開採而殞命一事的不滿,呼和浩特市發生街頭騷亂,各網站對此事件的貼文進行了屏蔽,但大量的信息還是出現在社交網站人人網上。在大連PX「集體散步」事件中,相關信息也在其他網站和搜索引擎被嚴格管控,卻在社交網站中得到了廣泛傳播。  (三)論壇/BBS喪失網路輿論「霸主」地位  微博客的興起首先衝擊了前些年論壇/BBS在網路輿論中的「霸主」地位。這是因為,在微博時代,網友信息表達和閱讀趨於碎片化;同時,論壇管理也過於嚴苛,而微博把關的尺度相對寬鬆。微博成為網路事件的重要發源地和最搶風頭的輿論發酵平台。爆料信息從論壇/BBS轉入微博平台後,爆料出處逐漸模糊。2011年10月發生在湄公河的中國船員遇害事件,國內最先是由網友在天涯社區爆料,事件披露後,微博上大量相關的信息湧入,事件當事人也通過微博發布信息,而天涯社區最先披露這一事實則在媒體報道中被「忽略」。一直喜歡在論壇上尋找新聞線索的傳統媒體記者,也開始從各大論壇轉入微博。  論壇/BBS的「意見領袖」繼續大規模流失,不少人轉戰微博,或退守個人博客,或前進到境外的「推特」(Twitter)。原創性思想性貼文的減少,使得包括天涯社區在內的一些資深論壇上的貼文的「含金量」下降,與「口水化」的草根新聞跟帖趨同。  比較而言,地區性BBS並不太悲觀,憑藉獨特的地方內容特色,以及對同城社交資源的整合能力,在一定程度避免了微博的衝擊。而諸如戶外運動和旅遊、攝影這樣的專業小眾論壇,由於其專業性和小眾圈子的粘合度,基本上未受到微博的衝擊。  當人們需要對某個熱點事件做出全面、深入、理性的了解和分析時,論壇/BBS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論壇/BBS所具備的整合、分類、深度挖掘等優勢,能對紛繁雜亂的輿論進行梳理和價值導向,信息實效性雖不如微博,但溝通的有效性較高。  (四)移動互聯嶄露頭角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為3.18億人,在網民中的比例高達65.5%,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發布和瀏覽信息、發表和分享意見。無線上網便於人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參與輿情討論,而且還可以幫助城鎮低收入人群已經農民工加入網路輿論場。  伴隨移動互聯時代到來,藉助移動終端和網路互動社區,隨時、隨地、隨人的「公民報道」成為可能,正在深刻改變社會輿論的生成機制。尤其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在官民衝突、警民衝突、城管與攤販衝突、交通事故乃至群體性事件現場,任何一個在場的人都可能一轉身,上網發送文字、圖片、視頻,給政府的事件處置及輿情應對帶來挑戰。  2011年出現的「隨手拍」活動,把移動互聯的功效發揮得較為充分。春節期間,微博發起「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活動。隨後,網上出現了「隨手拍解救大齡女青年」等活動,接著,又有網友發起「隨手拍政府大樓」的活動。  移動終端在突發事件「現場直播」的優勢,也讓其他媒體望塵莫及。以「7·23」動車事故為例,7月23日20時34分發生追尾,21時01分D3115次動車乘客「Sam是我」發出第一條微博:「童鞋們快救救偶吧!!!偶所乘坐的D3115次動車出軌叻!!!偶被困在近溫州南的半路上叻!!」直到23點22分,該網友微博報平安:「我已安全撤離事故區到達安全地,謝謝大家的關心……希望在事故現場還生還的旅客多保重!!!傷者要堅持住!!!」  在上海「9?27」地鐵追尾事件中,交通管理部門和救援人員利用手機傳播現場信息,贏得了公眾的信任,未給謠言留下生存空間。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在第一時間致歉的誠懇態度、較強的輿情應對能力,其官方微博「上海地鐵」(粉絲112萬人)及時的信息通報,受到了公眾認可,給事故的善後處理解決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五)博客不溫不火,輕博客夾縫求生  前幾年互聯網界躊躇滿志地宣稱,讓上億人寫博客。隨著微博的迅猛發展,不免讓人感覺博客「未老先衰」。但是,有數據標表明博客依然不溫不火的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其關注度並未出現大規模下滑。在各類網路應用中,博客/個人空間的使用率為65.5%,遠高於微博40.2%的使用率。這說明經過幾年的發展,博客已經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形式及受眾群體。當微博火熱吸引眾人眼球時,博客卻回歸了其作為個人空間的本色。在博客中,超短篇幅的博文和嘩眾取寵的「標題黨」少了,個人心情的描繪多了,理性思維多了,博客在平靜中實現著去雜存真,信息深度日益提高。  博客的亮點,首先在於一些「公共知識分子」拒絕微博的碎片化寫作。比如對於網路熱點話題,不少網友形成一個習慣,登錄著名博客,看看博主們是怎麼說的。其次,一些特定專業領域的民間觀察家的博客積累了相當的人氣。最典型的是在財經領域,博客一直保持著高於微博的熱度;科技、醫療等等領域的專業博客也未受到微博熱浪的影響。再次,對於較為年輕的網民來說,QQ空間因為與QQ聊天軟體高度粘合,私密性和娛樂性較強,在博客類網站中用戶群高居榜首。  一個新的跡象時各大微博站點都與自己旗下的博客打通,用戶在博客發表博文,就會簡潔地顯示到微博平台之上。由於微博限定在140字以內,在一些問題上很難用如此短的文字分析情況、總結觀點,因而聰明的網友們在微博簡明扼要的敘述事件、亮明觀點,然後在博客進行詳細闡釋。微博成了博客的招牌,而博客和文字圖片工具成了微博展示長文的重要手段。微博反哺了博客人氣。  2011年,「輕博客」開始活躍。有人打比方說:博客像一本書籍,微博則是一張報紙,「書籍」充滿智慧卻太舊,「報紙」滿是新意卻還淺薄,能否有一個既有表達力和專業性,又簡單便捷的社交工具呢?於是有人想到了「雜誌」的比喻,而這種「雜誌」就是輕博客。它既可以像博客般長篇大論,又可以像微博將新銳觀點傳播到四面八方,同時也融合了時下的各種互聯網技術應用,包括圖片、視頻以及各種優化工具。輕博客站點「點點」在半年間吸引了100多萬用戶,新浪、網易等商業門戶網站也適時建起了自己的輕博客。但從目前看,輕博客還不可能取代微博。  三 從網路輿情看社會矛盾的新發展  2011年的中國互聯網輿情,在層出不窮的突發事件和某些看似「躺著也中槍」的偶然遭遇中,觸及了現階段資源配置、利益分配、廉政、城鄉融合、民眾政治參與等社會深層問題。能不能較好地協調合格處理好各種利益衝突,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和最緊迫的任務。  (一)社會各階層上網「喊話」  在網路媒體越來越發達的「大眾麥克風」時代,公眾的話語權實現了空前的普及,社會各階層都已經習慣於在網路上「喊話」、表達個人觀點。一些社會事件一旦上網曝光,網路輿論就成為事件發展的最重要推手。  現階段行政監督機制低效,法律作為利益調節的底線保障也時有失靈,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功能弱化,新聞的「異地監督」受到遏制,互聯網也就成了弱勢群體表達利益訴求的幾乎唯一順暢通道。一人爆料維權,眾人「圍觀」,互聯網成為弱勢群體展示傷痕和互相取暖的地方,也經常變成傾瀉「仇官」、「仇富」等負面情緒的「垃圾箱」。  傳統的「公共知識分子」藉助互聯網頻繁發言,關注時事政治,熱衷於「觀念啟蒙」,延展其影響力。在網路上表達觀點,博得共鳴,從而延展其影響力。「公共知識分子」在網上發言時十分自信甚至自負,但對社會的衝擊力其實有限,如把微博視為異己反對力量的大本營,這顯然是誤判。  動車追尾事故成為一個契機,推動中等收入階層集體登上網路輿論平台。這個階層過去一般不介入時政議題。但往年的職業病、礦難等熱點事件傷害的都是低收入群體而此次動車事故卻傷害到中等收入階層,不僅因為他們是動車乘客的主體,也因為鐵道部為急於恢復通車而出現嚴重的事故處置不當,侵犯到中產階層為代表的社會主流人群的安全感和尊嚴。以演藝明星為代表,中等收入階層變得激動起來。在「7?23」動車事故中,一些演藝明星的輿論影響力,整體超過傳統的學者、作家群。中產階層對公權的質疑和離心傾向,值得為政者警思。  高收入階層,如一些房地產商人、投資家等,也在網上十分活躍,其微博粉絲都在百萬以上。他們雖不像「公共知識分子」那樣具有完整的政治訴求,卻是很多公共議題的熱心參與者,以成功人士的身份詮釋和強化現代價值觀、情感,對年輕一代網民有很強的人格感染力。  2011年連一些官方背景人士和機構也找到互聯網「發聲」,試圖推動解決體制內難以處理的問題。10月,網友「御史在途」(湖南省紀委幹部)微博叫板長沙縣領導。11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人民郵電報》和其官方微博共同發聲,反駁中央台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涉嫌價格壟斷的報道是「混淆視聽,誤導公眾。」  (二)政府公信力少,社會爭論就多  2011年11月初,網友曝料,美國駐華大使館的監測站顯示北京空氣污染已達「危險」水平,但北京市環保局同期數據顯示,北京的空氣污染水平為「三級輕微污染」,雙方數據的巨大反差引發各方爭議。孰是孰非是個很專業的問題,姑且不論,但從網上輿論的傾向性看,美國使館的數據得到了更多網民的認同。  在溫州錢雲會非正常死亡案中,儘管目前完整的證據鏈支持這是一場集中了太多巧合的交通事故,但多數網民就是不相信。在目前官民關係緊張的大背景下,錢雲會案被網民「合理想像」和無限放大,成為草根民眾維權無望和基層政權「黑惡化」的標本。這樣的妖魔化印象不消除,對基層官民關係將起到惡劣的示範效應。此案也有一個亮點,就是溫州地方政府包容一些知名網友組成「公民調查團」進村實地勘察。雖然網友調查對此案還留有諸多疑點,但無一人公開支持網上的基層幹部涉黑謀殺假說。  在突發事件中,網民渴求真相、「全民偵探」,與一些政府部門試圖掩蓋真相的拉鋸戰,遠沒有結束。在一些地方,政府信息不公開依然是常態,公開是例外。近年來年輕幹部晉陞,即使被證明符合組織程序,也一再受到網民質疑。浙江省委組織部長在微博上感慨,政府部門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尷尬,即「一旦失去公信力,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修復和提振政府的公信力,是輿情應對的關鍵。  (三)社會誠信成年度最熱議話題  2011年,由郭美美事件引發的紅十字會形象危機,小悅悅事件引發的社會冷漠之爭,一次又一次地擊穿了社會倫理道德。  「郭美美Baby」以「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微博炫富,引爆了公眾對官辦慈善組織的質疑和深深失望。本來在微博,轉發數通常高於評論數,因為轉發用滑鼠即可,評論則需敲擊鍵盤。但在中國紅十字會官方微博,發布紅十字會秘書長答博友問時,轉發數4.5萬次,評論數高達2.36萬條。  小悅悅的街頭慘禍,更是震驚了全國。截止到11月10日,僅新浪微博相關貼文,在事發不到一個月內就突破了450萬條,而2010年很多熱點事件的微博才幾十萬條。  近年來,三鹿「毒奶粉」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饅頭」事件、唐駿學歷「造假門」,以及街頭扶老人被訛詐的案例頻出,各個領域誠信危機現象愈演愈烈。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1年9月發布的一項「輿論信心指數」調查表明:面對是否扶摔倒老人的話題,多數受訪者表示自己會扶起跌倒老人,但對於是否鼓勵自己的孩子扶起老人,卻表現得消極遲疑,而對於社會誠信的整體印象,受訪者也是非常不樂觀。  (四)社會矛盾對抗性在網上網下都有所增強  2011年,在一些地方,社會矛盾的對抗性加劇,從縣域到省城,一個小小的摩擦,如車輛剮蹭,甚至一則謠言,都可能導致街頭瞬間的民眾聚集。整個社會的容忍度和包容度下降。大連PX項目引發群體聚集和臨沂「陳光誠時間」引發探訪熱潮,表明公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開始溢出互聯網,成為現實社會的某種行為藝術,以「集體散步」、「集體遊行」等方式,向政府表達民眾訴求。5月26日發生的撫州爆炸案,則標誌著近年來的民眾維權到了某個「拐點」,從被強拆的業主龔福珍自焚、農民工職業病患者「開胸驗肺」,民眾選擇了玉石俱焚的暴力表達。  這種對抗性的加劇,在網路虛擬社會中也有體現。熱點事件中,網路輿論的「標籤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比如在葯家鑫殺人案審理過程中,由於其父曾是部隊派駐軍工企業的軍代表,因而他被貼上「官二代」、「軍二代」的標籤,網民唯恐葯父干預司法,因而不分青紅皂白對其進行咒罵,甚至揚言「葯家鑫與法律,葯家鑫與中國,只能活一個!」  在現階段,總體來看,社會矛盾的激化,還不具備社會全面對抗性質。對於往下的過激行動乃至暴力表達,必須依法管理;另外,政府不能罔顧網路洶洶民意,或麻木不仁或一味打壓而不正面回應,基層政府需要表現出政治家的氣度胸懷和遠見卓識。  (五)經濟形勢嚴峻,導致熱點事件爆發的地區差異縮小  2011年,熱點事件爆發的地區差異有所縮小。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的熱點事件仍然頻出;另一方面,在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省,6月份在不到半個月之內接連發生了「潮安事件」和「增城事件」兩起震驚全國的重大群體事件,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也在10月底發生了暴力抗稅事件。  傳統上,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高,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技巧也較先進,很多問題能都被及早發現、妥善處置。但是,2011年以來,受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國內的經濟形勢也趨於嚴峻,通貨膨脹加劇,就業形勢吃緊,導致發達地區的弱勢群體,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基本生活困難,外來民工不能享受本地經濟發展的成果,與本地人及政府的矛盾激化,從而極易引發大規模的社會事件。在網路上,這些事件也具備廣泛的傳播力和一定的傳染性,打破地域限制,影響全社會的輿論環境。  四 政府輿論危機應對與社會管理創新  (一)互聯網的「倒逼」機制  中央提出社會管理創新,要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網路輿論就是檢測和研判這些「突出問題」最新鮮、最豐富的信息源,藉助互聯網喚醒和激活我們的體制機制,改進公共治理,撬動民間社會,促進官民溝通,是當前成本最小、風險最低的政治體制改革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互聯網作為個人、民間組織之外的第三種社會力量,改變著傳統的「強政府弱社會」格局,尤其是日益發展的微博,已經成為倒逼政府轉型的最大社會推手。201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要求抓好重大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熱點問題的公開,客觀公布事件進展、政府舉措、公眾防範措施和調查處理結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這表明,中央對重大事故的態度是不包庇、不隱瞞,要讓社會關心的問題得到正面的回應,而絕對不是讓社會上出現的批評聲音沉沒下去。  (二)提升政府的輿情理念和媒體素養  近年來,政府在突發事件應對和輿論危機管理方面的最大進步,就是逐步認同了一個觀念,即事件處置第一位,輿論引導第二位。在突發事件中,媒體和互聯網既不是事件的起點,也不是終點,誠懇回應民眾利益訴求是根本。以「7·23」動車追尾事故為例,如果說出現了公共危機,那麼第一責任人就是鐵道部,其事故處理不當是根本,其次才是檢討媒體、互聯網的管理和「輿論引導」的問題。  公共治理,說到底是政府超然於不同利益群體之上,以公開、公平、公正為準則,妥善進行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化解社會矛盾。對於轉型期錯綜複雜的「問題」,既要弄清「怎麼看」,更要明確「怎麼辦」。「怎麼看」是輿論引導,「怎麼辦」就是解決問題。「怎麼看」固然重要,但「怎麼辦」更為關鍵。處理熱點事件,不能過度依賴「通稿」式文宣和灌輸式「輿論導向」,而需多個部門攜手聯動,解決實際問題,化解現實矛盾。  目前多數政府部門遭遇突發事件和輿論質問時,已經習慣於雙管齊下:一邊對媒體報道和互聯網輿論「滅火」和「造勢」,一邊迅速解決輿論關切的實際問題,安撫當事人,甚至在事發24小時內即對不當作為的官員「問責」。  (三)政務微博擴展官民互動空間  從2010年起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紛紛開設的機構微博,2011年,政務微博的發展「提速」,不僅數量大幅增長,而且在微博使用能力和技巧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本來微博屬於網友個人發布信息和意見的「自媒體」,政府和領導幹部把它變成了「晚上機關報」,一種與民眾互動的「公媒體」,把黨的「群眾路線」延伸到互聯網。到9月,僅在新浪網上,就有超過12000個政務微博,覆蓋大陸所有省級行政區域。  在政務微博中,公安微博最為活躍。據公安部9月26日在北京召開的公安微博研討會統計,各級公安機關在新浪網、騰訊網開設的政務微博已經有4000多個,經過認證的民警個人工作微博則有5000多個。北京市公安局的「平安北京」微博開通一年來,已收到網友評論留言超過18萬多條,廣東省公安廳微博關注者已突破440萬人。  (四)構建「網上統一戰線」,與社會「自組織」力量合作  如果說政府已經習慣與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新社會階層」(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合作,那麼,在互聯網「大眾麥克風時代」,政府還得習慣與一個對公共治理「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的「新意見階層」共處,構建「網上統一戰線」。  2011年,依託於互聯網,知名學者、記者等發起兩場聲勢浩大的「微公益」活動,均得到政府的積極回應。一是「隨手拍解救兒童」活動。該活動的微博1月開通,到11月已累計發布各類信息近6000條。公安部對此作出了積極回應,各級公安機關對網友發布的信息進行核實和處理,隨後公安部啟動全國範圍內的打拐專項行動,實現了網友微博與警務微博、網路線索與線下出警的互動。二是為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的網路公益項目,該項目現已為百所小學兩萬名孩子提供了午餐。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為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按照每天3元的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助。  網路「意見領袖」和社會「自組織力量」在傳統體制的縫隙中成長,得到了政府的包容和回應。雖然有些時候,他們的聲音與政府不盡一致,但總體上看,他們是政府的重要合作夥伴。無論是眼前的「維穩」,還是長遠的「公民社會」建設,政府需要與他們聯手,一起來解決中國複雜的社會問題。  五 網路輿論生態治理  政府依法管理互聯網,禁止網上黃賭毒泛濫,規範和打擊網路「水軍」,堵截恐怖勢力借新媒體興風作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留下了一些值得總結的思考。一個核心問題是,不斷強化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讓政府扮演全知全能的網路警察角色,以「有形的手」強力撲殺網上各種「有害信息」,還是充分最終網路傳播規律,更多地以「無形的手」調節網路輿論生態,發揮互聯網的自我凈化的功能,推動網民在網路社區實現「自律」和「自治」。總的來說,在互聯網輿論方面,單一威權手段更容易激起網民的抵觸心理。對於「未知超過已知」的互聯網,更需要找到自身的制衡力量。  (一)「微博闢謠」,健全網路輿論對沖機制  互聯網信息傳播,能量越大,責任也越大。特別是在微博上,一些未經證實的傳言、惡意炒作和謠言也傳播開來。2011年,網上就出現了武俠小說家金庸的第二次「病故」、廣州眼癌女嬰的母親鬧市跪行救助、「寧可為妓、絕不為師」的杭州「西子可兒」、「南昌大橋數百人自殺」等謠言,給公眾與社會和諧帶來困擾。如何廓清意見表達和侵權等不法行為的邊界,維繫網上清明理性的討論氛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一些網站運營方、民間機構和專業人士已經行動起來,藉助調查研究和專業知識,甄別網上流傳信息,以微博賬戶進行「闢謠」,為某些情緒化的輿論熱點降溫,讓意氣風發的「意見領袖」發生時多了一份謹慎。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網路輿論場應該形成這樣的制衡和對沖機制。  5月18日,互聯網成立了微博「闢謠聯盟」。此事在網上一直爭議不斷。支持者認為,微博似乎已成為假新聞的最大滋生地,需要一個核實求證額力量存在。反對者則認為,「微博闢謠」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是用傳統思維來框定新事物,總認為某一個人可以成為真相的把握者、揭示者,但是這種人是不存在的。在探尋的過程中,有的時候有一些偏差是非常合理的,不該用「闢謠」方式去阻塞、打擊公民揭示真相的熱情,否則將不利於揭示真相。更多的網友則希望,闢謠同時針對民間的「謠言」和某些政府部門掩蓋真相的「謊言」,有時「謊言」恰恰是「謠言」賴以滋生的土壤。  新浪網在2011年歲末設立了「微博闢謠」官方賬戶,現已發布越250條闢謠信息,粉絲62萬個。新浪闢謠小組每天收到的求證和舉報信息過百條。忙的時候甚至需要30多個人同時工作。造謠者被證偽後將暫停發帖和「被關注」功能。  說到底,健康的網路輿論生態,有賴於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武俠小說家金庸兩次「被死亡」謠言,發端於微博,也迅速消解於微博;日本地震後的中國搶鹽風波中,微博成了闢謠的主力。可見,網民的自我管理、網路的自我凈化功能發揮得好,有助於克服公權的缺位和越位。對政府來說,只有允許不同聲音彼此競爭,才能讓網路的自我凈化機制效能最大化。  (二)鼓勵網路人群分流、議題分化  微博的媒體特徵和時政色彩過強,讓網路輿論顯得過於乾燥,甚至帶有某種火藥味。在互聯網特別是微博平台上,能否引導話題的均衡分布、張弛有度,是消減這種火藥味的一個關鍵。應當在時政話題之外,增加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方面的內容,減少網路上的火藥味和對抗性。  設法調節和改善網民的空間分布,倡導網友社群的多元化,也是消減網路輿論的火藥味的重要途徑。比如,包容和鼓勵激進網友從某些封閉式的討論圈子如「牆外」的微博客「推特」轉身,回歸國內公開的言論平台;在微博客的衝擊下留住論壇/BBS和個人博客網民,鼓勵在思想文化層面深入探討的BBS和博客原創帖文;鼓勵微博多鏈接相關新聞報道和博客貼文,客服碎片化信息的局限性。另一個重要途徑是,引學術文化之豐沃甘泉,灌溉文化土層相對貧瘠的互聯網。鼓勵學術界、出版界等傳統文化精英更多地「觸網」,給碎片化的網路信息和好勇鬥狠的網路口水戰,帶來深厚的文化積澱。  網路科普也是培養國民科學理性的重要手段。民間科學傳播公益團體「科學松鼠會」,相信科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就像味道鮮美卻又不方便吃的堅果,而他們要像松鼠一樣,把科學堅果外層的硬殼剝掉,把味美的果肉獻給大眾。其圈子成員聯手建立的科普博客,曾入圍「2008年全球華人部落格最佳博客獎」,其官方微博粉絲有43萬人,在豆瓣網也設立了討論組,還有一個關聯網站「果殼網」。中國科學院則開設了科學傳播門戶「中國科普博覽」微博,中國地震局主辦了「中國地震科普網」微博,只是影響有待擴大。  (三)鼓勵不同階層的人群上網自由討論  現階段,網民約佔全國人口的1/3。其中,上網發帖、回帖的,佔網民數的31.7%,佔全國總人口的10.6%。也就是說,經常上網「發聲」的,只有約一成的中國人;而近九成的中國人在網上是「無聲」的。網民還帶有偏向年輕、高學歷、低收入、城鎮人口的特徵。  為促進網路輿論的健康發展和覆蓋全社會的民主政治,需要鼓勵不同的人群都上網,表達利益訴求,開展平等對話。目前中國社會的兩極,中高層領導幹部、中國收入人群普遍習慣於上網「看帖不回帖」,而農村留守人口「386199部隊」也缺少上網表達的機會。只有鼓勵廣泛協商對話,才能為社會去塞求通、活血化瘀。  實踐證明,允許不同聲音的充分表達和自由討論,將有助於網路輿論的生態平和。  (四)記者的「自媒體」賬戶管理  面對網路「自媒體」的挑戰,傳統媒體順應潮流,在博客特別是微博開通了官方賬戶,發布或預告傳統媒體上刊登的內容,以及傳統媒體上沒有發表的新聞信息和評論。記者更是紛紛湧上微博,不僅為獲取新聞線索,而且通過自身掌握的信息優勢對外傳播信息、發表觀點,擴大自身影響力。由此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記者在「自媒體」上發言,不受傳統媒體發稿一套嚴格的審核流程的制約,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目前一些經過實名認證、標註從業媒體的記者微博,雖然聲明自己的言論與所在單位無關,但是受眾通常不會把記者與其所在媒體截然分開。  一些體制內媒體著手研討制定記者微博使用規範,基本思路是:標註媒體名稱的記者微博,以及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需經過本單位備案同意,其所發表的言論應對所在媒體負責。  (五)把網路輿論能量引向制度化參與  2011年7月間,成都64歲退休老太胡麗天,從2003年開始報名參加省、市各類聽證會23場,被網民稱為「聽證專業戶」。然而,有細心網友調查統計了成都歷次聽證會的報名人數,發現胡麗天很有可能不是「政府的托兒」,而是聽證會的感召力太小,以致參與者總是一群退休老年人。還有網友反思,老太太是「建設性的參與問題」,而網上有些人是「除了批評無所行動」。  2011年,一些草根百姓和知識分子在微博上宣布自薦參選人大代表,引起基層政府的擔憂。但在雲南曲靖市,市政府的官方微博「微博曲靖」,6月17日打破常規,發帖介紹本市一位自薦參選的市民蔡馥敏。47歲的蔡馥敏開設博客、微博客,關注家庭、教育、醫療、勞動就業等問題,並自警道:「我們每一位想為國為民分憂的人士,很多時候,先看看法律法規,不要隨意而為。」網友稱讚:曲靖市委、市政府包容基層民主的嘗試,有利於重構新中國基層政權的神經末梢,融洽官民關係,最終有利於基層維穩。  從根本來說,疏通公民現實的政治參與途徑、健全法制,有利於減輕網路輿論關注時政所承載的社會壓力。  六 2012年網路輿情展望  (一)微博客達到巔峰,部分網友回歸BBS和博客  微博經歷了兩年狂飆式的發展,也凸顯出其自身的一些硬傷。平台不均衡,推廣發展基本靠資本支撐,一旦運營商的資金不足,勢必會對其發展速度造成影響,目前微博巨頭新浪的財報已經顯示出這樣的隱憂,而微博的信息空心化趨勢使得其衰退存在可能。為了增加自己的粉絲數,不少網友都選擇了儘可能多地增加關注者並增加轉發量,這樣的信息爆炸已經遠遠超過了個人的信息承受極限,從而使關注流於形式化。運營商的推廣力度一旦減弱,對民眾的微博熱情必然造成較大影響。  微博用戶以碎片化的時間追蹤碎片化的信息,微博140個字無法承擔講述完整事實的功能,更何況,只有那些極具衝擊力的信息才能吸引眼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造成了微博輿論環境流於獵奇、浮躁和盲目,人們來不及考證,或者無法考證事實及其來源,使得謠言和非理性情緒大行其道。基於以上原因,人們將會重新認識到論壇/BBS和博客的優勢,為了深度思考和情感沉澱回歸,同時輕博客將會在2012年進入大眾視野。  (二)網上社交娛樂更加廣泛,移動互聯助力發展  社交是網路生活的重要內容,而網路的發展為人們的社交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的網路平台承載了社交功能。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這種社交方式越發便捷,LBS(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會異軍突起。目前在推客、切客、微客,各種「潮人」通過移動互聯網實現著自己的夢想。米聊、微信、口信等的出現開始挑戰中國移動的飛信業務,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各種移動應用也使得人們的移動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隨著3G網路質量的提高和資費的下調,移動互聯的人數會在2012年大幅增加,從而實現電腦上可以做的,在手機上同樣都可實現。與此同時,雲技術和三網融合的推進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想像。  (三)傳統媒體發展變革,全媒體時代加速到來  網路時代,傳統媒體面臨挑戰,單一依靠一種傳播方式生存越發困難,報紙推出PAD版,電視台開到了網上,廣播也加強了網路互動,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開始組建傳媒集團,向全媒介進軍,加入數字出版、網路電台、電視商城以及雜誌禮品等。而傳統媒體本身,為了跟互聯網「爭奪眼球」,也在根據自身特點對內容進行深度耕耘,互動性增強。同時,隨著廣電系統規範和限制娛樂項目的政府在新的一年裡執行,電視節目的可看性必將受到一定的影響,會使部分電視受眾轉向網路,通過網路視頻集中觀看節目。  (四)網路問政持續推進,輿情熱點繼續升溫  預計今後幾年,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府社會管理的創新,各類網路熱點將持續升溫,民眾通過網路拷問政府部門的頻次和深度日益增加,迫使政府不斷提升回應速度和回應質量。網路「圍觀」正在改變著中國。2012年,中國、美國、俄羅斯等重要國家都將進行政府換屆,世界經濟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回暖,阿拉伯世界的動蕩「多米諾骨牌」效應尚未完結,這些都將引發中國民眾對國內國際政經話題的關注。而掛在年輕人嘴邊的「2012」(瑪雅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擔憂,在錯綜複雜且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面前,可能成為一種並非虛擬的話題,在網路上還會有各種謠言和恐怖的反應,並有可能蔓延到現實中來。
推薦閱讀:

2012年郵市半年報:陰雨中偶有晴天
2012年十二生肖運程閱讀表
2012年十二生肖貴人運排行榜
房地產能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嗎?
2011-2012年安床吉日查詢

TAG:趨勢 | 2012年 | 2011年 | 網路輿情 | 輿情分析 | 輿情 | 2011 | 分析 | 2012 | 網路 |